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因借体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我国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文章着重研究其中“借”的思想,探索国内乡村民宿的创新和发展,结合湖北省阳新县妹思湖乡村民宿整体规划设计,探索民宿建筑空间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从借地、借光和借物三个方面以及人文艺术隐喻的角度,分析乡村民宿的建筑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乡村民宿;建筑空间;因借体宜;旅游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从‘批判性地域主义’看乡村地域衰退与治理——基于鄂东南贫困县的考察”(20Y188)阶段性成果。
“因借体宜”作为一个造园思想如何与建筑产生关联?乡村民宿建筑空间具体该如何“借”?本文从“因借体宜”中提炼出三大建筑理论,即形胜地宜、时宜得致和聚居和谐,具体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分为“借”自然环境设计建筑空间和“借”人文环境设计建筑空间。“因借体宜”仅仅四个字却内涵万千,包罗万象,将其运用到建筑中更是趣味横生。
一、“因借体宜”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因借体宜”的概念
“因借体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我国著名造园家計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书中说道:“‘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陈植在《园冶注释》中的解析为:“因借,作因缘假借解,即因地制宜借景取胜之意。”“体”是体察、亲身体验、领悟之意。“宜”,根据《辞源》解释是合适、相称之意。“因借体宜”就是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理论去设计造园景观。
(二)“因借体宜”的发展历程
“因借体宜”的概念最初可以追溯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出自《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是关于如何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是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当中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哲学思想对其发展的影响颇深。儒家思想主张“仁”与“智”,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寄情于山水,因此山水在园林景观中意义非凡。艺术思想对其的影响更是可观、可听、可感的。古代园林讲究以假乱真,诗情画意。由于时代的缘故,园林大都是其主人对于山水情感的寄托。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假山以及池塘,都讲究以自然的形态打造,做到以假乱真。园林中浓缩了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做到了移步换景,诗情画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生态环境思想的影响不得不提。正是因为人们对生态的整体认识逐渐深化,培育和保护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强,才有了对林木、动物等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才使风景园林焕发了动人的生机和活力。
“因借体宜”的概念结合了哲学思想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法、艺术思想中的观赏价值、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保护环境理念,做到了以人为本,美观和可持续发展。
二、“因借体宜”下的建筑理论构建
(一)形胜地宜
自然环境,是指建筑要在用地规划、地形地势、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特征等方面着手设计。
人文环境,是指历史文化、民俗、地域特色、用地性质以及当地人的性格特征。人文环境是建筑灵魂的根据。
(二)时宜得致
农村变迁,是指改革多年来,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意味着建筑材料、工艺、造型等都发生了变化,建筑则是要将新事物与旧情感相融合。
季节变化,是指一年四季,太阳东升西落,万千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植物的季相、日月光照等都有变化的规律可循,季节的变化对建筑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聚居和谐
自然馈赠,是指大自然无私奉献光热、植物、氧气、水资源、矿物资源等等,建筑要合理利用自然馈赠,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文关怀,被认为是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即肯定人性和人文价值,它要求个性解放、自由和平等,尊重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类主体和个性差异,这就要求建筑要以人为本。
三、“因借体宜”下的乡村民宿建筑空间设计
(一)“借”自然环境设计建筑空间
从地形地势的角度看,不同的地理位置创造了独特的设计。过高和过陡的山峰,跨越不同的休止角,各种土壤的承载能力不稳定,极易坍塌,对游客来说并不安全。特别是假山石料的倾斜和滚动,很容易引起事故。通常,坡度比小于1∶3,山峰陡峭,山根平缓,比值越小,越平坦。
从季节更替的角度看,季节在变化,景观也在不断变化。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都有其特征。如何在景观中利用植物造景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筑师可以调整植物的自然美感,例如线条、造型、颜色、纹理、质地等,以使人们欣赏美丽的配置景观。
从日月光影的角度看,光线对空间具有神奇的塑造效果,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通常会以建筑的实体物质(形状、颜色、质感、纹理等)为载体,并使用各种方法来处理建筑空间。我们知道,实体和空间都不可能离开光线。光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光是空间的灵魂。
(二)“借”人文环境设计建筑空间
地域性,就是说建筑空间中的地域性是一个地区的独特形象,并且在改善城市地区方面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许多类型的城市建筑和设计变得相似,城市建筑的原始地域特征也逐渐被消解,使得独特的政治、人文、地理和环境逐步消亡,失去了地域认同感。
民族性,是指中国地域宽广,由于地理差异,民族建筑差异巨大。以南、北民居为例:南方的建筑如土家族吊脚楼一般是依山就势而建;北方的建筑如陕北窑洞式住宅,是陕西北部乃至黄土高原的常见民居,它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砖石窑等。 时代性,是指结合时代背景展现出突出的地域特色,能够使外来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城市背景和一些经历。建筑师可以结合新旧建筑方法,尝试使用新方法来表现建筑物的特征。新旧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其一,统一新旧建筑风格与形式,使建筑的高度、体量、材料、色彩和细部相协调;其二,弱化新建筑,强调老建筑。
四、乡村民宿建筑空间实践——以阳新妹思湖“如梦令”民宿群为例
(一)项目背景
乡村民宿设计建立在阳新县三溪镇妹思湖农业综合体设计之上,该项目是一个以“农艺”为产业基础,以“民宿”为旅游核心,集农业产业、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度假养生、节气娱乐为一体的黄石近郊休闲农业综合体。规划面积约为1051亩,未来建成后它将成为鄂东南地区智慧农业旅游的示范点。项目基地为盆地地形,四面环山,山体植被种类丰富,未发现破坏现象。三溪河从北面呈弓形环绕基地,与妹思湖共同构成了平坦的富水地势,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江南水乡画面。东南区位有一块呈三角形的土丘,面积约100亩左右,高程适当,植被茂密,特别是楠竹资源丰富(图1)。该土丘南临开阔的妹思湖水域,自然景观资源极其丰富,该项目乡村民宿群选址就在此地。
阳新县位于鄂赣交界的临界之地,该地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由于拥有两种或者多种民俗文化,又位于语言流域交叉的边界地域,该地区文化体制的演变是格外迅速的。阳新采茶戏和阳新布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阳新采茶戏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的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阳新县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名单。
(二)项目定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中的自然之美、生活情趣正是笔者所追求的,因此民宿群被命名为“如梦令”。三个房型分为三个系列,即团建房——“雾入”(“误入”);家庭房——“常记”;标准房——“沉醉”。在当下多元化旅游和各种新奇的体验式活动的驱动下,该项目以体验式民宿为主。所谓旧乡愁撞上新乡土,本次设计主题就是“老家”。犹记得印象中的老家,绿树或竹林丛中掩映着青瓦石墙,如诗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每户人家院坝外都种有竹子,竹节节攀升,成片成林,郁郁葱葱,守护着人家,正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居无竹”。
(三)民宿建筑空间建构及设计手法
1.“借”地之宜
该项目在一块呈三角形的土丘之上,面积约100亩,高程适当,植被茂密,特别是楠竹资源丰富。该土丘南临开阔的妹思湖水域,自然景观资源极其丰富(图2)。
民宿群依地势而起,总体布局紧凑,在中部等高线较稀疏和平整地区根据地形错位排列,形成一个聚集群体,增加了“老家”的情感氛围。中部为一个大型组合建筑,四周为小型单体建筑围合。即中部以家庭房和团建房为主,周围以等高线为准,建筑层高递减,体量递减,以标准房为主。这样的排列方式因为坡地的高低落差,并没有给建筑的观景视线造成阻挡,反而因为坡地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体和观景角度。单体建筑成半围合状,形成独家庭院。建筑群中各個建筑均由小道连接,形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景。而靠近湖边的区域以景观和各种体验平台为主,设有鸭舍、钓鱼平台、儿童亲水平台、观景台等,增加了游客与湖水的接触。中部保留了该基地的原本植被,主要是楠竹林。楠竹林是乡土的象征,也是打造乡村民宿的重要节点。而且楠竹林景观四季变化万千,春有竹笋,夏可遮阴,秋可编制,冬可取暖。
2.“借”光之宜
该项目的所在地阳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风景秀丽。该建筑群坐北朝南,南北通透,日光充足。建筑设置了大面积的窗户,用木板隔断,竹子密集排列,使得自然光线照进室内,形成有趣的形状,在保证采光的同时兼顾了观赏价值(图3)。建筑的二楼墙面与屋顶相接处,采用长条形玻璃窗围合建筑整面墙顶部,一改常规天窗的做法。用这种形式采光,不仅创新了建筑形式,而且室内形成的独特光影为游客增添了乐趣,尤其是月明星稀的夜晚,游客透过长窗看小小的、长条的、明朗的夜空,别有一番风味。
3.“借”物之宜
首先,阳新布贴是阳新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本次民宿设计“借”阳新布贴装点室内陈设,阳新布贴具有色彩艳丽、形式多样和具有人情味的特点(图4),使得平静的室内空间多了一点色彩、一份热情和一点活跃。
其次,本土生活用品有锄头、镰刀、石磨、风车,以及各种竹编器具,如米筛、糠筛、沥水篮、菜篮等。在此次的设计中,随处可见本土生活用品。室内的小物件如各种竹编置物篮、垃圾篮、木桩等,以及院子里的石磨等物件,这一件件复古的小物件,是一代代人的思念,具有不可磨灭的时光温度。正是这些小物件使得民宿和游客的关系在记忆找寻中持续升温。
最后,本土的优质农产品十分丰富,有竹、水产品、畜禽等产品。全镇13万亩山场全部披上了绿装,近万亩养殖水面蟹肥鱼壮。本设计在湖边建立了一座鸭舍,在养殖鸭子的同时,形成了自然观赏景观。在鸭舍,游客可以和小鸭子互动,观看、抚摸、喂养小鸭子,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有了动物的加入,小小的民宿区热闹起来,游客体验的热情高涨。
五、乡村民宿在中国的发展建议
目前,国内民宿面临需求群体日趋壮大、民宿市场服务单一、地域文化需要发展、消费者日趋理性等问题,因此发展乡村民宿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乡村发展的重点是鼓励创新动力,以自然生态、乡村风貌和地方文化吸引游客。乡村民宿建筑空间设计是涉及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项目,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笔者深感践行之路漫漫,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乡村民宿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曾洪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精髓:“景以境出,因借体宜”[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2]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18.
[3]张振.新旧共生的乡村民宿设计研究:以阜平县大天井沟村民宿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9.
[4]吴婵,李兵营.国内乡村民宿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2):96-100.
作者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乡村民宿;建筑空间;因借体宜;旅游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从‘批判性地域主义’看乡村地域衰退与治理——基于鄂东南贫困县的考察”(20Y188)阶段性成果。
“因借体宜”作为一个造园思想如何与建筑产生关联?乡村民宿建筑空间具体该如何“借”?本文从“因借体宜”中提炼出三大建筑理论,即形胜地宜、时宜得致和聚居和谐,具体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分为“借”自然环境设计建筑空间和“借”人文环境设计建筑空间。“因借体宜”仅仅四个字却内涵万千,包罗万象,将其运用到建筑中更是趣味横生。
一、“因借体宜”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因借体宜”的概念
“因借体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我国著名造园家計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书中说道:“‘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陈植在《园冶注释》中的解析为:“因借,作因缘假借解,即因地制宜借景取胜之意。”“体”是体察、亲身体验、领悟之意。“宜”,根据《辞源》解释是合适、相称之意。“因借体宜”就是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理论去设计造园景观。
(二)“因借体宜”的发展历程
“因借体宜”的概念最初可以追溯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出自《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是关于如何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是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当中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哲学思想对其发展的影响颇深。儒家思想主张“仁”与“智”,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寄情于山水,因此山水在园林景观中意义非凡。艺术思想对其的影响更是可观、可听、可感的。古代园林讲究以假乱真,诗情画意。由于时代的缘故,园林大都是其主人对于山水情感的寄托。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假山以及池塘,都讲究以自然的形态打造,做到以假乱真。园林中浓缩了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做到了移步换景,诗情画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生态环境思想的影响不得不提。正是因为人们对生态的整体认识逐渐深化,培育和保护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强,才有了对林木、动物等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才使风景园林焕发了动人的生机和活力。
“因借体宜”的概念结合了哲学思想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法、艺术思想中的观赏价值、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保护环境理念,做到了以人为本,美观和可持续发展。
二、“因借体宜”下的建筑理论构建
(一)形胜地宜
自然环境,是指建筑要在用地规划、地形地势、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特征等方面着手设计。
人文环境,是指历史文化、民俗、地域特色、用地性质以及当地人的性格特征。人文环境是建筑灵魂的根据。
(二)时宜得致
农村变迁,是指改革多年来,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意味着建筑材料、工艺、造型等都发生了变化,建筑则是要将新事物与旧情感相融合。
季节变化,是指一年四季,太阳东升西落,万千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植物的季相、日月光照等都有变化的规律可循,季节的变化对建筑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聚居和谐
自然馈赠,是指大自然无私奉献光热、植物、氧气、水资源、矿物资源等等,建筑要合理利用自然馈赠,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文关怀,被认为是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即肯定人性和人文价值,它要求个性解放、自由和平等,尊重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类主体和个性差异,这就要求建筑要以人为本。
三、“因借体宜”下的乡村民宿建筑空间设计
(一)“借”自然环境设计建筑空间
从地形地势的角度看,不同的地理位置创造了独特的设计。过高和过陡的山峰,跨越不同的休止角,各种土壤的承载能力不稳定,极易坍塌,对游客来说并不安全。特别是假山石料的倾斜和滚动,很容易引起事故。通常,坡度比小于1∶3,山峰陡峭,山根平缓,比值越小,越平坦。
从季节更替的角度看,季节在变化,景观也在不断变化。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都有其特征。如何在景观中利用植物造景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筑师可以调整植物的自然美感,例如线条、造型、颜色、纹理、质地等,以使人们欣赏美丽的配置景观。
从日月光影的角度看,光线对空间具有神奇的塑造效果,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通常会以建筑的实体物质(形状、颜色、质感、纹理等)为载体,并使用各种方法来处理建筑空间。我们知道,实体和空间都不可能离开光线。光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光是空间的灵魂。
(二)“借”人文环境设计建筑空间
地域性,就是说建筑空间中的地域性是一个地区的独特形象,并且在改善城市地区方面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许多类型的城市建筑和设计变得相似,城市建筑的原始地域特征也逐渐被消解,使得独特的政治、人文、地理和环境逐步消亡,失去了地域认同感。
民族性,是指中国地域宽广,由于地理差异,民族建筑差异巨大。以南、北民居为例:南方的建筑如土家族吊脚楼一般是依山就势而建;北方的建筑如陕北窑洞式住宅,是陕西北部乃至黄土高原的常见民居,它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砖石窑等。 时代性,是指结合时代背景展现出突出的地域特色,能够使外来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城市背景和一些经历。建筑师可以结合新旧建筑方法,尝试使用新方法来表现建筑物的特征。新旧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其一,统一新旧建筑风格与形式,使建筑的高度、体量、材料、色彩和细部相协调;其二,弱化新建筑,强调老建筑。
四、乡村民宿建筑空间实践——以阳新妹思湖“如梦令”民宿群为例
(一)项目背景
乡村民宿设计建立在阳新县三溪镇妹思湖农业综合体设计之上,该项目是一个以“农艺”为产业基础,以“民宿”为旅游核心,集农业产业、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度假养生、节气娱乐为一体的黄石近郊休闲农业综合体。规划面积约为1051亩,未来建成后它将成为鄂东南地区智慧农业旅游的示范点。项目基地为盆地地形,四面环山,山体植被种类丰富,未发现破坏现象。三溪河从北面呈弓形环绕基地,与妹思湖共同构成了平坦的富水地势,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江南水乡画面。东南区位有一块呈三角形的土丘,面积约100亩左右,高程适当,植被茂密,特别是楠竹资源丰富(图1)。该土丘南临开阔的妹思湖水域,自然景观资源极其丰富,该项目乡村民宿群选址就在此地。
阳新县位于鄂赣交界的临界之地,该地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由于拥有两种或者多种民俗文化,又位于语言流域交叉的边界地域,该地区文化体制的演变是格外迅速的。阳新采茶戏和阳新布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阳新采茶戏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的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阳新县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名单。
(二)项目定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中的自然之美、生活情趣正是笔者所追求的,因此民宿群被命名为“如梦令”。三个房型分为三个系列,即团建房——“雾入”(“误入”);家庭房——“常记”;标准房——“沉醉”。在当下多元化旅游和各种新奇的体验式活动的驱动下,该项目以体验式民宿为主。所谓旧乡愁撞上新乡土,本次设计主题就是“老家”。犹记得印象中的老家,绿树或竹林丛中掩映着青瓦石墙,如诗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每户人家院坝外都种有竹子,竹节节攀升,成片成林,郁郁葱葱,守护着人家,正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居无竹”。
(三)民宿建筑空间建构及设计手法
1.“借”地之宜
该项目在一块呈三角形的土丘之上,面积约100亩,高程适当,植被茂密,特别是楠竹资源丰富。该土丘南临开阔的妹思湖水域,自然景观资源极其丰富(图2)。
民宿群依地势而起,总体布局紧凑,在中部等高线较稀疏和平整地区根据地形错位排列,形成一个聚集群体,增加了“老家”的情感氛围。中部为一个大型组合建筑,四周为小型单体建筑围合。即中部以家庭房和团建房为主,周围以等高线为准,建筑层高递减,体量递减,以标准房为主。这样的排列方式因为坡地的高低落差,并没有给建筑的观景视线造成阻挡,反而因为坡地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体和观景角度。单体建筑成半围合状,形成独家庭院。建筑群中各個建筑均由小道连接,形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景。而靠近湖边的区域以景观和各种体验平台为主,设有鸭舍、钓鱼平台、儿童亲水平台、观景台等,增加了游客与湖水的接触。中部保留了该基地的原本植被,主要是楠竹林。楠竹林是乡土的象征,也是打造乡村民宿的重要节点。而且楠竹林景观四季变化万千,春有竹笋,夏可遮阴,秋可编制,冬可取暖。
2.“借”光之宜
该项目的所在地阳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风景秀丽。该建筑群坐北朝南,南北通透,日光充足。建筑设置了大面积的窗户,用木板隔断,竹子密集排列,使得自然光线照进室内,形成有趣的形状,在保证采光的同时兼顾了观赏价值(图3)。建筑的二楼墙面与屋顶相接处,采用长条形玻璃窗围合建筑整面墙顶部,一改常规天窗的做法。用这种形式采光,不仅创新了建筑形式,而且室内形成的独特光影为游客增添了乐趣,尤其是月明星稀的夜晚,游客透过长窗看小小的、长条的、明朗的夜空,别有一番风味。
3.“借”物之宜
首先,阳新布贴是阳新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本次民宿设计“借”阳新布贴装点室内陈设,阳新布贴具有色彩艳丽、形式多样和具有人情味的特点(图4),使得平静的室内空间多了一点色彩、一份热情和一点活跃。
其次,本土生活用品有锄头、镰刀、石磨、风车,以及各种竹编器具,如米筛、糠筛、沥水篮、菜篮等。在此次的设计中,随处可见本土生活用品。室内的小物件如各种竹编置物篮、垃圾篮、木桩等,以及院子里的石磨等物件,这一件件复古的小物件,是一代代人的思念,具有不可磨灭的时光温度。正是这些小物件使得民宿和游客的关系在记忆找寻中持续升温。
最后,本土的优质农产品十分丰富,有竹、水产品、畜禽等产品。全镇13万亩山场全部披上了绿装,近万亩养殖水面蟹肥鱼壮。本设计在湖边建立了一座鸭舍,在养殖鸭子的同时,形成了自然观赏景观。在鸭舍,游客可以和小鸭子互动,观看、抚摸、喂养小鸭子,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有了动物的加入,小小的民宿区热闹起来,游客体验的热情高涨。
五、乡村民宿在中国的发展建议
目前,国内民宿面临需求群体日趋壮大、民宿市场服务单一、地域文化需要发展、消费者日趋理性等问题,因此发展乡村民宿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乡村发展的重点是鼓励创新动力,以自然生态、乡村风貌和地方文化吸引游客。乡村民宿建筑空间设计是涉及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项目,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笔者深感践行之路漫漫,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乡村民宿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曾洪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精髓:“景以境出,因借体宜”[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2]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18.
[3]张振.新旧共生的乡村民宿设计研究:以阜平县大天井沟村民宿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9.
[4]吴婵,李兵营.国内乡村民宿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2):96-100.
作者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