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到了十六七岁,身体发育走向成熟,对于即将步入成年的他们来说,开始有了情感的需求,怎样引导他们正确了解认识情感问题,怎样把握情感的度,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爱情婚姻,使学生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又不滥用感情,是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项难题。
一、走进文本,感受情感
中学课本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这样一篇文章,课文讲到爱情是“忠诚”,是“心头的记忆”。
在讲忠诚时,着重讲忠诚的含义,先讲一对老夫妻,儿女们在劳作,孙子们绕膝玩耍的情景,老夫妻眼中所含有的美丽和强大的力量是忠诚,他们携手度过了一生,不离不弃。忠诚其实就是一份责任,人在共同的生活中肯定会遇到沟沟坎坎,面对贫困,是自己抛弃困难中的家庭,还是携手渡过难关;面对富裕,是追求自己的新的情感世界,还是守住自己的那份内心的情感,这体现了一个人对婚姻的忠诚。
笔者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而阐释怎样做才是忠诚。我国的婚姻法就规定夫妻有相互忠诚的义务。面对婚姻,面对家庭,是否能在漫长的难以预料的生活中坚持下去。想想自己,事事都靠父母打点,还不能独立生存,怎么能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同学之间有好感,是否就是爱情,要深思熟虑。
“心头的记忆”表现了夫妻双方永远把对方记在心头,即使阴阳两隔,也不忘却——这就是爱情。现在看来有点好笑,当今的社会,人们的思想情感都开放了,情感容易转移,理由很充分,自由地寻找自己的“爱情”。谈恋爱时的两情相悦,海誓山盟,“爱你到永远”早已抛到脑后。人只有真正从心理上成熟了,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至于遇到一个就是爱情,再遇到一个又认为这才是自己应该寻找的爱情归宿,永远被下一个所吸引,那不是爱情。
二、生活故事,现实说法
班里曾有两个学生走得很近,但两个人性格反差很大,也许是相互性格中缺乏东西的反而导致相互间的更大吸引,如义气、温柔。家长知道后非常反对,笔者就找学生谈话。女生很惊讶,认为这不是谈恋爱,只是相互喜欢,并没有向周围的人认为的那样,不会耽误学习和考学,相约以后有可能就发展。听着她发自内心的认真的谈吐,看着那张天真稚气的脸,想着家长已把这事当作了天大的、影响孩子一生的事,学校来了好几回都急疯了,而孩子这里却这么淡然,别人说破天,他们仍然我行我素,真是让人无奈。
生活中有许多过早的谈恋爱,又后悔莫及这样的例子。在讲课之余笔者就给学生讲一些例子。曾经有一对男女青年恋爱并很快同居,生育一个孩子。因不到结婚年龄,没领结婚证,在这期间,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双方父母供养,直到他们到法定年龄才登记。但登记的第二天,男孩就提出离婚,因为男方的父母不再供养他们,让他们自己养自己,男孩觉得自己无力养家,就离婚离开家,再也找不到人,女孩只能抱着孩子哭,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她过早地品尝了自己酿的苦果,但这能怨谁?
人一旦组织了家庭,就意味着要承担家庭的重任,要为家庭付出。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承担重任,学业还没有完成,只知道花钱,不知道挣钱是怎么一回事,哪有能力挣钱养家呢?并不是两个人比较要好,就一定会走进婚姻殿堂。青年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不能很好把握住自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学习的年龄不是谈感情的时候。这样的例子讲多了,学生对爱情婚姻有一定的认识,情感就平稳多了。
三、以科学理论作依据,了解人的生理特点
谈恋爱是人发育到一定的年龄出现的自然现象,相爱的人在一起会擦出爱情火花,这火花会持续多久呢?科学工作者对此有研究,英国研究机构曾进行过民意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爱情“保鲜期”仅有两年6个月,浪漫基本消亡。有一个心理咨询工作者谈到愛情,他从人体的生理变化谈到爱情和激情的出现,其实是人体内产生的生化物质在起作用,这种生化物质在人身体内只能保持三年,那么三年激情过后,如果觉得对方不是自己寻找的爱情,再回头想学习,那不就晚了吗。
从人的生理上讲爱情,学生比较信服,当他们知道爱情的本质后,也就不觉得爱情婚姻的神秘。掀起爱情的面纱,学生看到爱情的真相后,能够从容地面对异性。学生之间常常打打闹闹,是正常现象。男女两个学生在一起时,更多的只是一种相互的帮助,关系的融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的不是一种情感的缠绕,情感的吐露与喷发,而是自然与坦诚的神情。
人的性格不同,情感需求不同。有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情感需求特别强烈,有的学生接人待物落落大方,能够冷静的处理异性送来的各种信息,对这样的学生要用语言等各种方式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在青春期正确处理自己的学习与情感问题,先把学习放在首位,不要受到情感的困扰,集中精力学习,完成考学任务再谈这些问题。这样家长也放心,学生自己也可以稳定心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一、走进文本,感受情感
中学课本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这样一篇文章,课文讲到爱情是“忠诚”,是“心头的记忆”。
在讲忠诚时,着重讲忠诚的含义,先讲一对老夫妻,儿女们在劳作,孙子们绕膝玩耍的情景,老夫妻眼中所含有的美丽和强大的力量是忠诚,他们携手度过了一生,不离不弃。忠诚其实就是一份责任,人在共同的生活中肯定会遇到沟沟坎坎,面对贫困,是自己抛弃困难中的家庭,还是携手渡过难关;面对富裕,是追求自己的新的情感世界,还是守住自己的那份内心的情感,这体现了一个人对婚姻的忠诚。
笔者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而阐释怎样做才是忠诚。我国的婚姻法就规定夫妻有相互忠诚的义务。面对婚姻,面对家庭,是否能在漫长的难以预料的生活中坚持下去。想想自己,事事都靠父母打点,还不能独立生存,怎么能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同学之间有好感,是否就是爱情,要深思熟虑。
“心头的记忆”表现了夫妻双方永远把对方记在心头,即使阴阳两隔,也不忘却——这就是爱情。现在看来有点好笑,当今的社会,人们的思想情感都开放了,情感容易转移,理由很充分,自由地寻找自己的“爱情”。谈恋爱时的两情相悦,海誓山盟,“爱你到永远”早已抛到脑后。人只有真正从心理上成熟了,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至于遇到一个就是爱情,再遇到一个又认为这才是自己应该寻找的爱情归宿,永远被下一个所吸引,那不是爱情。
二、生活故事,现实说法
班里曾有两个学生走得很近,但两个人性格反差很大,也许是相互性格中缺乏东西的反而导致相互间的更大吸引,如义气、温柔。家长知道后非常反对,笔者就找学生谈话。女生很惊讶,认为这不是谈恋爱,只是相互喜欢,并没有向周围的人认为的那样,不会耽误学习和考学,相约以后有可能就发展。听着她发自内心的认真的谈吐,看着那张天真稚气的脸,想着家长已把这事当作了天大的、影响孩子一生的事,学校来了好几回都急疯了,而孩子这里却这么淡然,别人说破天,他们仍然我行我素,真是让人无奈。
生活中有许多过早的谈恋爱,又后悔莫及这样的例子。在讲课之余笔者就给学生讲一些例子。曾经有一对男女青年恋爱并很快同居,生育一个孩子。因不到结婚年龄,没领结婚证,在这期间,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双方父母供养,直到他们到法定年龄才登记。但登记的第二天,男孩就提出离婚,因为男方的父母不再供养他们,让他们自己养自己,男孩觉得自己无力养家,就离婚离开家,再也找不到人,女孩只能抱着孩子哭,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她过早地品尝了自己酿的苦果,但这能怨谁?
人一旦组织了家庭,就意味着要承担家庭的重任,要为家庭付出。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承担重任,学业还没有完成,只知道花钱,不知道挣钱是怎么一回事,哪有能力挣钱养家呢?并不是两个人比较要好,就一定会走进婚姻殿堂。青年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不能很好把握住自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学习的年龄不是谈感情的时候。这样的例子讲多了,学生对爱情婚姻有一定的认识,情感就平稳多了。
三、以科学理论作依据,了解人的生理特点
谈恋爱是人发育到一定的年龄出现的自然现象,相爱的人在一起会擦出爱情火花,这火花会持续多久呢?科学工作者对此有研究,英国研究机构曾进行过民意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爱情“保鲜期”仅有两年6个月,浪漫基本消亡。有一个心理咨询工作者谈到愛情,他从人体的生理变化谈到爱情和激情的出现,其实是人体内产生的生化物质在起作用,这种生化物质在人身体内只能保持三年,那么三年激情过后,如果觉得对方不是自己寻找的爱情,再回头想学习,那不就晚了吗。
从人的生理上讲爱情,学生比较信服,当他们知道爱情的本质后,也就不觉得爱情婚姻的神秘。掀起爱情的面纱,学生看到爱情的真相后,能够从容地面对异性。学生之间常常打打闹闹,是正常现象。男女两个学生在一起时,更多的只是一种相互的帮助,关系的融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的不是一种情感的缠绕,情感的吐露与喷发,而是自然与坦诚的神情。
人的性格不同,情感需求不同。有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情感需求特别强烈,有的学生接人待物落落大方,能够冷静的处理异性送来的各种信息,对这样的学生要用语言等各种方式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在青春期正确处理自己的学习与情感问题,先把学习放在首位,不要受到情感的困扰,集中精力学习,完成考学任务再谈这些问题。这样家长也放心,学生自己也可以稳定心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