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入学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起始点和基础点,抓住入学教育的良好时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探索了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入学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途径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入学教育是为新生了解新的学习生活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是高等教育的起始点与基础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入学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模式培养的开端,历来受到政府及学校的重视。作为高校来讲,入学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起始点和基础点,是解决在校学生走什么路、成什么才的客观现实问题。因此,抓好入学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与成才至关重要,应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背景下的入学教育现状
根据大学新生群体的特点与表现,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入学教育,从内容上包括专业思想教育、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校规校纪教育等,并通过军训、导师见面会、校史馆展览、主题报告会等各种形式来进行。通过这些入学教育的实践,大学新生尽快完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学习目标的转变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入学教育的立足点依然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方式方法,主要以转变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为主,而大学生成才、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实际所学与社会需求结合,立足于社会,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随着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往往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一些问题便凸显出来,如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大学生就业理念相对滞后,与现实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这对大学生的成才产生了不利影响。某杂志在进行《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研问卷时发现,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如在回答“你了解想要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吗”的问题时,有29.6%的人曾经向业内人士咨询过该行业的情况;有17.9%的人认为自己进入的行业是个热门行业,前景乐观;还有更多的人“没有研究过”,比例高达52.8%[1]。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部分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根本没有目标。我认为,在现有的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将教育的立足点放在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抓住入学教育的良好时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抓住入学教育的良机。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JLOCKE,1632—1704)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在获得经验感觉之前,“人心如同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任人模铸”。[2]白板说启示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生入学不熟悉新环境,存在强烈依赖心理,思想出现短暂“空白”的有利时机,将职业意识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入学教育,不断施加影响,加深印象。
(二)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职业分析师萨帕(DESUPER)将人的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老期。探索期为15—24岁,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意识迅速发展,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探究意识也强,开始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且感知自己未来适合哪一种工作。探索期是青少年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探索初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点,应在这时启蒙他们的职业意识。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到处充满激烈的竞争,职业活动的竞争尤其突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相对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新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减少新生不适应性。
实际发现,大学新生入校以后,普遍存在学习、专业与职业目标、日常生活、社会角色变化、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不适应性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入校后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时间,面临新的人际关系建立和交往障碍,缺少信心和目标等。表现有二:一是学习成绩较低。大学新生的补考重修率普遍高于高年级学生。这类学生大多数在进入大学以后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目标;二是违纪行为较多。有了宽松的大学校园环境,行为自由散漫,违反校纪校规。因此,应把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入学教育中,科学设置、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大学四年时光,将个人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将来的就业更有成功的机会。
(二)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新生充分认识自己,从而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
大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从而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因此,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有利于新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个人与职业的契合度越高,职业生涯就越有可能取得极大的发展。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与前后步骤有密切的联系,共同决定着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向。大学生正处于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入学教育路径
(一)强化专业意识,明确职业目标。
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职业”,包括职业的组成要素、职业的分类、职业的功能。了解了这些,才能明白自己以后要从事的事业,并对这一职业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社会实践进行探索,这样他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随波逐流,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能少走弯路。
1.在进行新生教育时,可以邀请本专业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等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开设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特色、地位作用、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一般本专业的专家具有权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信程度高,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邀请知名人士、校友来校给新生作报告。报告的主题也是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邀请各界成功人士,特别是在本专业取得一定成绩并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友,来学校给新生讲述自身的职业经历和心得体会。这种现身说法的形式,往往让学生产生一种近距离感,看到自己的明天,给学生的影响和启发较大,教育效果较好。
3.邀请从事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员。只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才能受到市场的欢迎。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欢迎、所需要的,企事业单位录用人员的标准,就业发展趋势等。由于此类人员是处在用人的第一线,对于就业的情况了解比较全面,因此他们的报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学生能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结合社会现实,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查找自身在专业水平、能力结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通过自我剖析认识自己,诊断出自身的问题,求助专家和老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目的。这种主动地对自我的剖析和认识是客观真实的,极具社会现实意义,会在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印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去学习、去奋斗、去完善自我、去超越自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如校方的心理咨询部门等,逐步做好大学生的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测试,为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做好准备。现在西方比较流行的卡特尔16PF个性测评系统测评大学生潜能和个性趋向、霍兰德(J·L·Holland)的职业偏好量表和自我职业选择量表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选用工具,帮助学生选择成才方向。
(三)实践验证理论的认知规律应用。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他主张把教育建立在感觉活动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进行入学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特点安排适当的感性类教育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兴奋点,使其持续“冲动”,促进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3]可以带领大学新生走到最前沿去,同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亲身感受就业。这里的用人“前沿”由两个模块组成:一是企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单位,因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二是人才市场,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参观调研,将学生置身于求职的氛围中,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更直接的有关就业的信息,较早地感受求职,了解求职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明确自己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生进行参观调研不确定因素多、执行起来困难较多,因此,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应慎重使用,以免起到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莫海燕.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报告[EB/OL].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2005-05-10.
[2]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
[3]张见.抓住入学教育良机,培植生涯规划意识[J].江苏教育,2009.2.
关键词: 大学生入学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途径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入学教育是为新生了解新的学习生活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是高等教育的起始点与基础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入学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模式培养的开端,历来受到政府及学校的重视。作为高校来讲,入学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起始点和基础点,是解决在校学生走什么路、成什么才的客观现实问题。因此,抓好入学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与成才至关重要,应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背景下的入学教育现状
根据大学新生群体的特点与表现,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入学教育,从内容上包括专业思想教育、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校规校纪教育等,并通过军训、导师见面会、校史馆展览、主题报告会等各种形式来进行。通过这些入学教育的实践,大学新生尽快完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学习目标的转变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入学教育的立足点依然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方式方法,主要以转变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为主,而大学生成才、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实际所学与社会需求结合,立足于社会,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随着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往往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一些问题便凸显出来,如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大学生就业理念相对滞后,与现实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这对大学生的成才产生了不利影响。某杂志在进行《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研问卷时发现,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如在回答“你了解想要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吗”的问题时,有29.6%的人曾经向业内人士咨询过该行业的情况;有17.9%的人认为自己进入的行业是个热门行业,前景乐观;还有更多的人“没有研究过”,比例高达52.8%[1]。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部分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根本没有目标。我认为,在现有的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将教育的立足点放在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抓住入学教育的良好时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抓住入学教育的良机。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JLOCKE,1632—1704)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在获得经验感觉之前,“人心如同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任人模铸”。[2]白板说启示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生入学不熟悉新环境,存在强烈依赖心理,思想出现短暂“空白”的有利时机,将职业意识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入学教育,不断施加影响,加深印象。
(二)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职业分析师萨帕(DESUPER)将人的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老期。探索期为15—24岁,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意识迅速发展,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探究意识也强,开始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且感知自己未来适合哪一种工作。探索期是青少年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探索初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点,应在这时启蒙他们的职业意识。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到处充满激烈的竞争,职业活动的竞争尤其突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相对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新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减少新生不适应性。
实际发现,大学新生入校以后,普遍存在学习、专业与职业目标、日常生活、社会角色变化、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不适应性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入校后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时间,面临新的人际关系建立和交往障碍,缺少信心和目标等。表现有二:一是学习成绩较低。大学新生的补考重修率普遍高于高年级学生。这类学生大多数在进入大学以后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目标;二是违纪行为较多。有了宽松的大学校园环境,行为自由散漫,违反校纪校规。因此,应把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入学教育中,科学设置、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大学四年时光,将个人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将来的就业更有成功的机会。
(二)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新生充分认识自己,从而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
大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从而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因此,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有利于新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个人与职业的契合度越高,职业生涯就越有可能取得极大的发展。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与前后步骤有密切的联系,共同决定着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向。大学生正处于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入学教育路径
(一)强化专业意识,明确职业目标。
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职业”,包括职业的组成要素、职业的分类、职业的功能。了解了这些,才能明白自己以后要从事的事业,并对这一职业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社会实践进行探索,这样他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随波逐流,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能少走弯路。
1.在进行新生教育时,可以邀请本专业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等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开设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特色、地位作用、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一般本专业的专家具有权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信程度高,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邀请知名人士、校友来校给新生作报告。报告的主题也是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邀请各界成功人士,特别是在本专业取得一定成绩并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友,来学校给新生讲述自身的职业经历和心得体会。这种现身说法的形式,往往让学生产生一种近距离感,看到自己的明天,给学生的影响和启发较大,教育效果较好。
3.邀请从事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员。只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才能受到市场的欢迎。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欢迎、所需要的,企事业单位录用人员的标准,就业发展趋势等。由于此类人员是处在用人的第一线,对于就业的情况了解比较全面,因此他们的报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学生能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结合社会现实,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查找自身在专业水平、能力结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通过自我剖析认识自己,诊断出自身的问题,求助专家和老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目的。这种主动地对自我的剖析和认识是客观真实的,极具社会现实意义,会在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印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去学习、去奋斗、去完善自我、去超越自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如校方的心理咨询部门等,逐步做好大学生的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测试,为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做好准备。现在西方比较流行的卡特尔16PF个性测评系统测评大学生潜能和个性趋向、霍兰德(J·L·Holland)的职业偏好量表和自我职业选择量表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选用工具,帮助学生选择成才方向。
(三)实践验证理论的认知规律应用。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他主张把教育建立在感觉活动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进行入学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特点安排适当的感性类教育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兴奋点,使其持续“冲动”,促进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3]可以带领大学新生走到最前沿去,同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亲身感受就业。这里的用人“前沿”由两个模块组成:一是企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单位,因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二是人才市场,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参观调研,将学生置身于求职的氛围中,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更直接的有关就业的信息,较早地感受求职,了解求职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明确自己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生进行参观调研不确定因素多、执行起来困难较多,因此,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应慎重使用,以免起到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莫海燕.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报告[EB/OL].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2005-05-10.
[2]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
[3]张见.抓住入学教育良机,培植生涯规划意识[J].江苏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