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礼貌也能伤害宝宝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并不知不觉渗透到对宝宝的早期教育中。但有一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对宝宝的成长却是有害的。不信?看完下面4个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便知此言不虚。
  有争执,大让小
  【场景1】 4岁的哥哥正在专心致志地搭积木,眼看一个“巍峨”的城门就要完工了,两岁的弟弟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抓起地板上的积木块不撒手,意思是让哥哥走开,他来收尾。哥哥哪肯相让,动手抢弟弟手中的积木块。争执之下,弟弟吃亏,坐在地板上大哭起来。妈妈闻声赶来,马上抱起弟弟安慰,还责备哥哥:“你是怎么当哥哥的?上回教你的又忘了?要想好,大让小,哥哥让弟弟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这么没风度?”哥哥见妈妈一脸严肃,突然情绪大爆发,一边哭一边喊叫:“上次都让他先洗澡了,为什么这次还要让?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以后让他当哥哥,我当弟弟好了!”妈妈哭笑不得,不知该如何跟4岁的儿子讲道理。
  【分析】 如果家里有两个宝宝,父母通常会要求大的让着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是要求4岁的宝宝遵守这个传统,背负对他来说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宝宝们发生争执时,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用这种传统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有可能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使大宝宝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宝宝恃宠撒娇,变得越来越任性。类似的场景同样会出现在家庭之外。小朋友们在小区的游乐场玩耍,如果发生争执,父母也会要求宝宝:“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这样可能对宝宝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毕竟,把自己的权益让给外人要比让给弟弟妹妹对宝宝刺激更大。
  【策略】 其实,宝宝们在家里发生争吵时,父母最好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父母可以走过去对宝宝们说:“嘿,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让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谁先说?”等孩子们说明情况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如果大宝宝不愿意与小宝宝分享玩具,你可以问他为什么。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父母可以跟他说:“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权,不过,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话,大家可能会玩得更开心。”如果宝宝坚持不分享,也不要勉强,另外找一件玩具给小宝宝玩,并且简单地告诉他:“那是哥哥的玩具,这个是你的玩具!”
  如果宝宝在家以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可以这样和宝宝们说:“这个滑梯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玩,要不,我们排队轮流玩吧!”
  见生人,打招呼
  【场景2】 妈妈带宝宝回老家,出发前就嘱咐宝宝,见到爷爷奶奶一定要大声问好。可是宝宝见到爷爷奶奶却一言不发。妈妈一再提醒,宝宝就是不配合。妈妈烦躁地说:“快喊爷爷奶奶,怎么这么没礼貌呢?太不听话了!”妈妈越批评,宝宝越倔犟。一旁的爷爷奶奶非常尴尬。
  【分析】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世界性的礼貌规则,中国传统更是强调见了长辈要请安,宝宝需要养成这个习惯。但是,如果为了培养宝宝的基础礼仪,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宝宝,父母越逼迫,宝宝越不配合。有的父母见孩子不肯与人打招呼,出于礼貌,会替宝宝找一个理由,给对方找一个台阶。比如,妈妈带着宝宝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奶奶,妈妈忙叫宝宝打招呼,对宝宝说:“快,叫奶奶!”宝宝躲到妈妈身后,一副羞涩的样子。妈妈只得无奈地对奶奶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好意思!”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说宝宝性格内向,却没注意,宝宝此时咬紧嘴唇,一脸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严了。妈妈直接给宝宝贴上了“内向”的标签,于是一个笃定不爱打招呼的宝宝,可能就这样被妈妈强化出来了。妈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宝宝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宝宝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策略】 实际上,要培养宝宝见面打招呼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逼迫,父母做好榜样就可以了。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宝宝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习惯。
  父母也可以给宝宝多看些习惯养成的绘本。有时候,绘本里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会让宝宝很有亲切感,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愿意跟着学习。
  如果带宝宝去参加朋友聚会,或者大家庭聚会,可以先告诉宝宝会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们见面问好的话,这个聚会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有些宝宝不喜欢很多人的场合,这样预热可以让他有个心理准备,到场后就会表现得自然一些。
  被夸奖,要谦虚
  【场景3】 妈妈带着4岁的宝宝在小区里骑自行车玩。有个阿姨买菜回来看到了,夸奖道:“哇!宝宝骑得真好啊!”妈妈脸上难掩得意,嘴上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刚学没几天,咱小区里好几个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本来挺高兴的宝宝听了,顿时一脸黯然。
  【分析】 被别人赞扬时习惯性地回复“哪里,哪里”,也是常见的中国式礼貌,但是对宝宝来说,很多时候却是一味毒药,会瞬间扼杀宝宝本来就很脆弱的自信心。就像这位妈妈,她在谦虚时没有注意到宝宝的表情,更没有察觉宝宝的内心活动。如果经常这样谦虚,宝宝可能会认为自己真的能力不如别的宝宝,再努力也做不到。这样一来,宝宝很可能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策略】 有的父母故意表现得很谦虚,是出于另一种担心:害怕宝宝因得到太多夸奖而变得骄傲。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宝宝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其实,只要能教给宝宝正确归因的方式,爸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宝宝会骄傲。比如这位妈妈,如果她当时说:“嗯,他最近经常练习骑车,进步很大。”那么宝宝就能听出来,妈妈认同了阿姨的夸奖,并且知道自己是因为练习得多,所以进步大。妈妈对宝宝客观的肯定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当别人当面夸奖宝宝时,父母不可习惯性地谦虚,而应该笑纳别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宝宝做得更好。
  对善意,莫拒绝
  【场景4】 妈妈带着5岁的凯凯在小区里玩耍,一起玩的还有小伙伴同同。同同的奶奶拿出糖果来给同同吃,顺便分给凯凯一颗。妈妈有心拒绝,因为她与凯凯早有约定,每天只能吃两颗糖,凯凯下楼前刚刚在家吃了两颗糖,不能再吃,但是面对长辈的善意,她感觉不应该拒绝,否则不礼貌,让老人家尴尬。凯凯见妈妈没有表示反对,高高兴兴地接过了糖果。他怕妈妈反悔,迅速把糖果塞进了嘴里。结果,晚饭时凯凯的饭量明显减少。以后再下楼玩儿,他四处寻找同同,想再额外得到糖果。而且,他对一天只能吃两颗糖果的约定渐渐不满起来。
  【分析】 类似因礼貌而打破规矩的事情很常见,宝宝们在一起玩,某家父母给自家宝宝零食吃,总会分给一起玩的孩子,以示大方和友好,而其他宝宝的父母又经常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善意而默许,嘴里感谢着,心里却充满了担心。接受别人的善意是一种礼貌,然而,如果对方的善意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对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和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那还是礼貌而坚定地拒绝比较好。要知道,拒绝未必是不礼貌的行为。
  宝宝心中的规则意识是很脆弱的,他不理解什么叫礼貌,什么叫例外,规矩一旦打破,便很难再对他有约束力,所以,父母在执行规则时一定要温柔而坚定,不给宝宝空子钻。
  【策略】 拒绝别人的善意也可以表现得有礼貌。比如凯凯的妈妈可以对同同的奶奶说:“谢谢您!不过他经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饭,千万别给他!”如果凯凯闹着要吃,对方执意给,那么妈妈就帮凯凯先收下,并告诉凯凯:“奶奶的礼物,妈妈先帮宝宝收着,等明天再吃,好吗?”
  礼貌地拒绝别人的善意是一种交际技巧,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父母当着宝宝的面这样做,其实是在给宝宝示范;如果父母拘泥于礼貌而不说“不”字,那么就是在做负面的示范。有调查显示,有吸烟恶习的孩子,大多数第一次吸烟是礼貌性地接受别人的善意。试想,如果有人把恶意伪装成善意,教唆孩子尝试更恶劣的事,而孩子不会礼貌地拒绝,后果是什么?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考级证书不直接作为艺术素质测评依据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三个通知,决定建立中小学艺术教育测评制度,要求如实记录每一名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明确规定,考级证书不直接作为测评依据。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该
有天晚上和儿子聊天,他提了个超可爱的问题:“我长大了,怎么娶媳妇呢?”我使劲忍着,才没笑得很过分。然后我说:“你长大了,就会喜欢上一个女孩,你们想永远在一起,所以要结婚,然后就有了自己的家。”小家伙没吭声,好像在沉思。接着眼圈有点红了,很不解地问我:“为什么人长大了一定要离开自己的人呢?”  我好感动,他说“自己的人”,我一下子就听懂了。对他来说,最好永远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永远不分开。但我心里明白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关爱与教导孩子的方式会深深影响孩子的未来。青少年易忧郁的问题,近几年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瑞典的一项研究发现,家中的老幺或较小的孩子更容易有忧郁与自杀的倾向。  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超过20%的自杀个案与出生次序和母亲怀孕年龄有关,每年幼一级(例如老大与老二,老二与老幺),自杀的概率就提升18%。研究主持人米凯尔表示,青少年、孩童时期是心理发育很重要的阶段,因此这样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它不仅会导致单眼视力低下,而且由于立体视觉缺失,每天面对的是模糊的影像,使得大脑接受的信息有别于正常儿童,容易造成学习困难。此外,将来报考大学时也不能选择需要精细目力的专业。因此,眼科专家提醒家长们,儿童视力处于发育阶段,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非常重要。  1.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视力是不一样的,儿童视力的发育是随着成长逐步完善的。我国儿童不同年龄的正常视力是:2岁为0.5~0.6
姥姥要到我家来住几天,妈妈让我把房间收拾一下。我很高兴,因为姥姥会隔三岔五地给我买些好吃的东西,还会给我零花钱。我走进那间空闲的房子,先拉开了洁白的窗帘,打开窗户,然后把被子搭在走廊旁边的铁丝上晾晒。十点半时,姥姥到了我家,给我带来了香蕉、火腿肠,还有刚煮好的粽子,都是我爱吃的东西。姥姥亲切地对我说,粽子可能还不凉,让我先吃点儿。我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觉得,即使超市里出售的粽子也比不上姥姥
[话题简介]  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12345便民(惠企)服务平台上,出现了一篇名为《投诉关于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市中小学每学年至少要有一次入户家访的通知》的帖文,发帖人署名陈先生。帖文以家长身份称,家访的目的是使家校更好地沟通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当今通信如此发达的时代,电话、QQ、微信都能比入户家访更迅速及时地把孩子的第一情况告之家长。小学生大部分都有家长接送,在送路队时就能碰到家长,就能立刻交流
问:因我丈夫张某有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我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判决我与张某离婚,两岁的儿子随我生活,张某每月支付500元抚养费。可是,法院判决后,张某拒不交出孩子,还把孩子藏起来。请问,我如何要回孩子?  律师意见: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6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
恐学症是学校恐惧症的简称,是青少年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特指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恐惧感而拒绝上学的现象。恐学症多发于中学阶段尖子生人群,患者主要表现为焦虑症状,如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出现呕吐、腹痛、尿频、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状。近年来恐学症的发病率似乎在缓慢增加,但缺乏国内的统计数字。国外资料显示,日本200万的学龄儿童中,每年就有5万儿童因患恐学症而退学。  不
妈妈之吻胜良药  生活中常见这种情况:当宝宝在玩耍中小手指被碰痛时,妈妈会一边哄孩子,一边在宝宝手指痛处轻轻地吻一吻,孩子随即破涕为笑。这是为什么呢?  为探明这一奥秘,美国科学家西蒙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某些细胞膜上有一种特别的吗啡受体。英国专家又发现,人的大脑能产生一种与其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被称为“内生吗啡”。这种被人们俗称为“快感激素”“疼痛镇静剂”的内生吗啡,功能与止痛药物及
14岁女孩小青刚上初二,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小青的妈妈是一位钢琴老师,从小青8岁开始教她学钢琴。小青的爸爸是一名公务员,同事们经常一起攀比谁家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才艺更多。  小青读小学时,家里养过一只乌龟,后来因为喂食不当死掉了,小青却说乌龟变成了“忍者神龟”,仍张口闭口称“我的乌龟哥哥”,还说“乌龟哥哥”一直守护着她,每当她练琴的时候都会“指导”她。一旦练琴不顺利,她就会念念有词地向“乌龟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