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体育功能和教学目标的重组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信息化的世纪,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为适应新世纪全面的人才质量要求,纷纷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调整。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同步。文章结合时代特征,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对职教院校体育功能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认识,以期为职教院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功能体育教学目标终身体育教育
  [作者简介]白静(1959- ),男,河南开封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陕西西安71001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183-02
  
  一、高职院校体育功能的宏观认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党和政府在新世纪对我国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准确定位,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健康教育为宗旨,体育教育以传授各种体育知识、技能为教育手段,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发展方向。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善状态”,明确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的道德健康。
  1.高职院校体育的健身功能。通过引导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形成健美的体形和正确的姿势;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且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内容,有效的、适当的体育锻炼,使人们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体育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掌握系统的体育运动、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方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职院校体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功能。体育教育适应社会的功能,主要由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决定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竞赛规则,成为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人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彼此接近、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在各种体育竞赛中,语言、地域的差别,甚至制度、观念的差别都被淡化了,很多竞技场地上的对手成为生活上的良师益友,体育竞赛的参与者往往通过竞争、交流,提高了公德意识,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了健康发展。
  3.高职院校体育个性教育的功能。知识经济社会强调的是独具特色、个性化创造,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景中塑造学生个性的同时,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中磨炼个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直接景象,可以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变得能干、坚毅、果断、沉着、开朗等,能够妥善的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4.高职院校体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功能。面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体系,当今的学校教育负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运用说教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优良的道德品质更需要学生自己的磨炼。体育运动是一项有鲜明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的个体运动,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际的训练和比赛中自觉地克服个人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服从集体和运动规则的需要,从而使一些基本的道德义务、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以及公共生活观念、准则等为学生所感知,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体会。这样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是任何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学校体育教育是一项有严密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集体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组织性,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5.高职院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真正起推动作用的并不是运动技术本身,而是在运动技术后面的人文精神因素。学校体育的知识体系是以科学技术层面的知识以及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人体生物科学知识为主,如体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运动生理、生化知识、运动解剖、运动医学知识等。而对于体育人文科学类的知识传授较少,如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理想、体育美学和体育心理等。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运动生物科学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必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目标的思考
  
  体育教育目标是指体育教育应达到的目的,它既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是学校体育教育知识、思想的具体体现,决定着学校体育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培养人才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我国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素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保卫者。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政治、经济、教育体制改革,体育教育改革应以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包括健康的、体育的、技能的、娱乐的、生活的、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全面具体体育教育目标,树立体育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是生活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终身体育观念。
  1.高职院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目标。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研究表明,身体健康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生活方式受自然、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它必然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健康、智力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而大学生心智相对成熟,求知欲强,处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生活意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健康教育,正确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终身受益的生活方式。
  2.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高职院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确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为广大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既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科研成果,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材要集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在教材的编写上,要依据不同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学科学生的特点,在统一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避免千篇一律或生搬硬套国外的、同类学校的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应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球类项目、体育舞蹈、健身、健美、武术、游泳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适当地减少竞技运动技能学习的比重,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修某些体育项目和理论课程。
  4.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完善管理,设立切实有效的组织机构,严格岗位责任监督制,综合运用思想、教育、行政、经济以及学术等手段,实行定期检查与考核。引进竞争机制,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真正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充实体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吴习东.学校体育家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J].体育课学研究,2001(2).
  [3]程俊迈.新世纪职教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J].体育课学研究,2001(4).
  [4]黄渭铭.当前职教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7(4).
  [5]黄力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向[J].中国学校体育,1984(4).
其他文献
期刊
【正】 《螽斯》这首简单的民歌,《涛序》却无端地把它按在后妃身上:“《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朱熹又附和而释:“后妃不妒忌而子孙众多,
山西省原平市通达屋顶胶经销处日前研制成功一种被命名为“KGT轻型多功能保温建材”的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对屋顶、墙体、阳台及各种容器、管道的保温、隔热等用途,比同类建材
将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层次分析法运用到招标评标过程中,以定量化地对招标过程进行决策,评出满意的中标单位。
生活充满情趣;生活充满发现;生活充满表达智慧的满足和快乐。Do It Yourself!这是一个温柔的口号和认真的态度。
【正】 这是西方学术界70至80年代辩论的一个问题。这样的辩论现在正在波及中国。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1975年在《伦理学》杂志(第85卷第2期)发表题为《存在生态伦理学?》的文
【正】 一、“篝”字取象:中国文学里两性关系拟象、意象媒介、意象转换甲文“篝”形作(?)(前一·四○·五)、(?)(后上二六·六)等构造。《说文》:“篝,交积材也
【正】 由本校中文系1982年毕业生高喜田、寇琪二同志合编的《全宋词作者词调索引》,经过7年努力,已于1992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该书是在本校兼任教师、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
[摘要]多媒体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文章围绕多媒体进入大学语文课堂的意义,以及使用中应当重视的几个共性问题,针对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作一浅略的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大学语文课堂  [作者简介]张丽华(1964- ),女,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河北秦皇岛066311)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