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新闻节目的多元报道策略探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e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面临的困境,对其形式和技术创新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多元报道形式助推媒体融合,让新兴技术手段满足受众需求。从形式创新、平台联动、技术手段革新等方面为新闻节目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在媒体融合视域下,研究媒介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取长补短,各自应用,将新的思路和手段用于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之中,运用新兴技术手段,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探究新闻节目的多元报道策略,提升新闻节目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不仅是新闻节目发展中的一次探索,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节目;多元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103-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山西工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苗圃计划”“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节目的多元报道策略探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4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信息化传播平台越来越广,网络平台、APP、各种社交媒体等发布信息越来越便捷快速,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已不再依赖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出现了各种多样的新闻节目形态,这类节目制作和播出形式的自由化以及播出平台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新闻节目面临极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移动优先策略”,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四全媒体”概念。在媒体融合视域下,新闻节目想要适应媒介环境、跟上媒体发展形势,就要考虑到报道形式的转变、报道技术的革新和报道平台的多样化选择。在报道形式上,让直播、短视频、数据新闻、H5交互渐成常态,Vlog(视频博客)等新的呈现形式助推媒体深度融合。新闻节目在改变自身报道形式和播出平台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体现报道内容,第一时间带给受众新的报道体验和信息获取方式是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目标。同时,多元化的报道探究也是新闻节目改革创新中的一次全新的尝试。
  作为广电媒体最早的节目形态,目前新闻节目面临极大的挑战。媒体融合时代,受众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并且获取新闻的速度要比新闻节目快得多,网络化使受众接触的新闻信息更丰富,信息来源范围也更广。媒体融合给予了公众更便捷的表达平台,公众表达意见的方式越来越多,内容差异化也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新闻媒体一向本着“传者中心”的思路,随着技术的革新、传播工具的普及,信息来源从大众媒介转变为公众个人,这种传受双向互动的增强,促使新闻节目不得不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视域下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传播机制[1]。
  一、报道形式创新
  报道技术的革新是新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重要策略。新的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电视节目当中。新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重中之重,更应该善于使用新的技术报道新闻。如当前流行的Vlog,以影像书写的方式制作的博客日志,在新闻节目报道中一经使用便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如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系列Vlog,将时政新闻报道与新型Vlog形式首次结合引起了受众的关注和好评。
  新闻节目中以“新闻报道+Vlog”的形式报道新闻已经成为当前流行的方式,形成了以人民网为中心的“Vlog+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的模式,让受众可以主动接收新闻内容,以“我”的视角参与到报道当中。这种“我”的第一视角能够很好地拉近受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同时,相对于现场报道的快讯和简讯方式,Vlog报道更有深度,涵盖面也更广。
  “新闻报道+Vlog”的形式在人民网横空出世之时便以专业的团队、专业的技术手段为新闻节目报道拓展了视野。摒弃社交短视频的弊病,Vlog报道形式打造出便捷式传播、创意化内容、多元化视角的报道。相比社交短视频Vlog的平民化风格,“新闻报道+Vlog”形式由专业新闻记者或摄像技术人员完成,虽没有传统新闻节目主播,但制作播出出自多家媒体不同平台的记者,每个人自立角度,从多方位去看同一个新闻事件。如全国两会报道中,各家媒体拍摄的Vlog各不相同,这些Vlog报道同时在人民网发布,使受众可以从横纵多个角度总览两会风貌[2]。内容丰富,选题多样,自然也就带来了观看的热潮。每一个Vlog的点击率和观看量又反映了大众的关注度和喜好,利用短视频的分析方式,新闻编辑部很快可以完成节目分析,更快地提升节目水平。同时,专业水准的摄制使Vlog报道形式在大众平台上展示了专业化的新闻节目报道。“新闻报道+Vlog”以系列的形式迎合了短视频发布常新常更的样态,既有平民性,又不失专业度,既很好地进行了大众传播,又提升了短视频的水平。
  二、联动报道平台
  平台之间强强联合,打造品牌新闻节目。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都是大众获取信息的平台,新闻节目应当认识到媒介互动的重要性,考虑到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的手段,基于自身电视节目主体,打造适合各个平台的新闻联动节目。
  央视借助短视频平台打造的《主播说联播》栏目,就是基于《新闻联播》这一品牌电视节目打造的符合短视频平台的联动节目,既符合当前受众的观看习惯,又满足了快节奏用户的新闻需求。《主播说联播》是将当期《新闻联播》中的热点新闻事件做进一步分析评论,是媒体融合下的新媒体传播新形势,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每期一分钟的播出时长,真正达到了分众化、碎片化的播出推送。
  傳统的新闻节目与社交平台互不链接,传统新闻节目传播过程中时常存在阻碍,而社交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极具优势,在媒体融合下二者相互接洽,打通壁垒,新闻节目走进社交平台,打开自己的传播渠道,建立新闻节目的社交媒体,转战网络平台,开通自己的公众号、微博等,定时发布新闻节目。这不仅开辟了新闻节目的新战线,也极大地满足了交互式报道要求,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参与评论,发表己见,真正参与到了新闻节目当中,参与到了社会发展当中。平台之间的相互联系,打通了宣传的渠道,拓宽了受众群体,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群的新闻需求。新闻节目报道的多平台联动推动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三、报道技术的革新
  新闻节目在时政、体育、民生、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为我們提供信息,不断发展的技术也为新闻节目带来了机遇。新闻节目在制作和受众观念上应增强双向互动性。从数字技术的角度丰富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以满足大众的交互式体验。以多视窗技术为依托的播出效果,将主持人与新闻内容放置于同一画面,或多个画面同时报道,让受众感受立体、多维、实效的新闻播报。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新闻节目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差,相对于网络发布、个人上传等方式,新闻节目编辑生产过程中,由于节目本身的制作流程限制,往往滞后于互联网发布。加强制作过程中的规范,建立数字化新闻节目内容上传库尤为重要。新闻发现者能够第一时间将新闻上传至新闻库,编辑室第一时间制作审核,使内容文字统一管理,播出设备有效链接,并融入CS(客户端/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文稿,拓宽制作空间。同时加入全景技术,将新闻内容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展示,拓宽空间,延伸时间,展现立体的全景新闻。
  在人工智能时代,AR(增强现实)技术已经应用在很多领域,它不仅能增强体验感,也能很好地增强感受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这种新的技术带来全新的节目体验。早在2016年,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技术就已经在主流媒体中出现。2017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8年全国两会又一次提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人工智能是科技的变革,也是产业应用的机遇,其技术应用在新闻节目报道中无疑会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也会为节目内容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我国首次在重大会议G20峰会报道中采用的AR技术,实现了人体视觉和计算机虚拟画面的交互,受众在观看新闻节目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新闻节目中加入AR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吸引受众,让受众感同身受,更能极大地提升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整体的视觉感知力。受众的体验感增强了,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也会大大提升。2015年以“快笔小新”命名的新华社记者机器人上线,新闻节目报道方式在采编播各个方面向智能化发展。沉浸式新闻也紧跟时代技术应用,VR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受众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中“浸”入新闻当中。通过VR设备转换视角、转换场景,将新闻现场的同期声直接接入设备中,全景式体验真实现场。亲临现场让受众对新闻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虽然目前很多技术还不成熟,仍存在一些不足,但新闻节目在革新报道技术这方面不断探索,为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新闻、沉浸式新闻等多种智能新闻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新闻节目报道方式的变革,智能新闻报道将成为未来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获取方式,也是大数据时代新闻节目的大势所趋。
  四、结语
  回顾新闻节目的发展,其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不断适应舆论生态,不断适应传播发展形势,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坚持话语建构与传播渠道的环环相扣,重视大数据时代受众的体验感和满足感,考虑受众的使用心理,重视对受众的分析。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时代应当作出新的尝试才能实现质的跨越,新闻节目在坚守使命的同时,应当创新报道形式,革新报道技术,联动报道平台,以多元化的报道策略增强新闻节目的整体承载力,打造新闻节目的多元报道方式,快速提升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孙强.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9(19):104-105.
  [2] 卫原霜,张扬.碎片化与板块化:时政类视频新闻的融合传播——以2019年全国两会视频新闻报道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18):91-93.
  作者简介:康慧(1992—),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载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对内展示的重要考量。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既要依靠综合国力的提升,又要借助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个案,从消息来源、类型特征、主题框架和议题设定等方面,剖析其涉华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框架设置,揭示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动因,提出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应对策略,希望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良性建构有所助益。  关键词:涉华
摘要: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入手,分析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要求的变化,并分别从五个方面提出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和提升的策略,包括调整认知,加强全媒体新闻理念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探索交叉学科的培养体系,培养媒体传播技能和前沿思维方式;不断学习,加强新的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多角度探索,拓宽知识面和提升适应能力;开拓创新,不拘泥于某种形式的新媒体运用能力
摘要:全方位地考察韩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及其规律,离不开国家文化传播策略制定和影视产业发展这两个基本点,也离不开策略影响产业与产业反向影响策略这两个基本过程,其中影视产业影响国家文化傳播策略这一过程经常被忽略。本文以这四个基本环节为核心,紧扣最新政策和产业动向,分析韩国影视发展规律。最后,考察韩国经验在中国的适用性,为中国国际传播事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影视产业;国家文化;传播策略;文化产业;国际传
通过溶剂萃取-连续沉降的方法,使轻相混合油中的QI含量为0,再经减压蒸馏得到浸渍剂沥青产品。探讨了溶剂比、脂芳比等沉降条件对去除QI的影响,以及减压蒸馏时入塔温度、蒽油采出流量等因素对浸渍剂沥青指标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生产出软化点88℃、喹啉不溶物0.1%、甲苯不溶物17.1%、结焦值49.63%的浸渍剂沥青。
摘要:后真相时代,新闻宣传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建设性新闻作为一项解决方案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文对现有文献和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建设性新闻能够弥合后真相带来的信息撕裂症状,推动传统媒体的升级与转型发展,提升社会治理与舆情应对的能力,进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建设性新闻;意识形态领导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
摘要:网络舆论阵地是新时代共青团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之一。面对5G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巨大挑战,高校共青团必须进一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打好网络舆论引导主动仗,助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大局。  关键词:5G时代;高校共青团;网络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115-03  基金项
若蒸汽转化制氢装置仅采用一级加氢反应器,当制氢原料煤气中氧气和烯烃含量发生波动时,会出现加氢反应器床层温升急剧升高。为避免出现床层飞温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干馏煤气和焦炉煤气中氧气和烯烃在加氢反应器中产生的温升,提前预判各类煤气配入比例,并通过实际生产进行调整和验证。该项措施能确保装置在尽可能优化的低成本、多组分混合原料气的情况下平稳运行。
摘要:网络信息的爆炸式涌现,构成了一个混沌的舆论场,如今大众对信息真相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比性新闻是人们对抗虚假新闻、误导性真相的最佳武器,能够帮助其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厘清事实真相,理性看待问题。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应用好对比性新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对比性新闻;新闻传播;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  基金项目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地区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阵地,需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缘由、路径加以审视。当前,农村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存在受众多元化、內容宽泛化、形式单一化等现实问题。这与农民热衷封建迷信、专注于解决现实矛盾、沉迷于新兴媒体创作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效果,必须区分群体进行分类传播,扩大受众的覆盖面;围绕农民切身话题,增强
湿式氧化法脱硫工艺的再生塔尾气除了含氨、硫化氢、氰化氢外,还含有大量的苯族烃、萘等有机物,难以处理。将其适当净化,去除氨、硫化氢、氰化氢后引入干熄槽内,替代部分空气,使有机物在干熄槽内被焚烧处理。实践表明,这是简便、有效、经济的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