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塑,又称“玩泥巴”。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他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还能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性,使孩子健康活泼地发展。幼儿喜欢玩泥巴,对玩泥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幼儿的泥塑活动,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来探究的。
实践教学告诉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是有必要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针对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和在进行泥塑活动创作中创新了一些好方法,让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寻求到真正的快乐。
一、由易到难,循序发展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都觉得有趣。孩子在玩泥巴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精神。比如:孩子随手拿来搓几下,搓出个圆球,他们就叫它是“篮球”,多搓几个,他们谓之为“饭”,放到一个压出来的“碗”里面,就可以“吃”了;拉一下长,又出来一个根根的红萝卜;用小刀把一块方泥切去几刀,变成了一辆小汽车……在“泥巴游戏”中,孩子的兴趣都很浓,也能做出不少东西来。
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孩子在“泥巴游戏”搓来捏去之后,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诸如:篮球、萝卜、汽车、坦克等等。这时可以让孩子将各个单一的形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且配上一个动听的故事。孩子在组合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按下列步骤去想去做:谁?在哪里?干什么?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按这个顺序去制作安排,大部分孩子都能一边做一边随口念出故事来。如在一次泥工活动中,孩子们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里各自创作出了“鸟妈妈”、“拥抱”、“恐龙系列”等主题不一、形象生动的泥工作品。
幼儿捏泥的技能渐趋成熟,可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师把塑造好的作品提供给幼儿看一看,拆一拆,试一试,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捏的方法。此外,还可以运用变化法进行教学,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泥工材料,让幼儿根据所学的泥工技能,随意塑造,自由想象、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
二、以点带面,合作发展
幼儿园里有个泥工兴趣小组,空余时间我就带他们去练习。那里有几个泥工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于是我就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他们,让他们采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去辅导其他伙伴练习。如胡萝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胡萝卜这一特点,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就象胡萝卜形通过变化,可塑造出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鲨鱼、鲸鱼、金鱼、老鼠、乌龟、鸭子、鹅、青蛙等。再如瓶子形系列,依据某些动物身体类似瓶子形状这一特点,由基本形变化塑造出不同动物,如:猪、羊、大象、牛、孔雀、鹿、公鸡、母鸡、鸽子等。这样,以点带面,老师可以省去许多精力,而且他们在手把手的教与学中,建立了友情,培养了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学精神。
由于环境、先天遗传等因素影响,每个幼儿的创造潜能都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创造性教育中充分调动幼儿想学、想做、想探求为什么的欲望,鼓励幼儿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互相启发,并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探索,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对不会捏的要进行个别示范。对不喜欢捏泥的幼儿要分析原因,并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多指导能力差的孩子,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喜爱的泥工活动中。
三、成果展评,促进发展
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教师可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挑几件有典型缺点的作品来,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幼儿泥工活动在家庭中进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空余时间他们也会时不时地在家长面前露一手,得到夸奖后,学习和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高涨了。我们在一日活动结束后,给幼儿布置任务,使家长和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作品;或者组织幼儿泥塑技能技巧的竞赛,在同一时间内与家长捏同一物体的比赛,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联想塑造形体的比赛,通过竞赛加强训练,塑造形体的技能技巧,还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团团泥巴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创作着、游戏着,孩子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等过程,将心中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寻求到真正的快乐。
实践教学告诉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是有必要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针对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和在进行泥塑活动创作中创新了一些好方法,让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寻求到真正的快乐。
一、由易到难,循序发展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都觉得有趣。孩子在玩泥巴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精神。比如:孩子随手拿来搓几下,搓出个圆球,他们就叫它是“篮球”,多搓几个,他们谓之为“饭”,放到一个压出来的“碗”里面,就可以“吃”了;拉一下长,又出来一个根根的红萝卜;用小刀把一块方泥切去几刀,变成了一辆小汽车……在“泥巴游戏”中,孩子的兴趣都很浓,也能做出不少东西来。
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孩子在“泥巴游戏”搓来捏去之后,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诸如:篮球、萝卜、汽车、坦克等等。这时可以让孩子将各个单一的形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且配上一个动听的故事。孩子在组合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按下列步骤去想去做:谁?在哪里?干什么?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按这个顺序去制作安排,大部分孩子都能一边做一边随口念出故事来。如在一次泥工活动中,孩子们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里各自创作出了“鸟妈妈”、“拥抱”、“恐龙系列”等主题不一、形象生动的泥工作品。
幼儿捏泥的技能渐趋成熟,可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师把塑造好的作品提供给幼儿看一看,拆一拆,试一试,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捏的方法。此外,还可以运用变化法进行教学,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泥工材料,让幼儿根据所学的泥工技能,随意塑造,自由想象、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
二、以点带面,合作发展
幼儿园里有个泥工兴趣小组,空余时间我就带他们去练习。那里有几个泥工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于是我就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他们,让他们采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去辅导其他伙伴练习。如胡萝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胡萝卜这一特点,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就象胡萝卜形通过变化,可塑造出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鲨鱼、鲸鱼、金鱼、老鼠、乌龟、鸭子、鹅、青蛙等。再如瓶子形系列,依据某些动物身体类似瓶子形状这一特点,由基本形变化塑造出不同动物,如:猪、羊、大象、牛、孔雀、鹿、公鸡、母鸡、鸽子等。这样,以点带面,老师可以省去许多精力,而且他们在手把手的教与学中,建立了友情,培养了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学精神。
由于环境、先天遗传等因素影响,每个幼儿的创造潜能都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创造性教育中充分调动幼儿想学、想做、想探求为什么的欲望,鼓励幼儿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互相启发,并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探索,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对不会捏的要进行个别示范。对不喜欢捏泥的幼儿要分析原因,并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多指导能力差的孩子,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喜爱的泥工活动中。
三、成果展评,促进发展
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教师可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挑几件有典型缺点的作品来,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幼儿泥工活动在家庭中进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空余时间他们也会时不时地在家长面前露一手,得到夸奖后,学习和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高涨了。我们在一日活动结束后,给幼儿布置任务,使家长和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作品;或者组织幼儿泥塑技能技巧的竞赛,在同一时间内与家长捏同一物体的比赛,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联想塑造形体的比赛,通过竞赛加强训练,塑造形体的技能技巧,还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团团泥巴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创作着、游戏着,孩子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等过程,将心中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寻求到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