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理不一定成章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tingl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在公开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中还是习题集中,亦或是县、地、省级的示范课、竞赛课中,都把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归纳为以下四条:(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4)两个物体相互挤压有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笔者认为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这样归纳是不恰当的,理由如下:
  理由之一:从静摩擦力的定义来看,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其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静摩擦力(见人教版必修①第57页)。从其定义可以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两条:(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两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理由之二:将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和相互挤压有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补充为产生静摩擦力的第三、第四个条件是多余的。一方面,满足了第一和第二个条件就肯定有静摩擦力。如果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那一定是接触面上有静摩擦力阻碍的缘故,不然就必会发生相对运动。另一方面,虽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光滑或没有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时,确实没有静摩擦力,但是由于满足了第一、第二个条件就肯定满足了第三、第四个条件,也就是说第三、第四个条件包含在第一和第二个条件之中,不存在满足了第一和第二个条件却违背第三、第四个条件的实例。因此,没有必要把第三、第四个条件添上去。例如: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甲相对于乙有相对运动趋势,那么甲乙之间肯定有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这一点可以用假设法来证明:假设甲乙之间没有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那么甲乙之间就不会有阻碍其相对运动趋势的静摩擦力了,那么甲乙之间就不会是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是有相对运动了,这与甲相对于乙有运动的趋势相矛盾。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证明:如果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甲相对于乙有运动的趋势,那么甲乙之间的接触面肯定粗糙。因此,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只能归纳成两条。
  至于为什么那么多参考书、那么多老师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归纳成四条,笔者认为是受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的影响。因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如下四条:(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3)两个物体相互挤压有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4)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肯定也是四条。
  事实上将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归纳成四条是正确的。虽然就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见人教版必修①第58页),我们只能得到产生滑动摩擦力的第一和第二个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和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但无论就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来说还是就生活实例来说,都必须补上第三、第四个条件。因为满足第一、第二个条件还不一定有滑动摩擦力。例如:黑板刷沿竖直黑板下落时黑板刷与黑板之间就没有滑动摩擦力;木板在光滑水平面上滑行时木板与水平面之间也没有滑动摩擦力等等。因此,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四条。另外,笔者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不大严谨。因为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不一定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因此定义中的“会”字说得太绝对了,建议将定义改为“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若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更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归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时,我们应深挖定义的本质,理解其真正含义,而非按我们的心理逻辑去想当然,导致产生观念上的错误,误导学生。
  (栏目编辑罗琬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受多种因素影响,“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效果不好,许多教师选用海波做实验。冰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冰吸热就会熔化,吸热温度就会升高,因此“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是有必要做的。本次改进实验使用超小球形模具制作小冰粒,不用再碎冰,简单易操作;采用水浴法加热或者空气加热,调整水浴法的水温、使用纯净水或者自来水冻小冰粒,均可以调控实验时间;测量出的数据比较准确,能够观察到冰的温度从
摘 要:文章介绍了修订版教材修订习题的依据,并呈现了修订版教材中关于“例题”“节练习”“章末练习”“单元自我检测”的修订思路及案例。在“例题”中侧重体现示范及迁移的功能;在“节练习”中侧重体现复习巩固、拓展思维的功能;在“章末练习”中侧重体现综合交融、多元发展的功能;在“单元自我检测”中侧重体现评估反思、促进发展的功能。这样的习题修订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关键词:高中物理;
摘要:本文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评价进行讨论,从而解决了评价观的问题,评什么的问题,怎么评的问题。此评价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理者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概念教学;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0(S)-0016-3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评价,是指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出切
摘 要:学习单设计巧用“留白”艺术,课未始,疑已生;课堂教学能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聚焦问题,补充条件引发问题联想,层层展开,课进行,味更浓;“留白”艺术产生的效果引发教者很多思考,课结束,意未尽。  关键词:留白;提问;质疑;冲突;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1-0019-3  笔者有幸参加了南通市学科基地活动,观摩了一堂由李国
摘 要:文章对试题情境作了概述,提出了一种试题情境与问题设计契合性的分类,以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为例,提炼出情境与问题契合性的三种類型试题的特征,并给出命题建议。  关键词:高考;物理试题;情境;问题;契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7-0015-4  1 情境概述   随着高考对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逐步深入,通过情境化试题来测试
摘 要:高考评价体系中规定以情境作为载体来实现高考的“四翼”考查要求。文章以2021年1月份浙江省物理选考卷为例,探讨试题是如何创设不同层级的情境来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实施基于情境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基于情境的深度学习,开展基于情境的学科德育教育,实现教学的不断升华。   关键词:情境;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周智良,重庆市教科院中教所副所長,物理教研员,高级教师,重庆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任中学物理教学和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近10年来,发表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22篇(其中3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教材15种,合计编写国家教材25万余字、地方教材25万余字。参与科研课题8项,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研国家级课题4项,主持
摘 要:本实验利用倍数法和控制变量法定量探究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量、时间的关系,得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关键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定量探究;数字化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11-0058-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中学物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在实验探究环节中,磁通量变化量的改变、对应的时间和电动势测量比较困难,造成了实
摘 要:POE教学策略立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发展规律,通过预测、观察、解释三个环节展开教学。在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物理学科教学中,POE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为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带来启示。因此,文章以“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片段为例,探讨POE教学策略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POE教学策略;物理教学;浮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知识本位”的复习教学关注的仅仅是解题能力、碎片化的知识,特征是学生在复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素养本位”的复习教学更多的是关注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动学习。“素养本位”的复习教学要求教师创设真实的实验或生活情境,代替单纯理想化的习题情境,要求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差异性,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和探究开展能动学习,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视角整合知识的体系和脉络,促进学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