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近人情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方的中篇小说《树树皆秋色》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小说反映了以女主人公华蓉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女性的多方面情感问题,除了显而易见的爱情,还有友情、亲情、师生情等。小说聚焦和剖析了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生动细腻地为读者展现出华蓉的心路历程。笔者认为,作者想要和读者探讨的问题是:这样的“不近人情”到底算是一种曲高和寡的风度和境界,还是理想主义者——那些人们眼中低情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溃败和逃离。这种“不近人情”算不算病态,是应该被理解还是被否定。
  一、华蓉的外在形象
  作为小说着重刻画和塑造的人物形象,方方没有在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花费多少笔墨,没有正面地、专门地、细致地描写过人物的外貌形体、衣着打扮、表情动作,而是用概括的方式一笔带过。小说中直接描写的地方有“华蓉相貌中等甚至偏上,学问高到了博士。家里的父母也都是教授。论哪样条件,都是不错的”;再有就是借小说中那个若隐若现的男主人公“老五”之口,对华蓉的评价是“有气质”,比华蓉一直瞧不上的同事梅教授有气质;还有一点细碎的外在形象塑造是通过她的同事王志强、钟瑛对她的几句评价和她的一些生活琐事来表现的。读者从中可以窥见她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独来独往、不爱与人打交道,生活稳定有规律,不愁吃穿,还有钱搞点高雅生活的小情调,工作认真,在学校里有一定的资历和地位。毫无疑问,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互为表里,现实生活中的外在的为人处世来源于人物的内在的性格和所思所想,其又影响着人物精神气质、情感世界的形成。
  二、华蓉的内在形象
  (一)孤傲清高、内向封闭
  华蓉孤傲清高、自视甚高,给人的感觉是有一点自负的。她谁也看不上,谁也看不起。看不起交往多年的同学好友兼同事梅芜,不光看不起,还用一些刻薄的评价来贬低“华蓉每次看到梅芜作优雅状时心里总想笑,觉得人活到梅芜这一步,其实骨头里业已俗透……这种做派只能哄一些傻瓜男人……”,言外之意,梅芜的档次很低,自己的档次很高,应该配更好的男人才对。看不起追求自己的人,觉得那些人“心烦”“俗气”。她其实是个幸运的人,好朋友梅芜和丈夫王志强一直关心着她;钟瑛教授也曾写信表示了对她情感生活的关切,亦是一番好心,但是以上在华蓉看来很俗气,她不想也不接受别人对她的生活指手画脚,做出任何的评价和建议,她对所有的好意都表现出冷漠与不屑,她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断拒绝别人热情的拥抱、真诚的关心,明明“连情场上都没有去过”,却偏偏伪装自己什么都懂。越是自负,就越是封闭内向,越是孤傲清高。
  (二)惶恐懦弱、不断逃避
  有一位追求者很有趣,跟华蓉玩起了捉迷藏,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她被撩逗得怒火中烧,时常怀疑对方玩弄自己,却到最后都不去找他当面对质,結果不了了之。这能算大度吗?笔者以为,这是她的一种掩饰,她不想在质问对方时让人家看出自己的动心,所以摆出一副无所谓、自己丝毫未受影响的姿态。其实就是懦弱,明明在这段交往中花费了时间精力,受到了伤害,却为了面子,让这段关系轻易地无疾而终,都没有为自己讨要一个说法。
  (三)虚荣虚伪、扭曲错位
  自尊心强、自视清高的人往往是虚荣心很强的人,这话说华蓉很贴切。她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产生巨大的错位,小说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对身边有人嘘寒问暖、添衣暖茶的向往,对老五那些低俗的笑话的青睐;可她不承认自己的这些合情合理的欲望,因为她要传达给别人一种信息:我很幸福,我什么都拥有,我没有的东西(爱情)是我不想要而不是我没有能力得到。梅芜有一段话一针见血:“人都说你华蓉是一个很真实很自然的人,我看未必……你就是天下最虚伪的人。”
  也许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太多,压抑个性,华蓉从不表露真实的自己,明明非常在乎的事却用“无所谓”来掩饰,明明是魂牵梦萦、心急如焚,明明是热泪盈眶、百感交集,到了与“老五”的电话里,全变成了淡乎寡味的“我无所谓呀”。明明幸福就在眼前,就在手边,老五是那么善解人意,那么主动,她甚至不需要如何的勇敢,哪怕有一次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结局都会不一样吧。人之“可爱”,就在于真实吧。不用害怕被看破、被看穿,不用害怕缺点被看到。人无完人,大可不必假装完美;想争取的就去争取,不必害怕失败和受伤害,没有谁生来是强者。
  (四)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僵化刻板的思维
  华蓉把爱情想得太高大上,她对爱情的预期充满了诗人般的浪漫情调,小说里她把一片树林当作自己的丈夫,春夏秋冬永远包容她、爱护她。她理想的爱情是烟袅湖泊,鸟语花香,蔚然成荫。她想获得爱却不愿意付出爱,她想在所有的关系里都居高临下,不管是友情、爱情。但是世上断无易处之事,所有美好的情谊如果想保持下去,都需要经营,更何况是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爱情呢,又凭什么能不付出而收获美好的感情呢?小说中,华蓉从头到尾都活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小说快结束的时候,她似乎终于有勇气迈出去,主动约了老五,可惜作者最终给了一个具有悲剧意蕴的结局,命运不肯轻易放过她。她大病一场,“从此这个叫老五的人被剔出了华蓉的生活”,与她做伴的又变回满山的冷冷秋色。
  三、结语
  作者方方到底是爱护华蓉的,小说结尾的语气温和清丽,似乎预示着她将开启全新的生活,不再像是前面的暗中嘲讽揶揄,让人物处在一个“伪道士”般的尴尬境地。那就祝愿她能光明磊落地直面人生,喜欢世俗就去热烈拥抱它,喜欢秋色就踏踏实实地融入它,只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哪一种选择都有意义。
其他文献
1月15日凌晨,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白桦在沪逝世,享年89岁。白桦,原名陈佑華,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曾参加中原野战军任宣传员,后历任昆明军区和总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武汉军区话剧团编剧,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   白桦的电影文学剧本《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今夜星光灿烂》《苦恋》(又名《太阳和人》)《孔雀公主》都已拍成电影。(光明网)
期刊
1月16日至17日,中国文聯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主持会议并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批示。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作题为《坚持守正创新 勇担使命任务 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工作报告。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陈建文出席会议。   据介绍,2019年中国文联将着力抓好以下10个
期刊
葛道吉,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济源市作协主席,《济源文学》主编。在《人民日报》《莽原》《散文选刊》等发表作品300万字,出版作品集8部,获省级以上文学奖20余次,散文《城市的河流》《1300年前的一粒种子》分别获得第五届、第六届冰心散文奖。  1.霞光      大河落日。朝霞呢?   依旧和仍旧永恒着生命的不息。   黄河滔滔,山色苍翠。大地氤氲着沃土与花瓣依附出的微澜以及鸟雀
期刊
虞燕,作品见于《中华文学选刊》《作品》《安徽文学》《山东文学》《野草》《散文选刊》《文学港》《鹿鸣》等。短篇儿童小说《蜗牛》获2017年《东方少年》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二等奖。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隐形人》。  一   想起记忆里一些往事一些场景的时候,满脑子居然都是气味,海的气味。摊晒的渔网,成串的鱼鲞,码头的风,糟鱼的缸瓮,父亲的衣物,炉子上的食物……无一不充盈着海的气味。   幼年时,经常听
期刊
安杰,居甘肃灵台。平凉市作协副主席,灵台县文联主席。在《散文》《阳光》《四川文学》《佛山文艺》等杂志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各1部,曾有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转载。  一      罗小佩出现在玫瑰当服务员的餐馆里,是在一个天气阴沉的下午。餐馆里光线比较暗,但是又没有必要打开电灯。玫瑰在暗弱的光线里,看到客人向她招手,赶紧走过去。客人没有抬头看她,只是用低低的声音问:“你为什么要出
期刊
孤独  她一直对着窗台不言不语  双手也未曾伸出去  紧紧握住轮椅。深怕周围布满机关  包括地板,墙上的壁画  她畏惧镜子,就像条件反射  怕照见划伤的脸,愁容里堆积的皱纹  习惯了黑暗中念叨一只猫  对她来说,听得到声响  比看清线条以及色彩要生动活泼  从双腿麻木不仁开始  她注重内心的洗涤。侧耳倾听  房内摩擦物,消解雕塑一样的日子  燃烧  落下去的骨头,石头一样  确认火堆烤过一头羊  
期刊
邵远庆,男,河南周口人,中国作协会员,周口市作协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活下去的理由》,小说集《乡村寓言》《容不进半点砂砾》《同和堂故事》。  1   贾清明放出一股风,说,从郑州到合肥要修一条高铁。   政府在所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域内修建高铁,原本是分内之事,可以说想在哪儿修在哪儿修,想修到哪儿修到哪儿,就连把高铁延伸到港澳台甚至国外,如今也不是啥稀罕事。跟仁义村没丝毫联系的。关键是,按
期刊
作为河南中青年作家的代表,乔叶近年来成绩喜人。从《最慢的是活着》,到《拆楼记》《认罪书》,再到最新出版的《藏珠记》,乔叶以平均一两年一部长篇的节奏,快速高效地修建她的文学大厦。与其他严肃作家不同的是,乔叶的作品较少执着于某一类题材,她视野开阔,题材来源广泛,有着明显的时代感。她的作品能够抓住社会热点和读者喜好,与读者形成有效共振。其新作《藏珠记》就是在影视作品及网络穿越作品影响下成书,她围绕时间来
期刊
贾樟柯的电影从来不会带给观众生涩的感觉,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以时代来诉说故事的典型之一。娓娓道来是贾樟柯一贯的表现手法,电影中丝毫看不到导演对于生活的急躁,因为他始终是在描述着自己记忆中的时代和城市的样子,同时将时间带给他思维上的变化融入梦境中的个体中,似乎他所表现的每一个人都伤痕累累,而这种伤痕便是时代赋予他们的。  笔者始终都不认为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应该在电影院这样的氛围内进行观看,虽然黑暗的环
期刊
龙应台的《目送》用生命意识叩问生死离别,作品用对比手法呈现出生命发展的真实可感。龙应台曾在公开场合这样表示,《目送》她如果年轻十岁是写不出来的,而因为这部作品的私密性和情感深度,她无法在大庭广众畅谈这本书。73篇散文组成的《目送》,通过孩子的幼年、自己的壮年、长辈的暮年来诠释生命的成长、成熟与老去。同时,用理性的眼光关注周边的人和事,表达了对生命中生死离别的感悟。作品中浓浓的人文温情,激发了作品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