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萨满文化的英译探讨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萨满文化的丰富描写吸引了人们对这一文化日益增多的兴趣,而徐穆实(Bruce Humes)的英译本在翻译萨满文化的过程中展现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译者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期获得译介萨满文化的启示。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萨满文化;生态翻译学;翻译策略
  作为茅盾文学奖的代表作,迟子建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由于对东北鄂温克族和传统萨满文化的生动描写吸引了广泛关注和赞誉。萨满教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的本源性原始宗教,以多神崇拜和万物有灵论作为核心思想。[1]萨满文化在小说原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英译本《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中,美国翻译家徐穆实以其独特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出自于胡庚申新的翻译理论,可以被理解为“翻译研究的生态思考”或者“从生态视角关照翻译研究”。[2]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是一个“复杂化的机制”,而译者追求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最佳适应和选择。译者徐穆实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实现了对萨满文化的三维转换,巧妙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萨满族群。本文力图解读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获得译介萨满文化的启示。
  一、语言维度的适应和选择
  徐穆实充分适应了源语和目的语,并选择性地突出萨满文化独特的词汇表达。徐穆实采用直译的策略保留了原作中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特有词汇。译者在处理这些具有俄语词源、鄂温克词源和汉语词源的词汇时,充分考虑了不同民族语言发音特点。比如“尼都萨满”作为鄂温克族专有名词被译为“Nidu the Shaman”,而不是汉语拼音形式的“Nidu Saman”。同理,俄语名字“拉吉米”也被译为“Vladimir”而非“Lajimi”。英文版本中绝大多数的萨满术语附着了鄂温克发音特点。比如,“希楞柱”(房子)被译为“Shirangju”,“乌麦”(灵魂)被译为“Umai”。这种翻译风格能够充分展现萨满教和鄂温克民族的特色文化
  二、文化维度的适应和选择
  译者在文化维的适应转换遵从了翻译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原则,有效翻译了萨满文化的宗教内容。正如尤金·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互动交流,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汇只有置于有效的文化背景中才变得有意义。”[3]译者调查了诸多与萨满教相关的文献资料,拜访了两位研究鄂温克习俗的专家以求再现可信的萨满原始文化。[4]他在翻译中主动选择了对萨满教非常尊重的态度。例如:
  原文:我们的神统称为“玛鲁”,它们被装在一个圆形皮口袋里,供奉在希楞柱入口的正对面。大人们出猎前,常常要在神像前磕头……[5]
  译文:We call our Clan Spirits Malu. They were packed inside a leather bag, and the shrine was directly opposite the entrance. Before the adults went hunting they often kowtowed to the Malu...[6]
  这段文字描述了鄂温克族人对“玛鲁神”磕头祈福的情景,展现了萨满教多神崇拜或“玛鲁”信仰。[1]玛鲁神被装进布袋中的现象体现了鄂温克族在频繁迁移时祈愿随时获得神的庇佑的愿望。徐穆实对该习俗化崇拜现象的细致翻译适应了原文生态,也再现了萨满信仰在鄂温克族中的神圣地位。
  三、交际维度的适应和选择
  徐穆实在交际维适应了由作者、原文、译文和读者共同构成的翻译群落,并创造性地改造了原文的话语形式,增进了目的语读者对小说中人物话语和形象塑造的理解。例:
  原文:尼都萨满说,如果你想让战马存活,就不会看到伤口结痂的情景。而且他说他尼都萨满让战马死去,不会用刀,而是用舞蹈结束它的性命。[5]
  译文:‘If you wish for your war-horse to survive,then your eyes shall not see your scar healed.And I,Nidu the Shaman,need not kill your war-horse with a knife.I shall terminate its life with a dance.’[6]
  這个例子构成一个微文本生态,包括两个含有不同引语的句子。在原文第一个句子中,直述句凸显了尼都萨满迫使日本官兵在献出战马和治疗伤疤之间做出选择的决心。在第二个句子中转述句增强了尼都萨满的宗教神秘感,因为“我”在复述他的言辞的时候透露出无比的敬畏和同情。正是基于对尼都萨满人物形象的通透了解,徐穆实将原文的一个直述句和一个转述句转换为为英语的直接引语,并增加了人称代词,如“I,Nidu the Shaman”,“your war-horse”以及“I shall”,来增强萨满文化语境中的人物和西方读者之间的沟通互动。
  四、结论
  综上,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在“译者中心”的原则下详细分析了译者徐穆实在《右岸》英译本中译介萨满文化的翻译策略。译者在多个维度适应了原文语境,并选择了最有效的翻译方法重构洒满世界,译作展现出的翻译理念和方法对提高萨满文化的译介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严.略谈东北民间故事中的萨满教文化与翻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0):40-41.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邱懋如.文化及其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2):19-22.
  [4]Humes,Bruce.Ethnic ChinaLit—Writing by & about non-Han Peoples of China[EB/OL],https://paper-republic.org/brucehumes/,2009-08-06/2016-05-15.
  [5]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10.
  [6]Humes,Bruce.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M].London:Harvill Secker,2013.
  作者简介:
  刘扬(1994—)男,汉族,河北省邱县,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实践。
其他文献
阅读作为语文学科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有中学语文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任务.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学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其对于阅读教学的规定目标也进一步提
色彩是构成空间的三大因素之一,并且贯穿于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每个领域。在现代这样多元化的世界中,人们对色彩美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层次的,一直以来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贯穿着整
随着信息革命的持续发展和推进,其技术也日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从一开始的投影技术发展到互联网技术.现代教育中,互联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
陶行知先生有言:“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可见,主动学习,乐于发问,是学习的最重要的两大要素.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
大学英语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发展是国际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确立良好的专业英语意识和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同时,构建的有效的发展途径,通过内驱式和外控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