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广西民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艺术是民间智慧和乡土知识的结晶,是生生不息的人类文化的载体。广西民歌浩如烟海,研究和探讨广西民歌在于继承、创新和发展。广西民歌有着其丰富的历史传承性,其艺术特色主要概括为绘声绘色的群众语言,惟妙惟肖的形象比喻和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广西民歌要推陈出新,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民间艺术 刘三姐 音乐表现 大地飞歌 传播
  中图分类号:J642.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民歌是民间的、群众性的艺术。民歌是由普通人创造的,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群众审美创造力的表达,例如各种民间歌谣、地方戏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域的人们所共同喜欢的审美形式,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和艺术趣味,带着一方水土和人情,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民歌还常常与一定的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形成内涵丰富的民间习俗文化,如广西壮族“蛙婆节”中的歌唱等。对民间艺术作专题性的研究,有利于摆脱传统美学中对精英艺术的过度关注和对民间艺术、群众性艺术的漠视,使美学能够得到来自民间审美经验和大众审美经验的启发,从而弥合美学与草根文化之间的裂痕,并有利于中国美学加强对本土问题、现实问题的思考。
  二 从创作背景来看
  广西壮族自治区素有“歌海”的美誉。在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上,居住着壮、苗、瑶、侗、京、仫佬、毛南、回、彝、水、仡佬11个能歌善唱的少数民族。
  当你听到壮族四重对唱《风流几年先》和三声部合唱《生活美如霞》时,当你听到零点乐队用摇滚方式演绎的《多谢了》时,你绝对会被广西特有的民歌风格所吸引,更让想起《刘三姐》。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722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民间多认为其二人双双成仙而去。
  广西宜山壮族也有这样的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她的像游行。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广西世居的少数民族都是爱歌、善歌的民族,唱歌作乐,成为各民族民间的传统习俗。在广西,不论是壮乡瑶寨,还是苗岭侗家,水乡京岛,一年四季都有对歌活动,村寨交往要唱迎客歌、送客歌;节日盛会要唱开堂歌;上山劳动要唱山歌、木叶歌;男女聚会要唱情歌;婚姻嫁娶要唱酒歌、出嫁歌;儿童逗趣要唱儿歌、谜歌等等。唱歌成了广西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世誉广西:“诗的家乡,歌的海洋”。而刘三姐的:“唱山歌也,这边唱来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刘三姐,她如同广西山水甲天下,她如同广西诸多民族,独步中华。
  三 从音乐表现方式的“本色”上来看
  “本色”正是民歌取胜的关键。即如在南宁民歌节荟萃的各种歌曲唱法长长的节目名单上,无论是《风流几年先》,还是《生活美如霞》,这些歌海中的浪花,都闪亮着本色民歌特有的魅力。
  广西有十一个能歌善唱的少数民族,壮族民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瑶族的“做娘”、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侗族的“会期”、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都是歌的盛会。每到农历三月三,南宁、桂林、柳州、龙胜、友谊关等地传统的“三月三”歌节活动,偌大的广西仿佛变成了一个立体大舞台,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歌唱家、民歌手和成千上万的群众一展歌喉,唱者入迷,听者忘情。
  广西的民歌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不断得到积累和更新,体现了淳朴的民间思想和幽默感。广西民歌既婉转又深刻,比如批评一个人徒有其表,有“别看一副博士样,肚里全是牛下水”;讽刺一个人喜欢吹牛,有“别看蛛网桌面大,上得天平不足一两”;形容小人得志,有“今天猫感冒,老鼠上房梁”。而约会、提亲、订婚、结婚,直到生子、满月,广西民歌几乎涵盖了一个人一生的各个阶段。不会唱歌在广西简直不可想象,女婿上门要“过三关”,每一关都有“高手”等着“对歌”,如果唱不上来,丈人家就会拿出自酿的美酒来“为难”女婿,不要说不会唱歌,即使歌唱得不好,三关下来也会被灌得酩酊大醉。
  在音乐表现的方式上,广西民歌也有独到之处,如《生活美如霞》,这样的三声部合唱方式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壮族祖先没有复杂的乐理知识,只是本能地用鼻音哼鸣和音,让歌变得好听而已,但却由此产生了天籁般的美妙和声。如果从专业角度去看,他们的歌曲和乐理教科书相比极不规范。用一位作曲家的话说就是,正是因为“不规范”它才显得特别,在有悖乐理的同时也超越了理论束缚,这种声部错位的“山野唱法”,却是民歌中的一个灵魂。民歌节搜集素材音乐工作者说:“只能在它的原貌基础上稍作调整,还其精髓特色。”再如,壮族原生态民间歌种“嘹歌”音乐为主要元素,进行整理创作的《嘹歌飞扬》系列新民歌,是平果壮族“嘹歌”的经典之一,它主要流传于百色右江河谷的平果、田东、田阳等地。“嘹歌”因其在歌中反复出现“嘹”作衬词而得名。“嘹歌”曲调清丽嘹亮,抒情悠扬,个性鲜明,突显壮族歌圩特色。广西著名词曲作家傅磬等创作出的一批艺术含量较高的“嘹歌”,如《嘹歌嘹》、《嘹歌情》、《嘹歌飞扬》、《追歌三月天》、《芭蕉林里沙啦啦》、《月亮出来亮光光》、《走进壮乡》、《家乡的嘹歌长又长》等,更强化了其原创性和本土性。
  近年的国际民歌节,更是民歌“本色”展示,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民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而且让本色民歌走向世界,吸引着澳大利亚、俄罗斯、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艺术家和听众,他们盛赞:广西是一座民族声乐艺术的大宝库!这是极高的赞誉,也是对民歌“本色”的艺术特点的颂扬。
  四 以《大地飞歌》为例,看广西的山水与民歌
  《大地飞歌》民间音乐素材恰到好处地运用,节奏、调式别具一格的变化对比,赋予了这首歌曲极鲜明的民族品格,就像流传了几十年的一首老歌。大型民族歌舞《大地飞歌》,是广西一张亮丽的“名片”。《山歌情》、《抛绣球》、《对歌》、《藤缠树》……一首首来自山野沟壑的壮族原生态民歌,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地飞歌”,住在山区的百姓,每天在耕稼采樵过程中,或在有闲情逸致之时,常会哼唱几首淳朴美妙的山歌,幽情雅兴,随风传播;住在水上的船户,又常于晴天丽日或晨雾弥江之时,伴着矣乃之声送过去悠扬的船歌,若断若续;而住在江边的人家,更在月白风清、江心夜静之时,常闻渔歌缕缕,如泣如诉……这就是一个心旷神怡、忘情陶醉的“大地飛歌”境界!
  广西的山水与民歌,集中到一首歌上,那就是民歌《大地飞歌》。 “踏平了山路唱山歌,撒开了鱼网唱渔歌,唱起那牧歌牛羊多呀,哎多过了天上的群星座座。牡丹开了唱花歌,荔枝红了唱甜歌,唱起那欢歌友谊长呀,哎长过了刘三姐门前那条河。”歌词就典型化出了:山歌,渔歌,牧歌,花歌,甜歌,欢歌。“唱过春歌唱秋歌,唱过茶歌唱酒歌,唱不尽满眼的好风景,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唱过老歌唱新歌,唱过情歌唱喜歌,唱不尽今朝好心情,好歌越唱大路越宽阔。”歌词就概括化出:秋歌,酒歌,老歌,新歌,情歌,喜歌。两段歌词,以十二种“歌”相串,已经达到多之极,真是实实在在的歌海,歌潮。民歌《大地飞歌》,题目神韵就是一个字:飞!
  然而一个“飞”字,似泉水丁冬,“哎哩罗哩罗哎哎哩罗哩罗哎,哩羅哩罗嘿哟嘿”,似雨打芭蕉,“哩罗哩罗嘿哟嘿,哩罗哩罗哩罗哩罗嘿”。大量的民歌的衬词,如黄莺啭唤,似墨燕呢喃,让歌曲清脆、激越。有着翠竹的音韵,有着漓江的迷人。
  《大地飞歌·2005》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群星璀璨。一个眼窝有点儿深,眼皮有点儿宽、眼神有点儿“野”的宁静,一曲经典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甜美中带着野性,大气中交织着缠绵,自有一番独特的韵味。而辣妹子的宋祖英,更以苗家姑娘的甜美,一曲《大地飞歌》,让广西的山水为之飞跃,让高天的行云为之驻足。
  五 从音乐传播方式上来看
  20世纪末,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的迅速发展,音乐传播事业依据现代传媒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产业化、大众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趋势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当代文化传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深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广西民歌传播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展现出其无穷的生命力。1993年开始,在传统的三月三歌节的基础上,广西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广西民歌节,自从1999年又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它们的成功举办,为广西民歌走向世界搭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也为广西民歌传播事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巨大的平台上,广西民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音乐会等多种传播形式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民歌进行互相交流,资源共享,并尝试着把广西经典民歌与流行音乐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了音乐表现力,使广西民歌受传者的层面得以延展。“黑衣壮”、“天琴女子组合”也由此走出了大山,走向世界。至此,广西民歌的传播方式已由田间地头的口耳相传,发展为借助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网络等先进电子传媒技术的大众传播。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网络等终端设备的广泛传播,实现了几何级数的跳跃式发展。
  传媒技术的最大进步是从信号的模拟方式快速地向数字方式过渡,这是大势所趋,它将进一步推动多媒体在全球的发展。音乐大众传播将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单向广播逐步升级过渡到交互式通信系统,节目和其它影视节目的点播必定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样也是广西民歌的未来发展趋势。不容忽视的是:手机、MP3等各种新型移动音乐播放器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不仅为音乐搭建起更为广泛的传播空间,也为广西民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总之,我们立足在现代的基点上,保护、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文化之土,艺术之花才会更艳,艺术创作才能与急速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相适应。广西民歌文化有着丰富的价值,特别是1999 年以来每年成功举办的南宁民歌节,弘扬了广西民歌文化,促进了民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升了南宁城市文化品位,推动了南宁市的文化建设。南宁民歌节的成功,更是让我们领略到了民歌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广西民歌文化的危机,我们必须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歌文化,通过各种措施加大保护和发展力度,在传承中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童忠良:《论宁乡商铙一脉相承的乐学内涵》,《对称乐学论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
  
   作者简介:赵文平,男,1968—,陕西咸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秋烟叶.秋季采收的烟叶称为秋烟叶。秋季气温低、日照较少,烟叶成熟度差,叶片小而厚,含水量少。在烘烤中常出现烤房内水分不足、相对湿度低、烟叶不易变黄易烤成青烟等现象
4个不同生育期的叶片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呈两峰两谷现象。感病品种早期叶片过氧化物酶活力大于抗病品种,感病严重度与酶活力呈正相关。三叶期叶片同工酶电泳表明,抗病品种过
摘要:古琴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弹拨乐器。因具有统治、组织、教化与和谐的社会作用,被赋予“正教”、“正行”、“治国”的文化功能;而“清、远、淡、微”的音色品质则被赋予“修身”、“养性”、“塑德”的美学内涵。本文从古琴艺术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上层建筑的统治功能、人际沟通的交流功能及黎民百姓的自娱抒怀功能等角度探索了古琴音乐在先秦时期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先秦时期 古琴音乐 社会功能  中图
一、甜菜子叶(中部)结构 1.栅栏状细胞 2.海绵状细胞 3.维管束 4.簇晶 5.栅栏组织 6.海绵组织 First, the beet leaf (central) structure 1. Fence cells 2. Cavernous cel
本文列出1982年8月于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采集鉴定的78种真菌名录。其中凤铃草鞘锈菌Coleosporium campanulae(Pers.)Lev.、中国戟孢锈菌Hamasporasinica Tal.东北两型锈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现并开始了甜菜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其他作物相比,虽起步较晚,但工作进展较快。至目前为止,研究的内客十分广泛。其中,有关解剖学方面的研究,曾有过一
目的 调查分析云南省医务人员对HIV/AIDS垂直传播的知识态度 ,为开展医务人员HIV/AIDS专业知识培训 ,开展HIV/AIDS垂直传播阻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省地县三级 ,HIV/AIDS感
对植物危险性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进行的防治研究和抗病育种,都需要在一个有病的环境中进行。除了已经扩散,失去检疫意义的土栖病害可在疫区内选地进行外,对于尚未扩散的,只
苹果炭疽病初发期病株、病果率的测定,习惯上通用排列组合随机取样,这种测定法可以在少量的取样中,迅速测定出大面积果区的病情。但是这种测定法测出的数据,往往与实际病情
舞蹈教学中的剧目课教学,指的就是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表现水准,为增强他们的舞蹈艺术创作能力所要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它的成果主要表现欲那些立体的、多元的、连贯的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