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音乐课程被许多学校忽视甚至忽略。想象一下,学校里的学生们如果不能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没有歌声陪伴他们的生活,没有接受经典、高雅音乐的熏陶,他们的成长必然是枯燥的,我们的教育必然是缺失的。教育应该是塑造人的工程,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赖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不可或缺。
一、重视音乐课的美育和德育功能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学校,吹进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心田。但不少学校领导包括音乐教师自己都认为,音乐课无非就是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唱几首歌,调节一下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悦一下,仅此而已。这种错误的观念无疑使中小学音乐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音乐教学更加走入死胡同。
音乐课具有强大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教师要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聆听、欣赏、模仿等方式,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会和感受不同的音乐带来的不同感觉。音乐课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而音乐最具魅力的地方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不尽相同,因此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所以,音乐课不仅仅是对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
从入学开始,孩子们听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国歌了,学生从《义勇军进行曲》里体会到祖国的伟大、人民的不朽;从《我们的田野》里听出了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从《黄河大合唱》里感受到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音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能够切身体会歌曲内涵的时候,就表明他们对音乐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歌曲有了一种情感上的归属。
如今的一些中小学音乐公开课,教师大多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教学,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探究、协作、听唱等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他们的教法新颖,各具特色。但是,这种音乐课并非学校音乐教学的常态,而且,这种利用现代科技的音乐教学往往使得学生们失去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只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视频和音频展示中机械地接收音乐知识,内心很难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因此,音乐课终究要回归到音乐本身,教师应该牢固树立音乐课是对人的教育这一核心理念,让学生得到艺术和情感的熏陶。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聆听能感受音乐的内涵并模仿演唱,就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了。在课堂上,教师穿插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合理地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就可以让音乐课的内涵丰富起来。
二、在音乐课堂进行情感渗透
中小学音乐教材选取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校的音乐课就像孩子们成长中的一缕阳光,洒向孩子的心间,那些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通过优美的旋律、清新质朴的歌词,能够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六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曲《长江我的家》,歌曲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歌唱这首歌曲,感受海外同胞迫切希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盼望祖國统一的心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进一步巩固对切分节奏和延音线的理解;启发学生运用听唱、视唱、对比的方法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特点。
在教学该歌曲的过程中,笔者反复播放该歌曲给学生聆听。在聆听过程中,有一位小女孩在默默地哭泣。询问才得知,小女孩被歌曲的情感、歌词深深打动,流下了思念妈妈的泪水。原来,她是一位留守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长久没看到父母。歌词通过“小鸟的家”“小河的家”逐步引申作品的情感内涵,让学生想到了自己的家,从而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见,音乐能够将学生沉睡的情绪唤醒或激活,为他们带去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当然,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没有音准和节奏,学好音乐就无从谈起。学生在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后,要更多地从情感方面理解音乐。通过这种将音乐知识技能结合情感渗透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
应试教育的存在、竞争的压力,使学生被套上了一层层的枷锁,使得孩子情感和心灵世界日渐荒芜,缺乏音乐的熏陶,缺乏审美的体验,致使难以形成高雅的品位。音乐课理应回归校园,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一种正能量。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才能让音乐课变得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因此,教师要让音乐课回归课堂教学,让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
一、重视音乐课的美育和德育功能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学校,吹进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心田。但不少学校领导包括音乐教师自己都认为,音乐课无非就是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唱几首歌,调节一下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悦一下,仅此而已。这种错误的观念无疑使中小学音乐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音乐教学更加走入死胡同。
音乐课具有强大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教师要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聆听、欣赏、模仿等方式,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会和感受不同的音乐带来的不同感觉。音乐课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而音乐最具魅力的地方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不尽相同,因此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所以,音乐课不仅仅是对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
从入学开始,孩子们听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国歌了,学生从《义勇军进行曲》里体会到祖国的伟大、人民的不朽;从《我们的田野》里听出了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从《黄河大合唱》里感受到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音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能够切身体会歌曲内涵的时候,就表明他们对音乐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歌曲有了一种情感上的归属。
如今的一些中小学音乐公开课,教师大多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教学,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探究、协作、听唱等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他们的教法新颖,各具特色。但是,这种音乐课并非学校音乐教学的常态,而且,这种利用现代科技的音乐教学往往使得学生们失去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只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视频和音频展示中机械地接收音乐知识,内心很难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因此,音乐课终究要回归到音乐本身,教师应该牢固树立音乐课是对人的教育这一核心理念,让学生得到艺术和情感的熏陶。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聆听能感受音乐的内涵并模仿演唱,就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了。在课堂上,教师穿插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合理地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就可以让音乐课的内涵丰富起来。
二、在音乐课堂进行情感渗透
中小学音乐教材选取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校的音乐课就像孩子们成长中的一缕阳光,洒向孩子的心间,那些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通过优美的旋律、清新质朴的歌词,能够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六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曲《长江我的家》,歌曲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歌唱这首歌曲,感受海外同胞迫切希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盼望祖國统一的心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进一步巩固对切分节奏和延音线的理解;启发学生运用听唱、视唱、对比的方法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特点。
在教学该歌曲的过程中,笔者反复播放该歌曲给学生聆听。在聆听过程中,有一位小女孩在默默地哭泣。询问才得知,小女孩被歌曲的情感、歌词深深打动,流下了思念妈妈的泪水。原来,她是一位留守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长久没看到父母。歌词通过“小鸟的家”“小河的家”逐步引申作品的情感内涵,让学生想到了自己的家,从而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见,音乐能够将学生沉睡的情绪唤醒或激活,为他们带去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当然,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没有音准和节奏,学好音乐就无从谈起。学生在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后,要更多地从情感方面理解音乐。通过这种将音乐知识技能结合情感渗透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
应试教育的存在、竞争的压力,使学生被套上了一层层的枷锁,使得孩子情感和心灵世界日渐荒芜,缺乏音乐的熏陶,缺乏审美的体验,致使难以形成高雅的品位。音乐课理应回归校园,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一种正能量。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才能让音乐课变得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因此,教师要让音乐课回归课堂教学,让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