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师说》中引用的瑕疵章荣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v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一《师说》过程中,当我讲到“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时,学生问我:“老师,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问题哦?”我问:“有什么问题啊?”“你看书上的注释。”我浏览一下教材上的注释,发现《论语》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作者苏轼引用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有出入的。我当即表扬了该学生细心,大胆质疑,勇于挑战。
  下课后,我查阅了《韩愈文集》,其中有: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子下有曰字。方从杭本云:“《论语》本无则字,曰字似不当有。”)(《韩愈文集卷十二·杂著二》)
  我又找来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鲁教版必修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粤教版必修四: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人教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苏教版与人教版是一致的。
  不管是哪个版本,按照引用这一修辞的运用要求,如果是直接引用,那么引用的内容必须和原文一致,并且加引号;如果是间接引用,那么可以与原文有些出入,但是大意不能变,不用加引号。
  我们知道,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引用分:明引(直接引用)和暗引(间接引用)两类。从教材上看,鲁教版和粤教版是间接引用,而苏教版和人教版是直接引用。按照引用修辞的要求,鲁教版和粤教版是正确的,而苏教版和人教版是错误的。
  我想苏教版和人教版是原封不动摘取苏轼文集的内容,而鲁教版和粤教版可能是编者作了改动。作为教材还是应该遵循原文,让读者去品味、鉴赏。《荷塘月色》不是恢复曾经删掉的内容嘛。作者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可能会出错。虽然有瑕疵,但无伤大雅。
  在教学《师说》时,还是应该指出作者的错误,告诉学生正确的应该是去掉引号。
  [作者通联:江苏沭阳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文本手法也叫文本的表达技巧,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对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的判断、归类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揭示的思维过程。  所有的文本手法都是为文本传情达意服务的,所以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在明确手法与文本意图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思维程序如下:  1.明确手法所在段落的主旨;  2.理清主旨与文本手法之间的关系;  3.对手法进行判断、归类;  4.结合语境内容对手法进行分析;
最近,三峡大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赵乔翔副教授的专著《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探索》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我们是赵老师学生,便有幸最先拜读了该书。尽管我们未必真正读懂了该书的全部内容,但却分明感觉到该书是我国近些年来少有的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问题的重要成果。我们之所以必须用“重要”二字评价,除了因为该书探索的是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这个永恒的重要课题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奇离惝怳,飘逸不群,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尤其是最后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时代强音,表现了须眉男子的铮铮铁骨和昂昂豪气,道出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受前两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理解为李白不愿为官,高蹈遁世,寻求归隐,啸傲山林。这是一种肤浅的
许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无序无物无效的尴尬状态,理论界著书立说的很多,一线教师亮出实践主张的也不少,但还是很难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中学写作教学依然没有迎来黎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蔡少军老师在《写作教学从哪里开始》一文中说:“新课程实施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所在”,“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在阅读教学日渐灵动开放的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却成了‘沉默的一代’”。
小说《香玉》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选修),笔者在几次执教此文的过程中,总是困惑于几个问题,现提出来探讨,请教同行。  一、关于“欣赏”  课本在小说之后有一段“欣赏”,说:“作者以‘冷’‘热’‘温’三种色调结构小说。胶州黄生,孤寂地住在清冷的道观中,是为‘冷’;香玉为牡丹花神,婉转妩媚,感情挚烈,是为‘热’;绛雪为耐冬所化,友善清雅,贞静
国家新课程标准修订后,将“语文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中的主要部分。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许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在教学方法和技能上也有了一些可圈可点的变化。但是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注重于运用新理念的课堂形式,或注重于教师本人独特视角的阅读理解而去强解课文,这些举措都在无意中忽视了
写作文如同穿衣,如果长时间穿一件衣服,那肯定自己讨厌,别人也讨厌。时时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这对许多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但改变应当以不破坏这个人长期形成的基本风格为前提。就写作文来说,以不影响抒写真实的自己为前提,写出的作文要想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思维方法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要领,那就是要善于进行思维转换。在思维转换中提升作文,这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大多数出色的作家都能够准确地描述场景,能够把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走进诗人情感世界。  2.紧扣文本,深入文字,品透“酣”“愁”。  3.辩证思维,体悟诗人个性化的“愁”和独特的抒情方式。  【教学说明】  教学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在朗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变化,进而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外,还有没有可以开掘的内容?如果教学只在这些一望而知的表层滑翔,势必会遮蔽掉这篇杰作的丰富深广的教学价值。本设计着眼于诗人两种
语文教学内容提炼得当与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目前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混乱性、模糊性等问题的存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加之诗歌表意的多义性、表达的留白性、抒情的婉曲性、意境的蕴藉性等特点,使得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变得更加困难。怎样才能萃取出合适、得当的诗歌教学内容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以探讨。  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黄厚江认为:“从学理层面,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陈述性内容(主要是学习的对象)和
传统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教学工作通常没有具体的规划,仅仅是穿插在课本教学过程中稍有提及,也未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法。老师本身对于作文教学也未有明确的认识,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课本的讲解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将作文写作看成是学生自身文学素质的反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的自主写作,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指导。因而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也没有清晰的认识,目前存在的现状就是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作文写作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