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中学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这门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学习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中学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物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内涵,以奠定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一、教会学生读书,培养读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
物理课本是学习物理的基本依据,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符合学生实际和心理需要,图文并茂,现象直观,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在初学时,教师就应充分利用物理课本资源逐步把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如边看、边想、边勾画、边批注并质疑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会在阅读中归纳、联想、应用。学生只要学会了读书,读得进、读得懂,才能养成读书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还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物理语言;有利于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有依据的猜想、仔细观察、认真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获取物理知识的源泉。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了清晰而明确的印象,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数据,挖掘有待探究的问题,并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提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学生没有学会观察和实验,只能学到一些僵死的、无用的结论,使本来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学生也就不能学好物理,是失败的教学。
1.激发学生实验动机。初中生身心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实验的动机主要表现在兴趣动机,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他们感知的、想要知道的和困惑不解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符合学生最近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感到对物理实验有新的需求,推动他们兴趣盎然地动手动脑,并在实验体验中进一步激发动手动脑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乐于实验、善于实验,实验能力也就得到逐步的培养提高。
2.建立激励性的评价体系,严格实验训练。学生有了做实验的动机,如果不用评价体系去规范他们的实验行为,整个实验课堂将成为一盘散沙,教师应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对象的表现和发展,并严格训练。将实验过程的评价作为考核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1)激励学生遵守操作规则和程序,培养规范的操作习惯,这是提高实验成功率、减小实验误差、防止仪器损坏和学生人身事故发生的保障,但规范操作并不是要学生机械地操作,而是要学生按科学的逻辑操作。
(2)激励学生以思维为指导,手脑并用,形成有条不紊的良好习惯,这是提高实验质量的关键。
(3)激励学生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的良好习惯的形成,这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细心观察包括对实验目标、实验装置、实验器材的观察,还包括找出不足以及在实验中对偶然现象的观察。
(4)激励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物理实验、小制作、小发明,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科学与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且这种用非实验器材做实验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5)激励学生人人动手、分工合作与交流氛围的形成,防止少数人动手,多数人旁观,草率从事,照抄或编造实验的倾向,鼓励在交流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尊重事实,以理服人,在争论中学习提高。
(6)激励学生有根据地怀疑,大胆改进创新实验,不怕实验出现故障,勇敢面对失败、战胜失败。
3.教给实验的方法。学生只有实验的动机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逐步教会学生怎样实验,怎样用实验来研究物理问题,在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时,往往是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教师应教给学生常用的研究方法。如使用较多的探究性实验,首先就要根据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去猜想,由猜想设计出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器材。观察时如何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何观察实验中发现的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条件,在实验中应记录哪些数据、现象,怎样分析处理实验记录,寻找规律,怎样用多种方法寻找问题的内在联系,如何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同学之间怎样分工合作,如何有效地交流。对实验仪器要教给如何判断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等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实验仪器在使用中有些步骤必须严格按规则操作,而有些步骤可灵活处理,教给学生初步的误差分析方法等。
三、教会分析处理问题方法,学会思考
中学生在初学物理时,容易把学习数学或语文的方法用到学习物理中,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启蒙阶段要逐步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初中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雖然在初中阶段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对初中生来说还是困难的,还需要教师逐步启发、引导、训练才能学会,这是实现听得懂到会用的飞跃。学生不学会以上的方法就很难做到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学而不思则罔”,必须教会学生思考。要从课本和教师的讲授中,从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学会发现物理问题,提出问题。在学新知识时要自觉联系旧知识,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联系越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越得心应手,学习就成为一种乐趣,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一、教会学生读书,培养读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
物理课本是学习物理的基本依据,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符合学生实际和心理需要,图文并茂,现象直观,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在初学时,教师就应充分利用物理课本资源逐步把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如边看、边想、边勾画、边批注并质疑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会在阅读中归纳、联想、应用。学生只要学会了读书,读得进、读得懂,才能养成读书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还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物理语言;有利于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有依据的猜想、仔细观察、认真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获取物理知识的源泉。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了清晰而明确的印象,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数据,挖掘有待探究的问题,并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提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学生没有学会观察和实验,只能学到一些僵死的、无用的结论,使本来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学生也就不能学好物理,是失败的教学。
1.激发学生实验动机。初中生身心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实验的动机主要表现在兴趣动机,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他们感知的、想要知道的和困惑不解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符合学生最近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感到对物理实验有新的需求,推动他们兴趣盎然地动手动脑,并在实验体验中进一步激发动手动脑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乐于实验、善于实验,实验能力也就得到逐步的培养提高。
2.建立激励性的评价体系,严格实验训练。学生有了做实验的动机,如果不用评价体系去规范他们的实验行为,整个实验课堂将成为一盘散沙,教师应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对象的表现和发展,并严格训练。将实验过程的评价作为考核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1)激励学生遵守操作规则和程序,培养规范的操作习惯,这是提高实验成功率、减小实验误差、防止仪器损坏和学生人身事故发生的保障,但规范操作并不是要学生机械地操作,而是要学生按科学的逻辑操作。
(2)激励学生以思维为指导,手脑并用,形成有条不紊的良好习惯,这是提高实验质量的关键。
(3)激励学生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的良好习惯的形成,这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细心观察包括对实验目标、实验装置、实验器材的观察,还包括找出不足以及在实验中对偶然现象的观察。
(4)激励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物理实验、小制作、小发明,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科学与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且这种用非实验器材做实验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5)激励学生人人动手、分工合作与交流氛围的形成,防止少数人动手,多数人旁观,草率从事,照抄或编造实验的倾向,鼓励在交流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尊重事实,以理服人,在争论中学习提高。
(6)激励学生有根据地怀疑,大胆改进创新实验,不怕实验出现故障,勇敢面对失败、战胜失败。
3.教给实验的方法。学生只有实验的动机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逐步教会学生怎样实验,怎样用实验来研究物理问题,在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时,往往是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教师应教给学生常用的研究方法。如使用较多的探究性实验,首先就要根据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去猜想,由猜想设计出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器材。观察时如何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何观察实验中发现的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条件,在实验中应记录哪些数据、现象,怎样分析处理实验记录,寻找规律,怎样用多种方法寻找问题的内在联系,如何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同学之间怎样分工合作,如何有效地交流。对实验仪器要教给如何判断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等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实验仪器在使用中有些步骤必须严格按规则操作,而有些步骤可灵活处理,教给学生初步的误差分析方法等。
三、教会分析处理问题方法,学会思考
中学生在初学物理时,容易把学习数学或语文的方法用到学习物理中,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启蒙阶段要逐步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初中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雖然在初中阶段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对初中生来说还是困难的,还需要教师逐步启发、引导、训练才能学会,这是实现听得懂到会用的飞跃。学生不学会以上的方法就很难做到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学而不思则罔”,必须教会学生思考。要从课本和教师的讲授中,从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学会发现物理问题,提出问题。在学新知识时要自觉联系旧知识,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联系越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越得心应手,学习就成为一种乐趣,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循序渐进,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