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要矛盾涉及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的因素。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的历史轨迹。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需要的多元化、个性化与更高标准。“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等维度,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维度。“美好生活”的新提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与理解。
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脱离了“落后”的范畴,不仅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许多重要技术与生产领域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这种转变表明“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在发展领域日益突出,未来我国将从主要关注生产力逐步过渡到同时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单纯地关注GDP增长总量与增长速度转向关注更加全面的、更能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围绕“不充分”,缓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
主要矛盾的产生反映了我国社会供需两个方面的结构性变化。在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方面,笔者认为,供给侧尤其是供给侧的不充分发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是未来一段时间,缓解主要矛盾的重要切入点。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并不是完全没有对更美好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内容的需要,只是供给数量的不足严重抑制了人们的这种需要。当供给数量问题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解决,甚至出现产品和服务的结构性过剩之后,人们才有可能释放出对于更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才有可能实现这种需要。
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供给一直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不过过去更多的是供给数量方面的问题,现在则更多的是供给质量方面的问题。而供给质量方面的问题首先就体现在“不充分”上,充分的发展才有实力和能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平衡的供给。这也是笔者认为今后缓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需要以“不充分”为关键切入点的重要原因。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不平衡问题仍然将是今后制约充分发展的关键性瓶颈。关注供给侧的不充分发展,通过供给的充分发展最终促进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决不意味着要重新回到过去“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中,也不是要等到完全充分发展之后再去关注不平衡问题,而是要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结构的优化以及发展动力的转换,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并在此过程中同步关注各个领域的不平衡问题,將是否存在不合理的不平衡问题作为是否充分发展的重要指标,缓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充分的、平衡的发展。
如何提升供给质量,推动充分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进一步提升市场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企业是市场产品与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从企业发展角度上看,一是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提升生产与管理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二是不断提高生产管理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加强质量监管,防止“假冒伪劣”等现象对市场秩序的扰乱,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从产业发展层面上看,一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通过新技术对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进而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内涵,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二是在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进一步发掘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培育新兴产业、孵化新型企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提供更多类别、更高质量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进一步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些都是未来服务型政府需要关注的重要维度。
对此,一是进一步渗透新的发展观念和理念,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加强对政府公共预算的审查与监督,强化问责机制,促使更多公共资金流向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二是进一步放松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管制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公私合作(PPP)等形式,不断优化合作机制,拓展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范围,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最终促进充分且平衡的发展。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需要的多元化、个性化与更高标准。“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等维度,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维度。“美好生活”的新提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与理解。
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脱离了“落后”的范畴,不仅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许多重要技术与生产领域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这种转变表明“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在发展领域日益突出,未来我国将从主要关注生产力逐步过渡到同时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单纯地关注GDP增长总量与增长速度转向关注更加全面的、更能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围绕“不充分”,缓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
主要矛盾的产生反映了我国社会供需两个方面的结构性变化。在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方面,笔者认为,供给侧尤其是供给侧的不充分发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是未来一段时间,缓解主要矛盾的重要切入点。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并不是完全没有对更美好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内容的需要,只是供给数量的不足严重抑制了人们的这种需要。当供给数量问题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解决,甚至出现产品和服务的结构性过剩之后,人们才有可能释放出对于更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才有可能实现这种需要。
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供给一直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不过过去更多的是供给数量方面的问题,现在则更多的是供给质量方面的问题。而供给质量方面的问题首先就体现在“不充分”上,充分的发展才有实力和能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平衡的供给。这也是笔者认为今后缓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需要以“不充分”为关键切入点的重要原因。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不平衡问题仍然将是今后制约充分发展的关键性瓶颈。关注供给侧的不充分发展,通过供给的充分发展最终促进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决不意味着要重新回到过去“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中,也不是要等到完全充分发展之后再去关注不平衡问题,而是要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结构的优化以及发展动力的转换,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并在此过程中同步关注各个领域的不平衡问题,將是否存在不合理的不平衡问题作为是否充分发展的重要指标,缓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充分的、平衡的发展。
如何提升供给质量,推动充分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进一步提升市场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企业是市场产品与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从企业发展角度上看,一是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提升生产与管理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二是不断提高生产管理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加强质量监管,防止“假冒伪劣”等现象对市场秩序的扰乱,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从产业发展层面上看,一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通过新技术对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进而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内涵,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二是在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进一步发掘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培育新兴产业、孵化新型企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提供更多类别、更高质量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进一步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些都是未来服务型政府需要关注的重要维度。
对此,一是进一步渗透新的发展观念和理念,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加强对政府公共预算的审查与监督,强化问责机制,促使更多公共资金流向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二是进一步放松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管制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公私合作(PPP)等形式,不断优化合作机制,拓展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范围,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最终促进充分且平衡的发展。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