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农村问题难解决,关键在于农村人口太多,基数大,人口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建国以来虽然农民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农民素质普遍低下,农村成教、职教力量更是薄弱,其根源在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农村长久的“跳龙门”的办学思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农村教育体制和教育投资模式,政府制定政策充分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最终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 农业教育 劳动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88-01
中国的农村问题难解决,关键在于农村人口多,基数大,人口素质十分低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剩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1 农民的现有文化水平状况
1.1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仍十分低下,大部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文化,高中以上仅占12%左右。故我国农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
1.2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从表2可以看出,1994年,农村在普及小学的教育上还是卓有成效的,而在普及中学的教育上农村落后于城镇。到2002年,农村小学学校数占的百分比为84.0%,在校生人数占67.0%;农村普及中学学校数占49.6%,在校生人数占39.8%,而当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9%。由此可见,经过近八年的时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小学的普及情况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普通中学无论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量的下降都大于农村人口比例的下降,这说明在普通中学的教育上,农村呈相对倒退趋势。
1.3 农村成人再教育力量薄弱
在我国,国家、集体、农户等教育主体,往往把教育基金用在小学、初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上,而成人与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使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层次。
从表3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技术学校增势明显,但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数却有下降趋势,这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中等和高等成人教育缺乏重视。其实在农业生产领域,真正能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的就是农村的成人教育。
2 造成我国农业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事实,我国的广大农村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了人口素质的全面发展。正规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排除了农村技能教育,教育导向主要是面向普通大、中专的升学教育即“跳龙门”教育。应该说,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需要模式建立起来的。虽然有农业专业的人才教育,但这些教育所培养的对象主要不是直接在农村劳动的人。农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落后,基本上是扫盲教育。教育内容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严重脱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协调。农村中未考上大中专的毕业生很多,他们的智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入学无门路,回村生产无技术,只能沿袭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从事生产,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
3 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和教育投资模式的探索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根本的任务是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以至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和完善农村的教育体制。拓宽教育的内容,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把升学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着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掌握实用技术上来。
要建立完整的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体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建立农村人力资本的融资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国家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并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基金。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基金的筹集、运用及绩效评估,从而使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落到实处,并获得预期效果。
(2)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在切实贯彻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以中等农职工教育为骨干,以初等农业职教和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三农”问题是今后党中央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国只有解决好了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才可能真正地实现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北京光明出版社2000.
[2] 李实,张平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2).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3).
【关键词】农业 农业教育 劳动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88-01
中国的农村问题难解决,关键在于农村人口多,基数大,人口素质十分低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剩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1 农民的现有文化水平状况
1.1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仍十分低下,大部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文化,高中以上仅占12%左右。故我国农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
1.2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从表2可以看出,1994年,农村在普及小学的教育上还是卓有成效的,而在普及中学的教育上农村落后于城镇。到2002年,农村小学学校数占的百分比为84.0%,在校生人数占67.0%;农村普及中学学校数占49.6%,在校生人数占39.8%,而当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9%。由此可见,经过近八年的时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小学的普及情况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普通中学无论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量的下降都大于农村人口比例的下降,这说明在普通中学的教育上,农村呈相对倒退趋势。
1.3 农村成人再教育力量薄弱
在我国,国家、集体、农户等教育主体,往往把教育基金用在小学、初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上,而成人与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使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层次。
从表3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技术学校增势明显,但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数却有下降趋势,这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中等和高等成人教育缺乏重视。其实在农业生产领域,真正能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的就是农村的成人教育。
2 造成我国农业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事实,我国的广大农村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了人口素质的全面发展。正规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排除了农村技能教育,教育导向主要是面向普通大、中专的升学教育即“跳龙门”教育。应该说,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需要模式建立起来的。虽然有农业专业的人才教育,但这些教育所培养的对象主要不是直接在农村劳动的人。农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落后,基本上是扫盲教育。教育内容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严重脱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协调。农村中未考上大中专的毕业生很多,他们的智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入学无门路,回村生产无技术,只能沿袭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从事生产,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
3 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和教育投资模式的探索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根本的任务是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以至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和完善农村的教育体制。拓宽教育的内容,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把升学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着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掌握实用技术上来。
要建立完整的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体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建立农村人力资本的融资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国家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并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基金。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基金的筹集、运用及绩效评估,从而使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落到实处,并获得预期效果。
(2)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在切实贯彻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以中等农职工教育为骨干,以初等农业职教和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三农”问题是今后党中央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国只有解决好了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才可能真正地实现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北京光明出版社2000.
[2] 李实,张平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2).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