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遗产。深入地了解和正确地认识历史,可以使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认清当前的坐标和未来的航向,以便准确地把握现实,科学地预测明天。因此,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仅使我们知兴替,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现实,推进现实实践。然而,历史学科在中学学科结构中的“副科”地位和历史课的重教轻学、重知轻智、重记忆轻思辨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汹涌澎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潮,特别是当前西部大开发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中学历史课教学应逐步向开发智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转轨。
一、实现角色的转换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估,如知识掌握、智能提高和心理品质发展等方面的检测,都得通过学生来体现。因此,学生是认知和受教育过程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无论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还是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老师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甚至强制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就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教师应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实现角色转换,指导学生尽情、尽兴、尽力地去“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展现其才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这个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不断完善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档次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常言道:“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然而,持有如“自己过的桥比学生走过的路要多得多,况乎“一桶水”’、“教这帮学生,easy(容易)得很”、“只要认识汉字就能教历史”等等偏见的大有人在。持有诸类偏见的人孰不知“这世界变化快”,“你未必能合拍”。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是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历史课教学又要求教师不但掌握本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其他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因为历史课对各学科知识无不涉及,不论万事万物,只要它有起始有发展,有变革,就无不与历史有关。这就决定了历史课教师必须破除陈腐的自我满足观念,不断进取,严格要求自己,不但要“盘活知识存量”,优化知识结构,而且还要不断了解和学习史学研究新成果,力争做一位科研型教师。
三、优化教法,营造良好的学史氛围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优化教法、培养学生智能、营造学史氛围的关键,也是基础。首先,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谈话式等。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搞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接受知识、培养个性品质。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心切,通过投影、幻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鲜明,以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加强品德修养,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史鉴今、以史育人,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是历史课教学的三大功能之一。教师要通过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无数爱国义士、民族英雄、革命先驱、开拓精英、科技泰斗、清官廉吏等出色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然,对那些祸国殃民、卖国投敌、贪官污吏等国家、民族败类的鞭打和批判,不单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是对世人的警钟。要人人都能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当官能做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称职公仆;为民能做一个奉公守法、富于公德正义的百姓。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不图名、不图利,只管教书育人,是纯而又纯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面对经济浪潮的冲击,收入、住房、生活质量、子女上学就业的不尽人意,历史课教师的“副员”地位(历史课的副课地位决定的),辞职下海者有之,颓废沮丧者有之,泄愤于学生者有之……己不正,何以正人,教师不能在教史中熔炼人品、陶冶情操,又怎能引导学生在学史中启发和培养个性心理品质。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挑战,历史课教师必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激情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对待生活。胜不骄,败不馁,要不断锤炼人品,构建积极健康上进的人生观,乐观豁达随和的处世观。
在历史教学中,究竟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现无定法,从根本上说也不应有定法,特别是目前正处在深入探讨阶段。我上面所提出的几点自觉浅陋之至,只可以作为引玉之砖。不过,只要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增强素质教育观念,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一种模式,提倡百花齐放,大胆探索,开辟新的蹊径,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上必然会收到异途同归的良好效果。那么,历史教学也定会从多年沿袭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再不是让学生只知“三皇五帝夏商周”,而是通过历史学习激起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指导实践,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将来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国家昌盛、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一、实现角色的转换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估,如知识掌握、智能提高和心理品质发展等方面的检测,都得通过学生来体现。因此,学生是认知和受教育过程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无论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还是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老师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甚至强制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就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教师应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实现角色转换,指导学生尽情、尽兴、尽力地去“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展现其才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这个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不断完善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档次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常言道:“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然而,持有如“自己过的桥比学生走过的路要多得多,况乎“一桶水”’、“教这帮学生,easy(容易)得很”、“只要认识汉字就能教历史”等等偏见的大有人在。持有诸类偏见的人孰不知“这世界变化快”,“你未必能合拍”。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是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历史课教学又要求教师不但掌握本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其他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因为历史课对各学科知识无不涉及,不论万事万物,只要它有起始有发展,有变革,就无不与历史有关。这就决定了历史课教师必须破除陈腐的自我满足观念,不断进取,严格要求自己,不但要“盘活知识存量”,优化知识结构,而且还要不断了解和学习史学研究新成果,力争做一位科研型教师。
三、优化教法,营造良好的学史氛围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优化教法、培养学生智能、营造学史氛围的关键,也是基础。首先,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谈话式等。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搞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接受知识、培养个性品质。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心切,通过投影、幻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鲜明,以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加强品德修养,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史鉴今、以史育人,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是历史课教学的三大功能之一。教师要通过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无数爱国义士、民族英雄、革命先驱、开拓精英、科技泰斗、清官廉吏等出色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然,对那些祸国殃民、卖国投敌、贪官污吏等国家、民族败类的鞭打和批判,不单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是对世人的警钟。要人人都能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当官能做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称职公仆;为民能做一个奉公守法、富于公德正义的百姓。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不图名、不图利,只管教书育人,是纯而又纯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面对经济浪潮的冲击,收入、住房、生活质量、子女上学就业的不尽人意,历史课教师的“副员”地位(历史课的副课地位决定的),辞职下海者有之,颓废沮丧者有之,泄愤于学生者有之……己不正,何以正人,教师不能在教史中熔炼人品、陶冶情操,又怎能引导学生在学史中启发和培养个性心理品质。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挑战,历史课教师必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激情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对待生活。胜不骄,败不馁,要不断锤炼人品,构建积极健康上进的人生观,乐观豁达随和的处世观。
在历史教学中,究竟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现无定法,从根本上说也不应有定法,特别是目前正处在深入探讨阶段。我上面所提出的几点自觉浅陋之至,只可以作为引玉之砖。不过,只要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增强素质教育观念,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一种模式,提倡百花齐放,大胆探索,开辟新的蹊径,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上必然会收到异途同归的良好效果。那么,历史教学也定会从多年沿袭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再不是让学生只知“三皇五帝夏商周”,而是通过历史学习激起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指导实践,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将来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国家昌盛、民族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