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九原:融合聚力打造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c_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区、镇、村三级共同发力,构建“建、管、用”为一体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体系,紧扣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粪污利用等关键环节,从资金保障、监督考核等方面抓紧抓实。这是九原区乡村面貌能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改变的基础。值得关注的是,九原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改进激励制度、制定村规民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农牧民改变生活习惯,蹄急步稳推进这项工作,收效甚丰。
   201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紧紧抓住被列为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十县百乡千村”行动示范县的契机,以人民群众所需所想为中心,本着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以规划为引导,强化资金保障、补齐短板、常态管护等措施,区、镇、村三级同向融合、共同发力,构建起“建、管、用”为一体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切实增强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
   一、政府主导,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创实效
   九原区位于阴山脚下、黄河岸边,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城郊地区。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受村庄布局散乱、农牧民居住分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因素的制约,农村牧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倒、建筑物私搭乱建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外来进城人口多,环境脏乱差尤为突出,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受到严重影响。为推动乡村振兴戰略全面实施,九原区坚持党委领导,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是夯实组织领导。整治工作伊始,九原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压牢压实区委、区政府主体责任,从方案制定、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运行管护全过程参与,抓好整治工作的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主动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领导小组牵头设立工作专班,安排150余名工作人员在自然村设立145个信息直报点,采取周报告形式定期反映责任落实、推进措施与工作进展情况,为推进整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由于九原区土地碎片化严重,村庄建设散乱,严重制约村庄整体风貌提升及农村牧区发展。为此,九原区聘请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包头市九原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并结合各苏木(乡镇)、嘎查(村)项目布局和农牧民诉求,启动柏树沟嘎查、哈业胡同村等53个嘎查规划编制工作,从建房、修路、绿化,到厕所、路灯、牌匾,均纳入规划范围,形成“区域+村庄”两级规划体系,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为了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九原区建立“财政绿色通道”,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精准把握具体投向,确保钱花到刀刃上。九原区争取到中央污水处理专项资金930万元、国家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44万元、内蒙古厕所革命试点建设资金229万元、自治区厕所改造专项资金1594.8万元、包头市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600万元、农村牧区垃圾治理专项资金300万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资金1200万元,并引导农牧民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有力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
   二、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乡村旧貌换新颜
   村庄环境脏乱差、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弱、如厕不方便,成为农牧民生活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也是不少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二代”不愿回农村、城里人不愿去农村的重要因素。九原区聚焦村情实际,补齐院、路、污、厕、灯、绿等方面的突出短板,着力解决困扰农牧民的“烦心事”,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农牧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一是清脏治乱,提升村容新面貌。近年来,九原区累计投入4300万元,建成垃圾转运站13座,购置垃圾清运车辆305辆,投放垃圾箱1190个、各类垃圾桶3万余个。采用市场化运营,选聘6家环卫公司负责保洁工作,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定时回收、统一清运、集中处理,构建起“镇村收集、区转运、市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形成“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以庭院整治和清脏治乱为抓手,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和农牧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出动一线环卫工人3678余人次、机械1490台次,清理各类垃圾7300余吨。原本杂乱的庭院被整齐划分为生活区、种养区、杂物区三个区域,农村牧区环境实现了由“脏、乱、差”向“净、齐、美”的巨大转变,垃圾遍地、蝇虫乱飞的日子一去不返。
   九原区坚持绿色环保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目标,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为抓手,建成农村牧区北部、南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和久元牧业公司等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新建投产年处理秸秆1万吨生产能力的秸秆收集转运站2处,化肥农药使用率保持负增长,农膜回收率80%以上。
   二是改厕治污,打造健康新生活。如厕看似小事,但却是一件事关人们生活幸福与否的“关键”之事。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来,九原区以满足农牧民实际需要为准则,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便利总要求,根据村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集中程度等因素,统筹改水、改厕一体推进,将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有效结合,采取集中式、分散式、集中+分散式3种污水处理模式,建设8处集中污水处理站,安装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2233套,改造户厕8208户、公厕52座,一步到位解决污水治理和厕所改造,全区农村牧区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彻底解决了污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问题,使农牧民彻底告别了“污水横流,如厕困难”的日子。
   以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打圪坝旧村为例,距城区仅仅5公里路程,过去因为道路泥泞、村庄环境差、如厕不方便等原因,在城里务工的村民和“农二代”一年也回不上几次家。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打圪坝旧村通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道路硬化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城里的年轻村民回来勤了、住下不走了,留住了村庄烟火气息。    三是全域整治,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九原区过去雨天出行一脚泥、晴天出行一身土、居民活动没场所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九原区政府整合资源,精准投入,围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房、路、场、院、亮”五方面建设,完成800多公里的主街、巷道硬化,安装路灯5600盏,新建86处文化小广场,对140公里农村通道和129个村庄进行适地适树绿化,累计栽植各类苗木89.2万株(丛),为农牧民无偿提供林果苗木14万余株、花卉种子480公斤,实现了出行方便,活动有场所,院内瓜果飘香,院外绿树成荫。
   三、建管并重,創新机制,实现管护常态化
   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如何使整治成果得到巩固,变村庄“及时美”为“长久美”,九原区完善管理机制,把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变成组织动员农牧民广泛参与的过程,引导群众养成文明生活方式,实现整治成果共治共享。
   一是建管并重,把“突击整治”变为“长效机制”。落实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工作,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近1500万元用于垃圾收集和清运。大力开展城乡综合执法管理一体化项目,将城市执法向农村牧区延伸。区城管执法人员下沉到苏木,实行网格化管理,及时处置违法建设问题,解决农村牧区“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积极推动城乡公共设施维护一体化系统,比照城市建设维护费,每年安排财政预算420万元用于农村建设维护费,以苏木环卫站为平台,业务从垃圾卫生清理拓展到绿化、亮化、道路养护、供水管道维修等。充分发挥城乡环卫、执法、基础设施维护“三个一体化”作用,变突击整治为长效管理,变单一切口为综合服务,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监管常态化。
   二是引领治理,把“依赖政府”变为“积极参与”。九原区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核心作用,69个党支部带领村民确定村规民约,发动党员志愿者、有劳动力的民政救助人员、农牧民群众等监督保护环境卫生,变被动受益者为主动参与者,逐步改变群众“依赖政府”思想。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多形式、全方位介绍九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推进情况,农牧民卫生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健康文明生活习惯逐步养成。
   三是灵活激励,把“一次奖补”变为“阶段评价”。根据《九原区村容村貌整治“以奖代补”实施办法》,九原区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为村庄整体面貌、村民院落卫生2个部分,制定考核指标8项,量化评分细则40余条,设立区、镇、村三级考核监督机构,按照自评、申报、审核、评比、奖补与保持程序,由区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镇级监督机构共同组织开展奖补工作,按照评比结果和奖补标准兑现资金124万元,评价结果保持期2个月,对村级和个人奖补资金以3︰3︰4或2︰3︰5比例按月分期发放,减轻区级财政压力。变一次性奖励为多次奖励,变大额支出为细水长流,突出示范作用,形成常态机制,保证区级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也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钱花到位、事做到位、村庄面貌改善到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其他文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其中的关键点。习总书记在2019年初作出了“保护好密云水库等重要水源地”的重要指示,2020年8月30日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他又亲自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   60年保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密云水库不再只是京城的“大水缸”,也成了山区农民的“聚宝盆
期刊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作出重要讲话,定位云南发展成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再次踏上云岭大地,再次强调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位于云南边境的普洱市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是云南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重要前沿窗口。在国内
期刊
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看,疫情仍是最大的影响变量,超低基数、“抗疫”红利、“就地过年”等均对一季度经济产生显著影响,经济结构性复苏特征鲜明。在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的前提下,预计全年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但复苏分化、存货冲击、就业压力、债务风险和通胀趋升等问题和风险不容忽视,需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确保经济修复全面、平稳、可持续。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位”和“势”   源于一季度经济数据基数效应的影
期刊
一季度,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现“开门红”,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明显,客运量低位平稳运行,货运量显著增长,国际主要货运价格指数普遍走高。立足新发展阶段,应把握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国内出行需求可能回升以及全球贸易持续转好的潜在趋势,准确把握“十四五”开局之年和疫情影响恢复阶段下交通运输发展机遇,持续推进重點区域重点领域基础设施精准补短板,切实将交通运输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组织力竞争力提升,拓展延伸交通运输与
期刊
针对上海、广州两地的专题调研发现,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当前面临诸多问题障碍,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连通性、协同性有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接口标准、技术基础和人才支撑存在短板弱项。应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第三方制造服务业市场主体,支持中小微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组建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开放联盟”,制定完善工业互联网的统一标准,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制造
期刊
编者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以实施“千万工程”为契机,实现“二分到四分”,探索形成“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再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地方标准,健全标识术语,实现“按图收集、按序流转”。构建便捷高效云平台,实现“即刻清运、即时监督”,降低环卫成本。构建多元化处理体系,实现“就地减量、就近转化”,实
期刊
编者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各级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福建省三明市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多方汇聚人财物,通过引入专业化服务,精准对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需求,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灵抚慰、亲情关怀、家庭教育等服务重点,形成立体式未成年人保护社工服
期刊
编者按:权限下放、窗口前移、服务下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能的关键。北京市怀柔区立足山区农村实际,梳理涉农事项代办清单,打造全天候代办队伍,为农村居民代办101个高频事项,解决农村居民不了解政策要求、办理不便、能力有限等难题,在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在代办队伍组建、服务质量以及办事流程上,怀柔探索出一条区、镇、村三级联动的互动优化模式,实现“足不出村”办政务,由“多次跑”变
期刊
编者按:当前,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对老龄化的政策机制、设施条件等都存在明显不适应。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综合考虑个人、医保基金和财政承受能力,政府主导、分类施策,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护理险”农村养老模式,整合医疗养老资源,构建农村多元养老保障网,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低价可及,值得进一步丰富完善、示范推广。   近年来,围绕让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巨
期刊
编者按:乡村振兴要以文化铸魂。如何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在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组织保障,专项资金支持,筑牢农村文化活动阵地;二是加强文体培训交流,发挥乡贤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生活内生动力;三是充分结合农民需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不断深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双街镇打造常态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