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山水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丰富的笔墨技法理论,而写意人物画的传统积淀相对比较薄弱。建国后,写意人物画在融入西方现代写实主义造型之后,借鉴吸收了山水画传统笔墨技法,丰富和改造了当代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法,促进了当代写意人物画多元化的发展。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技法;当代写意人物画;借鉴吸收
一、皴擦法入画
皴法是古代山水画家通过长期艺术实践的积累所创造的表现山石、峰峦、树木表皮等结构和质感的画法。唐中后期,就形成了以线勾勒轮廓以表现山水形质的方法。五代荆浩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用以表现山石的厚重,开创了山水画技法的伟大变革。北宋李成、范宽、董源创造了刮铁皴、雨点皴、披麻皴,郭熙的云头皴,米蒂的落茄皴,概括简洁,使山水画笔法趋于成熟;南宋马远,夏圭所创的“斧劈皴”,是继点线皴法之后又开始了面皴的尝试。元代出世之风盛行,画家寄情山林,创造了“披麻皴”、“牛毛皴”、“折带皴”等将线皴注入了活力。至此,经历代山水画家和理论家的共同创新与不断整理,皴法趋于完备,为山水画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在当代,它又为中国写意人物画带来了借鉴的表现手法。
当代写意人物画皴法入画最早当始于徐悲鸿,他受近代任伯年人物肖像画的影响,早在1940年作的《愚公移山》中,人体部分就是用毛笔着墨皴擦出素描效果,形成明、暗部。蒋兆和的人物形象干笔皴擦后湿染、着色,用墨更大胆,皴擦可见笔痕,更加生动而接近于中国传统。他们对京派产生了巨大影响。60-70年代,京派许多重要画家的画作中都可见以皴擦入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李斛的《人像》,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姚有多的《新队长》等。80年代后的人物画作品中,周思聪以及东北画风代表赵奇对皴擦的吸收有大胆创新。
周思聪早期的人物与京派大多画家大致相同——干笔皴出素描关系和结构。她在后期改变了创作风格。80年代她勇于变法后创作的彝女系列作品,打破了人物画长期以来写实主义追求形象准确为标准的弊端,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审美表现因素,以一种平和厚实的短线描绘夸张变形的人物造型,在人物形象内用淡墨皴擦,追求线条的毛涩感,并吸收“浙派”画法中的湿笔渲染,增加了形象块面的厚度,使形象更加丰富,表现出强烈的笔墨意味,开创了一代写意人物画的表现主义画风。
赵奇是八十年代以来东北人物画风的代表,他的人物具有京派写实主义底蕴,同时又揉入山水画皴法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平面化、变形等手法,用短线塑造形体结构,在画面构图中形成大小不一的块面,更加强化皴擦重拙的体量感,出现墨色的黑白对比,使人物具有斑驳的肌理效果和块面结构,极具视觉震撼力。因此他的水墨人物画在表现历史性题材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创作于九十年代的《京张铁路》,在反映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这一历史事件时,在人群衣服的刻画上有意识地运用山石的皴法来表现,使人物宛如石刻一般厚重有力,密集的人群有一种铜墙铁壁的感觉,有力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主题。
80年代后,全国许多人物画家中,如西北长安画派的陈忠志、刘永杰、杨力舟、王迎春,华南画家翁振新等,将皴法纳入表现手法,改造、拓展了旧的写意人物画技法,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二、对山水画墨法的借鉴
浙派因其历史传承和现代领袖人物潘天寿的倡导,有深厚的文人画传统,笔墨至上,同样受写实主义影响,但更多体现在对写实主义的超越。基于此,浙派人物画在受徐氏素描造型影响的同时,又固守文人画传统,虽引用西画式的造型,但在人物塑造上极少用干笔皴擦,对山水画笔墨技法的吸收主要体现在80年代后的人物画家对墨法的借鉴。
唐代王维始创泼墨山水之后,墨法就始终是历代画家们的研究对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自古就有墨分五彩之说。现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在广泛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墨法,总结出了七墨法——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将山水画墨法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1.积墨法
积墨法是一层层黑色积累到画面上,分清层次、笔道,由淡到浓,逐渐渍染的用墨方法。在山水画中可表现浓郁、滋润,浑然一气的感觉,效果苍茫浑厚。宋代米芾,清代龚贤,现代黄宾虹都善用积墨法。对积墨法在人物画中的吸收始于方增先。
方增先在浙派中成名较早,20世纪80年代后,他勇于变法,突破自我程式。为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增加所画人物的厚重感和质感,方增先转向传统的积墨法。经过长时间的尝试,运用积墨法创作出表现藏族题材的作品《母亲》,获得极大成功。在他后来创作的大场景的人物画《闲看行路人》和《农乡极凳龙》等作品中,用积墨法画成群的人物,画面产生斑斑驳驳的肌理效果,将一组人物处理成一个整体,浑然一片,人物画更加水墨淋漓,画面更为厚重,既有现代感,又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形成统一而又精微的艺术效果。方增先开创了以积墨法画人物的新风格。
浙派写意人物画中的积墨法表现还体现在画家吴宪生的创作中。《生之路》这幅作品刻画了一位饱经沧桑的农村老人形象。吴宪生利用山水画中层层勾染的积墨法,在画面上形成了厚重沉着的笔墨效果,巧妙地寓含画中老人沉重的人生经历,强化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2.宿墨法
最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墨汁。古代山水画很少有画家使用,一直到黄宾虹才再把宿墨列为七墨之一,在山水画作中首次充分开发了宿墨的潜能。他利用宿墨既粘而又浓黑,水分渗出笔痕状存的意外之趣,在画面中以醒画面,形成一种烟雨氤氲的气象。
吴山明是第二代的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已明显表现出新一代浙派人物画对写实主义的超越。吴山明从山水画传统中潜入,把黄宾虹山水画中使用的宿墨技法融入到人物画中,把宿墨法与线结合在一起,将浓宿墨转化为淡宿墨,强化了水的作用,以水破墨,用松动灵活、刚柔相济的短线条表现出水渍淋漓的美感,既浑厚有力又有墨韵渗化的效果,水墨的朦胧与人物的虚实使画面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把人物与环境在相互渗化中有机统一在一起,显示出画家悠闲自得、放达淡远的心境,并将这种心境溶于笔墨之中,丰富了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开创了与众不同的“当代吴家样”, 拓展了中国意笔人物画新的境界。
当代写意人物画坛以山水画宿墨入画,还体现在周京新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中。周京新的人物画形成于传统文人画基础之上,但笔墨极其开拓性。在他的画面上,人物造型和结构不再是由线来完成,而是通过墨色的排列、组合和对比来得以显现,在视觉上给人产生了一种因塑造而获得的浑厚感。他用宿墨大笔勾勒然后以水破之,密集的线条形成丰富独特的笔墨肌理,画面上的人物从头到脚都由一块块变化微妙,浓淡不一,水分充盈的墨色构成,因此在他画面的墨色中能感觉到一种透明的光感。这一手法体现在《水浒人物系列》等作品中,使周京新的人物画既具有文人画风格,又有现代笔墨意味。
三、结论
总而言之,传统山水画丰富完备的笔墨技法理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宝贵财富。当代写意人物画在半个世纪多的发展中,经过两代画家的不断尝试,借鉴山水画的笔墨手法,丰富和改造了旧有的写意人物画技法,给其注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写意人物画表现手法的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廷.现代水墨画形式语言的建构.《艺术百家》,2008年6期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技法;当代写意人物画;借鉴吸收
一、皴擦法入画
皴法是古代山水画家通过长期艺术实践的积累所创造的表现山石、峰峦、树木表皮等结构和质感的画法。唐中后期,就形成了以线勾勒轮廓以表现山水形质的方法。五代荆浩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用以表现山石的厚重,开创了山水画技法的伟大变革。北宋李成、范宽、董源创造了刮铁皴、雨点皴、披麻皴,郭熙的云头皴,米蒂的落茄皴,概括简洁,使山水画笔法趋于成熟;南宋马远,夏圭所创的“斧劈皴”,是继点线皴法之后又开始了面皴的尝试。元代出世之风盛行,画家寄情山林,创造了“披麻皴”、“牛毛皴”、“折带皴”等将线皴注入了活力。至此,经历代山水画家和理论家的共同创新与不断整理,皴法趋于完备,为山水画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在当代,它又为中国写意人物画带来了借鉴的表现手法。
当代写意人物画皴法入画最早当始于徐悲鸿,他受近代任伯年人物肖像画的影响,早在1940年作的《愚公移山》中,人体部分就是用毛笔着墨皴擦出素描效果,形成明、暗部。蒋兆和的人物形象干笔皴擦后湿染、着色,用墨更大胆,皴擦可见笔痕,更加生动而接近于中国传统。他们对京派产生了巨大影响。60-70年代,京派许多重要画家的画作中都可见以皴擦入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李斛的《人像》,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姚有多的《新队长》等。80年代后的人物画作品中,周思聪以及东北画风代表赵奇对皴擦的吸收有大胆创新。
周思聪早期的人物与京派大多画家大致相同——干笔皴出素描关系和结构。她在后期改变了创作风格。80年代她勇于变法后创作的彝女系列作品,打破了人物画长期以来写实主义追求形象准确为标准的弊端,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审美表现因素,以一种平和厚实的短线描绘夸张变形的人物造型,在人物形象内用淡墨皴擦,追求线条的毛涩感,并吸收“浙派”画法中的湿笔渲染,增加了形象块面的厚度,使形象更加丰富,表现出强烈的笔墨意味,开创了一代写意人物画的表现主义画风。
赵奇是八十年代以来东北人物画风的代表,他的人物具有京派写实主义底蕴,同时又揉入山水画皴法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平面化、变形等手法,用短线塑造形体结构,在画面构图中形成大小不一的块面,更加强化皴擦重拙的体量感,出现墨色的黑白对比,使人物具有斑驳的肌理效果和块面结构,极具视觉震撼力。因此他的水墨人物画在表现历史性题材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创作于九十年代的《京张铁路》,在反映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这一历史事件时,在人群衣服的刻画上有意识地运用山石的皴法来表现,使人物宛如石刻一般厚重有力,密集的人群有一种铜墙铁壁的感觉,有力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主题。
80年代后,全国许多人物画家中,如西北长安画派的陈忠志、刘永杰、杨力舟、王迎春,华南画家翁振新等,将皴法纳入表现手法,改造、拓展了旧的写意人物画技法,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二、对山水画墨法的借鉴
浙派因其历史传承和现代领袖人物潘天寿的倡导,有深厚的文人画传统,笔墨至上,同样受写实主义影响,但更多体现在对写实主义的超越。基于此,浙派人物画在受徐氏素描造型影响的同时,又固守文人画传统,虽引用西画式的造型,但在人物塑造上极少用干笔皴擦,对山水画笔墨技法的吸收主要体现在80年代后的人物画家对墨法的借鉴。
唐代王维始创泼墨山水之后,墨法就始终是历代画家们的研究对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自古就有墨分五彩之说。现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在广泛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墨法,总结出了七墨法——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将山水画墨法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1.积墨法
积墨法是一层层黑色积累到画面上,分清层次、笔道,由淡到浓,逐渐渍染的用墨方法。在山水画中可表现浓郁、滋润,浑然一气的感觉,效果苍茫浑厚。宋代米芾,清代龚贤,现代黄宾虹都善用积墨法。对积墨法在人物画中的吸收始于方增先。
方增先在浙派中成名较早,20世纪80年代后,他勇于变法,突破自我程式。为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增加所画人物的厚重感和质感,方增先转向传统的积墨法。经过长时间的尝试,运用积墨法创作出表现藏族题材的作品《母亲》,获得极大成功。在他后来创作的大场景的人物画《闲看行路人》和《农乡极凳龙》等作品中,用积墨法画成群的人物,画面产生斑斑驳驳的肌理效果,将一组人物处理成一个整体,浑然一片,人物画更加水墨淋漓,画面更为厚重,既有现代感,又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形成统一而又精微的艺术效果。方增先开创了以积墨法画人物的新风格。
浙派写意人物画中的积墨法表现还体现在画家吴宪生的创作中。《生之路》这幅作品刻画了一位饱经沧桑的农村老人形象。吴宪生利用山水画中层层勾染的积墨法,在画面上形成了厚重沉着的笔墨效果,巧妙地寓含画中老人沉重的人生经历,强化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2.宿墨法
最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墨汁。古代山水画很少有画家使用,一直到黄宾虹才再把宿墨列为七墨之一,在山水画作中首次充分开发了宿墨的潜能。他利用宿墨既粘而又浓黑,水分渗出笔痕状存的意外之趣,在画面中以醒画面,形成一种烟雨氤氲的气象。
吴山明是第二代的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已明显表现出新一代浙派人物画对写实主义的超越。吴山明从山水画传统中潜入,把黄宾虹山水画中使用的宿墨技法融入到人物画中,把宿墨法与线结合在一起,将浓宿墨转化为淡宿墨,强化了水的作用,以水破墨,用松动灵活、刚柔相济的短线条表现出水渍淋漓的美感,既浑厚有力又有墨韵渗化的效果,水墨的朦胧与人物的虚实使画面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把人物与环境在相互渗化中有机统一在一起,显示出画家悠闲自得、放达淡远的心境,并将这种心境溶于笔墨之中,丰富了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开创了与众不同的“当代吴家样”, 拓展了中国意笔人物画新的境界。
当代写意人物画坛以山水画宿墨入画,还体现在周京新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中。周京新的人物画形成于传统文人画基础之上,但笔墨极其开拓性。在他的画面上,人物造型和结构不再是由线来完成,而是通过墨色的排列、组合和对比来得以显现,在视觉上给人产生了一种因塑造而获得的浑厚感。他用宿墨大笔勾勒然后以水破之,密集的线条形成丰富独特的笔墨肌理,画面上的人物从头到脚都由一块块变化微妙,浓淡不一,水分充盈的墨色构成,因此在他画面的墨色中能感觉到一种透明的光感。这一手法体现在《水浒人物系列》等作品中,使周京新的人物画既具有文人画风格,又有现代笔墨意味。
三、结论
总而言之,传统山水画丰富完备的笔墨技法理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宝贵财富。当代写意人物画在半个世纪多的发展中,经过两代画家的不断尝试,借鉴山水画的笔墨手法,丰富和改造了旧有的写意人物画技法,给其注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写意人物画表现手法的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廷.现代水墨画形式语言的建构.《艺术百家》,200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