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减负的内功:由教师主宰到学生主动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对于《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中入声究竟是否消失了,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存在入声,有的认为没有入声。差异较大的是清入声,有的认为跟读书音有关,有的认为应分为文白两个系统,其中白读音已经消失,而文读音还保留一个独立的调类。学者们要么只就《等韵图经》,要么只就某一类入声字加以探讨.在资料的全面性方面似乎还有所欠缺。如果对《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中常见的古入声字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考查,便可确认该书中入声确实已经消失了。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语言研究始终以学习欧美为学术潮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钻研、奋争、积累。不少有识之士明确提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在取古今中外学术精华的同时。必须自强不息。必须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学术观念。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加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语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是的,不自主就不能创新。为此.一向鼓励学术创新的本刊特辟“走中国语言学自主创新之路”学术讨论专栏。支持中国语言学研究走自主创新之路。本期隆重推出的何九盈、鲁国尧、孙玉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940年前后开展的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是不容忽视的。这场论争的参加者之多,涉及面之广,以及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文学形式问题所达到的理论高度,都是前所少有的。可以说,作为一次文学运动,这是我国的文学工作者适应现实和文学发展的需要,朝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这一宏伟目标所迈出的第一步。在这场论争中,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发表了许多卓有见地的意见,不仅深入地论述了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而且进而论述了文学的民族化及其密切相关的大众化和现代化问题。茅盾的这些主张,在当时对
<正> 杨向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博士导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88年5月,笔者借山东大学历史系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之机,采访了年逾古稀的杨向奎先生。问:杨先生,您是《文史哲》的创办人之一,您能否谈谈当年《文史哲》
<正> 下面这段文字,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由于有几处关键性的词语的窒碍而疑不能决的句群。为叙述方便,先姑且圈点如下: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我认为,欲释读此段文字,需分五步走: 一、释“沈沈”。
本文主要揭示现行教育对于学生创造力发展所存在的负效应。文章认为,现行教育由于在价值取向上片面突出共性而贬抑个性,设置的课程缺少想象、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教学过程组织使教学行为呈现划一、集中的特征,教育评价以唯一、精确和定时完成的答案为标准答案,致使它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产生了明显的阻滞作用和负效应。文章最后指出,设计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个性及主体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质量规格,并以之指导课程设置、教学过
教育评价有两种范式,一是实证范式,一是人文范式。我国在教育评价工作中大量使用的是实证范式。由于实证范式的哲学基础是操作主义、心理学依据是行为主义,使用起来简便易行、客观性强。但是它有弊端,也易产生负效应。对这些弊端和负效应,教育评价的实践工作者认识还不够,因此,实施评价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少问题。本文旨在提醒实证范式的危险来自何处,使评价工作更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