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fer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分工细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更加紧密,合作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学会合作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在参加教学活动过程中,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用到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分工合作,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多数处于应景和模式化的阶段。那怎么做好小组合作,使学生真正得到交往、沟通、说服、总结等能力的提高和耐心倾听、理性接受、顽强坚持等心理品质的提升?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分析。
  1、合理分组,求同存异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性别搭配:男女学生比例合理,不能出现小组全是男生或女生的现象。
  (2)成绩搭配:每个小组中既要有生物成绩优秀的,又要有成绩一般的和学习困难的学生。
  (3)能力搭配:每个小组中既要有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也要有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还要有协调、组织能力强的学生。
  (4)个性搭配:小组中既要有开朗活泼的成员,又要安排沉默内向的学生
  (5)交往搭配:小组中尽量安排交往默契、关系良好的学生。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由教师协调安排组建小组,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
  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相近,达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要求,为不同小组之间开展平等的学习竞争创造条件。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小组合作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发扬,披露自己的不足并改正;同时,每个组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合作环境。例如:在“家庭葡萄酒的酿制”的活动中,笔者做了这样的分工要求。
  (1)组长:这是一个锻炼协调、组织能力的角色,建议由生物成绩较好、性格开朗的学生担任。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要让讨论小组选出组长或教师指定组长,再由组长在讨论过程中把握好主题,提醒组员在讨论时不要离题。同时,组长还要掌控好节奏,不能让讨论纠结在某个枝节上停滞不前,同时做好仲裁,对争论不休的观点尽快给出判断,或及时向教师请教。
  (2)操作员:生物学科实验较多,选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完成难度较大的主要操作部分。建议由动手能力较强的男生,或者沉默腼腆的学生担任。
  (3)记录员:在小组讨论中,往往进发不少思维的火花,但在热闹过后,大多已经忘记。选好记录员,在讨论中尽可能记下主要观点,形成书面文字,这样在教师点到要求汇报时,可以很详细地汇报讨论成果,并且要所有小组在课后及时整理、归纳、总结,将各组结论交给教师评阅。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讨论中更加认真、投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抓住要点,及时记录要点并能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的习惯。在一次次讨论的各种作为亮点、闪光点的观点的累积,对学生、对班级,甚至对教师都可能是一笔不断在增值的财富。建议由心思细腻的女生,或者沉默腼腆的学生担任。
  (4)汇报员:在讨论后要做好观点的梳理、总结和归纳工作,需要汇报时由汇报员来向教师和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做法、观点和结论。建议由声音响亮、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在小组分工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或者相互推荐具体分工,要求分工到人。每个组员不仅有自己明确的职责,还要养成配合他人的意识,使任务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3、及时评价,统计积分
  小组活动开展好坏,离不开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可以以积分的形式,表现好的多加分,表现一般的少加分,表现不佳的不加分,来体现各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程度,从而提高各小组的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荣誉感,促进小组间进行良性的竞争。
  (1)效率评价:在小组活动中,比较各小组的完成任务的速度,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评分。例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的鉴定”实验中,给速度最快的几个小组加2分,速度中等的几个小组加1分,而速度最慢的几个小组不加分。
  (2)成果评价:对小组活动的结论、观点、方法、数据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评分。例如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给结论合理、观点明确、方法恰当、数据科学的小组加2分,表现一般的小组只加1分,而结论错误、方法不当、数据不实的几个小组则加不到分。
  (3)方案评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设计是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实验对照原则的把握、对实验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设计的较高形式。在“检测大肠杆菌细胞壁成分是否含糖类和蛋白质实验设计”的小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设计方案科学可行,现象预测和结论严谨合理,可加2分;有些小组设计大体思路正确,但具体操作细节上还有欠缺,现象预测和结论表达不全,则只加1分;还有小组设计存在较大错误,现象预测和结论不太合理,则加不到分。
  (4)观点创新评价:在小组活动中,往往有些观点新颖清新,让人眼前一亮。提出这些观点的小组,可以奖励加分。例如,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后总结讨论中,全班得出这样的数据(表1)。
  一般都认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在两个最大生根平均数量或者生根平均长度的数值之间,即10~15 m/L之间,有的讨论小组就提出这样的观点: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还有可能在5~10 mg/L这个浓度之间,所以最适浓度区间应该放在5~15 mg/L之间。因为如果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根的影响曲线是标准的对称抛物线曲线,最适浓度区间应该放在10~15 mg/L之间,但如果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根的影响曲线不是标准的对称抛物线曲线,最适浓度区间应该放在5~15 mg/L之间。学生不知道其曲线是不是标准的对称抛物线曲线,所以最适浓度区间应该放在5~15 mg/L之间最为保险。这样这种严谨的分析和新颖的观点,给予加分鼓励。   在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作为评价主体。教师在评价时,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否定,使学生对小组活动充满乐趣和向往。
  4、角色轮换,合作提高
  4.1 角色轮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完善、提高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具有无穷的可能性。所以,小组合作不能让一名学生总是担任固定的角色,哪怕这是一个看起来最适合他(她)的分工。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要规定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学生都去尝试各种分工,并尽全力去做好看起来可能并不擅长的任务。例如:笔者所教的高二(2)班,公认的最佳汇报员平时沉默少言,最喜欢做操作或者记录的工作,但在轮换为汇报员后,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条理分明、总结完善,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他本人在得到肯定后,平时开朗活跃了很多。
  4.2 合作提高
  小组合作,有时需要多个小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任务,这时,就需要调整好不同小组间分工合作。
  比如现代生物技术的使用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对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还是弊?这种比较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且辩论性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以几个小组联合成大组为单位进行对抗和合作,先给一段时间让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观点,再利用课堂时间来进行对抗辩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记住和理解相应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协作对抗等能力;比如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学生得到的数据,为提高正确率,可以统计全班学生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求其平均值。对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调查数据,甚至可以班级为小组,在整个年级中进行数据的整合,以获得足够大的调查样本,使最后的结果更接近事实。
  4.3 教师参与
  在小组讨论进行中,笔者观察到教师的行为也很多样:有的教师只是盯着教材再看,有的教师只是在走来走去,有的教师参与讨论,但几次讨论都只在一个小组中……
  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把老师看得十分重要,作为行动的风向标。教师如果从不参与讨论,学生会认为教师对小组讨论并不重视,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认真程度会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小组讨论就成为应景似的走过场。在有教师参与讨论的小组,学生讨论特别积极和认真,他们渴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附近的小组也很认真,因为教师很可能就会参与或注意到他们讨论组中。
  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去,而且还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节奏。每次讨论,尽量分别要参加两到三个小组,而且要注意在下一次讨论中适当地更换小组,使每个小组都能得到教师参与的机会(一段时间内,如一个星期,一节课是来不及的)。教师及时的鼓励、点拨使每个小组成员不仅对讨论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而且在讨论的要点把握、节奏掌控、思维广度、严谨程度等方面少走错路弯路,使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得到迅速提高。
  小组合作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多项能力的良好学习方式,但容易流于形式而失去应有的作用,需要教师在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及时评价、角色轮换等方面开动脑筋,巧用方法,严格要求,使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冲击和社会高节奏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深感学历和就业的严峻境况。在提升学历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吸引下,考研在民办高校热度持续攀升。通過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考研现状进行探析,探索适合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成功考取研究生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助力民办本科高校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 考研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获取信息、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主动习得生物学知识,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深切感受其突破点,即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准,提出普通高中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确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新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框架和质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
摘要 以“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专题为例,探讨了高三单元教学中“稳态与平衡观”培育的深度建构策略,通过构建相应的生物学概念和物理模型支撑体系,促进一线教师领悟生命观念的生物学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关键词 稳态与平衡观 免疫系统 生命观念 深度建构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基本理念业已深入人心并在课
摘要 以“基因突变”为例,阐述了基于整体备课策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设置核心问题、围绕生物学重大概念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 整体备课 核心素养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等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
小小火柴,不仅能够带来光亮,还能设计出不少有趣的数学题目呢,下面就让张老师带着同学们一睹为快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建设生态家园”一节,为该册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也是整个初中生物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该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提升和应用,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体现了“生物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中去”的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忽视这部分内容或一带而过的现象。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1学习本课内容的关键,要转变思想观念  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建设。但是发展经济不能
一元一次方程都会考哪些内容呢?下面请孙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 将与高中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与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结合,尽可能地把它融入到生物学教学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的良好素材,同时科学家们不断发现、尝试、重新开始的探究历程也是培养学生直面挫折、不断进取的典范。  关键词 诺贝尔奖 高中生物学 教学 酶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6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强调“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摘 要 以“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这一实验为例,探讨如何对创设情境、实验环节、实验设计、评价与总结这些实验教学环节进行创新与改进,从而顺利地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创新 内环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