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讲求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性”,这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起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语文课堂上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 郑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薛 琴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发扬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前确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控,在学习后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逐步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教师该如何促进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第一,正确认识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正确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启发学生不断思索,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会自学、能自学”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依赖于教师的教,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教导与帮助,才能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既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无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和维持自主学习的基本动力。一是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学生,研究教科书,找准兴趣的切入点;二是抓住学生对新课的新鲜、好奇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通过点拨思维来发展兴趣,当学生遇到难题而无法解决时,反而会引起挑战问题的兴趣,教师恰当地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进而发展学习兴趣;五是学用结合,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其自主学习。首先,要改变对学生的看法,把每个学生都视为有成功希望的个体;其次,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或别出心裁的念头,不能随意批评,要正确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再次,要确立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防止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第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使学生在课堂上无须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勇于面对学习挑战,而不会因为担心自己出丑或被别人笑话而羞于开口。
第五,信心激励,激发自主力量。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充分说明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
激励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语言激励。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评、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学生:“你真了不起。”“你真不简单。”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你也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教师这种激励性的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期望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对其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转化为积极实践的动力。
情感激励。教师应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用自己的真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温暖每一位学生。真诚、无私、坦荡的微笑,激起的是学生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目标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一样。目标一经确定,学生往往就把它作为行为方向和行为尺度的舵,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异,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很多,首要问题是解决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
■ 济源市实验中学孔冬青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留下一点空白。“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国画中“留白”,会给观者以绝妙的意境;音乐中“留白”,会给听者以灵动的咏叹;文学中“留白”,会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适当“留白”,不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和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很难获得深入思考和深度体验的机会,课堂教学就很难获得精彩的自然生成,也就会失去灵性。因此,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
“留白”——让思考更深入
课堂上,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应当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因为这时正是学生大脑高速运转、思维异常活跃的阶段,只有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才能把原有的数学经验、新的数学问题、问题的解决策略等贯穿于一体,进而产生“顿悟”。教师在提问之后适当“留白”,传递的是对学生的信任、期望和鼓励,如果急于提醒、提示,反而让学生无法沉下心来,久而久之就懒于思考,也就无法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更无法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留白”——让交流更充分
如今的数学课堂,“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模式得到了空前重视。交流的前提应该是每个学生都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那么合作交流就只能是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考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既要让课堂“活”起来,还要让课堂“静”下来。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也正是要给课堂“留白”之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合作交流之前,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同伴交流的准备,能够简捷而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交流更充分,才能让交流回到理性和实效性的正确轨道上来。
“留白”——让活动更有效
“数学教学就是活动的教学”,但在活动时绝不能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安排活动必须“动”“静”结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思”是“动”的基础和指向,“动”前有“思”,学生才能对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猜想、推理,并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动”后有“思”,则能及时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数学思考过程和规律,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感悟。反之,学生缺少凝神静气独立思考的“动”,就有可能是“教师的脑、学生的手”,难免让活动遭遇不动脑子、没有实效的尴尬。因此,教师在练习题讲评之后更应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进一步思考、总结、提炼、内化、升华,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留白”,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和一种智慧。巧妙地在课堂教学中“留白”,能够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宽广的创造空间,使课堂呈现出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灵动的艺术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和一种方法的掌握,而是对数学活动的不断领悟和体验。
用心从教展现自我
■ 获嘉县第一初级中学徐海燕
“信息与知识不再是社会精英或专家垄断的特权。”语文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书店里一转,电脑前一坐,一篇优秀教案诞生了;作文成绩不是上不去吗?优秀作文一展示,教师稍加点拨,模式出来了,再背上几段内容,好,作文如此而已……谁说语文课不容易上?谁说学生语文水平不易提高?语文教学中,此类现象并不罕见。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反而步入了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失去自我。扪心自问,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困惑之际,新课程理念闪烁着的亮丽火花,点燃了我用心从教的激情。我暗下决心,要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要上属于自己的课,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巧读文本,独辟蹊径
教案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的、计划,经过充分准备和缜密思考所写出来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通常情况下,优秀教案都能被多数教师采纳,甚至还会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可如今,学习资料的普及使学生手头的资料比教师的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去资源共享、照本宣科,肯定起不到主导作用,也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为了保证课堂的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常常独立解读文本,再带动学生走进文本。结果发现,教师只有讲出资料书上没有的新意时,课堂才会成为师生互动的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课堂。同时,我在认真研读教参、资料的同时,总会结合学生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不断提出新问题,和学生一起展开研讨。
二、关注学生,巧设情境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情境的创设可以把文字背后丰富的信息还原、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形象,并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激发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操。情境创设好了,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很快进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境界中。
三、打破常规,激活思维
语文教学难,难就难在“不难”上。现行的语文教材有预习提示、内容介绍、课后作业等,学生手头又有资料书。因此,教参预设的所有问题大多都能找到标准答案。如果教师就此止步,便会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浅层的、具体的、简单认识的层面上,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时,应通过设疑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并突出矛盾,使学生主体的思维由“和谐”到“冲突”,打破低级的平衡,上升到高层次的认知境界。
新课程的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经验上,也不能做知识的“传声筒”,而要审视自己,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估,不断学习,用心从教,在教学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个性!
如何启发学困生的数学思维
■ 驻马店市第四初级中学王素霞
在初中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这是许多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一般中学的生源普遍较差,数学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比例较大。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转化这些学生便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一、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的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有材料表明,大多数学困生的某些指标,如反应能力、适应能力等不仅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说明他们的“智商”不低,而且他们的“情商”还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为教师端正教学观提供了实证性的依据。数学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困难是暂时的,必须承认通过教育的改革,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面对这些学困生,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使自己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得进步,这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认真回味。
二、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学生数学学习跟不上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没有信心。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如实施成功教育,创设成功教育情境,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因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而未能坚持追求。因此,教师必须引导这些学生获得“我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从而产生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三、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学困生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偏爱”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四、科学选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困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从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但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为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创设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
课堂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 杞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吴冬玲
课堂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化学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化学的创新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实验作风和实验习惯去影响学生
课堂实验不同于学生实验,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课堂实验内容安排和操作要有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有序性原则,可以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操作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观念的系统性、表达的条理性。
二、课堂实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教师的主导性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所以,主导并不是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始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用设疑、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准确观察。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比如在做演示实验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的目的,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教师要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动作要准确、规范,以
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如不能用手拿砝码、块状药品,不能乱放试剂瓶,不能将鼻子直接凑到试剂瓶口闻气味,不能随便倾倒废液等,在示范时要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好处,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四、教师要有驾驭演示实验的能力
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教师必须具备处理和应付这些情况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实验,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产生的气体或沉淀量很少,现象不明显,这就要求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有时可能会观察到意外的现象,如与教材中所说的现象不符、与其他同学观察到的现象不同,这就要求学生要尊重实验现象和事实,不能人为修改,要找出原因,认真解释,重做或补做,借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总之,课堂实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课堂实验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专题责编 刘 波)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讲求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性”,这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起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语文课堂上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 郑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薛 琴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发扬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前确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控,在学习后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逐步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教师该如何促进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第一,正确认识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正确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启发学生不断思索,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会自学、能自学”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依赖于教师的教,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教导与帮助,才能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既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无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和维持自主学习的基本动力。一是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学生,研究教科书,找准兴趣的切入点;二是抓住学生对新课的新鲜、好奇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通过点拨思维来发展兴趣,当学生遇到难题而无法解决时,反而会引起挑战问题的兴趣,教师恰当地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进而发展学习兴趣;五是学用结合,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其自主学习。首先,要改变对学生的看法,把每个学生都视为有成功希望的个体;其次,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或别出心裁的念头,不能随意批评,要正确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再次,要确立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防止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第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使学生在课堂上无须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勇于面对学习挑战,而不会因为担心自己出丑或被别人笑话而羞于开口。
第五,信心激励,激发自主力量。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充分说明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
激励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语言激励。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评、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学生:“你真了不起。”“你真不简单。”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你也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教师这种激励性的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期望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对其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转化为积极实践的动力。
情感激励。教师应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用自己的真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温暖每一位学生。真诚、无私、坦荡的微笑,激起的是学生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目标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一样。目标一经确定,学生往往就把它作为行为方向和行为尺度的舵,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异,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很多,首要问题是解决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
■ 济源市实验中学孔冬青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留下一点空白。“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国画中“留白”,会给观者以绝妙的意境;音乐中“留白”,会给听者以灵动的咏叹;文学中“留白”,会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适当“留白”,不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和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很难获得深入思考和深度体验的机会,课堂教学就很难获得精彩的自然生成,也就会失去灵性。因此,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
“留白”——让思考更深入
课堂上,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应当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因为这时正是学生大脑高速运转、思维异常活跃的阶段,只有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才能把原有的数学经验、新的数学问题、问题的解决策略等贯穿于一体,进而产生“顿悟”。教师在提问之后适当“留白”,传递的是对学生的信任、期望和鼓励,如果急于提醒、提示,反而让学生无法沉下心来,久而久之就懒于思考,也就无法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更无法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留白”——让交流更充分
如今的数学课堂,“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模式得到了空前重视。交流的前提应该是每个学生都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那么合作交流就只能是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考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既要让课堂“活”起来,还要让课堂“静”下来。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也正是要给课堂“留白”之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合作交流之前,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同伴交流的准备,能够简捷而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交流更充分,才能让交流回到理性和实效性的正确轨道上来。
“留白”——让活动更有效
“数学教学就是活动的教学”,但在活动时绝不能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安排活动必须“动”“静”结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思”是“动”的基础和指向,“动”前有“思”,学生才能对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猜想、推理,并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动”后有“思”,则能及时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数学思考过程和规律,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感悟。反之,学生缺少凝神静气独立思考的“动”,就有可能是“教师的脑、学生的手”,难免让活动遭遇不动脑子、没有实效的尴尬。因此,教师在练习题讲评之后更应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进一步思考、总结、提炼、内化、升华,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留白”,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和一种智慧。巧妙地在课堂教学中“留白”,能够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宽广的创造空间,使课堂呈现出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灵动的艺术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和一种方法的掌握,而是对数学活动的不断领悟和体验。
用心从教展现自我
■ 获嘉县第一初级中学徐海燕
“信息与知识不再是社会精英或专家垄断的特权。”语文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书店里一转,电脑前一坐,一篇优秀教案诞生了;作文成绩不是上不去吗?优秀作文一展示,教师稍加点拨,模式出来了,再背上几段内容,好,作文如此而已……谁说语文课不容易上?谁说学生语文水平不易提高?语文教学中,此类现象并不罕见。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反而步入了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失去自我。扪心自问,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困惑之际,新课程理念闪烁着的亮丽火花,点燃了我用心从教的激情。我暗下决心,要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要上属于自己的课,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巧读文本,独辟蹊径
教案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的、计划,经过充分准备和缜密思考所写出来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通常情况下,优秀教案都能被多数教师采纳,甚至还会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可如今,学习资料的普及使学生手头的资料比教师的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去资源共享、照本宣科,肯定起不到主导作用,也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为了保证课堂的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常常独立解读文本,再带动学生走进文本。结果发现,教师只有讲出资料书上没有的新意时,课堂才会成为师生互动的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课堂。同时,我在认真研读教参、资料的同时,总会结合学生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不断提出新问题,和学生一起展开研讨。
二、关注学生,巧设情境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情境的创设可以把文字背后丰富的信息还原、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形象,并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激发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操。情境创设好了,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很快进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境界中。
三、打破常规,激活思维
语文教学难,难就难在“不难”上。现行的语文教材有预习提示、内容介绍、课后作业等,学生手头又有资料书。因此,教参预设的所有问题大多都能找到标准答案。如果教师就此止步,便会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浅层的、具体的、简单认识的层面上,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时,应通过设疑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并突出矛盾,使学生主体的思维由“和谐”到“冲突”,打破低级的平衡,上升到高层次的认知境界。
新课程的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经验上,也不能做知识的“传声筒”,而要审视自己,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估,不断学习,用心从教,在教学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个性!
如何启发学困生的数学思维
■ 驻马店市第四初级中学王素霞
在初中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这是许多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一般中学的生源普遍较差,数学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比例较大。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转化这些学生便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一、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的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有材料表明,大多数学困生的某些指标,如反应能力、适应能力等不仅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说明他们的“智商”不低,而且他们的“情商”还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为教师端正教学观提供了实证性的依据。数学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困难是暂时的,必须承认通过教育的改革,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面对这些学困生,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使自己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得进步,这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认真回味。
二、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学生数学学习跟不上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没有信心。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如实施成功教育,创设成功教育情境,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因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而未能坚持追求。因此,教师必须引导这些学生获得“我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从而产生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三、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学困生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偏爱”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四、科学选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困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从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但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为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创设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
课堂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 杞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吴冬玲
课堂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化学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化学的创新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实验作风和实验习惯去影响学生
课堂实验不同于学生实验,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课堂实验内容安排和操作要有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有序性原则,可以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操作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观念的系统性、表达的条理性。
二、课堂实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教师的主导性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所以,主导并不是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始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用设疑、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准确观察。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比如在做演示实验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的目的,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教师要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动作要准确、规范,以
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如不能用手拿砝码、块状药品,不能乱放试剂瓶,不能将鼻子直接凑到试剂瓶口闻气味,不能随便倾倒废液等,在示范时要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好处,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四、教师要有驾驭演示实验的能力
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教师必须具备处理和应付这些情况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实验,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产生的气体或沉淀量很少,现象不明显,这就要求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有时可能会观察到意外的现象,如与教材中所说的现象不符、与其他同学观察到的现象不同,这就要求学生要尊重实验现象和事实,不能人为修改,要找出原因,认真解释,重做或补做,借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总之,课堂实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课堂实验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专题责编 刘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