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不应该抵制“功夫熊猫2”?

来源 :文化月刊·动漫游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8日零点,世界上最有名的熊猫“阿宝”重出江湖,《功夫熊猫2》的零点场人满为患。三年前的《功夫熊猫》全球累计票房超过了6.3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了超过1.8亿元人民币,《功夫熊猫》超越13年前的《狮子王》成为中国最卖座的动画片。三年后,熊猫阿宝一如既往的憨态可掬,用3D的形态重新与观众见面。上映9天,《功夫熊猫2》已狂揽3亿票房。
  但随着《功夫熊猫2》的上映,一个名叫赵半狄的搞行为艺术的人,同时出现在我们的眼帘。在2008年6月《功夫熊猫》上映时,赵半狄就曾举着“不容许好莱坞在劫后余生的中国捞金”的横幅,来到广电总局呼吁抵制其在中国的上映。这次他再次大张旗鼓地抵制“功夫熊猫2”,称该片是老美对中国的一种“文化侵略”,这一说法还得到了北大教授孔庆东和北影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的支持。他们联名在“六一儿童节”前发表了《致家长和孩子们的一封信》,呼吁广大家长和儿童不要观看这部影片。
  一时间,有关应不应该抵制“功夫熊猫2”的话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有人说这是赵半狄在炒作自己,有人说《功夫熊猫2》很好看,观众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还有来自院线的人戏谑地说:谢谢赵半狄帮我们做宣传。
  在本期中,我们特别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一些专家、媒体和网友的观点,以及一些精彩的评论文章,希望借这一话题探索中国面对外国文化时应持有的心态。
  
   关于应不应该抵制“功夫熊猫2”的各方观点
  
  专家观点: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们终于有人公开地站出来了,以公开的方式向好莱坞宣战。我们以前看到的好莱坞,是美国题材,美国思想,现在人家连中国的符号都拿去了,连熊猫都拿去了,用你的符号继续征服你,我们不懂好莱坞是什么,好莱坞不仅要赚你钱,还要洗你的脑,还征服你的心。
  高军(资深电影发行人):我接到了赵半狄先生呼吁共同抵制“功夫熊猫2”的公开信,我认为抵制是不对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最近在网上有人号召抵制“功夫熊猫2”,但我认为小朋友有享受快乐的娱乐产品的权利。我们如果真的想要让更多的孩子看国产动画影片,那我们只有把国产动画片做得更好。
  郗士(亚洲时报评论人):中国的制片人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着向中国公众和外国公众进行对话的困难。这两类观众在中国的公共媒体中是明显区分的。这不仅仅是言论自由度的问题,而且还因为存在这样一种观念:中国人和外国人关注的事情不同。然而,《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却表明两类观众有共通性。
  韩雷(梦工厂华人动画师):赵半狄的抵制的确给梦工厂造成了影响,梦工厂内部一度十分担心,中国会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熊猫是美国人做的?
  
  媒体观点:
  
  腾讯:我们不反对赵半狄抵制功夫熊猫,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抵制赵半狄,我们只反对强迫我们接受或抵制。
  中国青年报:着迷于在意识形态上打倒竞争者,而非用实际行动去击退“侵略者”,让各路高喊“抵制”口号的人成为空想家。
  长江日报:当前,最不该的是抵制,而应该是学习,是“拿来主义”。
  搜狐:他们还停留在把想象力去做受力分析,把抵制力当做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规定的他们假装犬儒,没规定的他们积极表现,替主子叫嚣。丧失了自我,便丧失了想象力安身立命的场所,更恶劣的是自己去卸掉拥抱想象的姿态,试图用空洞的话语去抵制和折去大众翱翔的翅膀。
  深圳商报:《功夫熊猫》实在让我们赚了太多,熊猫也成了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功夫熊猫》拍到现在,或许不应看作是好莱坞侵了中国人的权,而是中国熊猫征服了好莱坞,并由此征服了全世界。
  精品购物指南:在他之前,中国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家像赵半狄那样渴望进入公众视野,和大众对话。但在这种时候,他自己也成为了大众文化中的消费品,而且贬值的速度比越南盾还快。
  京华时报:前些年,国外片商存在看异域风情的兴趣。老外们乐于观看他们不熟悉的没见过的事物。中国电影假艺术之名,确实服务了不少观众。如今,我们还在看西洋景,乐此不疲,可是对手早就开始研究我们,而且用我们的征服我们。一硝二黄三木炭,固然是你们发明了火药,可是人家的火药更具威力。电影也是如此,中国电影人,也许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千龙网:即便站在意识形态领域讲,《功夫熊猫2》确实是对我国的文化侵略,通过票房我们只能说,他们所输出的价值观是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对于这种接受,如果你认为这是洗脑,就是对被洗脑之人智商的侮辱,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知识足够丰富、理念足够进步、思想足够自由的人,是不可能全被洗脑的。
  粉丝网:《功夫熊猫》的成功说明,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资源不是没有全球市场,而是我们缺乏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现在,与其盲目地去抵制《功夫熊猫》,不如想想我们做了那么多熊猫,为什么“功夫”就是不行。
  
  网友观点:
  
  守望者:抵制功夫熊猫只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市场经济本来就是这样,谁做的好谁就有市场,抵制功夫熊猫实质是一种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我们要反思的是人家美国人为什么能拿我们中国的熊猫和文化来挣我们中国人的钱,这才是重点。最讨厌所谓为的名人只知麻木的喊抵制,而不去深入研究原因。
  张萌:一部电影的好坏,我有自己的判断力,不用麻烦别人来告诉我。
  聂风:全中国那么多学生拼命学英语,老赵一句话没说,人家拍了个熊猫动画,他就大喊文化侵略!
  王传涛:担心《功夫熊猫2》完成对我们的文化侵略,其实是一种杞人忧天。
  昨夜西风凋碧树:在《功夫熊猫》中,我坚决反对任何文化入侵的说法,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让我开心之外,还感到羞愧和震惊,好莱坞用他们的独到方式在敲打着我的神经。
  红叶:外国人演绎的精美中国风,没什么可怕的,没有人家,这些好东西都被国人活活糟蹋了。
  
  抵制“功夫熊猫”是文化虚弱的表现
  文米大
  《功夫熊猫2》又遭抵制了———这次还是赵半狄,他先是花钱在报纸打“广告”来抵制,又是找帮手联名抵制。当然,以本人的小人之心,也不知他究竟是给电影做广告呢,还是给自己做形象广告。不管咋说,效果还是出来了,这不,《功夫熊猫2》本来打算在成都做一个首映式,考虑到赵半狄等可能出来搅局,最终取消。第二个收获则是,终于找到两位志同道合的盟友,一位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一位则是著名的北大醉侠孔庆东,嗬,都是不俗的人物!三人联名发公开信,说这部美国电影正在努力占领节日,达到他们设定圈钱的目的,中国孩子的“六一”不能成全好莱坞的6个亿。
  网上很多人把这种抵制称为弱智,实际上,赵先生一点儿也不弱智,聪明着呢。他不抵制,谁知道他?不要以为有个人名就是名人了。再说,正如网友分析,这世上靠大熊猫吃饭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饲养员,一种就是赵先生。为了“抵制”,他可谓煞费苦心,这么说吧,《功夫熊猫2》拍了多久,他的抵制就筹备了多久,基本上是与好莱坞摄制组是同步的。如《功夫熊猫》再出续集,那么,赵先生的使命也不会结束,他还得抵制下去。反过来说,要是《功夫熊猫》不拍了,想必这世上最失望,最难过,最茫然,最不舍的,也是赵先生,因为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不过,到时,他可以去抵制鸭子,抵制耗子,他也可以雇请孙教授、孔教授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专家学者,以科学、严谨,系统的治学精神来研究,唐老鸭的眼睛到底是黑色还是绿色,米老鼠的基因里究竟有没有中国元素,相信会有一番惊人的成果。
  至于“文化侵略”,这套说辞的确十分具有蛊惑性,而且,天生就具有某种“政治方向正确性”,难免也会引发一些共鸣。但深究一下公众就会发现,不对呀。所谓侵略,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
  其一,“侵略”从字面上判断,应该是强制性的,蛮不讲理的,霸权式的。但是,《功夫熊猫2》既没在背后拿刀抵着让你买票去看,也没请文化部出文让各单位组织包场去看,当然,更不像某些国产大片,号称不到X亿票房不下线。在下愚笨,实在看不出它有何侵略可言。
  其二,落后才会挨打。要说侵略,只有落后的,守旧的,原始的,封闭的,才会被侵略,才会下意识地害怕侵略呀。当几位学者颤声娇喘道“文化侵略”时,是不是自觉“余力所不怠也”,发虚了,从而把自己划归到“文化弱势群体”的范畴了,岂不中了敌人的空城计,暴露自身的虚弱?
  聒噪这么多,终于才切入正题:与其窦娥一般去嚎哭喊冤,不如从深层次找找原因,为何我们拍不出这样的动画片?
  2008年《功夫熊猫》上映时,《重庆日报》曾作深度报道《谁用我们的骨头熬了我们的汤?》,针对上述疑问请教多位专家,得出结论:1.除制作技术和市场感知上有所提高之外,国产动画和十年前相比没有根本性变化。而在“狂饮洋奶”的催眠下,连自我也迷失了;2.我们是在用一种“老人文化”管理国内的动画片创作和生产;3.在一个看不到的天花板前,动漫的创造力还没萌芽就被自我阉割了。时隔3年,国产动漫变得比以前更好一些了吗?没有,还是老样子,还是那些老问题。
  也许有人分辨,怎么没变?放眼神州大地,国家级的动漫基地都有数十个了,还不包括省级的;众多城市也正大操大办“动漫节”,形势喜人呀。不否认,这是变化,但只是表皮繁荣,只是虚火旺,不代表本质的变化。
  既然技术不是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位观众评论动画片《小兵张嘎》的话也许能作为参考:“制作非常精美,但我不会买票看。故事太熟悉了,情节甚至对白都和真人电影毫无差别。”
  如果跟真人电影没区别,我们还需要动漫这一形式吗?所以,国产动漫的问题还是,内容,内容,以及内容———吊诡的是,动漫能否在国内电视台播出,往往不是看内容,而是看公关。
  还是那句老话,与其抵制和艳羡“功夫熊猫”,不如放宽对创意产业的种种天花板限制和老人审查制度。不然,再过3年,中国的功夫和熊猫,市场和票房还是别人的,嫉妒羡慕恨还是我们的。动漫的核心,无他,创意,创意,还是创意。把创意完全交由市场吧,天塌不下来。正如某位评论者所言,社会道德的底线,从来不是由哪一部电影或文艺作品败坏的,却总是由官员的腐败在搞出一个又一个的大窟窿!
  
  注:本文转载自《重庆日报(周末版)》。
  
  从《功夫熊猫2》看我国动画电影的差距
  文马妲(文睿研究分析师)
  《功夫熊猫2》刚一上映,便引起国人极大的热情。密密的场次和满满的观影厅,都在彰显着大家对熊猫的热爱与怀念。来看看该片的票房:国内首日票房超6000万元,击败《唐山大地震》的3790万元,创历史新高,首周末两日票房过亿,打破《阿凡达》等影片三日破亿的纪录,相信听到这一连串的数字,我们的动漫工作者心里多少都有些不是滋味,一时间也听闻一些抵制功夫熊猫的声音,然而,抵制真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从剧情来讲,该片并无新意,我们能从中看到大量的港台武侠片的影子,在开场的打斗中,阿宝踩恶狼脚的情节与周星驰《功夫》中阿星的招数几乎一样,阿宝和盖世五侠钻进舞龙队伍中的戏,也明显带有《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的痕迹,而沈王爷为了羊仙姑的预言,要把所有的熊猫赶尽杀绝,妄想逆天而行,这又多么像《风云》中的雄霸,只不过编剧把泥菩萨化身成一只酷爱丝绸的老山羊。虽然剧情老套,但一群活泼可爱的动物演起来,却让人不禁捧腹,这就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功力了,该片几乎每分钟都有笑点,情节紧凑,一气呵成,对观众心理的把握可谓十分准确,娱乐效果上佳。相较之下,我国动画片的创意、编剧都是硬伤,故事情节简单草率,动画形象幼稚粗糙,对市场把握的不够准确,更使得众多影片的故事情节不受大众欢迎,白白浪费心力,守着众多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名著名篇,却难以出现符合现代人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精品。
  从人物设计来讲,该片的主角阿宝,虽然已经成为神龙大侠,却依然贪吃,依然会时时的陷入困惑,这样的角色设计让阿宝更接地气,这才是从平凡人成长起来的英雄,再伟大的人,也有缺点,有坎坷,反观我国的动画片,优秀人物总是机智勇敢,几乎是错不犯,没有常人的喜好与感情,似乎在向孩子暗示,看吧,成功人士就要摒弃一切不好的东西,成为完人。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创作人员仍用“老生常谈”的方式,去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试图用说教去填充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心灵。与国外动画片相比,我们自己的动画形象过于简单片面、人物性格不够丰满立体,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边是生硬的灌输,一边是在笑声中感受真实,引发思考,试问孩子们会更喜欢那一种呢?
  再来看看影片的场景体现。《功夫熊猫2》最让人惊叹的地方,是其对中国风情、中国文化的运用基本上达到了调配自如的境界,并在一种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了机智的文化融合的成功尝试。影片的楔子,采用皮影戏的形式,画面流畅唯美,给人很大的视觉享受,此外影片通篇是我们熟悉的无影脚、太极拳、麻婆豆腐、担担面,背景是优美的青城山,而影片的主线之一也是用道家哲学原理来讲述功夫的真谛,并且对细节的重视达到了相当认真的程度,在影迷注意不到的地方都孜孜以求。这一切甚至有时让人恍惚,这难道真的是一部美国片子吗?据说之所以对中国元素运用的如此恰如其分,得益于影片的主创人员历时八年的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实地采风。八年,或许这在我国动漫工作者听来,像天方夜谭一样,殊不知优秀的动画电影都是历经时间的磨练而来。《怪物史莱克》的导演凯利曾在2011年的北京国际电影季讲座中介绍说,动画电影首要的成功因素,便是一个好的剧本,一个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故事,而在制作动画电影的过程中,耗时最长的是故事版,也就是电影的蓝图,一般都需要几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修改与打磨,才能最终完成,比如《怪物史莱克》历经六年才制作完成。反观我们自己的动画电影,从剧本创作到影片完成,大多是匆匆上阵,完全忽略前期的市场调查与剧本打磨,对细节的追求更是缺乏耐心,影片质量可想而知。
  此外,《功夫熊猫2》的3D效果也十分出彩,许多场景都有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和细节出色的表现力,动作场景中的远景与近景镜头切换十分流畅,镜头的巧妙安排更保证了电影的3D品质。良好的效果除了借助先进的技术,与制作团队的用心也分不开。
  应该看到,《功夫熊猫2》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撼,还有启示。除剧情、人物、情节、技术外,还有该片前期的策划、后期的推广营销以及其精准的定位,都是我们应该借鉴、学习的。我们有灿若星河的文化,有十几亿的消费人群,如若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创造力,潜心研究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再加上耐心、细心的制作、成熟的商业运作,还怕制作不出超越《功夫熊猫2》的影片吗?
  
  抵制“功夫熊猫2”引发的议题与思考
  文宋磊(国家动漫产业网研究员)
  议题1:外国动画片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交流?
  
  有人说动漫无国界、艺术无国界,其实动漫怎么会无国界呢?《三个和尚》、《大闹天宫》这样的影片就是有着中国的民族性,《超人》、《蝙蝠侠》一看就是美国的英雄主义,《秒速5厘米》、《小孩子的玩具》又都是架构在日本校园文化基础上的爱情剧。影片是有国界的,但是对影片的观看是无国界的;艺术是有国界的,但是对艺术的欣赏是无国界的;换句话说,真正无国界的不是动画作品本身,而是对动画作品的一种普遍消费观。
  不管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交流,它的幕后操盘手都是资本的全球扩张,就像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本质都是经济全球化一样。在无国界的资本力量的推动下,文化产品借助那些有着普遍消费观的消费者,完成了其对利润的追逐。
  文化产品的消费和其他工业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影响人的头脑和思想,让人们逐渐亲近所消费的文化观念,而疏远以前的一些文化观念;人们开始崇拜一个“异国偶像”,而不是“本国图腾”,并且在普遍消费观的引领下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人们渐渐开始用一个他国的视角去看待本国或者他国的事情,而不再用本国的视角去看待本国或者他国的事情,这甚至会使一些原有的是非观念发生混乱,可在普遍消费观的意识下这种混乱还往往被当作思想的进步来看待。正像蔡拓所说的,文化的殖民化主要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文化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文化安全成为“功夫熊猫”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
  外国动画片,即使是最优秀的外国动画片,也既是文化交流,又是文化入侵;当然也可以说,它们既不止是文化交流,又不纯是文化入侵。它们在带给国人新的思想和视角的同时,也伴随着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观念和伦理。对于是否应该接纳这些文化产品,消费者们产生一些争议是正常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文化交流与文化入侵实际已经没有明显的分野。鼓励文化交流、排斥文化入侵,这其实是难于做到的。
  在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上,我比较认同费孝通先生晚年关于文化“场域”的一个概念:文化没有界限,但有中心和扩散的范围,远离中心的可以称为边际。边际是不能用界限来划定的。两个文化中心可以向同一地域扩散,所以常出现互相重叠的边际。这种收到不同文化波及的人,可以称作“边际人”,是文化接触中出现的现象。边界是地域上用来划分两个不同单位的界限,在界限两边分属于不同的单位,一过界就属于另一个单位。边际和边界不同,边际是对中心而言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扩张出来的影响,离中心越远,受到的影响就越小,呈一种波浪形状。这相当于力学里“场”的概念。
  每个同时接触到本国文化产品和外国文化产品的人都可以说是“边际人”。当本国文化中心的势能不如外国文化中心的势能高的时候,外国文化产品的扩散可能就要更自如一些。所以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外国文化产品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是交流,还是入侵”这样的视野上,因为这样的视野只能给我们带来“是否要堵住它们”的答案,而实际上如何发展本国的文化产品,让自己的文化中心的势能更高一些,让自己的文化场域扩散得更远一些,这或许才应该是更长远的视角。
  
  议题2:国产动画片能否满足观众们的需求?
  
  泛谈国产动画片能否满足观众们的需求,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低幼受众来说,国产动画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是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中国在幼教动画方面的成功连日本人都表示赞同,一次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日本手冢PRODUCTION的社长松谷孝征先生就曾表示日本在低龄动画领域还不如中国。但是对于青年或者成年受众来说,国产动画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又都是难以满足观众需求的。
  这里首先一个问题就是,究竟观众们对动画片的需求是什么。我想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直观感受的刺激,二是内在心理的刺激。而对于小孩子和成年人来说,这两种需求又都是不尽相同的。
  低幼受众希望动画片能提供的直观感受的刺激包括颜色、声音、形象、音乐等等。当然,这些刺激往往是被动产生的,而非是主动寻求的。当一个画面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搭配时,当一个声音非常古怪且有特质时,当一个形象超级可爱以至活灵活现时,当一段音乐或者一首歌谣旋律简单但却悠扬好记时,孩子们正在发育中的视觉、听觉器官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对这些颜色、声音、形象、音乐的一种需求感,而在这种调动背后所隐藏的,是这些直观感受传抵内心所促成的对其内在心理的刺激,包括初始的喜爱感、依赖感、崇拜感、占有欲等等,这些内在深层次的刺激会让小孩子对动画片有一种持续不断的忠诚的需求。北京卡酷动画卫视的总裁帅民在谈到卡酷频道选择国产动画片标准的时候就表示他们特别重视小孩子心理上的诉求:
  “再花哨的包装,也要看故事有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是弱小的,他们幻想有一天能成为大英雄,这是一种经典的心理需求。还有些片子是幽默类的,对于小孩,你不要指望靠苦大仇深的故事来吸引他们,很多幽默对于孩子是益智的,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因为幽默的东西常具有反向思维的特质。”
  成年受众希望动画片能提供的直观感受的刺激,除了上述的与低幼受众共同的几点以外,最主要的还包括对故事和人物本身的印象——相信不同的观众在评价故事和人物上都有一套各自的评价标准,一方面这是众口难调、难以满足的,另一方面这也是细分市场存在的基础。对于这种细分市场的把握,日本动画往往做得不错;《反叛的鲁鲁修》的导演就曾表示,他在作品中设计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希望每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认同的人物。由上述这些直观感受到达内心深处所引发的内在心理刺激,除了与低幼受众共同的部分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对观众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的一种调动。比如对其性别、年龄、民族、种族等自然属性的调动,对其母亲、父亲、兄长、同学、朋友、同事等社会属性的调动,对其职业精神、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属性的调动,甚至是对其些特殊心理癖好如同性恋、虐待狂、受虐狂等心理属性的调动等等。成年人往往需要在这些深层次的心理刺激下才能形成对某部影片的肯定和需求。
  相比这些直观感受和内在心理的需求,在网友留言中提到较多的“教育意义”实在不能当成一个观众观看动画片的理由,无论是对低幼受众还是对成年受众来说,没有人是因为想受教育而去看动画片的,小孩子通过收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受了教育不过是一个额外效果,而不是其收看本意。导演把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加入到作品中去并非是观众的需要;家长们希望孩子们看动画片的同时受到教育也是一种强加的观念,一种家长主义的做派而已。
  与其说“教育意义”是观众对动画片的一种需求,不如说智慧性是观众的一种普遍需求。《猫和老鼠》中的小老鼠如何充分利用各种道具摆脱老猫的追击的智慧,《邋遢大王》中的小邋遢从老鼠王国中逃脱时遇到的“用四条直线一笔穿过九个点”这样的数学难题,《哆啦A梦》中的小叮当都有怎样的稀奇古怪的道具等等,动画片对观众的智慧启迪是有着刺激作用的。编剧以及导演的智慧至少应该比观众的高一些,才能让故事更吸引人,人物更有性格,表现手法更加巧妙。现在很多国产动画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连小孩子的智商都没有超过,自然会出现连小孩子都觉得影片太幼稚的情况发生。同样是融入思想,在日本动画片中我们叫它思想性,在中国动画片中我们叫它教育性,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只是宣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等的普适美德,日本动画则更注重表达导演的所感所想;普适美德是智慧含量较低的东西,而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叫大智慧。
  
  议题3:外国动画片的内容对观众的影响是好是坏?
  
  在网络留言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对外国动画片内容不良的抨击,有的甚至是恶毒的攻击——为什么说是恶毒呢?因为我们又见到了那种戴高帽的、一棒子打死的、“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式的言论。我想,这样的观点总不会是最客观的吧,事物总是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的吧。作为一个资深的动画观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许多外国动画都有优秀的主题、出色的人物、成熟的表现手法,当然也有不少外国动画包含了一些中国传统价值观所不太能接受的东西,而网络上的争论很有可能过于夸大了后者。
  影响现代中国人审美的主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就是以社会功利性来评判一件事情或者一部文艺作品的美学。这里面蕴含了一种特别不利于言论自由的逻辑,就是我们往往第一时间去思考一部影片为什么不能播,而不去思考它为什么能播;费尽心力去想为什么应当禁止它,而不是去想为什么应当容纳它;挖空心思去捉摸它的坏处是什么,而不是去捉摸它的优点是什么。在西方的审美方式中存在着一套完全不同的逻辑,他们认为什么是美的呢,就是哪怕有一个人认为这件作品有价值,它都是美的;一个人所认定的价值,不以其他人不这样认定为转移。这是一种对美的肯定的逻辑,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功能上更倾向于一种否定的逻辑——虽然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存在“有社会功利性的事物是美的”这样肯定的判断,但在操作上似乎它更起到了一种排斥“不美”事物的作用。
  这种逻辑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很多作品的优点被埋没,所谓的“坏影响”却被夸大,而这些“坏影响”究竟有多坏呢,是不是像一些网友所说的那样骇人听闻呢?我们看到一位网友的留言这样说道:
  我作为过来人,从小看了那么多种类的动画片,我觉得家长的担心是多余的。我看蜡笔小新时才十一岁,各种暴力的东西我也看过,包括我身边的同学,但是他们都很正常,个别怎么能代表所有呢?看归看,终究是娱乐,那些东西对孩子影响并不是很大。我理解家长爱护孩子,但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家长想象的要成熟很多,他们能够理性地接受那些不良的东西;话又说回来,哪个孩子没有一些不良的经历呢?即便没有动画的存在,也有很多不良的东西去影响孩子,但人会慢慢长大,该什么样,就什么样。
  虽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但是却对那些妄加猜测并夸大所谓“坏影响”的人,构成了有力的驳斥。
  这种逻辑带来的第二个结果就是,把个人的好恶强加到其他人的身上。一个人认为某件事物不好,并不等于所有人都认为它不好;一个人不愿意看到某部作品,也不等于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这部作品。我们看到网友的一些因为外国动画片影响不好而支持抵制的看法,都是把个人对某个片子甚至是某个国家的好恶,说得严重一些,然后强加给其他人。其实如果你认为它不好,那你就不要看了,但你有什么理由剥夺其他人看并且喜欢看的权利呢?
  有一些网友提到了分级制,靠对影片的分级来限制某些人群观看对不适宜他们的影片,在西方诚然是这样做的。然而在中国,分级制迟迟没有推出,很重要的一个质疑就是中国人的观念是否已经发展到与分级制相匹配的自由和开放的程度。也就是说,在社会功利性美学的影响下,分级制真的会有效吗?会不会出现即使分了级,但观众依然无法接受一些影片所可能带来的对未成年人不良影响的现象呢?这样一来,分级制只能是形同虚设。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分级制其实完成了政府引导公众不对作品误读的一种功能,而在前面已经阐述过了,中国政府往往认为这种引导不误读的方法比直接审查掉的政策成本要高、政治风险要大,因此更倾向于采用后者。这也是分级制迟迟无法在我国推出的一个原因。
  
  议题4:国产动画的发展需要温室环境还是竞争环境?
  
  采取保护主义的政策还是允许本国产品与外国同类产品自由竞争,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一个基本考量。事实上,如果允许自由竞争,那么就不必出台任何公共政策,反之一旦出台了某种政策,它很少不具有保护主义的色彩。
  从国外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市场缺陷以及市场失灵被认为是政府干预的基本理由。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各国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外国企业已经垄断了海外或国内的市场时,本国企业常常需要通过特别的保护措施来提高竞争力,才有可能加入某一产业,并通过长期的努力获得竞争优势。广电总局制定了一系列动画产业政策,首先是因为中国动画市场的确存在着某种缺陷。这种缺陷就是,在上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国外片大量涌入中国影视市场,对中国国产动画片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动画的市场当时已经被日本、美国等动漫强国牢牢控制了,出现了上述的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或许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所说的“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基本上是以保护主义的形式出现”,不免有一种对动辄采用保护性政策的中国政府的无奈;然而,如果承认中国动画作为一个产业还处在幼稚产业的阶段,那么对其施以保护性的政策既是世界惯例,同时也是必须的。
  中国动画想要完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在面对外国已经颇为成熟的动画产品的时候,目前的确是需要一个温室环境的。但是这个温室环境一定是一个彻底的、适合孕育出动画幼苗的环境,而不是一个依然残缺的并且不自由的环境。
  首先,中国动画的国内市场虽然被各种产业政策保护了起来,但目前看它依然是一个残缺的市场,最核心的是因为看不到明确的盈利前景而导致的资金的缺乏。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动画产业本应不缺少投资也不缺少消费者,但是因为购片价格仍然普遍较低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原因,动画产品发行和衍生品销售的两个获利渠道都被堵住了,中国动画产业至今仍然难以受到投资“正常的”普遍关注。
  其次,中国动画的国内市场虽然被各种产业政策保护了起来,但它同时还是一个不自由的市场,最关键的就是内容备案、审查制度以及随时有可能被“叫停”的不确定性。严格的内容管制和荧屏配额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出现大量的配额次品,即让那些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但却符合内容管制要求的产品被大量制造出来。
  中国动画在内容审查上很容易就会被“三座大山”压在头顶:一是把爱情当成色情,中国动画片中很少出现青春恋爱题材的作品,因为怕小朋友们看了会早恋,男生、女生之间最多只到友情的程度;二是把战斗当成暴力,《虹猫蓝兔七侠传》因为多了一些打斗的场面就被定义为宣扬暴力,这部片子在审查时还通过了,但是播出以后一些家长反映了问题立刻又被“叫停”;三是把神鬼妖狐当成封建迷信,广电总局在2006年对浙江中南集团卡通影视有限公司的《大唐风云》一片的批复中写道:“同意立项,但灵魂不死、转世投胎等迷信内容需修改”。为什么会有这“三座大山”呢?原因还是前面讲到的社会功利性问题,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范畴里,爱情、战斗和神鬼妖狐等题材社会功利性较差。这里有一套特别奇怪的逻辑,就是这三类题材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因为它们容易被误读,所以便成了不鼓励制作的内容。然而,比较正常的逻辑难道不应该是“既然本身没有问题,就应当鼓励制作,虽然它们容易被误读,但我们应当努力设法引导观众不去误读它们”吗?我们为什么没有采取后一套逻辑,而要采取前一套逻辑呢,就是因为前一套逻辑政治风险较小——不会产生大量来信举报的问题,而且省时省力政策成本低——直接“毙”掉这些题材肯定要比引导群众不误读要容易得多。但是,当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建立的时候,这种因为政治风险的考量而刻意去干扰市场的做法越多,这个产业就越难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事实上,一个把爱情当成授受不亲之事、在电视上妄图遮遮掩掩不予表现,与借用神鬼妖狐的故事反映一个出色的世界观想象,哪一个才是封建的呢?
  除了“三座大山”以外,中国动画的题材审查还有一个看似合理、其实却更是桎梏的条款存在,那就是“尊重原著精神”。但凡涉及历史题材或者有经典名著作为背景的作品,广电总局在立项备案时往往要加上一句说明——“要符合历史”或者“要尊重原著精神”。乍看上去,这个要求是合理的,说大了还有捍卫中华传统文明的姿态,但仔细想想,这个要求对于以想象为特质的动画作品来说,真的是必要的吗?甚至,这种要求对于今天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来说,真的是必要的吗?我想,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恐怕仅仅是体现在社会功利性的层面上吧,就是说如果出现了对历史史实或者经典名著改编较大的新故事,那么如果观众反映这是胡编乱造怎么办呢?这样一来,这部作品的社会效益就不好了,而没有将其在立项时就加以严格审查的广电总局就有责任了。于是,在这样的“尊重原著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一遍又一遍翻拍的《西游记》,仍然停留在三打白骨精和三盗芭蕉扇的旧故事上毫无新意,在动画领域难以诞生一部像《大话西游》这样充满创新意识的改编作品。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虽然指的是战争,但是对于文艺创造领域也是颇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说再合适的历史素材如果只是简单重复,也就成了乏味的肥皂剧;再经典的名著如果只是毫无创意的翻拍,也就是拾人牙慧了。在剧情创新的问题上,我们显然有些搞双重标准的意味了,即对古人很宽松而对今人过于严格了。《三国演义》和三国时期的史实有那么大的偏离,还能跻身四大名著,为什么没有人对《三国演义》的不符合史实性提出质疑呢?我想,《大话西游》这样的作品对《西游记》的改编,和《三国演义》对三国史实的重新讲述没有本质的区别。《大话西游》的精神实际就是敢于背离经典名著的传统解读,而创造出一种新世界观的重构精神。一部作品借用已有的人物、故事,其目的只是为了让观众不会有一种从零开始的陌生感,从而能更容易地进入情节,至于是否要尊重原著精神,并不应放在创作的考量范畴之内,更不用说是首要的考量。中国动画需要锐意创新的精神,我甚至认为,只有中国动画敢于呈现出大胆改编的经典名著和历史故事的时候,才是中国动画言论自由、想象自由、创意自由的新时代来临的时候。
  总之,国产动画的发展需要“温室”环境这是事实,然而中国动画市场的残缺与不自由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之前,国产动画的生存环境其实根本就谈不上是温室环境,范谈抵制外国动画只能沦为一场做秀,因为目前我们的产业政策所能达到的效果只不过是市场保护主义的一个层面而已,绝不是“温室”概念的全部内涵。
其他文献
中国网络游戏从“游戏”到“产业”,是一个迅速到让业界观察者也吃惊的过程。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巨大利润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大量投资涌入业内。在经历了一些风浪之后,中国网络游戏的发展趋势已经趋于稳定。虽然竞争激烈,但在未来的5年里将会正常发展。这将是游戏产业的一个稳定发展阶段。    目击,现在的中国游戏    目前的中国游戏业重点是网络游戏。而单机游戏的市场依然是“舶来品”雄霸一方。这样的状况应该说是和
期刊
数据1: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在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游戏行业年会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秘书长钱海光称,中国网络游戏企业数量已有750家以上。    数据2:    2010年Q3季度艾瑞统计“中国网游运营商市场份额分布”显示,以腾讯、网易、盛大为首的十大网游巨头占据了84.8%的市场份额。    网游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一方面,新兴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龙头企
期刊
游戏在我国,近些年为什么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下,怎样发展游戏产业?当下思考的这些重大问题,都需要回答游戏是什么,从认知上阐明游戏的性质,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界定游戏的价值,给游戏一个准确的产业定位。    一、电子游戏与传统游戏的根本区别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欧洲一些语言、历史、文化学者,就对游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代表人物是荷兰莱顿大学校长约翰·赫伊津哈,他于193
期刊
什么是美育的最佳载体?追溯历史,幼儿园之父福伦贝尔的第一本书来自民间,他收集了大量的民谣儿歌作为幼教的资源。在中国,老一辈的幼教专家则是结合皮影戏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幼儿教学。史料考证,动漫就起源于中国的皮影戏。在国外,动漫已成为幼教领域的重要文化资源,韩国最早提出让动漫介入教育的理念;而美国《芝麻街》的出现,标志着动漫正式进入了早教领域。  动漫是人类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动漫利用儿童享受娱乐的
期刊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第49号令)自2010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至今已初露锋芒,对于饱受非议的网络游戏产业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剂强心针,多年来良莠不齐的网络游戏内容、高投诉率的网游运营服务质量、社会事件频发的虚拟世界,以及看似不用负责的网络虚拟行为等等诸多无法可依的问题,将在这一管理办法实施后,逐步得到规范。然而,一部健全的法律法规,从“暂行”到“成形”,最终达到保护所有参与者应有权益的
期刊
作者简介  徐然,女,沈阳人。主要从事雕塑、模型设计制作、美术创作、文学创作、影视编导。著作包括:《西洋经典绘画教程》、《中国书法真迹大典》、《毕加索传》、《影视动画合成入门》、《影视制作实践秘笈》等;模型雕塑代表作有:《机车男组合》、《中华名偶西游记系列》;纪录片代表作有:《人类消失后的世界(中文版)》、《红色女王》等。    “中华名偶”简介    “中华名偶”设计中心源自祖国宝岛台湾,在模玩
期刊
游戏背后的文化    在电子和电脑游戏领域,“剑与魔法”这个词是所有人都非常熟悉的,提起这个词,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大陆,忠诚于国王的坚强勇敢的骑士,妄想征服世界或者得到独一无二的力量的魔法师,漂亮温柔并且总是被恶魔掳走的公主,充满正义和无畏精神的闯入邪恶地窟拯救公主的平民勇士——正义和邪恶的永恒对抗、邪恶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最终还是会输给正义,是这类故事的主旋律。在这样
期刊
主持人:  中国投资网副总裁史大展    佳宾:  五分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郜韶飞  锐易通CEO侯锐  百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晓东  掌上明珠COO易峰  纪源资本合伙人孙文海  金沙江投资合伙人朱啸虎  经纬中国合伙人万浩基    史大展:请《泡泡鱼》和《开心农场》的创始人聊一下,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从你们对市场和用户需求方面都会做哪些工作?    侯锐:原来我们团队是从WEB
期刊
在网博会海外高峰论坛上,我结识了中青宝网海外总裁吴鹏。在整个论坛上,吴总的表现十分活跃,有专题的个人演讲,也作为主持人主持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运营商之间的讨论,语言生动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场翻译显得十分吃力的时候,吴总还挺身而出,主动担当起义务翻译的工作,为了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得到更多的收获,不辞辛劳地做着很多工作,值得我尊敬。  会后,我便约了吴总,简单地做了一个采访。    记:能
期刊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提升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资本的推动,作为能够联动影视、图书、游戏、衍生品等诸多环节的动漫产业更是如此。如何有效地借助资本、资源的力量为中小型动漫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我刊特别对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执行主席游正庆进行了专访。     Q:游总您好,请您先介绍一下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的基本状况。  A: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于2008年11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