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姓夏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姓夏侯,字名誉。立春出生,双胞胎。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靠文字为生,皮肤微黑,攻击性不强。”
  这是自我介绍,但还是有人经常搞错,见面就直愣愣叫我:“欧阳!”见我没吭声,又嚷嚷喊我:“欧阳名誉。”其实,我有时也理解。因为在我周边复姓夏侯者寥寥无几,有点稀罕。打照面时首先想到我是复姓,一想到复姓就立马想到欧阳,毕竟在复姓中,欧阳者相对较多。还居然有人叫我慕容名誉,更有甚者叫我西门名誉,似与西门庆有关,一笑无语。
  我怕对方尴尬,就会轻声细语地问,你看过《三国演义》吗?一代枭雄曹操,你可知道他原来也复姓夏侯啊!其旗下大将夏侯悖在征战中被流箭射中左眼,夏侯悖大喊“父精母血,岂可弃之”,便把眼睛塞进嘴里吞下。这个总该有印象吧?
  关于曹操的身世,一直以来都是扑朔迷离,史学界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一直占上风:曹操的祖上,复姓夏侯。曹操的祖父,就是夏侯睿,官至南阳县令,为官清廉。由于家境贫寒,子女甚多,将其次子夏侯嵩过继给朝中的大宦官曹腾收养,曹腾就把夏侯嵩改名为曹嵩。后来,魏文帝曹丕称帝后追尊夏侯睿为魏始祖。难怪有同事戏称,江西的夏侯氏估计是火烧赤壁大败之后,躲避战乱而逃难至此繁衍的。
  在村里,取名字上族谱是很讲究的,论资排辈沿袭传承。等到我出生,族谱上的辈分轮到“名”字辈,同辈人如名青、名垂、名幸、名吉、名奇、名伟等等,为了给我取名估计字典都翻烂了。夏侯名誉,我的学名。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次课堂上,老师布置了用“名誉”造句,翻开厚厚的新华字典,“名誉扫地”四个字可把我惊呆了,逐字逐句,过目不忘。夏侯名誉,名誉扫地,串联一起就是我去扫地,当清洁工,保洁员,扫马路去。难怪有同学起哄说,今日值周,名誉扫地。一听,无地自容,竟然恨起这个名字。名誉扫地释义:指彻底失去声誉。举例造句:她名誉扫地,没法在此待下去了。其近义词:声名狼藉。反义词:名扬天下。从此,我就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一直想改名。到了高中,有个文学梦,特别想借发表文章之际改个名字,把新名字变成铅字,改名就算成功。班上有个文学社,四五个文艺青年,写些风花雪月的散文和平平仄仄的诗歌向《作文通讯》《少年文史报》《采风报》《星星诗刊》《散文诗》等报刊投稿,看到邮差希望有回信和惊喜,但寄去的梦都破了,一沓沓的退稿信,当然,还有编辑给我们鼓劲的寄语,再接再厉。终于在高三,我的处女作《十八岁的梦》发表了,还被县文联转载了,甭提多高兴,把样刊给同学看,证明自己,也在炫耀。因为这一批文学发烧友中,我的名字最先见报。
  名字变铅字之后,才知道可以用笔名。大作家的笔名各有文采,寓意深刻,多的有几十个笔名。我也给自己取过笔名,小木屋、大刀、夏侯春秋、夏侯汗青,但我还喜欢和常用夏侯俊杰这个笔名。前面是姓,后面是名,俊杰这个词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下不容易搞错吧!无巧不成书。期间,闹过一个笑话,我在江西省图书馆做自由撰稿时,在南昌的一家日报上开了一段时间的专栏,上周刊发下周就可以直接去报社领稿费,简单高效,一篇千字散文50元。走进报社二楼领稿费时,一名快退休的出纳竟然问我,夏侯来了,俊杰有没有跟你一块儿来,要两个人签字才能领稿费,我不敢笑出声来也不敢点破,怕出纳难堪,就把我的身份证递给她说,两个名字一块都来了,总可领吧。这个小插曲还一直成为我茶余饭后的趣谈。
  夏侯复姓带来的烦恼和搞笑还不止这些,名字写错导致信件邮局无法送达;单位把我的名片印错;报社编辑也把我的名字混搭。夏侯写成夏候,多了一竖;夏侯名,誉没了;侯名誉、夏俊侯誉等等,五花八门,真是佩服他们对我名字的想象力和再创造,直接导致我的损失就是不少稿费单到邮局无法领取,如今泛黄的稿费单只好当书签用。从中我悟出窍门,不少人还是不知道夏侯是复姓,有人就问我是不是爸爸姓夏,妈妈姓侯,二者合姓。因此,怪就怪夏侯氏当中没出现像诸葛亮、欧阳修、司马迁、令狐冲、长孙无忌等等,那样的名人或大人物,家喻户晓,一看就知道是复姓。朋友中就有取爸妈合姓的叫毛杨慧、李刘念、万张景文等等,但是也有叫刘嘉惠子、黄牛晶儿的,叫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有点哗众取宠,毕竟姓氏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当然,复姓也带来乐趣,有个性,容易记,一记住就忘不掉。在高中时期,在《作文通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看看那大海》,有点模仿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孰知,一周之后,全国各地读者来信,纷至沓来,受宠若惊。那时流行交笔友,情真意切,读后青春飞扬。北京的,寄来香山红叶,红彤彤的像一叶扁舟,当书签真是美极了。而天津的,寄来口香糖,我一個农村娃哪里见过口香糖这玩意儿,都不知道怎么吃,一口吞到肚里,没甜味。印象最深的交了一个川妹子,不仅字写得娟秀,还寄来摄影棚里的写真照,真靓。她信中间我:“武侠小说中的令狐冲、完颜洪烈、上官云、东方不败等,都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一剑封喉,一招制胜,夏侯,你爷爷和家人的武功很厉害吧?”我没有绝技,也不是刀枪不入,真有愧夏侯这个侠客之姓。
  在老家夏家村,夏侯氏辗转于此定居,虽然族群人数不多,但传承有序,源远流长,自唐朝开基,繁衍至今。每逢重大节庆,要点上香火,把族谱供奉至上。我们这些晚辈后生才有机会聆听族老讲述夏侯姓氏的认祖归宗。
  寻根溯祖,夏侯氏,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杞,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为侯爵,尊称他夏侯氏,其后代子孙以夏侯为氏,复姓夏侯。今夏侯氏后人都奉大禹为夏侯姓的始祖。《百家姓》中排序为第413位门阀,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五位,人口排名第560位,全国人口只有2万人。
  其实,在读大学时,我就将笔名转正,夏侯名誉为曾用名,夏侯俊杰为身份名。在报社做新闻记者,每周要刊发我大量的新闻报道,打拼两年,我也成了“名记”。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斟满一杯赤水河,斟满青流绵软碧峰秀。暢饮一杯无忧酒,畅饮乡关江海情悠悠。  斟满一杯赤水河,斟满干戈挺拔玉帛柔。畅饮一杯无忧酒,畅饮沧海桑田乐悠悠。  斟满一杯赤水河,香透人间夜与昼。畅饮一杯无忧酒,悟透人生春与秋。
期刊
父母离异多年,我跟随老爸生活。  一次姑姑出差,常年在姑姑家居住借读的我便回家小住。习惯晚上11点睡、早上6点起的我,早早沉入了梦乡。大约凌晨两点时,我起床倒水,忽然见厨房还亮着灯,以为弟弟妹妹忘记了关灯的规矩,便走到厨房门边上,正准备伸手关灯,却愣了——竟是老爸!佝偻着身子的他正用清水冲洗着什么,好像是刚吃完饭的盘子,老爸的眼角纹路很深,略肿的眼袋正向我诉说着他的疲惫,黑眼圈似乎深了一些,颧骨上
期刊
有一天,在屋角一大叠的棉絮之中,突然翻出了半部残卷。那书百来页光景,每页书角都卷心菜一般层层叠着。卷前卷后的几页,摸上去脆生生的,一碰就碎成小纸片。没有书名,没有书脊,看页码一开篇就是几十页出去,七八十回后又撕掉了,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这本书的信息。  也是太没有书可读了,找到这么本没头没尾的书,勉强读起来。书里说的是一个大家族的欢乐故事,一群少男少女住在一个有几个村子那么大的大园子里,吃喝玩乐,饮酒
期刊
头一回吃秋林大列巴,是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祸”得来的口福。  那年六一儿童节,县教委要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小学生运动会,我的母校很在意这次运动会,五月中旬就开始半天上课,半天练广播体操,检阅队伍的队形和选拔各个比赛项目的运动员了。天生爱运动的我,一下报了好几项,一百米短跑、四百米接力跳高、跳远等。在练习百米冲刺时,我不慎跌倒,摔伤左肘部。到附近的骨科诊所就治,一个中年大夫用手摸了几下,说没啥大事
期刊
奔流不息的长江,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它想倾听江边学校飘出的读书声。读书声很响亮,很清脆,在蓝色明澈如洗的天空里回旋,在蜿蜒巍峨气势如虹的防洪大堤上,排排挺拔的绿化树间穿越,传递着学生们和岁月一起成长的快乐心音。  这所学校的名字叫“英才”,它坐落在长江边监利县的新城区。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用红色勾画轮廓的教学大楼,在绿荫簇拥中耸立,在阳光照射下愈加显得辉煌庄重。  初冬的一天下午,我慕名去访问这所
期刊
我开车从洞庭湖边的春风大堤上过。堤东边的田畴大幅展开,一直到京广铁路附近。火车在铁路上奔驰。收割机在收割稻子,这大家伙一路开过去,稻子的上头不见了,稻田齐刷刷矮下去。谷粒流水一般从一根管子里涌出,随即装进一只只蛇皮袋。还有一些东西,一些跟随谷粒的叶片和穗条,打碎之后被机器随风吐出。  机器过去之后,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上面那一段没有了,它们摸不着头脑。看看周围,那边吓唬鸟儿的那位也没有脑袋。如今当
期刊
上初一时,班里多了许多同学,基本是西部深山几个大队的。期中考试,获得第一名的不是作为班长自信满满的我,而是一个黑黑瘦瘦的女孩儿。  她叫李苹。脸瘦小,皮肤黑黄,高尖鼻子的周围有较多的雀斑。她并不活跃,下课也不怎么离开座位,一直是班里默默无闻的。她的家在离学校十几里路的山区。班里好几个是她同村的。他们与她关系不很好。有的暗中向别的同学介绍她过去讨饭的经历,有的还当面骂她讨饭佬。每当听到这些,她总是白
期刊
在我家的后山,有一方小小的菜园,那是双亲辛勤劳作开垦而来。  这天,母亲的小菜园里来了贵宾,母亲在菜园里种了几藤西瓜,种子是母亲的同学赠予母亲的,叔叔是母亲初中同学也是极其热心的人,看到母亲侍弄园子,有好的种子便会偕爱人一起送些给母亲。母亲感念同学之情,待时机合适便常邀请同学到我家小聚。有时候,我总觉得这一个菜园啊,也是母亲和同学沟通的桥梁。也就是因为有了菜园,母亲的同学也爱来家里小聚,无公害的农
期刊
1954年,一位21岁的高大帅气的小伙子,作为畜牧业的骨干,服从组织安排,从老家湘潭调到湘北的小城岳阳支援建设。26岁那一年,他的心被一位19岁的荣家湾胖妞“俘虏”,他们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那位帅气的小伙子就是我爸,胖妞就是我妈。我爸在岳阳生活了52年,一切都改变了,唯一不变的是他那一口纯正的湘潭口音。爸、妈加上我们兄妹四人,一家六口有五人说的是岳阳话,而我爸却在我们嘈
期刊
这是一个最难参透的字。  “我”,它的本义是一种长柄和三齿的刀锋相背的武器,从甲骨文字形上看,类似《三国演义》中吕布用的方天画戟。这种武器非常威猛,对人对己都有很强的杀伤力,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因而较少用于实战,通常是作为一种仪仗礼器,显示自己的强大以威慑别人。  作为仪仗礼器用的武器“我”怎么转变为表示“自己”的“我”的呢?  仪仗礼器只有王公贵族才可拥有,他们管理政务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祭祀。《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