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成了迫切需要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态度、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学生高水平思维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为我们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途径。本文探究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这一章节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具体案例初步探讨了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的过程及其教学启示。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84-02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相继调整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等,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人才。但是传统计算机教育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仍然缺乏实质性转变,所以我们应努力尝试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
1.1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为常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讲授常用软件的应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涉及很少,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现状如下。
教材零起点的问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国家要求所有中学、高校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但是没有一套整体的教材,所以学生所学的内容重复,导致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也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起点水平差异较大。
上课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讲授15~20 min,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教师讲授时不与学生交流。这样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得上机任务或者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基本没有获得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满足感。
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尝试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选择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2 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的优势
1.2.1 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基于项目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学生不必聆听教师的讲授,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来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学习,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增强了学习动机。对应的是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教学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1.2.2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行为,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过程,可以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1.2.3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基于项目的学习关注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把信息技术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比如在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的学习中,如果学生选择了制作一首铃声的项目,就必须加强与该学科知识的整合,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更加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
2 研究现状
鉴于项目式教学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教师及学者们都对其非常关注,并努力在教学训练实践中去进行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过程中,其一,明确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概念: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的“项目”是管理科学中的“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习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4]其二,阐明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基本特征:(1)有一个驱动性的问题;(2)有最终完成的作品;(3)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4)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5)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6)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其三,介绍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构成要素: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
本研究由于要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部分进行教学设计,属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基于项目的学习来自国外,如果直接照搬是不明智的,也不符合我国实际,所以本研究基于国内已经建立的一些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而进行探究。
3 教学过程设计
3.1 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录音设备安装,单轨模式录音和多轨模式录音(配乐录音)三个部分,其中录音设备安装部分包含录音设备,区别耳麦的两个插头和耳麦的正确安装三个模块。
3.2 教学对象分析
大学一年级学生,怀着对高校生活的憧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每件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個究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耳麦,而且对录音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大多数不知道如何将耳麦正确安装到电脑上,不了解插头的作用。此外,学生已经学过混音合成,对Cool Edit软件的基本操作已经熟悉,因此,对于单轨模式录音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对于多轨模式录音利用之前学的混音合成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会比较容易的接受与理解。 3.3 教学目标的拟定
3.3.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耳麦插头的作用;(2)会正确使用并安装耳麦;(3)能够熟练在Cool Edit软件的单轨和多轨模式下进行录音。
3.3.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耳麦的学习,能够熟练正确地安装并使用耳麦;(2)通过在不同轨道下录音的学习,可以根据需求,初步具有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录音的能力;
3.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声音的录编,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2)体会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加强版权意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4 教学策略的选择
3.4.1 分组
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这一章内容较多,一是需要小组共同协作完成,所以分组至关重要。分组需要做到核心成员要固定,成员应相互了解;二是成员分组尽可能继续发挥成员的特长,各组成员相对工作量要有所平衡,成员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三是选出团队组长。组长在团队中是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工作是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及进度,帮助新加入的学习者指明参加团队的途径,并且与教师保持联系和沟通。
3.4.2 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包括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小组要有一个现实的主场所,如多媒体机房。机房要装有Cool Edit Pro软件和联网环境,网络环境主要涉及音乐下载、音乐欣赏等板块。同时,要保证任务完成的连续性和资源的共建共享。
3.5 教学过程实施与评价
小组需要按照项目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项目方案,包括时间规划、任务分工、成果类型和项目会议安排。
教师设计计划:第一步,自主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决定各自自学的内容;第二步,分享学习成果,即学会一部分内容的成员教会其他小组成员,促进协作学习;第三步,共同讨论完成项目任务,即讨论如何将部分内容结合成一个完整音频。
(1)展现项目成果,实施形成性评价。
第四和五阶段,即呈现项目成果和实施项目评价阶段,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成果汇报,这一阶段包括:成果汇报、现场答疑和评价与反馈环节。
(2)小组成员评价,实施总结性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也有三种手段:一是学生互评。主要是在管理贡献度、技术贡献度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主观评价,其评价结果仅作参考,不作为结果直接参与评分;二会议记录。这是对学生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从中可以了解项目进度并展现学生合作交流、领导组织的全过程,仅作为参考,不计入评分;三基于项目的学习进度手册。作为最关键控制手段,它记录每一位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学生的项目参与度、贡献度是一个参考。
4 问题与展望
和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一样,在PBL教学模式中,因特网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项重要资源。学生在因特网的活动包括搜索信息、搜集数据、与专家进行协作。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随时都能够上网,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于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游戏、聊天等行为,教师很难一一管理纠正。
在PBL教学模式中,很多项目都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去完成。为了保证工作进展,需要对学生的工作进度加强监督,但这会削弱小组协作的氛围,并限制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何协调这几方面的关系,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为了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展开研究,不再扮演“知识消费者”的角色,而成为創造专业知识的一支主要力量。一旦教师把教育科学研究视为自己的职责,那么大量的专业知识就可以集中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当教师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并且将其添加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表达形式之中,然后验证和改进这些创造新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75-177.
[2] 张明芳.后方法视角下外语教学中的项目的学习框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6):88-92.
[3]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4]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 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3-117.
[5] http://www.ucalgary.ca/library/ILG/litdef.html.
[6] 李龙.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董秀丽.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84-02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相继调整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等,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人才。但是传统计算机教育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仍然缺乏实质性转变,所以我们应努力尝试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
1.1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为常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讲授常用软件的应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涉及很少,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现状如下。
教材零起点的问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国家要求所有中学、高校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但是没有一套整体的教材,所以学生所学的内容重复,导致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也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起点水平差异较大。
上课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讲授15~20 min,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教师讲授时不与学生交流。这样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得上机任务或者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基本没有获得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满足感。
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尝试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选择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2 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的优势
1.2.1 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基于项目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学生不必聆听教师的讲授,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来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学习,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增强了学习动机。对应的是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教学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1.2.2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行为,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过程,可以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1.2.3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基于项目的学习关注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把信息技术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比如在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的学习中,如果学生选择了制作一首铃声的项目,就必须加强与该学科知识的整合,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更加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
2 研究现状
鉴于项目式教学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教师及学者们都对其非常关注,并努力在教学训练实践中去进行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过程中,其一,明确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概念: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的“项目”是管理科学中的“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习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4]其二,阐明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基本特征:(1)有一个驱动性的问题;(2)有最终完成的作品;(3)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4)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5)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6)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其三,介绍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构成要素: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
本研究由于要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部分进行教学设计,属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基于项目的学习来自国外,如果直接照搬是不明智的,也不符合我国实际,所以本研究基于国内已经建立的一些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而进行探究。
3 教学过程设计
3.1 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录音设备安装,单轨模式录音和多轨模式录音(配乐录音)三个部分,其中录音设备安装部分包含录音设备,区别耳麦的两个插头和耳麦的正确安装三个模块。
3.2 教学对象分析
大学一年级学生,怀着对高校生活的憧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每件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個究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耳麦,而且对录音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大多数不知道如何将耳麦正确安装到电脑上,不了解插头的作用。此外,学生已经学过混音合成,对Cool Edit软件的基本操作已经熟悉,因此,对于单轨模式录音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对于多轨模式录音利用之前学的混音合成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会比较容易的接受与理解。 3.3 教学目标的拟定
3.3.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耳麦插头的作用;(2)会正确使用并安装耳麦;(3)能够熟练在Cool Edit软件的单轨和多轨模式下进行录音。
3.3.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耳麦的学习,能够熟练正确地安装并使用耳麦;(2)通过在不同轨道下录音的学习,可以根据需求,初步具有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录音的能力;
3.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声音的录编,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2)体会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加强版权意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4 教学策略的选择
3.4.1 分组
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这一章内容较多,一是需要小组共同协作完成,所以分组至关重要。分组需要做到核心成员要固定,成员应相互了解;二是成员分组尽可能继续发挥成员的特长,各组成员相对工作量要有所平衡,成员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三是选出团队组长。组长在团队中是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工作是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及进度,帮助新加入的学习者指明参加团队的途径,并且与教师保持联系和沟通。
3.4.2 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包括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小组要有一个现实的主场所,如多媒体机房。机房要装有Cool Edit Pro软件和联网环境,网络环境主要涉及音乐下载、音乐欣赏等板块。同时,要保证任务完成的连续性和资源的共建共享。
3.5 教学过程实施与评价
小组需要按照项目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项目方案,包括时间规划、任务分工、成果类型和项目会议安排。
教师设计计划:第一步,自主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决定各自自学的内容;第二步,分享学习成果,即学会一部分内容的成员教会其他小组成员,促进协作学习;第三步,共同讨论完成项目任务,即讨论如何将部分内容结合成一个完整音频。
(1)展现项目成果,实施形成性评价。
第四和五阶段,即呈现项目成果和实施项目评价阶段,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成果汇报,这一阶段包括:成果汇报、现场答疑和评价与反馈环节。
(2)小组成员评价,实施总结性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也有三种手段:一是学生互评。主要是在管理贡献度、技术贡献度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主观评价,其评价结果仅作参考,不作为结果直接参与评分;二会议记录。这是对学生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从中可以了解项目进度并展现学生合作交流、领导组织的全过程,仅作为参考,不计入评分;三基于项目的学习进度手册。作为最关键控制手段,它记录每一位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学生的项目参与度、贡献度是一个参考。
4 问题与展望
和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一样,在PBL教学模式中,因特网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项重要资源。学生在因特网的活动包括搜索信息、搜集数据、与专家进行协作。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随时都能够上网,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于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游戏、聊天等行为,教师很难一一管理纠正。
在PBL教学模式中,很多项目都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去完成。为了保证工作进展,需要对学生的工作进度加强监督,但这会削弱小组协作的氛围,并限制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何协调这几方面的关系,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为了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展开研究,不再扮演“知识消费者”的角色,而成为創造专业知识的一支主要力量。一旦教师把教育科学研究视为自己的职责,那么大量的专业知识就可以集中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当教师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并且将其添加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表达形式之中,然后验证和改进这些创造新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75-177.
[2] 张明芳.后方法视角下外语教学中的项目的学习框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6):88-92.
[3]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4]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 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3-117.
[5] http://www.ucalgary.ca/library/ILG/litdef.html.
[6] 李龙.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董秀丽.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