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中毒性脑病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ln_x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中毒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纳洛酮治疗组28例,常规治疗组2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盐酸纳洛酮,首次0.1~0.2mg,连续用4~6次后按0.01~0.03mg/(kg•次),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待病情平稳后渐减量至停药,并观察记录两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纳洛酮治疗组在意识障碍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可明显减轻中毒性脑病患儿的脑损伤,有利于病情恢复,疗效确切,值得应用。
  关键词 纳络酮 中毒性脑病 临床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5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10月收治重危症患儿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6个月~10岁。按随机原则分为纳洛酮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0.5~3岁20例,>3岁8例,平均病程8.35天。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0.5~3岁15例,>3岁5例,平均病程8.23天。治疗组中重症肺炎所致12例,感染性休克所致12例,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所致4例;对照组中,重症肺炎所致8例,感染性休克所致7例,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所致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症状、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
  治疗方法:均给予吸氧、物理降温、镇静、止惊、降颅压、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国产盐酸纳洛酮:首剂0.1~0.2mg,静脉加管,半小时或15分钟重复1次,连续用4~6次后按0.01~0.03mg/(kg•次),加入生理盐水50~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用药5天,待病情平稳后渐减量至停药。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每例患儿用药前后体温、呼吸及心率变化、意识障碍恢复情况(意识障碍恢复采用计分法:包括意识清楚、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若用药前后由嗜睡至清楚记1分,由昏睡至清楚记2分,反之记-1分及-2分,若无变化记0分)。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观察结果比较,见表1。
  不良反应:纳洛酮治疗组患儿未出现心律失常、药物过敏反应、抽搐加重、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
  诊断标准:⑴重症肺炎所致中毒性脑病:①有肺部体征: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中小水泡音;②有神经系统的指征:嗜睡、烦躁或抽搐;③有循环系统的症状、体征:心率超过180次/分,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灰,指(趾)甲循环再充盈时间延长,肝脏迅速增大,心音低钝或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⑵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所致中毒性脑病:①有中等度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骤,头痛,发热,体温可达39.0℃,常伴有寒颤、精神萎靡、嗜睡、烦躁和惊厥;②口唇、甲床发绀,皮肤花斑,血压下降甚至昏迷;③颅内压增高,出现频繁呕吐,重者持续抽搐。⑶感染性休克所致中毒性脑病:①急性感染性疾病;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皮肤花斑,多汗,四肢发凉、紫绀,脉博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9.31kPa或比正常值低2.66kPa,脉压<2.66kPa。
  在⑴、⑵、⑶的基础上突发高热、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昏迷、前囟隆起、张力高,以及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而不伴有其他变化,即可诊断为中毒性脑病。
  
  讨 论
  
  中毒性脑病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病变。中毒性脑病是人体对感染及其毒素产生的免疫反应或反应性脑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弥漫性脑水肿、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缺氧,主要为脑实质的充血性水肿,进一步发展出现脑实质的变性坏死。由于重症肺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感染性休克不仅出现脑实质损坏,还可出现心肌细胞的缺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的水肿变性至坏死。阿片受体大量存在于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及脊髓胶质区,与疼痛刺激传入、痛觉整合及感受有关,边缘系统及中枢蓝斑核则与情绪及精神活动有关,在外周心血管及胃肠道也有分布。现已发现与阿片生物碱作用相似的肽类有20多种,统称为内源性阿片样肽或内阿片肽,其分布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外周如胃、小肠、外分泌腺、肾上腺髓质及神经丛等也有分布,与阿片受体结合后产生吗啡样中毒作用,使中毒性脑病患儿昏迷加重、加深,甚至有致死的作用。而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阿片受体完全拮抗,对阿片受体多种亚型如u、k、e、ó受体均有拮抗作用,使阿片样活性物质脑啡肽及啡肽的作用完全失活,起不到吗啡样作用,且能逆转脑神经功能障碍,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阻断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能对抗抑制性神经递质,激活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有中枢促醒作用。纳洛酮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对抗吗啡类药物作用是丙烯吗啡的10~30倍,作用快,可清除吗啡的中毒症状,如呼吸抑制、颅内压增高、胃肠道及胆道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预防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更可使昏迷患者迅速复苏、抗休克,对脑及脊髓创伤及内阿片肽代谢紊乱有关的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但对体温、呼吸、心率改变不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21-1823.
  2 吴梓梁,高铁铮,陈达光.儿科学.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55.
  3 张渊,方忠宏.纳洛酮的临床应用进展.医药导报,2006,25(3):231-233.
  4 陈益平,除志伟,石海矾,等.纳洛酮治疗小儿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动态变化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8):627-628.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良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原则。结果:全部10例病
目的:通过对伪膜性肠炎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的观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减少误诊,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伪膜性肠炎患者46例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
2008年起试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氯异合剂)微泵注入法行小儿静脉麻醉,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骨科、泌尿科腹部外科12岁以下患儿28例,体重10~30kg,手术时间80.4&#177;30.5
胺碘酮已经成为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药物[1],目前已证实可明显减少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对于心律失常和猝死高危风险的患者,胺碘酮可能有改善预后的作用。胺碘酮在基层医院藥物治疗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线药物,在应用胺碘酮时除观察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外,检测血压、心率、心电图的重要指标及实验室检查资料。
目的:加强高危妊娠孕妇管理,以保证母婴安全。方法:对所有参加产检的孕妇登记在册,筛查高危因素并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及管理。结果:2006年3月~2009年5月登记孕妇1547例,其中高危孕
目的:探讨以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1月来青海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捐献的400 mL全血共1500份,分离新鲜冰冻血浆200
利用2004年和2009年夏季航次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统计结果,以加权平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法为基础,以参评因子动态分类排序法确定权重,以《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
目的:探讨内科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疗效.方法:对96例急性胰腺炎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结果:94例治愈,2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科综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具有治愈率高,减少患
复合麻醉通过合理的麻醉剂量达到最佳麻醉效果,对患者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身麻醉时,血压、心率等传统意识体征,已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近年来脑电双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41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胸腺瘤是一组来源于不同胸腺上皮细胞,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和伴有多种副肿瘤症状的疾病。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占纵隔肿瘤的19.0%~42.2%,约占前纵隔肿瘤的47%。在成人占纵隔肿瘤的20%~30%,多见于40~60岁患者,大约50%胸腺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是在胸部X线体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