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3日,“每日甘肃网”报道了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无线电测向队的例行训练课。学生在200米外的5个信号源发射频率不同的无线电波信号,接收者手持测向机找出发出不同频率信号,用时最短时间的学生获胜。据悉,这是兰州市第一支由小学生组成的无线电测向队……学校校长马瑗介绍,近年来一只船小学科技体育活动开展势头蓬勃,被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授予了“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荣誉称号。“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虽说是戏谑之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所学校在科技体育乃至课堂教学、师资优化、学生成长等方面的成绩,倾注着这位校长的心血。
外柔内刚的性格
2012年,兰州市评出了“金城十大名校长”,马瑗名列其中。作为一个从事教育30余年的教育工作者,给人印象不是一个头戴光环的人,倒像个平常的邻家大姐,普普通通的打扮,清秀而大方。只是眼角偶尔流露出一丝刚毅的神采。
其实,看似文静的马瑗骨子里有着一种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性格。外柔内刚也许是对她最好的评价。熟悉她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工作起来很多时候不像是个女性,倒像一个男人,刚强、果敢,敢于迎难而上。没有人知道,在她瘦弱的身体里有多么大的能量。校内有人说,如果想了解教师的职业病,可以拿马校长作为研究范例。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血压曾高到200……这些病没有击垮她对教育的不懈追求,她从不以这些病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松自己的责任。
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马瑗觉得总有干不完的事情,一项工作紧接着另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都是刻不容缓。”这就是马瑗的时间观。她常和领导班子共勉:既然到了这个岗位,就要承担必要的责任,所有的任务都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起到表率作用。表率二字,说起容易,做起难。马瑗校长在教育上扎根教学、潜心研究,敢为人先。她当学校领导多年来不荒废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曾于2002年获“省级骨干教师”称号;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2005年至今连续被评为“兰州市城关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6年被命名为“兰州市城关区名教师”;2007年被评为兰州市教育局“中心教研组”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兰州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兰州市城关区名校长”;2010年获兰州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众多的荣誉背后,是付出的心血与辛劳,是日复一日的精神重压与身体透支。同行们在敬佩她的同时,也为她的身体担忧,常劝她注意自己的身体。但她总想等一阵,等忙完这一阵,再好好喘喘气。
2011年,她感觉到自己腹部不适,大家劝她赶快去检查治疗,她却总说没事。等到她疼痛得实在无法忍受时,才去医院。医生告诉她是子宫肌瘤,非常严重。但她在医院仅仅呆了几天,保守治疗后便匆匆出院。当时,正是全省两基迎国检的关键时候,她说,不能看着大家都这么忙,自己却在一旁休息。就这样,她一直咬牙坚持着。在国检结束后,她又一次住进了医院。医生从她子宫里取出了一个拳头大的肌瘤,告诉她,再晚来几天,就不用再来了。
其实,她自己也不想这样。她曾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一提起教师,就是甘于奉献、默默无闻、耐住清贫、蜡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好像教师不食人间烟火。其实,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家庭、爱好、欢笑、悲伤。难道就不能够表现出教师阳光、幸福的一面吗?这也许是她自己内心对自己的希望吧。她曾坦言,作为一个校长,她觉得自己很称职;但是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女儿,她亏欠家人太多。家里的事情基本都是同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丈夫操劳,她很少有机会给丈夫、给儿子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课堂是学校的根本
马瑗说:我有一个“宝贝”,几乎伴随我当校长的每一天。是什么呢?说来好笑,是板凳。没错,就是一张平淡无奇、方便携带的折叠板凳,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带上它游走于各个班级,然后扎到教室后面。上完课后,教师们也会习惯性地与她一起讨论这堂课的得与失。老师们笑称马瑗是学校的“板凳校长”。
“我喜欢去听老师讲课。”马瑗说。她日思夜想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教学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解决的新途径、新方法。她认为,一所学校的成长在于教学,而课堂是她最愿意去听、去研究的地方。
翻开马瑗的听课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听课心得。她要求每学期副校长听课40节,主任听课30节。而她,几乎是天天听课。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研究型的校长。2006年,一只船小学从学生需求出发,围绕构建灵动课堂新理念,先后进行“发挥选文定位功能”“话题体验式”“读文、联想、写作”等语文教学模式,“多维分层式”数学教学模式,“本土渗透式”艺术学科教学模式等多项研究。2012年起,学校在原有多种模式基础上,对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教科研活动,对各个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升华。语文学科构建了“读——想——写”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构建了“学——思——练”教学模式;艺术学科构建了“赏——思——创”教学模式。这些研究的开展就是立足于从课堂上发现问题,从课堂中找到突破口,从课堂中达成知识的升华。这是她最为看重的,也是这所历史名校再创新高的基础。在她的带领下,一只船小学“关注学生需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对实现有效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思、习、行”教学新模式
为使课堂更高效,马瑗在集中班子成员听课中发现的制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共20余条。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学科组从教师年龄结构对影响课堂教学发展的因素做出SWOT(优势、劣势、机会、危机)结构分析,学校根据学生的课堂需求与认知特点,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教研摸索,课题研究等方式,最终确立了“学、思、习、行”教学新模式。
马瑗认为:“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是教师研究文本、研究学生;“思”,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质疑,教师设疑,适时引导;“习”,教师归纳知识,设计练习,整合方法促使学生多元练习,实现学习的有效性;“行”,学生系统整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反复实践与应用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师通过强化技能,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思、习、行”这一模式凝结了马瑗与一只船小学全体教师的心血,是学校根据多年来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而提出的具有多学科涵盖的理念,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模式的提出,对各学科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
这几年在马瑗的带领下,一只船小学课堂的高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入与持续性发展。在学校高效课堂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大批教师在课堂中不断获得成长,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得到唤醒,促进了师生智慧的生成,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受到了教育同行、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甘肃教育》2011年、2012年分别以《这里是一片沃土》《灵动课堂的魅力》《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为题对学校进行了专题报道。
用文化经营学校
近年来,马瑗一直在思考学校文化的建设。她认为,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学校的根本,让老师、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爱的温暖,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基石。她以“用文化经营学校”为思路,以学校发展历史为本,以半个多世纪学校文化积淀为主线,提出新时期“师生共进”的办学理念,凝练了“荡起生命双桨,开启共进之船”的文化内涵。学校一方面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教师文化,营建“求真的知识学校、向善的人际学校、至美的心灵学校”教师发展愿景;另一方面关注学生需求,强调孩子是学校文化的承载者、课程的参与者、活动的执行者和快乐的享受者。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马瑗认识到一名教师的成长是多么的不易: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还需要周围的帮助指导。她说,她很愿意做能够帮助青年教师进步的人。为使教师更快地成长,她经常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与教师们共享。对于年轻教师,她更是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在她的指导下,这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课堂教学比赛获奖达30多人次。一只船小学现有教师80人,通过她这几年的悉心培育,省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学新秀已达到48人,占教师总数的60%。教师徐晓燕至今对自己参加全省习作教学比赛的过程记忆犹新。她说:“在构思、备课、试教中,马校长和教研组参与了全部过程。有一个周六,当我来到学校备课时,惊讶地发现马校长竟然在学校等着我。在整整一天的时间里,我是在激动和不安中度过的……那段时间,我经常是很晚回家,马校长总是一直陪着我和另一位参加比赛老师。有时太晚了,马校长就请我们吃饭,让我们很受感动……”
对于学生,马瑗更是倾注了爱心。她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母亲,将心比心,家长将孩子放到学校,我们每个人怎能不好好教育呢?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簇拥在马瑗身边,她说:“我喜欢与孩子在一起!”2013年新学期开始,马瑗以师德讲座的形式给全校师生讲了一堂“爱的教育”,她以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江本胜“水知道答案”的实验为例,阐述了“爱”的意义。她说,爱是可以传递影响别人的,教师的爱可以影响别人,也能够影响自己。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专业知识有多深厚,而在于他是否有爱心,能否与孩子友爱相处,能否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马瑗常告诉同事,作为教师,必须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近年来,她借助科学课题平台,推动学校校本教研工作,促进学校教科研活动的深入发展,提升了学校教科研活动质量。学校先后参与西北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含民族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课题,该课题已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鉴定结题;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研究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课题“数学学科中分层教学研究”获得省级鉴定等级优秀。她本人先后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有5篇论文获全国、省级奖励。
构建学生特色成长的乐园
每周星期三下午,校园就扬起阵阵欢笑声、鼓乐声,学生们正兴高采烈、三五成群地在操场开展各种特色活动。马瑗说,这是学校的特色活动日,这一传统已坚持许多年了。
最近,有50多名学生参加的管乐队正为即将举行的兰州市中小学生管乐比赛紧张排练着。管乐队队长、六年级学生王易自豪地说,管乐队成立之后,已连续六届获市区中小学生管乐比赛一等奖。学校鼓号队、航模组、红领巾气象站等小组的同学,更是“士气高昂”。已参加气象站活动两年多的六年级学生安子霄同学说,参加特色活动不仅没耽误学习,而且培养了昂扬向上的快乐精神,学习也觉得有劲头了。在教室里,刻葫芦组六年级学生田雪晶同学精心雕刻一幅表现兰州“牛肉面”的图案即将完成,田雪晶高兴地说,她已完成了7件类似作品,她的心愿是雕刻兰州所有的名特色产品。
马瑗介绍说,目前学校已组建以科技类为主的航模、纸模、气象、种植、无线电测向、四驱车模,以音乐类为主的舞蹈、管乐、合唱、鼓号,以美术类为主的国画、装饰画、刻葫芦、书法,以体育类为主的田径、排球、篮球、定向、围棋,综合类的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等特色活动组,用兴趣加组织的形式让一只船小学的学生有了发挥聪明才智的理想天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刻葫芦,这是学校打造的本土文化特色亮点活动。学校的这一本土文化课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争相报道。台湾台东大学的校长和老师在看完孩子们刻的葫芦后,对一只船小学将民间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赞不绝口,认为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马瑗说,一只船小学开展各种特色活动,极大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丰富了学校教育特色。被誉为“音乐界大提琴王子”的张乃文就曾读于一只船小学。他多次在国家大剧院及国外演出。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满怀感激地说:“一只船小学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记忆中永远的一片绿地。”
人物对话
《教育》旬刊:您如何认识学校管理中的课堂管理?
马瑗:以学习为引领,提高师德师能,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同时,规范学习制度,提供制度保证,学校推行政治学习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读书学习制度、教研学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除了定期定时组织调查、座谈、汇报、研讨及总结外,我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随时了解新信息,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情况,分析新现象,吸取新经验。本着“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围绕“构建灵动课堂”这一核心,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
《教育》旬刊:在教学服务上,您做了哪些努力?
马瑗:近年来,多次承担甘肃省小学美术优质课比赛评委;兰州市小学美术优质课比赛评委;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美术兼职教研员;兰州市教育局中小学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甘肃省省级骨干教师评审委员;兰州市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委;兰州市小学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同时,多次承担培训教师任务,三次赴甘肃陇南、甘南两地区对当地教师进行美术新课程培训,受到教师、教育专家的好评。
《教育》旬刊:您理解的学校文化内涵是什么?
马瑗: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学校的根本,让老师、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爱的温暖,是学校“师生共进”理念的基石。作为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要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教师文化,营建“求真的知识学校、向善的人际学校、至美的心灵学校”教师发展愿景;另一方面,关注学生需求,强调孩子是学校文化的承载者、课程的参与者、活动的执行者和快乐的享受者。共同营造“荡起生命双桨,开启共进之船”的学校文化内涵。
马瑗,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毕业,现任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校长。2005年获甘肃省特级教师称号,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特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组组长;曾出版《教育的魅力》 《小学素质教育活动课试用·语文》活动课教材。
外柔内刚的性格
2012年,兰州市评出了“金城十大名校长”,马瑗名列其中。作为一个从事教育30余年的教育工作者,给人印象不是一个头戴光环的人,倒像个平常的邻家大姐,普普通通的打扮,清秀而大方。只是眼角偶尔流露出一丝刚毅的神采。
其实,看似文静的马瑗骨子里有着一种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性格。外柔内刚也许是对她最好的评价。熟悉她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工作起来很多时候不像是个女性,倒像一个男人,刚强、果敢,敢于迎难而上。没有人知道,在她瘦弱的身体里有多么大的能量。校内有人说,如果想了解教师的职业病,可以拿马校长作为研究范例。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血压曾高到200……这些病没有击垮她对教育的不懈追求,她从不以这些病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松自己的责任。
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马瑗觉得总有干不完的事情,一项工作紧接着另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都是刻不容缓。”这就是马瑗的时间观。她常和领导班子共勉:既然到了这个岗位,就要承担必要的责任,所有的任务都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起到表率作用。表率二字,说起容易,做起难。马瑗校长在教育上扎根教学、潜心研究,敢为人先。她当学校领导多年来不荒废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曾于2002年获“省级骨干教师”称号;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2005年至今连续被评为“兰州市城关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6年被命名为“兰州市城关区名教师”;2007年被评为兰州市教育局“中心教研组”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兰州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兰州市城关区名校长”;2010年获兰州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众多的荣誉背后,是付出的心血与辛劳,是日复一日的精神重压与身体透支。同行们在敬佩她的同时,也为她的身体担忧,常劝她注意自己的身体。但她总想等一阵,等忙完这一阵,再好好喘喘气。
2011年,她感觉到自己腹部不适,大家劝她赶快去检查治疗,她却总说没事。等到她疼痛得实在无法忍受时,才去医院。医生告诉她是子宫肌瘤,非常严重。但她在医院仅仅呆了几天,保守治疗后便匆匆出院。当时,正是全省两基迎国检的关键时候,她说,不能看着大家都这么忙,自己却在一旁休息。就这样,她一直咬牙坚持着。在国检结束后,她又一次住进了医院。医生从她子宫里取出了一个拳头大的肌瘤,告诉她,再晚来几天,就不用再来了。
其实,她自己也不想这样。她曾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一提起教师,就是甘于奉献、默默无闻、耐住清贫、蜡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好像教师不食人间烟火。其实,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家庭、爱好、欢笑、悲伤。难道就不能够表现出教师阳光、幸福的一面吗?这也许是她自己内心对自己的希望吧。她曾坦言,作为一个校长,她觉得自己很称职;但是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女儿,她亏欠家人太多。家里的事情基本都是同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丈夫操劳,她很少有机会给丈夫、给儿子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课堂是学校的根本
马瑗说:我有一个“宝贝”,几乎伴随我当校长的每一天。是什么呢?说来好笑,是板凳。没错,就是一张平淡无奇、方便携带的折叠板凳,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带上它游走于各个班级,然后扎到教室后面。上完课后,教师们也会习惯性地与她一起讨论这堂课的得与失。老师们笑称马瑗是学校的“板凳校长”。
“我喜欢去听老师讲课。”马瑗说。她日思夜想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教学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解决的新途径、新方法。她认为,一所学校的成长在于教学,而课堂是她最愿意去听、去研究的地方。
翻开马瑗的听课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听课心得。她要求每学期副校长听课40节,主任听课30节。而她,几乎是天天听课。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研究型的校长。2006年,一只船小学从学生需求出发,围绕构建灵动课堂新理念,先后进行“发挥选文定位功能”“话题体验式”“读文、联想、写作”等语文教学模式,“多维分层式”数学教学模式,“本土渗透式”艺术学科教学模式等多项研究。2012年起,学校在原有多种模式基础上,对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教科研活动,对各个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升华。语文学科构建了“读——想——写”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构建了“学——思——练”教学模式;艺术学科构建了“赏——思——创”教学模式。这些研究的开展就是立足于从课堂上发现问题,从课堂中找到突破口,从课堂中达成知识的升华。这是她最为看重的,也是这所历史名校再创新高的基础。在她的带领下,一只船小学“关注学生需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对实现有效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思、习、行”教学新模式
为使课堂更高效,马瑗在集中班子成员听课中发现的制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共20余条。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学科组从教师年龄结构对影响课堂教学发展的因素做出SWOT(优势、劣势、机会、危机)结构分析,学校根据学生的课堂需求与认知特点,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教研摸索,课题研究等方式,最终确立了“学、思、习、行”教学新模式。
马瑗认为:“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是教师研究文本、研究学生;“思”,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质疑,教师设疑,适时引导;“习”,教师归纳知识,设计练习,整合方法促使学生多元练习,实现学习的有效性;“行”,学生系统整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反复实践与应用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师通过强化技能,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思、习、行”这一模式凝结了马瑗与一只船小学全体教师的心血,是学校根据多年来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而提出的具有多学科涵盖的理念,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模式的提出,对各学科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
这几年在马瑗的带领下,一只船小学课堂的高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入与持续性发展。在学校高效课堂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大批教师在课堂中不断获得成长,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得到唤醒,促进了师生智慧的生成,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受到了教育同行、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甘肃教育》2011年、2012年分别以《这里是一片沃土》《灵动课堂的魅力》《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为题对学校进行了专题报道。
用文化经营学校
近年来,马瑗一直在思考学校文化的建设。她认为,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学校的根本,让老师、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爱的温暖,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基石。她以“用文化经营学校”为思路,以学校发展历史为本,以半个多世纪学校文化积淀为主线,提出新时期“师生共进”的办学理念,凝练了“荡起生命双桨,开启共进之船”的文化内涵。学校一方面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教师文化,营建“求真的知识学校、向善的人际学校、至美的心灵学校”教师发展愿景;另一方面关注学生需求,强调孩子是学校文化的承载者、课程的参与者、活动的执行者和快乐的享受者。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马瑗认识到一名教师的成长是多么的不易: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还需要周围的帮助指导。她说,她很愿意做能够帮助青年教师进步的人。为使教师更快地成长,她经常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与教师们共享。对于年轻教师,她更是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在她的指导下,这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课堂教学比赛获奖达30多人次。一只船小学现有教师80人,通过她这几年的悉心培育,省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学新秀已达到48人,占教师总数的60%。教师徐晓燕至今对自己参加全省习作教学比赛的过程记忆犹新。她说:“在构思、备课、试教中,马校长和教研组参与了全部过程。有一个周六,当我来到学校备课时,惊讶地发现马校长竟然在学校等着我。在整整一天的时间里,我是在激动和不安中度过的……那段时间,我经常是很晚回家,马校长总是一直陪着我和另一位参加比赛老师。有时太晚了,马校长就请我们吃饭,让我们很受感动……”
对于学生,马瑗更是倾注了爱心。她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母亲,将心比心,家长将孩子放到学校,我们每个人怎能不好好教育呢?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簇拥在马瑗身边,她说:“我喜欢与孩子在一起!”2013年新学期开始,马瑗以师德讲座的形式给全校师生讲了一堂“爱的教育”,她以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江本胜“水知道答案”的实验为例,阐述了“爱”的意义。她说,爱是可以传递影响别人的,教师的爱可以影响别人,也能够影响自己。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专业知识有多深厚,而在于他是否有爱心,能否与孩子友爱相处,能否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马瑗常告诉同事,作为教师,必须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近年来,她借助科学课题平台,推动学校校本教研工作,促进学校教科研活动的深入发展,提升了学校教科研活动质量。学校先后参与西北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含民族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课题,该课题已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鉴定结题;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研究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课题“数学学科中分层教学研究”获得省级鉴定等级优秀。她本人先后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有5篇论文获全国、省级奖励。
构建学生特色成长的乐园
每周星期三下午,校园就扬起阵阵欢笑声、鼓乐声,学生们正兴高采烈、三五成群地在操场开展各种特色活动。马瑗说,这是学校的特色活动日,这一传统已坚持许多年了。
最近,有50多名学生参加的管乐队正为即将举行的兰州市中小学生管乐比赛紧张排练着。管乐队队长、六年级学生王易自豪地说,管乐队成立之后,已连续六届获市区中小学生管乐比赛一等奖。学校鼓号队、航模组、红领巾气象站等小组的同学,更是“士气高昂”。已参加气象站活动两年多的六年级学生安子霄同学说,参加特色活动不仅没耽误学习,而且培养了昂扬向上的快乐精神,学习也觉得有劲头了。在教室里,刻葫芦组六年级学生田雪晶同学精心雕刻一幅表现兰州“牛肉面”的图案即将完成,田雪晶高兴地说,她已完成了7件类似作品,她的心愿是雕刻兰州所有的名特色产品。
马瑗介绍说,目前学校已组建以科技类为主的航模、纸模、气象、种植、无线电测向、四驱车模,以音乐类为主的舞蹈、管乐、合唱、鼓号,以美术类为主的国画、装饰画、刻葫芦、书法,以体育类为主的田径、排球、篮球、定向、围棋,综合类的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等特色活动组,用兴趣加组织的形式让一只船小学的学生有了发挥聪明才智的理想天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刻葫芦,这是学校打造的本土文化特色亮点活动。学校的这一本土文化课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争相报道。台湾台东大学的校长和老师在看完孩子们刻的葫芦后,对一只船小学将民间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赞不绝口,认为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马瑗说,一只船小学开展各种特色活动,极大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丰富了学校教育特色。被誉为“音乐界大提琴王子”的张乃文就曾读于一只船小学。他多次在国家大剧院及国外演出。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满怀感激地说:“一只船小学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记忆中永远的一片绿地。”
人物对话
《教育》旬刊:您如何认识学校管理中的课堂管理?
马瑗:以学习为引领,提高师德师能,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同时,规范学习制度,提供制度保证,学校推行政治学习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读书学习制度、教研学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除了定期定时组织调查、座谈、汇报、研讨及总结外,我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随时了解新信息,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情况,分析新现象,吸取新经验。本着“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围绕“构建灵动课堂”这一核心,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
《教育》旬刊:在教学服务上,您做了哪些努力?
马瑗:近年来,多次承担甘肃省小学美术优质课比赛评委;兰州市小学美术优质课比赛评委;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美术兼职教研员;兰州市教育局中小学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甘肃省省级骨干教师评审委员;兰州市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委;兰州市小学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同时,多次承担培训教师任务,三次赴甘肃陇南、甘南两地区对当地教师进行美术新课程培训,受到教师、教育专家的好评。
《教育》旬刊:您理解的学校文化内涵是什么?
马瑗: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学校的根本,让老师、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爱的温暖,是学校“师生共进”理念的基石。作为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要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教师文化,营建“求真的知识学校、向善的人际学校、至美的心灵学校”教师发展愿景;另一方面,关注学生需求,强调孩子是学校文化的承载者、课程的参与者、活动的执行者和快乐的享受者。共同营造“荡起生命双桨,开启共进之船”的学校文化内涵。
马瑗,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毕业,现任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校长。2005年获甘肃省特级教师称号,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特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组组长;曾出版《教育的魅力》 《小学素质教育活动课试用·语文》活动课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