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通道个性化表达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将“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规定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和最重要内容。音乐欣赏是艺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重要载体,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为了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开展了教研活动,现以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音乐里的故事”介绍我们的做法和思考。
  一、活动设计
  设计活动前,我们首先研讨了具有什么特点的音乐比较适合大班幼儿的感受和欣赏,大家一致认为结构简单、情绪明显、形象鲜明,并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乐曲是最为适宜的。由此,我们决定自己创编一首既有情趣又有故事情节的乐曲,用它设计、组织一个大班音乐欣赏活动。
  经过进一步研讨,我们选择了幼儿熟知的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作为音乐的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而图画则讲述了狐狸追猎母鸡却屡屡受挫的故事。母鸡和狐狸的形象形成了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深受幼儿的喜爱。
  根据绘本故事的风格和情节,我们选取了两段情绪和节奏特征明显的乐曲:一段是动画片《粉红豹》的主题曲《Pink Panther Theme》,这是一首管弦乐,曲中萨克斯的音色深沉、浑厚,极具表现力,加上乐句最后强音的出现,正好与表现故事悬疑的节奏、富有变化的情节相契合。另一段是美国民歌《稻草中的火鸡》,四四拍轻松愉快的曲风非常符合故事中母鸡悠悠行进的情境。为了适合幼儿的感受和欣赏,我们还根据故事情节对乐曲进行了剪辑,使之结构工整,长度适宜。最后,我们把这首乐曲命名为《音乐里的故事》。
  二、两次试教和研讨
  大班组集体设计了音乐欣赏活动“音乐里的故事”,由一位教师来试教,然后,全体教师对试教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研讨(详见下表)。
  三、教研感悟
  通过对两次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和创造性表现音乐,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1.开放多感官通道,让“音”与“趣”相融合
  感知觉通道越多,对事物的认知就会越丰富、越全面,这是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学习方式。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共同参与,可以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欣赏力。在第二次试教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运用听觉(反复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性质和节奏,并逐步深入引导幼儿关注音乐结构、力度的变化等)、视觉(图谱和故事画面)、运动觉(跟随音乐进行动作表现、表演),还有语言(语言描述对故事情节的想象),全方位地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同时也增加了音乐欣赏活动的趣味性。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在音乐的要素和所要表现的形象之间建立联系。根据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特点,教师要设计音乐游戏,把音乐性与趣味性相融合,在游戏中根据音乐的情绪、节奏以及力度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想象音乐的形象或意境,进而深入感知、理解和表现音乐。
  2.支持个性化表达,让“赏”与“演”相结合
  《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之一是“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如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尊重幼儿的艺术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更要做到在活动中不给幼儿限定框框,让他们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想法,支持他们富有个性地表达和表现。在第二次试教活动中,教师没有在活动开始部分就把音乐里的故事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先欣赏乐曲,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性质和特点,想象与其相符合的音乐形象和情节。然后再提供机会和必要的帮助,让幼儿有创意地把自己头脑中的形象“演”出来。
其他文献
在“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中,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他大力提倡教师应重视审美环境的创设,要让幼儿在充满美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性情。当下,鼓楼幼教人在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课程游戲化的新理念、新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和利用环境,支持儿童在感知、欣赏、发现、探索中进行艺术性表达,从而体现“活”的环境所具有的本真、生
案例研讨是立足于教育实践的一种教研模式,它是以真实的教育教学实例为素材,进行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案例研讨的目的是使教师在研讨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的习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其专业发展。我园在开展案例研讨的过程中,帮助教师整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真正实现教、学、研的一体化,促使教师在研讨中得以反思成长。一
近几年,我园绿色教育课程方案文本不断完善,可我们却发现课程建设仿佛进入了“高原期”,教师们的热情开始下降,实施课程的创造性开始减弱,积极主动的课程建设开始演化为任务式的程式化实践。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课程实施的推动机制出了问题。幼儿园课程从文本方案到现实实践并不是一个扁平化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个立体化的创造性再建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课程管理的支撑。因此,我园从保障实施、激活创造、拓展资源三
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常常会遇到这样棘手的状况:一个新游戏刚开展几天幼儿就了无兴趣,缺失兴趣后的幼儿无视游戏规则,出现捣乱的现象。如何让幼儿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游戏保持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只要教师指导合理,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教师如何在保证发挥儿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呢?结合我班的“服装店”游戏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引导幼儿自主创设游戏主题  情景一:一天“,娃娃家”的娃娃衣服破了,我一边看着坏了的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感知物体软与硬、冷与热、光滑与粗糙等特征,并尝试用语言表述。  2.能按教师的指令摸出相应物体。  3.有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兴趣,发展触摸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  布口袋若干;绒毛玩具、积木、丝瓜筋、糖果盒、热水袋、盒装冰牛奶数量各一;网球、乒乓球、橡皮泥、竹板、核桃等,人手一份;糖果、点心、冷果汁、热豆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摸猜游戏,感知不同物体的特征  1.出示口袋
自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以来,我们发现以班级为单位创设的区域环境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活动范围较小,材料不够丰富,幼儿交往的同伴相对固定等。于是,教师把目光投向过去只被当作美化、欣赏的环境——大厅、走廊、楼道等公共区域,努力寻求新的游戏空间,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在此,笔者就室内公共活动区域的利用和环境创设的探索进行一些分享。一、因地制宜,巧用空间  因地制宜,巧用空间是指根据公共空间的大小、位置、功能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9号《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正式施行。较之旧版《规程》,特增加了“幼儿园的安全”一章,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的重要性,为当下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仔细研读,作为管理者,我深刻地意识到:安全的管理重在前期的预警。本文将从“三个第一”入手,谈谈我园在风险预防和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坚固“第一保障”,紧绷安全意识之弦  我园建立园长总
为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我园采取了连环式的培训方法,即同一主题采取连环跟进的方式对新教师进行培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以“如何写好家园联系册”为例,谈谈新教师“连环式培训’’的过程。  一、理论环节:覃根专家谈策略  这一环节面向所有教师开设专家大讲堂,我们请经验丰富的草根专家——W老师,理论联系实际谈策略。  W老师首先分析了教师在撰写评语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如贪图省事,千篇一律;泛泛而谈,缺乏
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它的基本理念是“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表明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我园尝试借助教研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一、教研背景  音乐教学活动是我园的特色活动,提升青年教师音乐教学活动
前书写活动是指学前儿童在未接受正式的书写教育之前,根据环境中习得的书面语言知识,用笔或者其他书写替代物,通过感知、涂画、涂写、模拟运用文字或符号等形式,用图形和文字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及构建前书写经验的游戏和学习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