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现代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yua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如人生,精彩的人生需要细节来支撑,需要细节来建构。教师的阵地就是课堂,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任务,课堂提问这一细节非常重要。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提问运用得好,不但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提问,针对这一点,我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有针对性的提问
  关于《秋天的怀念》,以往教师授课大多围绕“母爱”做文章,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位母亲的伟大,还要求学生拿自己的母亲和这位母亲比较,有的把课文的菊花化作母亲,结果,有的学生通过对比,突出母亲爱的深沉、伟大。其实,当我们把母爱形象变得如此坚硬的时候,我们的母爱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母爱不再是一个生活中的具体存在,母爱不再蕴涵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也就是母爱被空化、泛化。
  挖掘教材的时候,思考“母爱”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阅读时,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母爱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所体现的母爱竟是那么意味深长。在这里,母亲以自己残缺而悲苦的余生,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意味深长的话语还表现文中三次出现的“悄悄地”……那不张扬的“细心”、“耐心”、“小心”,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小心翼翼,母亲的“挡”、“扑”、“抓”都是为了“忍”——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如膏盲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要告诉儿子要好好儿活。母亲这句话所表现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药,正是“谁言寸草心”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放出光芒来。在课中我问学生: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要接受现实,不能自暴自弃。有的说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因此,母亲的好好活,才像家常的话儿一样,母亲的爱才显得真实,可信,可叹!才能找到提问的生发点,才能利用问题真正的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就这样,我利用一连串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的接近并深入文本,继而有了自己的发现。可见有针对性的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又切合了学生的兴趣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完整而流畅的,才是有生气的。当然,设计这样有针对性地问题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练驾驭,只有精心的备课才会有精彩的课堂!
  二、朗读指导,捕捉提问时机,读出思考
  为了让学生体会更深,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在音乐中朗读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字(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我与地铁》;(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有关庙的回忆》。听着,读者泪不自禁。接着,我们回到课文,在读文中描写菊花的句子。此时我说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也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_——读出了书中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我提出:回过头来看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孩子的回答太精彩了。的确,母亲的好好儿活照亮了我一生,给了我一生的影响,让我怀念一生,让我在有缺憾的生命中找到另一种延展。课上到这里,学习已经结束,会让你意犹未尽。这时我又问:他们的故事很感人,跟我们有没有关系?没想到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没关系。乍想也对,这就好比看电视剧,感动得一塌糊涂,过后拉到。学生呢,当天回家也许会对父母说自己好感动:你看人家的母亲,你看史铁生……。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因此,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于是顺势又提出把课文最后一句的“我俩要好好活”的“俩”改为“们”,成为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并讨论这里的“们”会指谁,指家人,同学乃至天下所有的人。最后,我让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好好儿活” 留给自己的独特思考。有几个学生的发言,至今记忆犹新。
  生1:笑对人生,活出自己的尊严。
  生2: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自己的人生。
  生3: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就是幸运。因此无论如何要好好儿活。…………
  教师说“好好儿活”对于我的思考就是身体的残疾是看得见的,可怕的是,还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心里的残疾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正是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提问,学生跟着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展现他们生命的精彩。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也能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至于文章的重难点,就这样用几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引领学生换位体验,进行激情转换,引发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预设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课文的任务、情节中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了解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作者描写过程中的情意。能与作者与材料中的人物同悲共喜,从而达到情感转化的目的。如《再见了,亲人》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现在你们就是志愿军,你想和谁告别就和谁告别。可以选择一段可以选择几句话。
  生: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一个《捣米谣》吧……(和小金花诵别)
  师:那位是妈妈用生命救回的老王,请你来和小金花告别。
  生:(一男生读,创造教材,把文中的“老王”变成了“我”,真正进入角色)
  师: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诵别,你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开始……   生: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诵别,有的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师:(出示课件“别亲人”)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分别。(教师语气很慢,很动情,同时播放站台上当时真实的告别场景)
  生:(表情激动,完全进入情境,自己仿佛就是志愿军,在经历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
  师:列车就要离开了,志愿军只好发出了最后的呼喊。(引导读课文最后三段)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出示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
  师:听着志愿军的话语,朝鲜人民会怎样告别?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志愿军”
  师:你们这边(指左边同学)是志愿军,这边(指右边同学)是朝鲜人民,你们就这样一句接着一句不停地向对方诵别,你们(指左边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们(指右边同学)就读上面课件的三段。(教师指挥,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互相对读,此起彼伏,气氛感人)。
  师:(课件播放:火车开动的情景)车轮滚滚,列车在走,情却不走,心里想的还是亲人!一边是志愿军,一边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话……
  生:再见了!再见了!
  师:(指刚才扮演的两组)一边还是志愿军,一边还是朝鲜人民,你们的告别声叠叠起伏,一浪高过一浪。(教师用手势指挥)
  两组学生在“再见了,亲人!”的声音重叠中,在火车声的渐渐远去中,在老师的指挥中,声音越来越弱……
  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但最终沉淀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是这声音——
  生:亲人!
  角色扮演,置身情感的磁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相互感染者,美好的情愫在悄悄流淌,共同走向高潮。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全力投入正是我们要努力寻觅的课堂生活。
  四、用心呵护,创意地提问,让学生超越教师
  教育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在于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用心呵护和敞亮学生内心世界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的骄傲就是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 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英雄的坚强和伟大。正当同学们沉浸在对英雄的敬佩之中时,一位同学问:“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有那么近,他身上又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我当时不知怎样回答,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讨论,课堂一时静了下来。这个富有冲击力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在思考,在感悟。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解决的。他说:“枪支弹药一旦爆炸,整个形势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友的伤亡,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他肯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的灼烧。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个让教师呆住的问题,这个课文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被学生创造性的解决了!
  创造的火花要用创造之火去点燃。教师要有意创设课堂情境。如讲《司马光》时,我创设以下情景:此时,你就是司马光同伴中的一个,看到同伴有危险,你首先应怎么做?如果同伴落水发生在当代,你都会想出哪些解决的办法?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许许多多抢救同伴的“现代化办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被教师“创意”的提问所吸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能力、磨砺了思想。让语文课堂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五、注重提问的态度
  课堂提问的激励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在提问时要有亲切的态度、肯定的眼神,使学生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从而爱学、会学、乐学。所以在提问时,我会一直保持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期待着学生的答案。即使是一个错误的答案,我也会给他一个应有的鼓励而不至于打击到他的自信心。其实六年级的学生是不爱举手发言的,他们对于老师的提问一般会是保持沉默,因为他们生怕回答错误会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渐渐消退。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我一直向学生灌输一个理念:“答错没关系,只要你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保证自己的每一次提问都要和颜悦色,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要正确的引导,不批评不打击。学生就在这样的鼓励和期待之下,有了更高的积极思考的兴趣,而不是畏惧提问。
  总之,课堂提问千门万路,相信每一位教师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开放;让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自由。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为自己的每一次提问找到最佳的方向;愿每一位学生都能让自己的每一个答案绽放耀眼的光芒!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不会生疑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真谛,体会不到文章的“妙处”,“长进”也就不大。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1、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2、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励学生感奋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主动探求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双手给学生奉送真理。
  3、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能是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也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
  4、积极评价,观点明确,提高学生思维。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的理解,对知识的挖掘,所以提问要突出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深入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还应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学生主动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也给予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5、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生动性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动性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
期刊
[摘要]蟒河中学依托地域优势,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工厂,走进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结合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 地域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期刊
[摘要] 每年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人员都有严重的流失,其中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缺乏对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觉得自身的价值难以实现。每年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计其数,但在幼儿园工作3年后,还仍然坚守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的,所剩不多。让幼儿教师在起初的工作中就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拥有了职业幸福感,这对于满足教师心里需求稳定幼儿教师队伍,保证幼教质量都有很大的作用。本文想通过研究幼儿教师职
期刊
[摘要]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它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方法,归纳推理能力是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逐步渗透归纳推理思想、展示归纳推理作用、培养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们尝到使用归纳推理方法的甜头,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学习;研究  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
期刊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中,班级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在班级管理中最难管、最不好管的还是那些“问题学生”,所以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这重,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在对“问题学生”管理作了一些思考,下面就这“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后进生一般都表现出各自的显著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又是使他们落后的主要原因,
期刊
鲁迅的《雪》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强调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特感受、见解和评价。  《雪》是一篇散文诗,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至极。相较之前学生接触的鲁迅作品,本文更适宜静读、默思,再感受。《雪》的主体是两幅具有对比意义的雪景,作者不仅通过映衬手法显出它们的个性,而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感受,作者的情感全部隐含在字里行间,这
期刊
[摘要] 创新是进步的标致,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
期刊
[摘要]要想上好一堂好课,就必须有好的设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开动脑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天赋,创造性地进行知识建构,学生渐渐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考题;课堂教学  要想上好一堂好课,就必须有好的设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开动脑筋,运用已有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一、创设生
期刊
课题名称:蚂蚁怎样走最近  科 目:数学  年 级:八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实际问题中构造直角三角形,提高建模能力,进一步深化对构造法和代数计算法的理解。  二、问题解决  1、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体验空间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时,对应的点,线的位置关系 ,从中培养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