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两会”务实,强调中国经济增长率在快与慢、国企改革在进与退、金融改革在取与舍之间寻求理性平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中国“两会“年年召开,但很少像现在这样备受世界关注。“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做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16年宏观经济和各项改革进程进行了安排。
政策目标有进有退。形势越是复杂,政策调控就越要有所选择。
第一,在微观福利上有进,在宏观增长上有退。一方面,中国务实下调了短期和长期的增长目标,将十三五增长底线定为6.5%,将2016年增长目标定为6.5%~7%区间,表明了对宏观增长减速的客观容忍;另一方面,中国明确将发展目标定位为为人民谋福祉,丝毫没有放松对决胜小康的硬要求,并将稳增长的核心考虑确定为保就业、惠民生。
第二,在内部均衡上有进,在外部均衡上有退。一方面,中国将发展动力更聚焦于内部,强调通过供给侧改革提振全要素生产率,全力培育消费型的内生增长新模式,并明确指出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另一方面,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给出明确的贸易增长目标,只是强调了“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显示出在外需乏力、风险林立的国际环境中不冒进、不强求的务实改变。
第三,在协同监管上有进,在金改节奏上有退。一方面,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放在了段落最前面,这种顺序安排暗示了监管体制改革重心前移、即将破局的趋势;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未确切提及注册制和人民币国际化,并强调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反映出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系统性风险隐患尚存的背景下,中国在推进互联网金融、资本市场根本性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上将更加审慎,改革方向不变,但必要时可以适当放缓节奏。
政策搭配有张有弛。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叠加的发展挑战,单一政策势单力孤,即便再正确、再有效,也难以解决一揽子问题,只有内容协调、效果协同的政策搭配,才能应对复杂局势。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了中国政策搭配顶层设计的重要信息。
一方面,供给侧政策展现出有细节的张力。强调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另一方面,需求侧政策展现出有节制的松弛。全球需求侧政策都已经进入瓶颈状态且边际效用递减,相比之下,中国“三松”政策搭配的空间反而较大。
政府工作报告在肯定政策有空间的、确定政策要发力的同时,也警示政策要留余地,“留有后手、谋势蓄势”,这暗示着,中国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短期发展、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未来释放始终保有警惕。
具体来看,财政政策宽松力度明显加大,2016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 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已达到国际警戒线。货币政策虽然没有改变“稳健”基调,但会在灵活偏松的方向更加有所作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要统筹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这暗示着降息还将出现。汇率政策强调了“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意味着人民币有效汇率高估压力的释放将是渐进的,汇率底线依旧是“均衡水平”。
基于对中国渐进式改革和稳健宏观调控的分析,笔者认为,政策效果的显现也将是一个“有快有慢”的过程,需求侧刺激性政策的效果将很快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政策的效果则将缓慢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