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遇险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光游轮的一间船舱莫名其妙地开始涌进海水,很快,更多的船舱也开始进水。船员们努力用抽水泵排出舱内的积水,但动力系统又瘫痪了。游轮上的154人顿时陷入慌乱,因为他们正身处世界上最冰冷、最偏远的海域——南极。
  探险之旅
   2007年11月23日的傍晚时分,在世界的尽头南极,“探险者”号游轮缓缓前行。这艘加拿大游轮穿越了大西洋,经过了阿根廷南端的福克兰群岛和南乔治亚岛,历时11天才抵达这里。
   探险者号此行的目的是带游客去游览南极风光,船上的91名游客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已经为旅程支付了高达1.6万美元的费用。不过,考虑到南极之行可能是普通人一生中最具有冒险性的旅行,机会难得,所以游客们觉得这个价格是值得的。除了优美的南极风光,观光轮船对游客也有极大的吸引力。探险者号是一艘73米长的大型豪华游轮,也是一艘专为极地观光而制造的冰区加强型船舶,它有上下两层船底,即使海中的浮冰刺穿了最下面的一层船底,探险者号仍然可以继续航行。
   探险者号的船员们大都有丰富的航海经验。船长本特·维曼是瑞典人,他在靠近北极的波罗的海冰区航行超过了25年,是一位冰区航海专家。大副彼得·斯文森是职业探险家,他总是跟随航船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危险海域,是应对海上突发情况的老手。船员们对于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航行体验,他们将驾驶舱向游客开放。游客们如果在自己的舱房里觉得单调无聊,就可以到驾驶舱中随意拍照、录像,他们不仅能够了解船长和船员们每天的具体工作,甚至有机会亲自参与到船舶驾驶事宜中来。
   更改航线
   虽然整艘船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但这里毕竟是危险的南极。海面上的天气状况变化很快,会带来暴风雨和汹涌的海浪。海水中漂浮着冰,它们会相互聚拢在一起,形成冰原,可以迫使轮船停下来,或者更糟,直接撕裂船壳。如果游船在南极出事,很难指望得到别人的救援。
   为了保证安全,驾驶舱的船员们时刻保持警惕,紧盯着眼前的海面。不出意外,探险者号明天将会迎来旅行中最重要的日子——在南极法尔兹半岛登陆。为了到达那里,探险者号必须驶入冰区。天空已经黑下来了,虽然船员们一直紧盯着海面,但外边实在太暗了,很难看清楚海水中有什么。本特·维曼浏览了最新的冰况报告,不禁皱了皱眉头。
   根据雷达的显示,通往法尔兹半岛的道路已经完全被巨型海冰封住了,探险者号无法穿过这些巨大的冰墙,必须改变航向。为了不让游客们失望,船员们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 — 企鹅岛。维曼觉得企鹅岛是一个不错的“B计划”,一方面,企鹅岛靠近南极半岛,有很多野生动物,另一方面,企鹅岛沿途的海冰是可以穿越的。维曼随即来到娱乐舱,面对正在举行酒会的游客,汇报了最新的“路况”和“B计划”。维曼提醒游客,游轮即将穿过一片冰区,游轮会尽量避开浮冰,避不开时,就不得不碾破冰面,这会使游客感觉到一些震动和噪音,但这没什么好担心的,戴个耳塞就可以。
   进入冰区
   酒会过后,英国游客多琳·霍伍德带着摄像机来到驾驶舱,她向舱外看去,探险者号正遇到越来越多的海冰。船长打开了探照灯,发现面前是一片冰原,探险者号不得不减速,进行破冰作业。
   维曼亲自来指挥,首先他要判断面前的冰块的年龄,看起来,探险者号面临的冰都是“首年冰”。首年冰形成的时间只有一年,没来得及变厚变硬,探险者号可以轻易地碾碎它们。真正危险的冰是多年冰,南极气候严寒,海水中的浮冰常年不化,有些多年冰甚至形成于冰川时代,它们经过漫长的冻结,早已比钢筋混凝土还要结实,这些多年冰是探险者号必须避开的危险障碍。
   维曼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海冰在某个方向上看上去比较松散,沿途应该都是首年冰。于是,维曼嘱咐舵手,探险者号需要沿着这个方向稳稳地破冰前进,按照雷达信息,再前进14千米,探险者号就可以从冰原中走出来,进入开阔的水域。
   探险者号开始破冰了,它缓慢地前行,利用尖锐的船头撞破首年冰,就像犁锄一样犁开冰面。当游轮遇到更大的或者更厚的浮冰时,船长会下令让船退后一下,然后积蓄动力向前冲,让船首冲到浮冰上方,利用冲击力和重力将浮冰击碎——这一船首做俯仰运动的过程被维曼称为“打冰”,这也是他在波罗的海用了20多年的破冰技巧。在维曼的旁边,多琳也打开了摄像机,记录下探险者号破冰的过程:在茫茫冰原中,这艘游轮不停地前进、后退、前进、再前进,直到突破面前的冰块,船身撞击冰块时剧烈地震动,产生咯吱咯吱的噪音。
   突发事件
   探险者号的舱房中,破冰的噪音更加震耳欲聋。美国游客伊莱·查恩早早戴上了耳塞,试图睡个好觉。探险者号折腾了两个小时,终于来到冰原的边缘,即将摆脱冰块的纠缠。维曼已经可以看到清澈的海水,他鼓励船员们冲破航线上的最后一点冰。
   在床上,伊莱·查恩忍受着噪音和震动,睡得迷迷糊糊,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觉得自己的手有点疼。原来,查恩的手指放在了床头和舱壁之间,舱壁却弯曲变形了,挤压了他的手指。查恩往舱壁上摸了一把,舱壁竟然是湿的,冰冷的水正顺着墙壁向下流。查恩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他打开了床头的阅读灯,眼前的景象吓了他一跳——他所在的舱房已经变成了一个水池,地板已经被淹没,水面还在上涨,即将漫过床面。查恩跳下床,站在水池里,一时慌了神。他猛然想到,上船时,船员曾告诉他,游客的舱房里有一个报警的紧急按钮,所以查恩立刻将它按下。
   驾驶舱里,船长维曼听到警报信号,派人下去看看。船员到了查恩的舱房,报告说:“这里有很多积水。”维曼说:“尝一尝,是不是盐水?”如果是淡水的话,这就是游轮内部的自来水管道泄露,那就是小问题;如果是盐水的话,那就说明探险者号破了一个洞,海水涌了进来。
   不幸的是,艙房内的积水确实是海水,维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通知所有的游客离开自己的舱房,到三楼的休息室集合,领取救生衣,然后维曼派遣彼得·斯文森亲自去处理下面的危机。    无奈弃船
   斯文森来到舱房的时候,水面已经没过了膝盖,水温只有1.5℃,更多的海水仍然不断从船壁中流出来,情况很吓人。斯文森立即启动了抽水泵,然后去寻找进水的源头。他找到了一把斧头,将墙壁凿开,看到了海水从一块镶板后边涌进,斯文森又将镶板拆下来,终于找到了船壳上一个拳头大的破洞。斯文森和船员们立即堵住这个洞,开动抽水泵向舱外抽水。
   斯文森决定继续检查,结果发现了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有另外三个舱房也被海水淹没了,积水越来越多。尽管斯文森和船员们将船上所有的抽水泵都开动起来,但水涌进的越来越快,船身也开始向右舷倾斜。
   维曼和斯文森明白,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探险者号倾覆并沉入冰冷的南极海洋只是时间问题。无可奈何之中,维曼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他发出求救信号,拉响警报,命令船上所有人前往指定的救生艇,弃船逃生。
   当听到船长发出的警报后,游客们从休息室蜂拥而出,奔向救生艇。
   偏偏这个时候,海水涌进了动力舱,淹没了发电机的燃油输送泵,导致探险者号失去了动力。如此一来,探险者号不仅无法前进到开阔水域,反而渐渐漂回冰原内部。船员们明白,他们只能在开阔水域中释放救生艇,如果救生艇在冰区中下水,它会被浮冰损坏。电力工程师杰西·鲍洛夫斯基急忙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将一根水管改装成燃油输送管,利用虹吸效应确保燃油源源不断地进入发电机。
   利用最后一点动力,探险者号总算冲出了冰原。游客和船员共154人全部弃船,上了救生艇。他们被困在距离陆地4 0千米的地方,被南极海浪推来推去。天空下了点小雨,冷得刺骨,人们又湿、又累,很多人晕船……游客乔治·黑尔拍下了这场灾难的视频。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自己会死的时候,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盏灯。两个小时后,那盏灯的主人— —“北方挪威”号终于赶来,所有人安全获救,随北方挪威号离开。15个小时后,探险者号沉入海底。
   事故调查
   加拿大安全调查员鲍勃·福特受命调查探险者号沉船事故的原因。探险者号是一艘冰区加强型船舶,它已经安全地在冰冷水域航行了200多次,怎么会出事呢?船员们匆忙撤离时,已经把记录航行数据的计算机落在了船上,鲍勃只能先和船员谈一谈。
   鲍勃首先与船长维曼进行了谈话,但没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调查没有进展。这时,多琳·霍伍德和乔治·黑尔给鲍勃寄来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录像,里面记录了拍摄时间、浮冰和风向,帮助鲍勃还原了事故过程的时间线以及大量细节。
   多琳的照片和视频显示,在探险者号进入冰原后,维曼使用“打冰”的方式冲破浮冰,随着船向冰原深处移动,所遇浮冰的厚度也更厚了。但探险者号仍然保持着每小时9千米的航速,遇到厚冰,就后退一下,积蓄力量向前,将冰撞碎。就在即将驶出冰原的时候,探险者号又遇到了“难啃的骨头”,它做了一次“打冰”运动,这时,查恩的警报声立即响起。显然,这次“打冰”损坏了船壳,是事故的导火索,乔治正好拍下了这次撞击的视频。
   原来,探险者号正在接近一块巨大的浮冰,这块浮冰显然不是首年冰,而是可以穿透船体的多年冰,当探险者号进行“打冰”运动时,它的右舷被多年冰重重地刮了一下。探险者号虽然有一个双层底部,但它的侧部船壳却只是单层板,在多年冰面前,单层船板是很脆弱的。这次刮擦在探险者号的右舷划了一个口子,所以好幾个舱房会同时进水。
   船长为什么会判断失误呢?鲍勃发现,维曼在波罗的海航行20多年了,但这还是他第一次在南极航行。波罗的海在不同的季节会结冰和融化,所以海冰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堆积变厚,但南极要危险得多。维曼在冰原中,依然保持每小时9千米的航速,在黑暗的环境中,这个速度过于快了。
   经验不足、过于自信再加上天色黑暗,维曼和他的游轮鲁莽地撞向多年冰,导致了这场海难。
其他文献
冰封奇觀
期刊
指导老师:张叔瀛、邢永川、李晓林、王洪玎、杨浩、石村
The Development Mode Guided by the Contemporary Local Culture Inspirit  —Demonstration to the Plan Principles of China Changbai Mountain Public Art International Creation Camp    China Changbai Mounta
  
在2008年金秋9月的长春,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隆重召开,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学者、雕塑家、艺术批评家以及城市雕塑的领导者和工作者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同欣赏着雕塑发展的丰硕成果,孜孜探索着雕塑发展的壮丽明天。9月7日下午,是大会专题沙龙之三的“第十四届中国雕塑论坛”。论坛在东北师大举行,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尚熹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殷小烽共同主持。与
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房间里的灯光忽明忽暗,原本寂静的房间突然传出“呜呜呜呜”的诡异声音。突然,一個白衣女鬼出現在房间里,它四处飘荡,好似在寻找什么。然后它慢慢探向床底,发现了躲在底下瑟瑟发抖的你。“啊啊啊啊!”你被吓得发出了凄厉的惨叫声。   我们为什么会被女鬼吓到   因为女鬼不是人,却又很像人。根据恐怖谷理论,一个物品的仿真度越高,人类对其越有好感,但是当仿真度超过一个临界点时,人类的
特奥蒂瓦坎古城,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在其繁荣兴盛的六、七世纪,全城有20万人口,规模可以和中国当时的长安相比。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特奥蒂瓦坎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生气勃勃、繁荣富足的名城,为什么惨遭废弃,为什么就突然衰亡了呢?  千年时光的流逝,并未能驱散笼罩在特奥蒂瓦坎的神秘和悬念,面对着重重迷雾,最简单的一种说法是遭到了外敌入侵。但是,特奥
上月底,在中国南方深圳特区的宝安区沙井街道内,启动了一次名为“第八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暨‘汉玉杯’雕刻大赛”的活动。自4月28日举行开凿仪式至5月17日的展览开幕暨颁奖典礼,一场为期20天的国际雕塑盛事圆满结束。际此曲终人散、“尘埃落定”的时候,再一次回顾那一段难忘的艺术之旅;在心中余温仍存之间,从“地”、“石”、“人”三个侧面做一次回放。    “地”    中国现代雕塑自诞生之日起就落后于西方先进
2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向国家元首阿卜杜拉递交辞呈并获得批准。在原定2020年5月交棒给安瓦尔的日期即将来临之际,马哈蒂尔此举是以退为进,既摆脱了交棒的承诺、巩固了个人权力,又粉碎了和自己政见不同的安瓦尔的总理梦。  94岁的马哈蒂尔是马来西亚政坛的传奇人物,早年是一名医生,后来从政,1981年7月到2003年10月间担任马来西亚总理,学生运动领袖出身的安瓦尔曾得到他的刻意提拔,担任副总理
本科毕业生作品:  1 赵飞 《光梳一》 综合材料 导师:李秀勤、赵明、余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