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儿是个穷地方,风沙肆虐,干旱异常,一年下不了几场雨,偏偏赖以温饱的全是靠天吃饭的山地。
从开春就盼雨,三月盼到四月,五月也不遲。眼巴巴瞅着天,下起雨来,更要瞅的仔细。雨是会骗人的,有时只是稀稀落落的几滴,有时来势汹汹,最后却刚好洒湿地皮。好不容易盼到一场货真价实的雨,大人小孩齐出动,牵牛扛犁冒雨直奔山里,趁着这点儿湿气赶紧种进去。种子侥幸发芽出苗了,还是要盼雨,好让它们活下去,到了开花抽穗结籽,更要盼雨。雨呢,就是不下,数的见的雨都下在了秋季——收获的季节。
人们忙活一年也往往没有多少收成,生活贫瘠,灵魂更是贫瘠,没有东西可以相信,就迷信,信神、信鬼,信土地爷、信灶马爷,信阴阳先生、信巫婆,相信一切荒诞不经的东西。其他地方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我们没童话,只有鬼故事,而且连鬼故事都缺,讲来讲去就那么三五个。至于童话故事书或是可以阅读的书,更缺。
缺书看却偏偏爱看书,可以算作一种病,不幸的是,从识字起我就患上了这种病,一闲下来,就想手里拿本书看看,一看就看得天昏地暗,不吃不睡不干活,因为看书不知挨了多少揍。挨揍一点都不痛苦,最痛苦的是没书看。方圆六七里,能看的书加起来也不超过二十本,剩下的十几本都是专业书籍,比如《致富经》《养羊与羊病防治》《科学施肥》……这类书我也看过两三本,的确没有多少趣味,但好歹是可以阅读的文字,要知道没书看时,我连地上印着字的废纸片都能拣起来聚精会神看一会儿,由此可知病的有多深。
初二那年的寒假,我有幸拿到了一本从没见过的外国小说。书的主人是我堂哥小华的同学,和我姑姑同村,姓杨,名字忘了,也忘了去他家的原因。记得向他借时,他有些不情愿——这种心情我能理解,书是稀缺品,所以每个人都格外珍惜手中拥有的几本,轻易不外借。在我再三保证会将书还给他的情况下,加上小华哥也帮着说了一些好话,他才给借了。
在姑姑家吃过饭,大约是下午四点,我们踏上回家的路。天空半阴着,太阳隐在稀薄的云朵后面,光芒微弱,没有一点温度,黄土高原的农历十二月,气温多在零下十几度。那天北风呼啸,比往常更为寒冷。
从姑姑家到我们村,总共八里路。最先是一块四里多长的农田,尽头有两道陡坡,一道向南,一道向西,向南的坡上面是个村子,向西的坡上面是大约一里见方的台地——走过这块台地,再穿过一块两里多点的沙柳林,翻过一道山梁,就能看到我们的家了。
我们爬上西边的斜坡时,太阳搁浅在地平线上,金黄的余晖夹着寒风漫过空荡荡的台地,照亮了我们的脸。
在一片耀眼的昏黄中,我想起那本书,便摸了摸兜(书揣在我毛呢外套的斜插兜里,兜很宽很深,揣一本书紧紧当当),一路上我摸了几次,每次书都在,可是这次兜里空了。书也丢了。
我记得经过农田中间结冰的泄洪渠时,我们滑了会儿冰。我玩得忘乎所以,还摔了一跤,书也许就是那时掉的。小华哥知道我嗜书如命,但还是劝我别回去找了。他认为书不一定就掉在水渠那边,也有可能掉在别处,要是不能顺着原路返回,找到书的可能性很小。再说天很快会黑,想摸黑找到书,更不可能。为了打消我的顾虑,他说开学后他会跟杨同学解释丢书的事。他们关系很好,他不会为这事生气。
夕阳一点点收回铺洒在大地上的光辉,天色在变暗。他笃定、充满说服力的语气与我的焦急无措形成鲜明对比。他只比我大21天,处事却远比我成熟,这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里表现的更为明显,凡是遇到事情,他总能切中要害,该断的断,该舍的舍,从不做无意义的事。而我则总是困于人困于事,遇到事情一味躲避,总是因为害怕自己不能承受某种结果,便去努力补救,从不分析这结果到底有多可怕,可怕的成分里又有多少是自己的臆测。
我坚持回去找书,一是向杨同学作过保证,二是漫长的寒假,没书看太痛苦了。不管能不能找到,我要试着去找。
我们走上了不同的路,他是回家的路。他不能陪我去做一件不明智的事,而我也没有请求他陪我去。
他的推断是正确的。我回到泄洪渠时,天色暗了下来,书没在那里,我不死心,一直走到姑姑家,她家也没有。风停了,但天空飘起零星的雪花,可我坚持要回家。姑姑拼命劝我,我脚步不停,走出大门,她追出来,暮色苍茫,我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只听她焦急地说:天黑了,下雪了路不好走,水磨沟煞气太重了……我这才停住了脚。
水磨沟就在农田尽头两道坡的交界处,四十多年前开过水磨坊,不过当时已看不出多少痕迹,只剩一段在沙石河床上凿出的水渠,十来孔废弃倾塌的窑洞。那里地形僻静,终年少见阳光,窑洞的旁边立着四五座荒坟,白日里一人经过,都感觉阴森森的。入夜后,据说黑咕隆咚的窑洞里常有异常,低低的说话声,笑声、哭声,间或是锅碗瓢盆磕碰、骡马喷响鼻的声音。我那时颇有几分胆量,从来不信那些神神鬼鬼的说法,但是对水磨沟,多少还是有些忌惮。但我只是顿了顿,我想也许我还残留着一点找到书的希望,所以仍然坚持要回家。姑姑没办法,从自家柴垛里抽了一根拇指粗细的木棍,硬塞到我手里——她胆小,走夜路会拿一根木棍,不时向身后甩一甩,照她的说法,那些不干净的东西一般都跟在你身后。
于是我带着一根棍子,踏上了回家的路。从她家离开后没走多远,我就知道不可能找到书了。因为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最后一点天光也被大雪吞噬,我走在那块农田上,已看不清脚下高高低低的玉米茬,磕磕绊绊几乎无法下脚,于是不得不绕远,顺着田地边弯弯曲曲的水渠前行。
但无论如何,水磨沟是绕不过去的。早在几百米外,我的心就提了起来,越到近前,心跳得越快,头皮一阵阵发紧,似乎灵魂与身体分离,身体只是僵直地向前移动,灵魂则绷紧每一根神经,竖起耳朵细听着周遭的一切。可是除了冰面下流水潺潺,没有任何其它声音。我甚至大着胆子朝那一孔孔窑洞看了几眼,并无异常,黑乎乎的窑洞里什么都没有,只有雪下的愈发大了。
我脚步飞快地爬上斜坡,来到台地,此时天地间已白茫茫一片。紧悬的心放松下来,想起了那本书,这会儿它已经被雪埋了。雪融化的时候,它会被洇湿,字迹变得模糊,再被凛冽的寒风一页一页撕掉,等不到春天,就踪影全无。我不知道书的名字,因为封皮掉了,内容只看了开头一段,是平常的景色描写,我本可以看得更多,但想到寒假只有这一本书,我得省着看。这会儿小华哥早已到家了,应该正守着火炉看电视,我家里呢,恐怕是母亲一个人,坐在寒夜里纳鞋底,父亲又不知浪荡到哪里去赌博了。我一定还想了许多事情,一个人在安静的雪地里,特别适合想事情。 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走得大汗淋漓,脚掌发麻起来,都觉得困了,可还没走出台地。这条路我走了很多次,平时走出台地只需七八分鐘,尽头有一座低矮的沙丘,背面生长着两棵大柳树。我记得自己好像没有经过那两棵柳树。我想一定是刚才犯迷糊了,没有好好走路,耽搁了,便打起精神,继续向沙丘那边走去。
走了会儿,还是没到,身边的景象也没有多少变化,几株长的较高的茅草在寒风中摇曳,这景象我刚才像是见过。心下疑惑起来,停住脚步,再次确认了方向。下雪的夜,并非漆黑一团,白雪映着天光,微微发亮,天色介于昏与黑之间,从飞舞的雪花中看过去,四野灰茫茫的,远处和近处的事物,皆已难辨形状,但起伏的梁和平地,多少能看出些区别,梁在高处,阴影似乎更为深重。我是以家那边的山梁为目标的。
这次没走多久,前方出现了沙丘,我松了口气,走近一看,头皮不禁一阵发麻,哪是什么沙丘!是两个挨着的小土包,在白雪掩映之下,与沙丘极其相似。小土包的中间有一道豁口,出去就是下水磨沟的陡坡,我完全走反了!
可我明明是向着西边的山梁走的,怎么会完全反过来了呢?第一个冒上心头的想法——是不是遇到了“鬼打墙”,这样的故事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好多次,心里更毛了,立刻转身,死盯着那道山梁走起来,心想这次方向肯定是对的。
雪还在下,万籁俱寂,只能听见脚踩在雪地上的咯吱咯吱声。我没戴帽子和手套,可一点都不觉得冷,因为浑身都在冒汗,只是愈发疲倦了,双腿沉重起来,眼皮也在发沉,极想找地方坐一会儿。心里还是清醒,警告自己千万别睡着。就在去年冬天,镇上的一个男人喝醉酒,睡倒在回家路上的雪地里,早晨发现时冻得僵硬。
眼睛一直盯着那道山梁,直到脚下被绊得踉跄起来,才记得低头。我发现自己正走在一条被洪水冲出的浅沟里,再向前两三步,便是一道悬崖!沙丘那边没有悬崖,所以我毫无防备,要不是水沟的提醒,我可能一脚就踏到悬崖下面去了。
我惊出一身冷汗。努力分辨,看出对面也是一道悬崖,中间的谷底平坦宽阔,应当是一大片农田。台地四周符合这种地形的,只有北面。这次我走偏了。我一直当作目标的梁,不知什么时候换成了北面这道。这会儿我才察觉到,阴影深重的地方,不一定就是梁,目力不及之处,看起来都黑乎乎的。醒悟过来自己是迷路了,并且知道迷路的原因是大雪茫茫的台地上没有显眼的标志。
从小学课本里学到的知识,此时派不上任何用场。天空没有北斗星,通过树叶稀疏繁茂辨别方向更没可能,台地没有一棵树,有树也落完了叶子,即使有叶子,也看不清。离开悬崖,心里没了主意,脚下愈发软了,走出四五十米后,实在累得走不动了,恰好空旷的雪地上有个小土堆,就坐了下来。
我还有两个选择,一是返回姑姑家;二是从水磨沟南面的坡爬上去,去对面的那个村子,村里有一户我家的亲戚,台地到他家只有一里多点,很近,我坐在土堆上,都能看见村里一户人家的院子。二者任选其一,我都可以避开台地,但是必须回到水磨沟。我不愿意折回去,也不愿意去亲戚家,不知道为什么,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回家,回到自己的家里。家呢,就在三里之外的山梁后面。
身体热烘烘的,坐下后便愈发觉得困倦,眼皮打架、哈欠连连,心知道不能睡,但哪能抵挡得住睡意阵阵来袭。身体不由自主便向后靠去,躺下之前,出于本能向后瞄了一眼,咦!后面怎么立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以为花了眼,又小心翼翼瞄了一眼,没错,的确有个黑乎乎的东西!难道……心脏猛地一缩,睡意霎时飞到九霄云外,噌的蹦了起来,举起棍子就要抡向那东西,定睛一看,原来只是一根木杆,手松了,没抡下去,又一想,一根破木杆不好好倒在地上,为什么要立起来吓人,余恨难消,又抡起了棍子,想把它打趴下,可是……空荡荡的台地上毛都没有一根,哪来的木杆?眼睛顺着木杆向下看去,握着棍子的手臂就僵了,人也跟着僵了。
希望那是我最后一次体验毛骨悚然,一刹那像是触了电,脑袋嗡的一声,后脑勺一紧,全身的毛发都竖了起来,从头皮到脊背一阵阵发麻,汗水涌出每个毛孔,从头发根一路下滑,滑过脖颈、后背,滑落到腰间的裤腰上,身体冰凉得像跌进了地窖。我一声没吭(没有大叫一声,也没有蹦的离地三尺),而是缓缓放下扬起的手臂,屏住呼吸,转过僵硬的身体背对木杆一步一顿走起来,此时哪顾得方向,只想赶紧离开,也不敢发足狂奔,生怕弄出一丁点声音。
许多事情,明白过来只是一瞬间。一直向前大踏步地走着,走出几十米后,突然就明白了——我为什么非得盯着远处的山梁呢?为什么非得死认着西面,对面的村子,对面那户人家不就是最好的目标吗?
我向着村子,一直走,直到被台地南面的深沟阻住脚步,再转身向西,沿着深沟的边缘,终于走出了台地。
翻过沙丘,走进沙柳地,还是看不清,走得跌跌撞撞,但心里没那么害怕了,毕竟有稀疏的树木和一丛丛沙柳作为参照物。隔在我和家之间的那道梁,越走越近,已经看得见梁后面的火光了。
那是1999年,我14岁,村庄对面的台地上建起了一座天然气输送站,它是闯进我们生活的第一个代表着工业文明的建筑。输送站有一根高高的烟囱,用来排放废气,总是燃着火,昼夜不息。
当我爬上山梁,被那团火光照亮,看着白雪覆盖的村庄,十四岁的我,一霎时真是悲喜交集。紧绷的神经和身体一下子松弛了,身体软的没有一点力气,只凭着一口气,捱回了家。
十点多了,母亲睡了,我没有对她说迷路的事。我的外套全湿了,两个裤腿沾满泥点,鞋底厚厚的一层泥,鞋里也灌进了泥浆,脚没了知觉,小腿也肿了,适应黑暗的眼睛看着家里昏暗的灯光,也感觉亮得刺眼。整个人处于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躺在炕上,迷迷糊糊中,感觉自己仍走在那片白雪茫茫的台地,寻找着出路。
现在说说那根令我魂飞魄散的木杆——那是一根引魂幡的杆子,也就是说,我坐的小土堆其实是个坟头!那是台地上唯一的坟,新埋了不久,就在台地东北角,墓主姓让,方圆十几里,只有这一户姓让的,住在北面悬崖下的山坡上。我能坐在那坟头上面,也算是机缘巧合,它虽让我备受惊吓,但惊走了我的睡意,并间接让我确定了方向,我应该感谢它。现在想来,如果它真是个普通的小土堆,我可能就睡过去了,那么第二天人们就会在坟头发现一个冻僵的男孩。
后来我去过很多图书馆,小的,大的,大到会迷路的那种也去过,始终没有找到那年风雪夜我丢的那本书。至于那个寒假是怎么过的,我忘了。
从开春就盼雨,三月盼到四月,五月也不遲。眼巴巴瞅着天,下起雨来,更要瞅的仔细。雨是会骗人的,有时只是稀稀落落的几滴,有时来势汹汹,最后却刚好洒湿地皮。好不容易盼到一场货真价实的雨,大人小孩齐出动,牵牛扛犁冒雨直奔山里,趁着这点儿湿气赶紧种进去。种子侥幸发芽出苗了,还是要盼雨,好让它们活下去,到了开花抽穗结籽,更要盼雨。雨呢,就是不下,数的见的雨都下在了秋季——收获的季节。
人们忙活一年也往往没有多少收成,生活贫瘠,灵魂更是贫瘠,没有东西可以相信,就迷信,信神、信鬼,信土地爷、信灶马爷,信阴阳先生、信巫婆,相信一切荒诞不经的东西。其他地方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我们没童话,只有鬼故事,而且连鬼故事都缺,讲来讲去就那么三五个。至于童话故事书或是可以阅读的书,更缺。
缺书看却偏偏爱看书,可以算作一种病,不幸的是,从识字起我就患上了这种病,一闲下来,就想手里拿本书看看,一看就看得天昏地暗,不吃不睡不干活,因为看书不知挨了多少揍。挨揍一点都不痛苦,最痛苦的是没书看。方圆六七里,能看的书加起来也不超过二十本,剩下的十几本都是专业书籍,比如《致富经》《养羊与羊病防治》《科学施肥》……这类书我也看过两三本,的确没有多少趣味,但好歹是可以阅读的文字,要知道没书看时,我连地上印着字的废纸片都能拣起来聚精会神看一会儿,由此可知病的有多深。
初二那年的寒假,我有幸拿到了一本从没见过的外国小说。书的主人是我堂哥小华的同学,和我姑姑同村,姓杨,名字忘了,也忘了去他家的原因。记得向他借时,他有些不情愿——这种心情我能理解,书是稀缺品,所以每个人都格外珍惜手中拥有的几本,轻易不外借。在我再三保证会将书还给他的情况下,加上小华哥也帮着说了一些好话,他才给借了。
在姑姑家吃过饭,大约是下午四点,我们踏上回家的路。天空半阴着,太阳隐在稀薄的云朵后面,光芒微弱,没有一点温度,黄土高原的农历十二月,气温多在零下十几度。那天北风呼啸,比往常更为寒冷。
从姑姑家到我们村,总共八里路。最先是一块四里多长的农田,尽头有两道陡坡,一道向南,一道向西,向南的坡上面是个村子,向西的坡上面是大约一里见方的台地——走过这块台地,再穿过一块两里多点的沙柳林,翻过一道山梁,就能看到我们的家了。
我们爬上西边的斜坡时,太阳搁浅在地平线上,金黄的余晖夹着寒风漫过空荡荡的台地,照亮了我们的脸。
在一片耀眼的昏黄中,我想起那本书,便摸了摸兜(书揣在我毛呢外套的斜插兜里,兜很宽很深,揣一本书紧紧当当),一路上我摸了几次,每次书都在,可是这次兜里空了。书也丢了。
我记得经过农田中间结冰的泄洪渠时,我们滑了会儿冰。我玩得忘乎所以,还摔了一跤,书也许就是那时掉的。小华哥知道我嗜书如命,但还是劝我别回去找了。他认为书不一定就掉在水渠那边,也有可能掉在别处,要是不能顺着原路返回,找到书的可能性很小。再说天很快会黑,想摸黑找到书,更不可能。为了打消我的顾虑,他说开学后他会跟杨同学解释丢书的事。他们关系很好,他不会为这事生气。
夕阳一点点收回铺洒在大地上的光辉,天色在变暗。他笃定、充满说服力的语气与我的焦急无措形成鲜明对比。他只比我大21天,处事却远比我成熟,这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里表现的更为明显,凡是遇到事情,他总能切中要害,该断的断,该舍的舍,从不做无意义的事。而我则总是困于人困于事,遇到事情一味躲避,总是因为害怕自己不能承受某种结果,便去努力补救,从不分析这结果到底有多可怕,可怕的成分里又有多少是自己的臆测。
我坚持回去找书,一是向杨同学作过保证,二是漫长的寒假,没书看太痛苦了。不管能不能找到,我要试着去找。
我们走上了不同的路,他是回家的路。他不能陪我去做一件不明智的事,而我也没有请求他陪我去。
他的推断是正确的。我回到泄洪渠时,天色暗了下来,书没在那里,我不死心,一直走到姑姑家,她家也没有。风停了,但天空飘起零星的雪花,可我坚持要回家。姑姑拼命劝我,我脚步不停,走出大门,她追出来,暮色苍茫,我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只听她焦急地说:天黑了,下雪了路不好走,水磨沟煞气太重了……我这才停住了脚。
水磨沟就在农田尽头两道坡的交界处,四十多年前开过水磨坊,不过当时已看不出多少痕迹,只剩一段在沙石河床上凿出的水渠,十来孔废弃倾塌的窑洞。那里地形僻静,终年少见阳光,窑洞的旁边立着四五座荒坟,白日里一人经过,都感觉阴森森的。入夜后,据说黑咕隆咚的窑洞里常有异常,低低的说话声,笑声、哭声,间或是锅碗瓢盆磕碰、骡马喷响鼻的声音。我那时颇有几分胆量,从来不信那些神神鬼鬼的说法,但是对水磨沟,多少还是有些忌惮。但我只是顿了顿,我想也许我还残留着一点找到书的希望,所以仍然坚持要回家。姑姑没办法,从自家柴垛里抽了一根拇指粗细的木棍,硬塞到我手里——她胆小,走夜路会拿一根木棍,不时向身后甩一甩,照她的说法,那些不干净的东西一般都跟在你身后。
于是我带着一根棍子,踏上了回家的路。从她家离开后没走多远,我就知道不可能找到书了。因为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最后一点天光也被大雪吞噬,我走在那块农田上,已看不清脚下高高低低的玉米茬,磕磕绊绊几乎无法下脚,于是不得不绕远,顺着田地边弯弯曲曲的水渠前行。
但无论如何,水磨沟是绕不过去的。早在几百米外,我的心就提了起来,越到近前,心跳得越快,头皮一阵阵发紧,似乎灵魂与身体分离,身体只是僵直地向前移动,灵魂则绷紧每一根神经,竖起耳朵细听着周遭的一切。可是除了冰面下流水潺潺,没有任何其它声音。我甚至大着胆子朝那一孔孔窑洞看了几眼,并无异常,黑乎乎的窑洞里什么都没有,只有雪下的愈发大了。
我脚步飞快地爬上斜坡,来到台地,此时天地间已白茫茫一片。紧悬的心放松下来,想起了那本书,这会儿它已经被雪埋了。雪融化的时候,它会被洇湿,字迹变得模糊,再被凛冽的寒风一页一页撕掉,等不到春天,就踪影全无。我不知道书的名字,因为封皮掉了,内容只看了开头一段,是平常的景色描写,我本可以看得更多,但想到寒假只有这一本书,我得省着看。这会儿小华哥早已到家了,应该正守着火炉看电视,我家里呢,恐怕是母亲一个人,坐在寒夜里纳鞋底,父亲又不知浪荡到哪里去赌博了。我一定还想了许多事情,一个人在安静的雪地里,特别适合想事情。 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走得大汗淋漓,脚掌发麻起来,都觉得困了,可还没走出台地。这条路我走了很多次,平时走出台地只需七八分鐘,尽头有一座低矮的沙丘,背面生长着两棵大柳树。我记得自己好像没有经过那两棵柳树。我想一定是刚才犯迷糊了,没有好好走路,耽搁了,便打起精神,继续向沙丘那边走去。
走了会儿,还是没到,身边的景象也没有多少变化,几株长的较高的茅草在寒风中摇曳,这景象我刚才像是见过。心下疑惑起来,停住脚步,再次确认了方向。下雪的夜,并非漆黑一团,白雪映着天光,微微发亮,天色介于昏与黑之间,从飞舞的雪花中看过去,四野灰茫茫的,远处和近处的事物,皆已难辨形状,但起伏的梁和平地,多少能看出些区别,梁在高处,阴影似乎更为深重。我是以家那边的山梁为目标的。
这次没走多久,前方出现了沙丘,我松了口气,走近一看,头皮不禁一阵发麻,哪是什么沙丘!是两个挨着的小土包,在白雪掩映之下,与沙丘极其相似。小土包的中间有一道豁口,出去就是下水磨沟的陡坡,我完全走反了!
可我明明是向着西边的山梁走的,怎么会完全反过来了呢?第一个冒上心头的想法——是不是遇到了“鬼打墙”,这样的故事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好多次,心里更毛了,立刻转身,死盯着那道山梁走起来,心想这次方向肯定是对的。
雪还在下,万籁俱寂,只能听见脚踩在雪地上的咯吱咯吱声。我没戴帽子和手套,可一点都不觉得冷,因为浑身都在冒汗,只是愈发疲倦了,双腿沉重起来,眼皮也在发沉,极想找地方坐一会儿。心里还是清醒,警告自己千万别睡着。就在去年冬天,镇上的一个男人喝醉酒,睡倒在回家路上的雪地里,早晨发现时冻得僵硬。
眼睛一直盯着那道山梁,直到脚下被绊得踉跄起来,才记得低头。我发现自己正走在一条被洪水冲出的浅沟里,再向前两三步,便是一道悬崖!沙丘那边没有悬崖,所以我毫无防备,要不是水沟的提醒,我可能一脚就踏到悬崖下面去了。
我惊出一身冷汗。努力分辨,看出对面也是一道悬崖,中间的谷底平坦宽阔,应当是一大片农田。台地四周符合这种地形的,只有北面。这次我走偏了。我一直当作目标的梁,不知什么时候换成了北面这道。这会儿我才察觉到,阴影深重的地方,不一定就是梁,目力不及之处,看起来都黑乎乎的。醒悟过来自己是迷路了,并且知道迷路的原因是大雪茫茫的台地上没有显眼的标志。
从小学课本里学到的知识,此时派不上任何用场。天空没有北斗星,通过树叶稀疏繁茂辨别方向更没可能,台地没有一棵树,有树也落完了叶子,即使有叶子,也看不清。离开悬崖,心里没了主意,脚下愈发软了,走出四五十米后,实在累得走不动了,恰好空旷的雪地上有个小土堆,就坐了下来。
我还有两个选择,一是返回姑姑家;二是从水磨沟南面的坡爬上去,去对面的那个村子,村里有一户我家的亲戚,台地到他家只有一里多点,很近,我坐在土堆上,都能看见村里一户人家的院子。二者任选其一,我都可以避开台地,但是必须回到水磨沟。我不愿意折回去,也不愿意去亲戚家,不知道为什么,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回家,回到自己的家里。家呢,就在三里之外的山梁后面。
身体热烘烘的,坐下后便愈发觉得困倦,眼皮打架、哈欠连连,心知道不能睡,但哪能抵挡得住睡意阵阵来袭。身体不由自主便向后靠去,躺下之前,出于本能向后瞄了一眼,咦!后面怎么立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以为花了眼,又小心翼翼瞄了一眼,没错,的确有个黑乎乎的东西!难道……心脏猛地一缩,睡意霎时飞到九霄云外,噌的蹦了起来,举起棍子就要抡向那东西,定睛一看,原来只是一根木杆,手松了,没抡下去,又一想,一根破木杆不好好倒在地上,为什么要立起来吓人,余恨难消,又抡起了棍子,想把它打趴下,可是……空荡荡的台地上毛都没有一根,哪来的木杆?眼睛顺着木杆向下看去,握着棍子的手臂就僵了,人也跟着僵了。
希望那是我最后一次体验毛骨悚然,一刹那像是触了电,脑袋嗡的一声,后脑勺一紧,全身的毛发都竖了起来,从头皮到脊背一阵阵发麻,汗水涌出每个毛孔,从头发根一路下滑,滑过脖颈、后背,滑落到腰间的裤腰上,身体冰凉得像跌进了地窖。我一声没吭(没有大叫一声,也没有蹦的离地三尺),而是缓缓放下扬起的手臂,屏住呼吸,转过僵硬的身体背对木杆一步一顿走起来,此时哪顾得方向,只想赶紧离开,也不敢发足狂奔,生怕弄出一丁点声音。
许多事情,明白过来只是一瞬间。一直向前大踏步地走着,走出几十米后,突然就明白了——我为什么非得盯着远处的山梁呢?为什么非得死认着西面,对面的村子,对面那户人家不就是最好的目标吗?
我向着村子,一直走,直到被台地南面的深沟阻住脚步,再转身向西,沿着深沟的边缘,终于走出了台地。
翻过沙丘,走进沙柳地,还是看不清,走得跌跌撞撞,但心里没那么害怕了,毕竟有稀疏的树木和一丛丛沙柳作为参照物。隔在我和家之间的那道梁,越走越近,已经看得见梁后面的火光了。
那是1999年,我14岁,村庄对面的台地上建起了一座天然气输送站,它是闯进我们生活的第一个代表着工业文明的建筑。输送站有一根高高的烟囱,用来排放废气,总是燃着火,昼夜不息。
当我爬上山梁,被那团火光照亮,看着白雪覆盖的村庄,十四岁的我,一霎时真是悲喜交集。紧绷的神经和身体一下子松弛了,身体软的没有一点力气,只凭着一口气,捱回了家。
十点多了,母亲睡了,我没有对她说迷路的事。我的外套全湿了,两个裤腿沾满泥点,鞋底厚厚的一层泥,鞋里也灌进了泥浆,脚没了知觉,小腿也肿了,适应黑暗的眼睛看着家里昏暗的灯光,也感觉亮得刺眼。整个人处于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躺在炕上,迷迷糊糊中,感觉自己仍走在那片白雪茫茫的台地,寻找着出路。
现在说说那根令我魂飞魄散的木杆——那是一根引魂幡的杆子,也就是说,我坐的小土堆其实是个坟头!那是台地上唯一的坟,新埋了不久,就在台地东北角,墓主姓让,方圆十几里,只有这一户姓让的,住在北面悬崖下的山坡上。我能坐在那坟头上面,也算是机缘巧合,它虽让我备受惊吓,但惊走了我的睡意,并间接让我确定了方向,我应该感谢它。现在想来,如果它真是个普通的小土堆,我可能就睡过去了,那么第二天人们就会在坟头发现一个冻僵的男孩。
后来我去过很多图书馆,小的,大的,大到会迷路的那种也去过,始终没有找到那年风雪夜我丢的那本书。至于那个寒假是怎么过的,我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