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贤先生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述论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吴景贤,学术人生,历史教育思想,贡献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4-0054-09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我国历史教育恢复发展时期。白寿彝、苏寿桐、赵恒烈、吴景贤、王铎全、于友西、周发增等老一辈历史教育家积极投身历史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工作,为我国历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实有筚路蓝缕之功。在深化历史教育改革、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加强历史教育史研究的当下,梳理、总结、吸收老一辈历史教育家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学界对老一辈历史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①但既有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忽视教育实践活动、人物对象单一,等等。②就著名历史教育家吴景贤先生(1910—1997年)而言,目前关于其人生与学术的研究近乎空白,除了一些论著对其生平、著作以及历史教育思想有所提及外,③尚无专题论文对吴景贤先生的学术人生与中学历史教育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可见,有关吴景贤先生的学术人生及历史教育思想的研究尚有可为之处。

一、吴景贤先生的学术人生述略


   吴景贤,原名吴尚礼,1910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东乡六家畈。吴氏“自幼家贫,八岁时,父兄相继物故,依母氏及两姊种旱地及纺棉为生”。④经此变故,立志苦读成名。⑤1926年中学毕业后,遂舍升学之愿,教书以赡养家人,开始了其长达近70年的教学生涯。吴景贤先生从此不再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缘,但仍不忘儿时之志,始终坚持自修。
   1927年初至1930年末,吴景贤先生先后任教于合肥私立养正小学、湖滨中学。在此期间,吴景贤先生开始接触新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胡适的“读书法”等。这使他对新思想影响下的文史之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坚定了心所向往的学术之路。①1931年1月,经友人介绍,吴景贤先生进入安徽省立图书馆工作,先后任馆员、流通股主任、《学风》月刊编辑,以及安徽图书馆协会监察委员等职。在馆七年间,吴景贤先生因文采出众、有志上进,深受馆长陈东原的赏识和器重,得以“尽量摆脱事务性工作”而多读书自学,并在胡适、陈东原的指导下以实证、考据之法整理安徽文献,兼及历史、教育研究,②弥补了吴景贤先生未受大学教育之憾,使其有着扎实的学术基础,能对“中国文史之学粗有所识”。③
   1937年12月底,日寇自浙西攻入皖东,宣城陷落。吴景贤先生流亡至长沙、武汉等地,后以流亡教员身份被教育部委派为督运职员,协助保管、押送安徽大学、山东大学迁出之部分仪器、校具至湖南蓝田,以供新建之国立师范学院应用,因工作出色,到院后即被留用。吴景贤先生先后任教务处职员、史地系助教、讲师,负责筹办图书馆及出版事务、讲授中国史课程等。④1942年8月,吴氏辗转至重庆,先后担任中央政治学校讲师、副教授、国立中央政治大学教授,期间曾兼任国史馆协修近两年,与陈东原、但焘、柳诒徵、黄稚荃、郑鹤声、孙大雨诸先生多有交谊。⑤1948年秋,吴景贤与好友陈东原同往湖南南岳国立师范学院,担任史地系教授兼总务处主任。时值内战,币值崩溃,学校经费困难,乃于次年秋回到重庆,先后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兼总务主任、西南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⑥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吴景贤先生被调入重庆西南军区师范学校史地系,教授中国通史等课程。1956年8月调入成都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担任中国古代史中世纪史教研组长、中国近代史教研组长和历史教学法教研组长,负责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教学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64年8月调入南充师范学院政史系,讲授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等课程,直至1972年退休。这二十年间,因政治和教学问题,吴景贤先生在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中多作为被批判和改造的对象,重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以改造自己“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反动的社会学观点”“脱离群众”与“客观主义的教学”等问题。⑦
   1978年初,年近古稀的吴景贤先生再次回到工作岗位,致力于历史学科教育体系建设、历史教学法教学与研究和学科人才的培养,兼任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南充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常与周春元、茅蔚然、丁西玲、赵恒烈、于友西、金相成等往还论学,撰写了大量历史教育类论著。⑧
   吴景贤先生崇尚中庸之道,为人谦逊,主张贯通之学,即其所谓“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铸于一炉”,⑨是一位自学成才、视域广阔、成果丰硕的学者,其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是其学术积累和研究的第一个阶段,重在整理文献、实证考据,为其学术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史学基础。1938年至1949年的十余年,是吴景贤先生史学生涯的第二个阶段,重心在于民族主义史学和中国通史研究。1978年到1997年的近二十年,是吴景贤先生学术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其研究方向和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史学研究转为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可见,历史教育教学研究既是吴景贤先生治学的归宿,也是其用力颇深的领域之一。吴景贤先生对历史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其对历史教育的目的、历史教材以及历史教学方法的认识和见解上。这些认识和见解,构成了吴景贤先生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对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吴景贤先生的中学历史教育目的观


   吴景贤先生所阐述的中学历史教育目的观,概言之,主要是由相互联系、不可偏废的三个方面组成,即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总结经验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①
   (一)传授历史知识
   吳景贤先生所说的“历史知识”语义近于“历史基础知识”,但又要比常人所谓的“历史基础知识”更为丰富。概括而言,它既是构成历史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中学生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可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规律三个方面。    吴景贤先生认为,掌握史实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先决条件,因而必须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②学生只有了解了基本史实才能进一步形成简单的历史概念,由浅入深过渡为复杂的概念,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学生在具备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而产生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基本的历史规律。可以说,“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历史规律,才能使他们真正获得学习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认识世界形势的基本知识”。
   此外,“历史知识”的传授与历史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不可分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切实地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征,循序渐进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想象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等。③
   可见,吴景贤先生所倡导的“历史知识”乃是从史实出发,遵循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史论结合的、学以致用的、体系完备的学科知识。
   (二)培养学生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历史教学忽视或者说没有自觉地进行智力的培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改变中学历史教学这一现状,很多教师主张加强“双基”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学工作遂逐渐走向正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国外教育心理学说的引进,人们逐渐认识到片面加强“双基”,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其后果突出表现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牢固,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等。④
   基于此,1980年8月,吴景贤先生发表了《略论历史教学与智力培养》一文,⑤首次明确地指出“当前学习工作应该把培养智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与培养学生智力的关系,并着重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智力的问题。吴景贤先生所阐释的发展学生智力的观点,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智力是对一般能力的综合运用,是能够灵活地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更高一级的能力,即一种高级的、综合的能力。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历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智力。(3)培养学生智力应提倡启发式教学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4)学生智力的培养是通过各学科和整个教育活动实现的,无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可以说,吴景贤先生所提倡的智力观,其实是一个包含一般能力以及智力的完整系统,所强调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智力”培养。
   一定意义上而言,吴景贤先生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历史教育界智能问题大讨论的帷幕,⑥为冲破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两大基本任务说(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推动如“启发式教学原则”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尤需注意的是,吴景贤先生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智能的观点最终成为当时历史教育界的共识。
   (三)总结经验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教育要让学生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和历史经验。吴景贤先生指出,历史之所以发展至今,是历史上的人们继承并不断发展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的结果。学习历史,就是了解前人的历史并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以便古为今用的重要途径。因此,他认为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总结人类的文化遗产、历史经验,以便于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要为当前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①换言之,历史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以古为今用。历史经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性、历史性等特点,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就必须在讲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加以分析、总结,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批判地吸取外国的历史经验、文化遗产。②
   历史教育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国古代历史教育有着“垂训鉴戒”“资治教化”“明道经世”等社会功能,在教民化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③吴景贤先生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继承和发展古代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即运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人类历史给予分析总结,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明确我们现处的社会从何处来,又将向何处去的坚定不移的方向”,④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对中华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教育、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民族观教育等。⑤具体而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紧密联系现实,进行中外对比,深入持久地进行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中心的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用社會主义精神文明,抵制精神污染,使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⑥其次,通过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和民族英雄的事迹,以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热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热爱缔造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此外,我国各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因此,通过历史学习,以使学生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是很必要的。⑦

三、吴景贤先生的中学历史教材观


   历史教材是历史基本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⑧可以说,“教育之良否,教科书关系最巨”。⑨
   1978年,新中国实行第五次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学恢复了历史课程,“采用‘先中后外’、‘直线式’设置”,⑩以避免重复,减少学时。紧接着,依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的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陆续发行。基于这一背景,吴景贤先生对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功用、新编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以及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功用
   吴景贤先生认为新编的“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①历史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历史著作,“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学教育目的的指导下,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准则”,吸取史学的最新成就,总结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经验编写出来的“标准教材”。②
   在吴景贤先生看来,新编历史教科书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再现,即“标准教材”,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因此,新编历史教科书必须切实落实中学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由此观之,新编历史教科书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主要工具。再者,从教学过程看,新编历史教科书为教师开展教学,如备课、上课、考试测评等提供了基本材料,也为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等提供了学习素材。从这个角度而言,新编历史教科书既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最重要媒介和资源,也是學生学习的最重要载体和工具。此外,由于新编历史教科书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吸取最新史学研究成果,总结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经验而编写出来的“标准教材”,故而新编历史教科书还能够确保学科教育的基本品质。
   (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吴景贤先生认为,新编历史教科书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叙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做到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③新编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其一,新编历史教科书采用通史体例按年代顺序编写,略古详今,即按照年代顺序,具体地叙述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同时,对近现代史部分,作较详尽的叙述,坚持“厚今薄古”的原则。
   其二,新编历史教科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新编历史教科书,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叙述和分析历史,既突出了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也适当反映了历代开国统治者的活动和他们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既着重叙述劳动人民在各个时期的活动,也叙述了许多杰出人物的活动,部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作用;既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也阐明了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其三,新编历史教科书力求把中国历史写成中华民族人民的历史,把世界历史写成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注重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歌颂反侵略的斗争;加强了对古代科技成就的介绍,突出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在世界的先进地位;注重吸取历史学科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成果,以更新、充实教材内容。
   其四,新编历史教科书从教学方法的原则出发,加强了基础知识教学的要求,注重史实的叙述。并且,教科书辅助系统还增选了很多新的插图,注意用简短、形象的文章、人物对话,并引用诗歌描述史实,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此外,依据论史结合、寓论于史的原则,把对于史实的总结体现在逻辑联系之中。
   (三)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对于如何使用新编历史教科书和运用好乡土教材,吴景贤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基于对历史教科书功用的认识,吴景贤先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钻研中学历史教科书,正确地掌握它的内容体系、精神实质和教学法意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④具体而言,首先应树立大纲意识,对照历史教学大纲去体会历史教科书的精神实质,以历史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和理解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历史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认真钻研,用它作为自己的教学依据”,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方向,但不能过分受其限制,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教学。其次,教师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读历史教科书,把握历史教科书的完整体系、结构和思想内容,进而明确各部分历史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各部分教科书内容的基本线索和中心思想,将教学目标最终转化为课时目标。再次,领会教科书的教学法意图,掌握教科书的叙述特点、课文的逻辑、课文辅助系统与课文的关系,以便正确处理教科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后,把握历史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出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考虑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直接利用教科书,进行预习复习,扩大和巩固所学知识。
   关于乡土教材的运用。乡土教材是学生的亲身见闻,能够加深学生对整个历史的理解,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而且,通过学习和探究乡土历史,还能养成学生“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②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愿望。在吴景贤先生看来,乡土教材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动态,增进学习历史的兴趣,突显历史教学的活力。因此,教师应注意随时了解社会历史的普遍例证和活的标本,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以用于历史课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教材,可采取集中讲授的方式,也可将之与新编历史教科书配套使用,将乡土教材穿插讲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等。

四、吴景贤先生的中学历史教学观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强调加强“双基”教学,注重讲授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学的历史教育。但过分强调“注入式”的讲授法与片面强调“双基”的局限,亦引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过程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智力的培养等。基于此,吴景贤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积极开展历史教育教学研究,集中论述了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怎样教历史”的问题。
   (一)依据学科知识特点,创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理论
   吴景贤先生认为,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不仅要符合一般教学过程的普通规律,更要符合历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由于中学历史学科知识具有科学性、阶级性、系统性、具体性、间接性、规律性和现实性等特点,③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即解决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问题,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使其在学习、观察和思维过程中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其次,引导学生积极感知历史教材,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即结合直观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教材的实际活动,使其获得鲜明的、深刻的历史表象,初步把握相关史事及其时空联系,养成其感性认识。其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历史概念,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上升为理性认识,逐步形成不同层次的历史概念。最后,巩固和运用历史知识。不仅利于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而且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其观察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④    (二)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中学历史的教学原则
   吴景贤先生结合史学研究,从历史教育角度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五条原则,即按年代顺序教学的原则、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史论结合的原则、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结合的原则、古为今用的原则。⑤具体地说,“按年代顺序教学的原则”强调,历史教学必须以时间顺序为系统组织历史教材,讲述具体史实,反对主观臆断、割裂历史、牵强附会地说明某些理论概念、用政治运动为纲组织教材等。“史论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要用具体史实来体现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要用唯物史观来统御史料;既不能堆砌史料,亦不能用一般原理代替具体历史。并且,要求教师寻求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以叙述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古为今用的原则”指出,历史教育要注重总结我国的文化历史遗产,批判吸收外国经验;普及历史学科知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會功用等。这几个教学原则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末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和正本清源之效,而且对当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吴景贤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首本《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讲义》中首次提出的这几条教学原则,尽管现在看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考虑到书稿于1979年8月写成,其时刚刚粉碎“四人帮”,学科教育学方面的教材在当时极为匮乏,而“能从史学的角度提出与历史教育紧密结合的历史教学原则,是难能可贵的”。⑥并且,部分教学原则对于当下历史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历史教学法、历史教材学等如何更好地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进行研究,如何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如何将教育与历史有机结合起来,等等。
   (三)借鉴国内外教学理论,变革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怎样变革中学历史的教学方法?吴景贤先生在研究中借鉴国内外教学理论,倡导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关于启发式教学。吴景贤先生指出,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学的方式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为起点,以按照认识规律引导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方法为手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自学兴趣、习惯和方法,并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充当引路人,而不是抱着学生走,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学习,而不是包办代替,把现成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吴景贤先生认为,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自己思考,掌握牢固的知识,并且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出良好的智力,可以继续不断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逐渐成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才。①吴景贤先生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而更近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历史课程教学观。
   关于直观教学法。“人类的直观是一切认识之基础。人借助被动的直观,将客观的外在世界的现象摄入自身之中;借助能动的直观,则是通过心智的力量去形成理性的认识。这样,心智是从感性印象开始,造成明确的概念的。”②吴景贤先生深谙直观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故而倡导综合运用直观教具实施教学。他指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活动,作为心理现象来说,仍然是客观事物以其特性在学生神经系统的各个分析器引起兴奋的过程。”③因此,直观教具是学生获得历史表象的重要工具,在帮助学生对历史表象、历史事件的认识进一步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吴景贤先生指出,历史教学中的直观教具,除历史年表、历史地图外,还包括历史遗物、模型、图片、表解、统计图以及幻灯与电影等。
   我们知道,“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它的时间性和空间性”。④时空观念的培养对于中学生尤为重要,而运用历史年表与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便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不同类型的历史年表指导学生掌握纪年知识、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和理解历史时间运动的方法,以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⑤同时,教师还要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地理知识,根据历史地图讲述历史事件,适当地使用暗射地图和自然地图,指导学生记忆地名,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⑥吴景贤先生倡导通过直观教学法,切实开展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四)基于历史教育实践经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吴景贤先生认为,历史教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主要取决于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因此,教师要做到有备无患、学然后教,坚持进修与自主学习,以实现教学相长。是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⑦
   首先,学然后教。吴景贤先生指出,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勤奋学习,汲取各种有关知识,作为准备教学工作的基础。⑧也就是说,为人师者,须有丰富的学识,对于历史文化及当代的环境,均应有广博的认识,对于自己所任的科目,尤须有专精之研究。
   其次,备课无止境。吴景贤先生指出,一位名副其实的合格教师,就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即备好课。教师只有备好了课,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和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具体而言,教师的备课主要包括学期备课和课时备课两方面。学期备课必须全面系统地钻研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提前调查了解任课班级的学生情况,确定好学期教学目标,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课时备课必须深入钻研历史教材,确定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决定历史课堂类型,编写好历史教学提纲,补充和精简历史教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编写完整的历史课时计划等。吴景贤先生对于备课的认识在当下仍值得借鉴,如教师备课要“具有课标意识,要先钻研课标”,后备课本,不能本末倒置。①又如,备课要“具有整体意识”,不能忽略历史教材的整体性,要做好学期教学计划,通盘处理教材,不能备一课讲一课,备一节讲一节。②    再次,坚持自主学习。吴景贤先生指出,教师的进修,除参加广播、电视、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等的学习外,最可靠、最有效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工作实践,即当下倡导的“校本研修”,坚持自学研修。就教师自学而言,第一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目标明确的个人进修计划。第二应加强理论学习和历史学与教育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应积累、整理、分析教育、教学相关材料。第四应将所学理论知识、整理的教育教学材料与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熔于一炉。第五应总结经验并进行历史教育教学研究。③
   概而观之,吴景贤先生认为教师在进修和自主学习中应当做到两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教研结合”。④理论联系实践、学用结合是基本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把经典书籍中所讲的理论和介绍的经验,运用于历史教学实践中,并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与此同时,还要在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发挥创造精神,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教师,适应当下倡导的研究性教学。

五、余论


   吴景贤先生指出,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既包括一切科学的基础知识,又提供了历史主义的方法,并且又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⑤也可以说,历史学具有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公民素养等社会功用和育人价值。史学功用与价值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历史教育,尤其是历史学科基础教育。中学历史课程作为“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⑥它承载着史学的教育功能,具有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等特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⑦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展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发挥史学“鉴往知来,传承文化,资治育人”的功用。同时,还要立足于现实,明确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以更好地在当时那个时代“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要为当前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⑧
   由此可见,吴景贤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既是其长达70余年的教学生涯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对史学功用、历史教育社会功能与现实问题关联性思考的产物。综合吴景贤先生的诸多论述来看,“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总结经验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其历史教育目的观的三个不可偏废的部分。为实现这一目的,吴景贤先生主张认真钻研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教科书,并综合运用历史教科书与乡土教材;依据历史学科知识特点,构建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理论;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原则;借鉴国内外教学理论,变革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基于历史教育实践经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可以说,吴景贤先生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探讨,构成了“文化大革命”后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⑨对推动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其部分历史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如发展学生能力、依据学科知识特点构建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理论与创新基于学科特点的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等。每个时代的作品与思想,总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反映。⑩以今视之,吴景贤先生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其“智力”观较为狭隘,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等,也缺乏对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更深意义上的深入研探。
   尤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吴景贤先生还为我国“历史教学法”学科建设,尤其是该门课程的教材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79年吴景贤先生编写的一本供全国各地师范院校的学生选用的历史教学法专著《中学历史教学法讲义》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拨乱反正后我国历史教育界首部教学法著作。由于著者认为此书仓促而成,水平有限,內容体系不完备而未正式出版,①但这并未影响该书对中学历史教学与教学法研究在结构、要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此外,年逾古稀的吴景贤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还担任了首届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务,积极参加、组织学会活动,培养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等高级别人才,提携后生,对高校历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贡献。②
  The Review of Mr. Wu Jingxian’s Middl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Thought Theory
  Abstract: Wu Jingxian was a famous Chinese history educator, was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history education.He has been a professor of history in Chongqing Central Political School, Nanjing National Political University, Hunan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National Women’s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pres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Southwest Military Normal School, Chengdu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present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ent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and he has written a lot of books about education in history.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life story of Mr. Wu Jingxian, from objective view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textbook view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view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three aspects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Mr. Wu Jingxian’s historic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this paper further combining its history of education related practices,summarizes Wu Jingxian’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historical pedagogy. Although Wu Jingxian’s historical education thought has certain historical limitation, its historical education thought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function to the current historical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Wu Jingxian, Academic Life, History Education Thought, Contribution
  ① 例如,李传印的《白寿彝先生历史教育思想再认识》(《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丁丽的《苏寿桐中学历史教科书编撰思想与实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冯素娟的《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初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等论著,对白寿彝、苏寿桐、赵恒烈等历史教育家的历史教育的目的观、历史教材观、历史教学观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② 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白寿彝等少数历史教育家,缺乏对吴景贤、王铎全、于友西、周发增、白月桥等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的论述。
  ③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拙文《构建历史教育体系 推进研究人才培养——追忆著名历史教育家吴景贤先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2期;江贻隆:《吴景贤与安徽省立图书馆》,《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年第3期,等等。
  ④ 吴景贤:《吴景贤自传》(手稿),1951年。
  ⑤ 参见吴景贤:《吴景贤材料综合》(手稿),1953年9月。
  ① “当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历史研究法和胡适的读书法……康有为的大同书我也是非常欣赏。梁启超、胡适的学习方法对我后来有很大的影响,康有为的大同书对我以后的政治方面影响很多。”参见吴景贤:《全系交心会》(手稿),1958年5月5日。
  ② 在此期间,吴景贤与胡适、刘文典、周予同、陈东原等师长,李则纲、刘复明(后改名刘丹)、蒋元卿、罗根泽等友朋过往甚密,而师长启迪、朋辈切磋正是其学问精进的重要助力。此间吴景贤著有《对日外交学生运动纪》(1932年)、《安徽书院志》(1932年)《一九三二的中国学潮》(1933年)、《吴敬梓及其社会观》(1933年)、《金正希评传》(1935年)、《明清之际徽州奴变考》(1935年)、《陈东与张溥》(1936年)、《复社名流吴次尾》(1936年)、《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法与通史之检视》(1935年)等40多篇百万字的论著。
  ③ 吴景贤:《入党志愿书》(手稿),1984年3月18日。
  ④ 期间,与廖世承、钱基博、孟宪承、任孟闲、周澄、李则纲、汪梧封、高昌运、姚雪垠、陈青莲诸先生多有往来,切磋问学。参见吴景贤:《吴景贤自传》(手稿)。
  ⑤ 黄稚荃:《杜邻存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6页。
  ⑥ 其间著有《清代史学与民族思想》(1948年)、《清初三老之民族主义史学》(1948年)、《章太炎之民族主义史学》(1948年)、《近代民族主义史学渊源》(1948年)、《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史学》(手稿)等论著。
  ⑦ 参见吴景贤:《整风运动思想总结》(手稿),1958年7月。
  ⑧ 著有《中学历史教學教材讲义》《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智力问题》《祖国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试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历史教学的目的——总结经验和进行思想教育》《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社会功能观》等论著。
  ⑨ 茅蔚然等编:《历史教学法研究》,杭州:杭州教育学院,第15页。
  ① 吴景贤:《培养学生智力,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教学》1981年第3期。
  ②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27页。
  ③ 吴景贤:《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讲义》,南充师范学院历史系,1979年,第5~8页。
  ④ 吴景贤:《略论历史教学与智力培养》,《南充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⑤ 其后,吴景贤还发表了《培养学生智力,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智力问题》《清楚历史教学中关于智力教育的问题》《智力的培养是历史教育的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等文,对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智力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⑥ 在吴景贤发表了《略论历史教学与智力培养》之后,金相成、曹水锜、曹佐治、黄慕洁、聂幼犁等亦相继发表了重视培养学生智能的文章,《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教学通讯》等杂志亦先后组织了智能问题专题笔谈会,1984年还在上海召开了中学历史教学智能问题专题研讨会。至此以后,关于培养学生智力的讨论文章数以千计。
  ①④ 吴景贤:《历史教学的目的——总结经验和进行思想教育》,臧嵘、周发增编:《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探索: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论文集》(第2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2、24页。
  ②⑤ 吴景贤:《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讲义》,第10~12、12~22页。
  ③ 吴景贤:《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社会功能观》,臧嵘等编:《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探讨: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论文集》(第3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⑥ 吴景贤:《清除精神污染与历史教学》,《南充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⑦ 吴景贤:《祖国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2期。
  ⑧ 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93页。
  ⑨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参考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21页。
  ⑩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初探》,香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60页。
  ? 新编历史教科书共6册,其中《中国历史》共4册,《世界历史》共2册。该套教科书是根据1978年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1978—1979年供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使用的中学历史课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①③④ 吴景贤:《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讲义》,第38、37~38、35页。
  ② 参见吴景贤:《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讲义》,第32、35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1页。
  ③④⑤ 吴景贤:《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讲义》,第41~43、43~47、47~54页。
  ⑥ 陈辉等:《构建历史教育体系 推进研究人才培养——追忆著名历史教育家吴景贤先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2期。
  ① 吴景贤:《略论历史教學与智力培养》,《南充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② 钟启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法”》,《基础教育课程》2016年第9期。
  ③④⑥⑧ 吴景贤:《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讲义》,第81、81~82、92~93、127页。
  ⑤ 吴景贤:《国史年代记忆的方法》,《文化先锋》1944年第11期。
  ⑦ 刘震编著:《〈学记〉释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①② 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第52、165页。
  ③⑤⑥ 吴景贤:《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讲义》,第145~149、3~4、4页。
  ④ 吴景贤:《刻意探索 着力创新——推荐〈历史教学法概论〉》,《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第2期。
  ⑦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1~2页。
  ⑧ 吴景贤:《历史教学的目的——总结经验和进行思想教育》,《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探索: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论文集》(第2集),第22~31页。
  ⑨ 如其所提倡的历史教育目的观与20世纪末我国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十分契合。
  ⑩ 吴景贤:《吴敬梓及其社会观》,《学风》1933年第1~2期。
  ① 吴景贤:《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讲义·后记》,第150页。
  ② 陈辉等:《构建历史教育体系 推进研究人才培养——追忆著名历史教育家吴景贤先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转载的论文和汇总的论文索引,对世界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分析。2015年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成果丰富,呈现出多种发展面貌:学术史讨论欣欣向荣;传统史学研究拓展深化;“新史学”研究成果显著;国际关系史现实关怀明确和史料文本化。世界史研究力量和水平的地区分布不均的状况等级虽略有改善,但期刊和项目支持已深刻地影响了学术格局。  [关键词]2015年
交往与创新有益于每一个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形成。有学者担心,经济全球化会导致文化上的全球化或趋同化现象,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模糊了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然而,从文化的本质而言,它本身就是复杂的,不同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积淀、现实的生活状态等等都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像经济政治那样有同一的可能性。陶艺作为最原始和最古老的传统工艺更是难以被同化。本文拟在先行研
关键词 宋代,赐酺,宋真宗,东封西祀,宴饮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08-0055-07   宋朝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官方宴饮制度日臻完备的阶段,宴饮内容层出不穷且各有规制,如春秋、圣节等大宴,又有闻喜、赏花等曲宴。在或是君臣共举、或是赐官独宴的诸项活动中,赐酺显得尤为突出,不仅规模恢宏、人员众多,庶民代表更是列席其间。目
[关键词]宋代,文献,史料,宋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2-0008-05   2001年,在包伟民教授组织下,浙江大学历史系举办了“近百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会议。会议不仅对宋代制度史研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回顾总结,也对其他领域的宋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宋史研究。十七年过去了,如今我们位于新的时代台阶上,在当下资
采访时间:2020年3月   采访地点:东北师范大学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董灏智   问:韩老师好!在我们这茬人中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学术队伍中有“两个八○后”,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比方像我;另一个则是80年代成长起来的,像七七、七八、七九级的“新三届”前辈。作为“新三届”的一员,我很想知道您和“成长的八○后”是怎样走上学术道路的?   答:我是七九级的学生
[摘要]学界目前对思想史的学科定位比较紊乱,思想史与哲学史、学术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化,思想史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边界等根本性问题正处在探索之中。学界对于思想史学科定位的诸多不确定性,对高校的《中国思想史》课程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涉及《中国思想史》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材的编写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将直接关系到《中国思想史》课程存在的必要
摘 要 “受服”是丧期中最重要的易服环节。“受服”一词意为服丧期内,五服除缌麻以外,每一等级的服饰在不同时间节点由重服向轻服依次递减,直至除服。文章考察了不同阶层受服的时间、五服有受有无受、“渐细加饰”“以冠为受”等原则的问题,集中考证不同等级丧服在受服过程中的条例与具体细节,进而阐明这一制度背后隐含的礼学原则和现实意义,即服以示礼,礼以节情,不以死伤生的世俗伦理法则。   关键词 仪礼,丧服
摘 要 1930年《民法》亲属编、继承编颁布,这一新法律不再维护无子者立嗣过继的传统做法,规定无子夫妇可自主收养同姓和异姓子女。家谱文献显示,宗族组织及族谱撰修者在立嗣过继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有三种,一是接受或基本接受《民法》精神,淡化立嗣意识,赋予“养子”在宗族之中应有的地位;二是适度调整旧规,向新法靠拢,在主张无子族人仍应立嗣的同时,认可女儿招赘生子为嗣、姊妹之子为嗣的做法;三是固守传统和祖制,坚
在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编制适应地方发展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科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编写的地方教材《朝阳》为例,对地方课程教科书的编写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与解析。    一、有关的概念解析    在具体解析这本教科书之前,需要明确“课程”“
[关键词]参照系,进步,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47-02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认为我国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的颁布,“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郭秀平老师认为这个说法有问题。(郭秀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