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个性化阅读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标签。可是读过《哈姆雷特》的人都知道哈姆雷特他在作品中的性格本来就是优柔寡断的,谁又能读出刚毅果断来呢?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他在认识到错误之前,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我想不管是谁,在读这个人物时,都不会读出温柔可亲来。我们很想当然的以为课堂教学中也是这样做的:“你们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可是,学生们再怎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再怎么读喜欢的段,我们感悟文本的方法、渠道的安排都是共性的,甚至有些教师连指导学生读课文时的语气都规定好了。这还是学生个性化阅读吗?所谓个性化,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注意力、兴趣、以往的经验和基础、课文的特点、教师的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际是建立在“共性化阅读”基础之上的。离开共性,个性将无从谈起。因此,在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个性化不是自由化,就如前所举例:“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似乎学生很自由,气氛也很活跃。但是如果学生缺乏对共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那实际上根本就是自由化,而非个性化。“个性化阅读”是一定理论和规律下双方个性的张扬与统一。
  2、个性化不是学生化。现在的语文课堂经常是这样:学生滔滔不绝的说,教师面带微笑看似津津有味的听。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学生一直说,教师只管听。好象个性化就是只要学生能说出来,那就是有了“个性化”的感悟,进行了“个性化”的阅读。实际并非如此,学生真正的有意义的阅读、感悟很少,有时学生甚至都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去,他有怎么能够“个性化”?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精辟的表述往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并不是一节课、一天就能做到的。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就应该经常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体悟出的独特见解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拓展。在此,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的一些有价值取向偏离的个性化感悟。如《酸的和甜的》一课中,狐狸因够不着葡萄而没吃着时说葡萄是酸的被小松鼠无意听到,小松鼠又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小白兔。结果他俩谁都没有敢吃架上的葡萄。有些学生读这部分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是小狐狸因自己吃不着葡萄于是也不想让别人吃而骗别人的小狐狸是自欺欺人;后来小猴子却能勇于尝试:不相信小狐狸说的话,吃到了甜甜的葡萄。所以,我们也要学习小猴子不相信别人什么事都自己去亲自尝试。这两种观念:说小狐狸自欺欺人是错误的。因为小狐狸没有骗别人,只能称的上自欺而非欺人;说不相信别人什么事都要亲自尝试这就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时教师就必须要对学生的这些想法进行纠正了,否则学生一旦认为这是正确的观念后,以后也许会不计后果地勇于尝试一切事了!
  二、阅读的层次
  阅读要体现层次性。如在初读课文时,可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再一次阅读课文时,可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这样一步步的深入阅读,使学生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慢慢过渡到对关键词句段的理解,最后能凭借情感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
  三、阅读的评价
  曾听一位教师上过一节语文课《秋天的怀念》,这位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从课件中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在学生满含感情的朗读后,这位教师并不加以评价 ,而只是直接说“谁还愿意再来读一下?”虽然这次又有学生站起来读了,可我明显的发现举手的学生变少了。我猜想这位教师本班的学生可能大半都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对学生的阅读缺少评价,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甚至是不愿再阅读。新课程改革突出了阅读的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在学生阅读后,我们可先对阅读者的优点提出表扬,然后再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一些毫无味道的白开水式的阅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情感,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在感悟中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学生间互评时,首先都应做到先提出优点,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然后再说说读的不好的地方。这时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让别的学生挑战读……如此多种方式的阅读评价,让学生既认识到了自己阅读的不足,又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阅读的指导
  在这里的指导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我校学生普遍情况来看,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阅读的姿势不正确、阅读不能聚精会神易被外界的事物干扰、不善用工具书等等。要想提高阅读教学,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聚精会神的读,善于抵制干扰,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2、培养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书前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也可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培养圈画的习惯:在读书时随时圈、画、点、批、写。画出重、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写出自己的体悟;
  4、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随身携带工具书,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阅读课文。
  5、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对学生的习作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现在社会上常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书刊杂志,教师可帮助学生选择。
  阅读的本质是要实现语言符号体验、感悟、理解、评价、鉴赏作品。阅读需要真诚的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教师应做好学生与文本间的引导者,真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电力行业基础的输电线路工程,其质量控制工作是保证输电线路和设备安全的一项基本任务。只有加强输电线路的质量控制,才能够保障输电线路的工程质量,为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奠定基础。本文从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对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的易产生的缺陷及优化措施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质量控制要点;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M75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大城市,校外培训市场更加繁荣。很多家长认为,它们是学校教育的必要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框和束缚,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影音情境、角色情境、语言文字情境、数据图表情境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煤化工行业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但是,煤化工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我国的生态平衡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文章对当代煤化工行业
乙醇是 “烃”和“烃的衍生物” 联系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好本节内容对学习其它烃的衍生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同时乙醇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有机物。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乙醇都很熟悉,但对乙醇缺乏系统认识,特别是官能团决定物质的特殊性质不清楚。  基于人教版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
期刊
期刊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主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记得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做经验报告时说:班主任在,学生就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以前我也当过班主任,但我一直
期刊
近年来,我国的无线电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无线电应用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长足进步的形势下,无线电通信需求日益剧增,无线电频谱资源供需矛盾日益
不少教师在作文评改时,慢条斯理地圈呀点呀,少则一星期,多则半个月,批改了作文本发下去以后,学生只看等第,至于老师写的评语,就根本不加理会,真可谓是“精批细改,劳而无功”。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教师评改速度太慢。学生作文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思维兴奋中心,这时教师适时的指点,都能直接被接受,取得最佳的预期效果。而错过这个时机,学生的心早“冷”了,虽然花了大量时间,成效却甚微。二是在作为评改中没有
期刊
在现在的工作和越来越多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幼儿的攻击性越来越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一.幼儿攻击性的原因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对相关方面资料的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安排不合理  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因为幼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