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错位” 通解全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中,苏轼的《赤壁赋》收录在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单元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赤壁怀古》)则收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单元。最近,笔者在教完《赤壁赋》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探究学习《赤壁怀古》。有学生阅读后提出疑问“这一文一词,同是苏轼写赤壁,为什么描写的风景却大相径庭”。由这个疑问,我们仔细推敲,反复琢磨,查阅资料,竟意外找到了一条破解《赤壁怀古》艺术魅力的通道——错位。
  “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文学文本是充满了‘未定点’、‘空白’的‘图式化结构’,这些‘未定点’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这样,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挖掘出来。因而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暗示,一种邀请,邀请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使作品内涵的意义得以实现。”[1]《赤壁怀古》才百余字,却在地点选择、人物形象、时间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或显或隐的“错位”,这种错位艺术让这首词充满了这种“邀请”,一种智慧、深沉、美学上的“邀请”,并借由这种“邀请”抵达《赤壁怀古》“词艺最高峰”的荣誉。
  首先是地点选择的错位。
  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中注释说:“苏轼所游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当地人误读为‘赤壁’,进而以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一般认为,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2]苏轼在《赤壁怀古》中也写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的意思是人们都说,至于“我”认为不一定就是赤壁。
  苏轼是被误导蒙蔽还是人云亦云,或是特意以假作真?他在《赤壁洞穴》里是这么说的:“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再有,他在《与范子丰书》里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由此可见,苏轼应该是知道赤鼻矶非发生过鏖战的真赤壁,而是被当地人讹传的“假赤壁”,至少也是颇为怀疑的。
  那么,苏轼为何要以假作真、煞有介事地在“假赤壁”缅怀三国英雄、凭吊风流人物,且对着这“假赤壁”一再抒怀,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
  在古诗词中,怀古和伤今是联姻的,“怀古”两字包含着强烈抒情的意味。换言之,苏轼有着伤今的强烈愿望,太想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了,以至于这个“古”是真是假都不管不顾了。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经提到,每段历史的过去与现在都是有关联的。“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苏轼的意图就是为了引出历史上精妙绝伦的赤壁之战,借赤壁之战抒发今日之情怀。
  其二,人物形象的错位。
  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中国历史上少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赤壁赋》中,让苏轼心生感慨的是“固一世之雄也”的曹孟德。而在《赤壁怀古》,被苏轼称为“风流人物”“豪杰”的却是周公瑾。细读直接描写周公瑾的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里又有两处错位。
  其一,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周瑜传》里写着:“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说明周瑜是在攻皖之战后娶小乔,年24岁。而赤壁之战时周瑜年已34岁。熟读史书、知识渊博的苏轼,应该知道在周瑜大破曹军时小乔出嫁已近十年。那为何要将小乔初嫁“嫁接”到赤壁之战时?
  关于人物的第二处错位是“羽扇纶巾”。且不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标配就是“羽扇纶巾”,东晋·裴启的《语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由此可见,“羽扇纶巾”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形象。
  而周瑜是一个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威武勇猛的武将,“臣(诸葛瑾,笔者注)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虽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
  那么,苏轼为何要用诸葛的标配形容周瑜?
  中国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同列为人生四大乐事。中国传统“英雄戏”中也常常出现美人形象。把小乔初嫁“嫁接”到赤壁之战时,就是用美人衬托英雄,不仅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英俊潇洒,而且还表现出周瑜雄姿英发、志得意满、地位特殊(二乔姐妹,孙策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羽扇纶巾”形象上的错位,让武将周瑜更添儒雅,更显指挥若定、风流潇洒。风流潇洒到什么程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惊心动魄的一场血战,火烧连营飞矢如雨,竟然如此轻松自在!腥风血雨变成了儒雅笑谈,淡化了武力实为强化了儒雅。
  这样的周公瑾,其实已非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而是作者根据他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加工过的艺术形象。这样错位后的周公瑾,可谓爱情、才貌、功业、地位无不称心如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全然实现。而这样的人格理想正是苏轼等深有抱负的士大夫文人的终极梦想。众所周知,此时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黄州,“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3],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伤痛。由此,我们立刻明白,苏轼用“错位”极力渲染周瑜,实则为了反衬自己内心的失意苦闷。周瑜的“雄姿英发”、文武双全、建功立业,映照着他的“早生华发”、被贬黄州、坎坷潦倒。如此鲜明的对比,更见伤感,更显愤慨!
  其三,时间设置的错位。
  《赤壁赋》中描绘的赤壁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怀古》上阙的赤壁风景却是惊涛骇浪、汹涌澎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更让人疑惑的是:《赤壁怀古》上阕“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表明时间似乎是白天,下阙“人間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句,又表明是夜晚。而且,能看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说明江面风平浪静,景色也完全不同于上阙的“惊涛拍岸”。   假设,为了白天黑夜时间上的一致,将《赤壁怀古》末句改为“一尊还酹江水”。“江月”“江水”一对比,内涵丰浅、境界高下显而易见。
  浩茫穹苍,皎皎明月。月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浩如烟海。人们借明月寄托相思,怀念亲友,也借明月抒发理想、表达情怀。如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明月成了隐逸情怀的陪伴和见证。
  不仅如此,因为月亮孤悬天际,亘古不变,人们常把它看成跨越时空的永恒见证者,让人产生对悠悠历史、无限空间的思考。如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傅绍良教授说:“在哲理开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种超然物外的情趣。”[4]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肩挑着河山,一肩挑着明月。在《赤壁赋》里,“月”象征永恒;而《赤壁怀古》中的“月”则可以代称苏轼的理想、志向。在现实中碰撞得头破血流的大文豪,面对赤壁的江月,洒酒酬月,祭奠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感。如叶嘉莹先生所说,“苏东坡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自己在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一种结合。”[5]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时间设置的错位也不是东坡误笔,而是诗人的想象、艺术的虚拟。孙绍振教授说过:“诗歌中的物象并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客体的一个特征被主体的某种感兴所选择,在想象中同化的结果。”[6]彼时需要大江汹涌澎湃,它就会在诗人笔下涌起惊涛骇浪;而此时需要大江波澜不惊,诗人就可以让它清明澄净。或者,他写登高望远之时是在白天,看“大江东去”,“乱石穿空”;而俯首祭月之时是在晚上,因为唯有皎洁高悬、亘古不变的月亮才是他此刻的知己,身心的寄托。
  清人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说:“词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余秋雨说:“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從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7]深味《赤壁怀古》中隐藏着的时间、地点、人物的三重错位,明白这三重错位的“暗示”“邀请”,我们才能更充分地理解苏轼借古伤今、旷达高远的情怀,更深刻地体会《赤壁怀古》声震词坛,千古传响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鲁枢元,刘锋杰.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76页,第223页。
  [2]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75.
  [3]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43-47.
  [4]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37.
  [5]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269页。
  [6]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4.
  [7]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37.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研究以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理论为憾。在百余年来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整个西方学科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可否认,这一进程在相当程度上给中国传统说教式的学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促成中国学者的研究由应然向实然转化。但是,在日益程式化的研究中,学者们理解和解释出来的中国社会、文化、历史及人的心理和行为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符合“常识”。西方学科研究范式对中国人和中国
问:请问台湾地区有关朱子学研究的特色及局限是什么?  答:台湾地区的儒学其实可以将之理解成“朱子学”(闽学)的余绪。从明郑以来,如沈光文、陈永华都可以视为朱子学进一步的发展,清代的官学亦是朱子学,大体也是承这余绪来的。但这多属于教化层,而不及于理论的建构层,对朱子学的反省亦有所不足。日据时代亦然。台湾这方面的建树主要在1949年以后,最有成绩的应该是牟宗三先生、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等人。  钱先生
风水,亦称堪舆,在中国流传久矣。近年来,风水之术在国内颇为盛行。我对堪舆之术,一窍不通。然对晚清北京之风水热,与皇家风水大师英年,略知一二,兹述于下,供方家参酌。    晚清京师风水热    晚清京师风水热,首先与朝廷的提倡有很大关系。皇家无论是在紫禁城内兴修殿堂,或是在郊外为帝王寻觅“万年吉地”,都是堪舆先行。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离不开风水先生。  咸丰皇帝仅有一子,乃慈禧所生。当时慈禧
艾思奇简介    艾思奇(1910-1966)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1910年他生于云南腾冲,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与聂耳结为好友。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上海《读书杂志》编辑。1937年到延安,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和《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过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
《老王》是杨绛先生所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愧怍”作为文本的“道德之眼”,解读这一情感是教学中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此为出发点探究“愧怍”中的道德呼唤。希望能为各位学者和教师提供解读《老王》的新思路。   一、“老王”卑微群体的缩影   文本开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即交代了老王三轮车夫的身份以及“我”们之间的雇佣关系。随着机动时代的到来,人力车夫早已被取代,他们的身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念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因为做论文的需要,曾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查阅1645年刊行的《西洋新法历书》。因此书属于“珍本图书”,不得出借,不得拍照,不得复印,只能带笔记本(那会儿可没有笔记本电脑)去到阅览室摘抄。摘抄时还有一条严厉纪律——不得使用钢笔、圆珠笔、蘸水笔……唯一允许使用的是铅笔。据说这是为了防止墨水之类的液体污损图书。  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第一天,我出示了证件和中
自从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国王寻乐》被改编为歌剧《弄臣》后,威尔第的声名飞翔了一个多世纪。故事的神奇与乐曲的精妙,乃哲人才有的智慧。此后威尔第为《茶花女》所作之曲,真的撼天动地,才华耀世。这个天才的作曲家没有暗袭前人的旋律,而是独步乐坛,以宽广摇曳之姿与悲悯苍冷之叹,俘虏了人们。记得曾看到意大利艺术家演出的《弄臣》,心神为之舞之蹈之。我听着威尔第创作的乐曲,惊讶着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那里有着天人之际
“马派相声”既是相声传统风格的象征也是“津门相声”一脉的代表。经历了祖父马德禄发轫、父亲马三立俗化和他个人规整、继承和发展三个阶段。大体敷衍了近现代相声艺术的历史以及“马派”演进“正一反一合”的过程。“马派相声”醒眼夺目,只个“俗”字便可概括。易雅而归俗、就低绝不攀高,既无观念的捆绑又无使命的重负,貌似古旧却只是为了一个“好笑”。“好玩”——总是在不绝如缕中存旧立新、涤垢见新。于是,我们不仅看到了
我没有过当北大学生的幸运,黄修己教授也不是我的业师。但我1982年大学毕业后,由于办刊物,却与黄教授有了编辑和作者的交往。我在心目中,一直把黄教授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可敬可亲的长辈和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持续了二十多年,尽管由于地域相隔,近些年音问稀了。因此,最近读到黄教授新出版的散文集《我的“三角地”》,就倍感亲切,一口气读完,又觉受到深刻的启迪。  初读《我的“三角地”》,很有读张中
收到晋如自深圳快递来的《忏慧堂集》时,正值羊城仲春。深穗两地相隔并不远,我们晤面也十分方便,但晋如向来如此,每有新作便迫不及待要与好友分享,仿佛这种幸福的沟通一刻也禁不起耽搁。多年来,他的人一如他的诗,始终饱含着疾风迅雷般的激情。  飞快拆开邮件,古朴典雅的封面立时跃入眼中,让人顿生暖意。收入书中的《胡马集》《红桑照海词》《缀石轩诗话》,我大都多年前便已读过,许多篇章更是烂熟于胸,此刻手捧合集,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