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瓷器:皇朝最后的中兴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官窑出现的中兴景象,也带动了民窑的短暂复苏。此时由于外销仿古瓷的兴盛,无论官窑或民窑,复古之风又起,尤其以仿清三代瓷器最多、也仿得最好。其中又以仿康熙青花最为出色,有的几可达到乱真的程度……
  
  
  在咸丰五年至同治五年(1856-1867)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景德镇御窑厂曾毁灭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其间的官窑瓷器生产情况,也无资料可查。光绪皇帝即位后,曾励精图治,使景德镇官窑在前朝恢复的基础上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生产出一大批精美之器。尤其是在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时,分别为慈禧太后的五十、六十和七十大寿而制作了大批用于庆典和赏赐的瓷器,更是工艺精湛,无论胎、釉、彩的制作水平,都达到了咸丰、同治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光绪官窑瓷器中,除光绪年款的器物外,还有一批署“大雅斋”、“储秀宫制”、“长春宫制”、“坤宁宫制”款的瓷器,制作精美,是专供慈禧太后使用的。这些精美之作,构成了清末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
  光绪官窑出现的中兴景象,也带动了民窑的短暂复苏。但民窑器总体来说与清三代瓷器相去甚远,胎质粗松、胎釉不平整、釉层稀薄、彩料发色灰暗等暇疵成为共同的特征。但与成丰、同治民窑瓷器的彩绘粗糙、用彩艳俗相比,光绪瓷器的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无疑又是上了更高的一层台阶。
  光绪瓷器总体而言仍以粉彩为主流,但青花器较咸丰、同治时产量大增,生产了大批的日用器、陈设器、祭礼用器和仿古器。此外五彩、斗彩、金彩、釉里红、颜色釉等品种也相当丰富。此时由于外销仿古瓷的兴盛,无论官窑或民窑,复古之风又起,尤其以仿清三代瓷器最多、也仿得最好。其中又以仿康熙青花最为出色,有的几可达到乱真的程度,但釉面较白且有呆滞和飘浮感,体质由于胎体不够致密而较轻,底款有的伪托“康熙年制”款或“若深珍藏”款,有的仿花叶款或青花双圈款。颜色釉瓷为历朝官窑必造之器,除日用器外,还有陈设器和祭祀用器。光绪颜色釉瓷仍以传统的黄、蓝、祭红、白等颜色为主。虽然器型规整,修胎精细,但大多釉层稀薄而且有飘
  
   浮感,器表多加堆花、雕刻、刻划花、印花等装饰。彩瓷方面,粉彩仍是主流,纹饰以花鸟、花卉或人物为主。仿康熙五彩、仿乾隆粉彩、斗彩和墨彩多见。金彩仍较多使用,常见的有蓝地描金、珊瑚红地描金,图案多为花蝶、百蝶、皮球花、龙纹、凤纹、寿字、九桃等寓意吉祥的纹饰。
  
  
其他文献
日本的旧书业,从前是集中在京都,不过随着文化中心逐步转移到了东京,东京的旧书业也取代了京都的江湖地位,尤其是最近这十年来,中国的书贩频繁来往两地,京都本来就有限的古旧书资源日趋枯竭,中国古籍更是凤毛麟角,只有东京还能找到一些中国的善本。  东京的旧书店集中在两个地区,就是早稻田大学的早稻田通和神保町地区,早稻田的旧书店以日本旧籍为主。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浏览了神保町。从我所住的新宿下地铁,几个站就
期刊
葛利普将他的后半生都贡献给了中国,为中国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石。中国最早一批地层古生物学者大都出自葛利普的门下。李四光曾高度评价葛利普:“我国地质,初具雏形,提之携之,赖公有成。”  葛利普又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人和会徽设计者之一,他将中国地质学会会徽稍加改动,巧妙地将自己的中文姓氏“葛”置于其中,运用到自己的藏书票中,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地质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  1921年8月
期刊
“岭南国画名家书画展”俗称“岭南派六人画展”,是战后岭南派主要画家重聚广州的一次联合展览。六位作者的合照是展览难得的图像资料之一。(图1)照片(25cm×19.5cm)裱于厚纸上,衬纸上方有高剑父墨笔上款±蔼先生惠存。剑父敬赠。下方有影中人的墨笔签名盖印。左起依次为,杨善深、高剑父、黎葛民、关山月、赵少昂。影中左二的陈树人签名阙如。照片摄于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门前(即现在文德路81号孙中山文献馆)。
期刊
多瑞丝·杜克,20世纪初期美国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香草公司及杜克电力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杜克的独生女,一出生便背负着“百万美元宝贝”和“世界上最富有的继承人”的称号,过着全国甚至全球关注的生活。但是富有的多瑞丝并没有像其他的富家小姐一样沉溺于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之中。她倾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慈善事业和艺术收减,建立了资助艺术研究、历史文物保护、医学研究以及预防虐待儿童等多个领域的多瑞丝·杜克慈
期刊
王伯敏先生是我的老师,当初我们相识时,王先生还不到花甲,而今年入耄耋,已经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问陆俨少先生,当下浙江画坛山水画家执牛耳者谁?陆俨少先生脱口而出:“王伯敏”,我读过本《黄宾虹画语录》,知道此书的编者,就是王伯敏先生。所以不久之后,我到南山路的荷花池头,拜见了王伯敏先生。  这次见面,王伯敏先生为我作了示范。我至今还记得他从一个铜墨盒里蘸了一些墨渣,从案头随手拿了
期刊
泰特美术馆10月1日开幕的“波普:物质世界中的艺术”,无疑是近期最为“极端”的展览。手制造了英国年轻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简称YBA)及艺术市场“神话”的泰特美术馆此次不但召集了YBA中极具争议和挑衅性的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翠西·艾敏(Tracey Emin)及莎拉-卢卡斯(Sarah Lueas)作品,并颇有意味地将安迪-沃霍尔(Andy Wa
期刊
李可染慎言,晚年尤口不臧否人物。曾有客问中国当代水墨以谁为最?可染曰:山水首推陆俨少,花鸟则林风眠,人物则关良。以李可染慎重之品性,如此坦诚对当代画家之评价,殊为少见。言词虽简,然可见其艺术观点,颇堪玩味。  美籍华人收藏家曹仲英,现任美国中华艺术基金会主席,收藏中国古书画甚富,于近世黄宾虹尤有癖嗜。凡拍场中黄宾虹精品之作,悉重金收入囊中,朋侪戏称为“扫黄”。  某岁纽约拍卖,曹仲英专程赴会。偶遇
期刊
很久以前,买书回家,我习惯撕掉封底的标价贴纸,觉得铜臭味很不干净,玷污了书。有一天晚上读董桥的《绝色》,总是感到有哪里不对劲。一本墨蓝精装、压烫金花。富丽但又淡雅的十六开小书,我翻来翻去,把背后书店贴上的标价摘了,心里才算踏实。  好像每个读书人都能写书话,写自己访书寻书的故事:但这实在是门易进难出的学问,看得多了,你就会发现大家写的东西都很像。不是大家的文字没特色,而是爱书人的心情一样。《绝色》
期刊
曾经在《南方周末》上读过一篇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尹伊文先生写的文章,题目是《怎么花钱才不会败坏中国的未来?》很受启发。文章从美国次贷危机入手,质疑美国式的“消费拉动”经济模式,进而指出消费拉动有“兴家”与“败家”之分,只有兴家消费才是兴国之道。文章条分缕折,娓娓道来,很有见解。  什么样的消费是“兴家消费”?简言之,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费,2、是未来价值高于现时价值的消费,3、是避免过
期刊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性的连环画、插图创作热潮中,广东地区涌现一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作品——詹忠效于1972年完成的连环画《弧光闪闪》使他成为走出广东并引起当时全国画坛瞩目的人物。    “70年代,各个画种的画家纷纷参与到连环画的创作中”    《收藏·拍卖》:作为广东连环画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画连环画的?  詹忠效:广东连环画坛的代表人物在我之前之后都大有人在:早的有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