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石狮市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提出了“读中悟写,学读习文”的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灵秀中心校就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活动,以展示课、研讨课的形式,围绕“领悟课标精神,打造高效课堂”这一核心开展课例研修活动。
一、活动,基于课堂,源于反思
著名语文教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也清楚地认识到段是承接字词句的载体,是构成篇章的核心。可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所呈现的阅读课整体感知时重视全文的统摄,细读品味时强调语言文字的感悟训练,而对“段”的教学研究并不深入,提炼总结也并不丰富。另外,课时意识在阅读教学中也日趋模糊。情况有两种:其一,不管长文还是短篇,课程一开始初读感知后便直奔重点段教学,把学生带入教师想研读展示的精彩部分;其二,不管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导入后的生字教学从读音字形到书写,教师都详细地拼读、分析、范写。这两种情况运用到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结果可能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拔高或滞后。基于此,我们以骨干教师展示课为引领,开设了第二学段《海底世界》完整课教学,而新教师则以《翠鸟》《钓鱼的启示》两篇中段课文的同课异构活动,将上课与评议、教学与反思、多重视角文本解读与建构融入教研活动中,深化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
二、展示课,呈现课时意识,关注言语表达
教学研讨中,中心校推选参加福建省及泉州市农村骨干教师提升班培训的两名教师进行培训后的教学展示,执教三年级语文《海底世界》的完整课教学。几次的磨课过程,体现了执教教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重新建构,从重视文本内容到重视语言文字的习得与运用的转变。第一位教师重整体结构分析,轻自读感悟。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思考“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怎么样的?课文用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揭示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及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再由此进入生字新词的学习。教学的环节略显生硬,高年级的执教痕迹明显。经过教研组的研讨,第二次研磨后的教学体现了注重言语表达的特点:第一课时扎实识字写字,创设语境学词读句。如抓住关键词“波涛汹涌与宁静、黑暗与光点”体会海底景色奇异,创设语境让学生理解词语。第二课时多向互动,顺势迁移运用。教学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这一自然段,学生自读体会,教师创设“嗨,大家好!我是梭子鱼……”这样的口语交际形式学习鱼的活动方式,并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加以转述,活跃课堂教学。而对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的练习,教师则于感受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时播放各种鱼的形态,并设计小练笔“海底动物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进行仿写练习,体会句式训练及总分的构段方式,真正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两个课时的教学展示了课时目标明确的阅读教学,把随文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学习方法渗透其中,正视学生已有认知,并于实际教学中适当提高。口语交际训练和练笔表达融入课堂教学,阅读与习作有机融合,实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三、同课异构,重视文本解读,体会表达奥妙
两年一届的新教师见习期研讨课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选择三年级上册《翠鸟》、四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两篇课文,每课由三名新教师执教。以下是两位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习作训练则处于起步阶段。在学习《翠鸟》的过程中,充分重视“读”的训练。初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通句子。默读,理清写作顺序。研读,抓住各部分特点。赏读,感悟语言的美。2.《翠鸟》教学难点在于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在这第一课时“细读品味”这一部分,从“绘翠鸟”“赞翠鸟”到“仿翠鸟”三个递进环节始终贯穿着读,力求让学生通过品读、赏读课文,真正理解作者的“赞翠鸟”。两名新教师抓住文本的主旨,将文本解读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呈现颇有生机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地关注言语表达,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翠鸟外形特点的描写。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写法的奥妙,通过仿写体会表达的效果,从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四、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教师对中年级识字教学及习文方式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年级的渐进,识字写字教学不求面面俱到,要选择重点难点讲解辨识、范写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字形特点进行整合及编排,达到归类识字、随文解词的效果。中年级的学文注重构段方式的渗透,其中三年级注重连句成段的训练。训练重点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承接及总分构段方式在多篇课文中反复出现,学生在习文中感悟,在练笔中运用。而四年级的衔接与过渡则宜在悟读中感受体验,从而习得方法,着重段的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用连缀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逐渐向篇过渡。
一、活动,基于课堂,源于反思
著名语文教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也清楚地认识到段是承接字词句的载体,是构成篇章的核心。可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所呈现的阅读课整体感知时重视全文的统摄,细读品味时强调语言文字的感悟训练,而对“段”的教学研究并不深入,提炼总结也并不丰富。另外,课时意识在阅读教学中也日趋模糊。情况有两种:其一,不管长文还是短篇,课程一开始初读感知后便直奔重点段教学,把学生带入教师想研读展示的精彩部分;其二,不管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导入后的生字教学从读音字形到书写,教师都详细地拼读、分析、范写。这两种情况运用到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结果可能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拔高或滞后。基于此,我们以骨干教师展示课为引领,开设了第二学段《海底世界》完整课教学,而新教师则以《翠鸟》《钓鱼的启示》两篇中段课文的同课异构活动,将上课与评议、教学与反思、多重视角文本解读与建构融入教研活动中,深化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
二、展示课,呈现课时意识,关注言语表达
教学研讨中,中心校推选参加福建省及泉州市农村骨干教师提升班培训的两名教师进行培训后的教学展示,执教三年级语文《海底世界》的完整课教学。几次的磨课过程,体现了执教教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重新建构,从重视文本内容到重视语言文字的习得与运用的转变。第一位教师重整体结构分析,轻自读感悟。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思考“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怎么样的?课文用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揭示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及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再由此进入生字新词的学习。教学的环节略显生硬,高年级的执教痕迹明显。经过教研组的研讨,第二次研磨后的教学体现了注重言语表达的特点:第一课时扎实识字写字,创设语境学词读句。如抓住关键词“波涛汹涌与宁静、黑暗与光点”体会海底景色奇异,创设语境让学生理解词语。第二课时多向互动,顺势迁移运用。教学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这一自然段,学生自读体会,教师创设“嗨,大家好!我是梭子鱼……”这样的口语交际形式学习鱼的活动方式,并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加以转述,活跃课堂教学。而对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的练习,教师则于感受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时播放各种鱼的形态,并设计小练笔“海底动物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进行仿写练习,体会句式训练及总分的构段方式,真正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两个课时的教学展示了课时目标明确的阅读教学,把随文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学习方法渗透其中,正视学生已有认知,并于实际教学中适当提高。口语交际训练和练笔表达融入课堂教学,阅读与习作有机融合,实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三、同课异构,重视文本解读,体会表达奥妙
两年一届的新教师见习期研讨课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选择三年级上册《翠鸟》、四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两篇课文,每课由三名新教师执教。以下是两位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习作训练则处于起步阶段。在学习《翠鸟》的过程中,充分重视“读”的训练。初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通句子。默读,理清写作顺序。研读,抓住各部分特点。赏读,感悟语言的美。2.《翠鸟》教学难点在于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在这第一课时“细读品味”这一部分,从“绘翠鸟”“赞翠鸟”到“仿翠鸟”三个递进环节始终贯穿着读,力求让学生通过品读、赏读课文,真正理解作者的“赞翠鸟”。两名新教师抓住文本的主旨,将文本解读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呈现颇有生机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地关注言语表达,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翠鸟外形特点的描写。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写法的奥妙,通过仿写体会表达的效果,从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四、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教师对中年级识字教学及习文方式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年级的渐进,识字写字教学不求面面俱到,要选择重点难点讲解辨识、范写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字形特点进行整合及编排,达到归类识字、随文解词的效果。中年级的学文注重构段方式的渗透,其中三年级注重连句成段的训练。训练重点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承接及总分构段方式在多篇课文中反复出现,学生在习文中感悟,在练笔中运用。而四年级的衔接与过渡则宜在悟读中感受体验,从而习得方法,着重段的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用连缀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逐渐向篇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