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义门旁后英房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xiand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环路的车流整日川流不息,不但演绎着城市的韵律,也勾起了历史的尘埃。正如这后英房胡同9号的北京市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大楼,置身于热闹的西直门桥与积水潭桥之间,虽然每天到这栋大楼里办公和办事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了解这条胡同的历史。就连久居于此的老住户,或许也只能在只言片语的传承中,稍微了解一下所在地的前世今生。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所处社区的历史。后英房胡同是怎么形成的,这个地区有过什么精彩的历史?即使现在胡同未保留一砖一瓦,旧貌不在,但通过研究胡同名字的由来,追溯历史,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和事件,依然可以将后英房胡同的历史文化立体地展示出来。

北京生活社区“活化石”


  后英房胡同在明朝时期是兵营住地,故称“营房”。清朝时营房演变成平民居住的街巷,分出前、后营房,清乾隆时“营”音转为“鹰”,民国时“鹰”又音转为“英”,即前、后英房胡同,胡同名沿用至今。而我们常说的营房、桃园、北草厂都是古地名。
  前、后英房胡同在1990至2002年间陆续被拆除,现在是西城法院、全国工商联大楼、环保部履约大楼、民主党派大楼、新街口西里三区回迁居民住宅小区、玉桃园小区和熙府桃园小区。
  后英房胡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大都时期。现在的西直门就是元大都时期的和义门,以城门和水系作为参照,可以看出当时与现在的街巷机理仍有相似之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对后英房胡同附近的元大都遗址进行了挖掘,考古成果《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一文发表在《考古》1972年第6期。文章中提到“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在今北京西直门内后英房胡同西北的明清北城墙基下。1965年和1972年两次的发掘工作表明,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居住遗址”。
  元大都时代这个地方不叫“后英房”,但是,凡是研究元大都时期北京的建筑、瓷器、漆器,以及研究四合院建筑历史的文章,言必称“后英房”。原因有三点:一是元大都时期后英房一带经济繁荣;二是因战乱,房屋主人离开匆忙,很多器物都保留下来,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大量证据;三是明军占领元大都后,在现今二环路一线,匆忙垒起一道土城。所有遗迹被黄土掩埋,原汁原味保留,这真是理想的考古挖掘之地!


《京城内外首善全图》,约1800年


曾在玉佛寺供奉的玉佛

  距后英房胡同不远的积水潭,在元大都时期曾是漕运终点,也是元大都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有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市场,还有望湖亭、万春园等园亭。后英房地区在积水潭漕运商业区与和义门之间,地理位置优越。高梁河作为饮用水源,官方禁止扔倒垃圾、杂物,水质优良,两岸绿树成荫。由此可见,后英房地区在当时是宜居宜業之地。
  明军进城后在安定门至德胜门一线增建一道土垣,将元大都城垣变为“日”字形布局。土垣后来成为明北京城的北城墙。之所以在这条线上建土垣,就因为当时明军入城时,由于瘟疫和战乱,元大都故城居民仅剩万余人,尤其是元大都故城北部居民稀少、地势空旷,在防守时城上军人无可依托。因此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城中偏北部增建一道土垣,将城垣重新布局,使北段城墙靠近居民密集区,战时守城士兵可以从容筹划衣食。
  由于新筑城墙西端正处河床,因此自今德胜门以西处向西南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明洪武四年(1371年)将此段新城墙以北的元大都城垣废弃,原来北城墙上的安贞门和健德门,以及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和肃清门也一并废弃。
  元大都时期的后英房遗址在明初筑城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座遗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与近现代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宫就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四合院组成的。在北京市考古工作队1970年开始发掘的十余处元大都居住遗址中,以后英房胡同的遗址最为重要。这是一所大型住宅,主院的正房建于台基之上,前出轩廊,后有抱厦,正房前有东西厢房,东院的正房是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建筑,即南北房之间以柱廊相连,这种建筑是宋元时代最流行的建筑形式。
  明代的后英房胡同是兵营住地,在抗击蒙古人入侵、保卫北京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景泰元年(1450年),蒙古瓦剌部入侵北京,兵部尚书于谦领兵,利用德胜门外的民房与瓦剌军血战。惯于骑射的瓦剌骑兵不擅巷战,被明军痛击。
  明代修筑的北城墙,使元大都城西北原属于积水潭(海子)的一大片水面被隔在了北城墙之外,难以再作为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原先位于钟鼓楼一带的斜街市场局促于西北隅,渐渐衰落,北京城商业中心的格局随之也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档案资料,随着明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后英房区域被划入日中坊管辖范围。后英房地区当时属西城日中坊营房桃园铺。

后英房胡同的“邻居”们


  关于“桃园”名字的由来,明代后英房地区在城墙内,位于北京城的西北角,背依北京西北城墙,挡风向阳,水草丰茂,桃树成林,盛产鲜桃、葡萄等水果。明代此处曾有桃树千株,“花发时节灿若云霞,堪与东岳庙杏林比美。”后来形成三条胡同,分别称为前、后、东桃园胡同。   后英房地区在明代和清代都是驻军营房。守城军士的眷属自明至清,逐渐在营房附近搭建了许多由碎砖、土坯垒起的棚房和临时建筑。杂乱的人口和简陋的建筑使营房地区呈现出“草房破屋赛狗窝”的场景,营房渐渐变成了“棚户区”。
  关于“草厂”名字的由来,在北京地名中,有许多以草场(厂)命名,诸如东草厂、西草厂、北草厂等30余处。西直门内有南、北草厂胡同。北京城为什么有这样多的草厂胡同呢?元代大都时期,城墙都是以土夯筑而成的,在雨水冲刷下极易倒塌,因此采用了“以苇蓑城”的办法,就是用芦苇编成席子盖在城墙上。这就需要大量的芦苇和柴草,因之在各城门内外,兴起了许多草帮,并抽调军队“专掌缮理宫城”的任务。元代中期,由于发现以草蓑城并不理想,又担心敌方“烧苇以夺城”,因此下令取消了以芦苇披城的做法。但是城门附近的草厂仍然保留下来。
  清代盛行骑兵,马队多,草料供应任务重,草厂则是草料贮备必不可少的。草料容易失火,通常在草厂附近建有火神庙,到清代末年,骑兵作用渐衰,草场遂废,但草厂胡同的名称则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北草厂,贫富差距很大。在清代,从阜成门内大街北侧至西直门内大街南侧,属于正红旗的地盘,居住在南草厂地区的都是官僚和家境殷实的满人家庭,多为独门独户的四合院。进入民国以后直至1960年代,则变为知识分子、文人、高级干部居住的四合院。而在西直门内大街以北的北草厂胡同地区,包括前、后、东桃园胡同,前、后营房胡同,则是镶黄旗下层满人居住的地区。进入民国,满族人失去了俸禄,大多沦为破落户,从事拉洋车等苦力活。大多数院落变为大杂院,居住者多为小商贩、从事体力劳动者。
  在旧北京,人们常把现在位于西直门内大街北侧、西二环路南侧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称为“西北套”,“西北套”泛指桃园、营房、北草厂地区。并因这一带的房屋多破旧而在其前面冠以一个“穷”字,叫成“穷西北套”。

追溯古迹说历史


  在原西直门北侧古城墙下,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小庙叫“伏魔庵”。清朝末年,这座小庙派人到江南和印度等地游历、募化。在缅甸国募化到一尊精美的玉佛。先期供奉在伏魔庵中。这尊玉佛洁净无瑕,玉如羊脂,光泽清润,左臂披金色袈裟,衣纹洒脱自然,玉佛的头顶上和衣褶上镶嵌着无数的红、绿宝石,美轮美奂。“伏魔庵”住持后来将玉佛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降下懿旨,将白玉佛安置在承光殿,赏赐小庙银两及佛经,重修了“伏魔庵”,赐名为“玉佛寺”。现在的“玉桃园”小区就是“玉佛寺”与“桃园”的合称。曾在玉佛寺供奉的玉佛按慈禧太后的旨意供奉在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佛堂中,成为北海团城珍藏的稀世之宝。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戏剧化的元素,其实在明朝此处还有一处充满着火药味道的地方。
  明朝天启年间(1626年),位于宣武门内的王恭厂火药局发生了一场奇特的灾害,一瞬间天地震响,火光冲天,烟云遮日,房倒灰飞,人员死伤惨重(听上去像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故事)。灾后,皇帝降旨将火药局向北远迁,安置在人口相对稀少的西直门内北侧的古城墙下,赐名安民厂,企望国泰民安之意,清初名為火药局。
  岁月更迭,如今我们很难在后英房胡同中寻觅到曾经的过往云烟,然而它所留下的记忆,仍旧让我们可以回味这座城市的脚步。
其他文献
1   窑洞、院落浓缩了故乡的所有民情风俗,华夏民族的祖先也曾在这窑洞中生息繁衍,陕北高原是窑洞的故乡。   陕北黄河沿岸,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放眼望去,在那些山梁河沟向阳的地方,到处都有星星点点的窑洞——那有着拱圆窗户的靠山窑和四明头窑,三四孔或七八孔,一排或几排。走进村庄,大多人家院墙里安着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窗格上贴着鹊登梅枝的窗花。   这历来以干旱、少雨著称的陕北高
期刊
撰写这本书,是鉴于北京城门的美,鉴于北京城门在点缀中国首都某些胜景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鉴于它们对周围古老的建筑、青翠的树木、圮败的城濠等景物的美妙衬托,以及它们在建筑上所具有的装饰价值.无论从历史的,还是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城门中仍有一部分可视为北京的界标,它们与毗连的城墙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座伟大城市早期的历史.它们与周围的景物和街道,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别具一格的优美画图.
期刊
公元前479年四月十一日,曲阜城春寒料峭,冷风刮在人脸上依然生疼,城北的洙水河边,已经泛青的柳叶,齐齐垂下了脑袋,它们在为一位哲人哀悼,这一天,孔子去世。   孔子去了,孔子的故事正式开始。   弟子们遵礼守丧。25个月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日子是单调的,却不枯燥,同学们每天都在回忆孔老师的教诲,他编过哪些书,他做过哪些事,他讲过哪些话,他唱过什么歌,他什么事开心了,他什么时候生气了,都一一
期刊
2021年度的诺贝尔奖近日陆续揭晓, David Julius和Ardem Patapoutian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与触觉受体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意味着,日常中我们对于冷、热,和触觉的感受能力,可以在被引发的神经冲动中被观察和定位到.我们喜欢去关注诺奖的研究成果,因为它们往往是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文明下能给我们未来生活带来福祉的希望之光.今年的医学生理学奖发现,似乎也引起了大家的很多讨论:有些人觉得现在的神经认知科学真是越来越先进了,可以把我们感知觉无限精细地还原成生理状态解释.但是另外又有声
期刊
程亮,1981年生人,坚持环保15年以上.程亮是北京密云红十字爱心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担任外联部部长的职务.长期以来,他不仅积极参与服务队的各项志愿活动,在生活中也积极践行绿色环保,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帮助更多的人参与环保行动、贯彻环保理念.
期刊
袁家方  世上从来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追本溯源,王府井的商脉是从何而生,又是怎么绵延而最终形成北京城的商业名街?是偶然还是必然?元代的“枢密院角市”  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王府大街”条中称:“元名丁字街,见析津志。”  从《北京历史地图集》中“元大都城内主要商业区”一图可见,元代的这个丁字街,“丁”字的一竖,直抵大都城的南城墙(大体位置在今王府井南口略南);“丁”字的一横,则在街北端
期刊
1860年的北京城墙全景出了城门就是护城河有什么花纹走什么车  老北京内城的九个门有不少传说。我小时候,听老辈人说,这九座城门的洞上,都雕着花纹,有什么花纹,走什么车。西直门走水车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西直门在元代叫“和义门”,早年间,西直门的门洞上方,刻着几道水纹,寓意是水。为什么刻“水纹”呢?原来西直门是走“水车”的。您会问了,走的是什么“水车”呀?是人们喝的水,还是消防队灭火用的水?  当然
期刊
打开北京市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北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有一条小月河,那是元大都北垣外的护城河。现在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即元大都北垣城墙,那里曾有两座城门,东曰:“安贞门”,西曰:“健德门”。元代取名“健德”,是按照《周易》“其德刚健文明”之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率10万余军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即北京前身),元顺帝急忙从大都城的北门健德门逃回了草原。徐达便把元大都改为北平,将健德门改
期刊
提起圆明园,人们首先会想起的便是“十二兽首”。这十二尊代表生肖的兽首人身铜像,当年就摆放在“海晏堂”前,分别代表全天十二时辰,每逢整点轮流吐水,共同构成了一组巧夺天工的水力钟报时喷泉。不过,在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看来,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设计的这组生肖喷泉,只能算是奇技淫巧,唯有端放在海晏堂之内的“霁蓝釉粉彩描金燕耳尊”,才能称得上国之重器。而这件瓷尊就是
期刊
北墻根童趣  京城的北门系德胜门、安定门。众所周知城墙的主要作用为防卫工事。而城门则兼具诸多功用——在军事上可防守也可出行;经济上近可连接城区、郊区,远可通达各省区;城门又使城内、外互相影响,互相沟通。明北伐军攻占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系防御北元南下的军事重镇。由于军事上、政治上的双重影响,明朝对北平城垣进行了南扩,形成了内九门。德胜门立于北垣之西,安定门立于北垣之东,相成犄角之势。  这是一处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