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观念变迁研究新视角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热播剧中场景道具为切入点,研究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通过内容分析法,从改革开放至2016年的热播剧中获得805条有效编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法,对喜爱观看电视剧的人群进行深度访问(N=30),探索电视剧中场景道具设置变化与居民消费观念变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影视剧中场景道具是研究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变迁的可行切入点,剧中场景道具变化与居民消费观念的主流变迁轨迹大致相同,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变化呈阶段性变迁特点,且居民在微观消费(吃穿住用行)各部分表现出的消费观念变迁轨迹并非整齐划一,呈现了各阶段差异性叠加的变迁特点。
  关键词:转型期;热播剧;消费观念;场景道具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81-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变革时期,经历了由商品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消费时代的转型,国人的消费观念随之不断改变。在以往关于消费观念变迁的研究中,学者们借助广告、记账本、流行元素等载体的内容变化,来研究消费观念的转变形态,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受既有研究方法及研究载体的影响,目前关于消费观念研究的结论都较为笼统,关于消费观念变迁的研究,还需要通过不断尝试新的视角来进行完善。
  电视剧作为由人、物、场景等元素共同构成,演绎人们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其场景与剧情人物设置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剧中道具作为一众潜意识的背景艺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样貌特征,是关于消费观念变迁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镜像载体。因此,本研究尝试以热播电视剧中的场景道具作为研究载体,透过热播剧中道具的变化来研究人们消费观念的变迁,有着较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1.消费观念
  关于消费观念,尹世杰(1991)在其主编的《当代消费经济辞典》一书中,较早对消费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消费观念是“直接支配和调节消费行为的观念意识”,并且将消费观念分为了初级易变的消费心理和高级稳定的消费观两个层次[1]。对此定义,学界多表认同,消费观念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产物,会受到特定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跟随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2.消费观念的变迁
  关于消费观念变迁的研究,国内不少学者皆从各自的研究角度进行了研究讨论。目前学界主要的研究方式可分为走向型和阶段型两种。走向型研究通过高度总结性语言进行从“A到B”形式的描述,可以比较全面的表示消费观念的变化形态,如郑红娥(2006)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走向描述为“从生活型到享受型、实用型到时尚型、储蓄型到透支型、保值型到增值型”[2]。但走向型描述无法具体描绘其变化的过程特征,因此,还有学者采用了阶段型方式进行解读。阶段型研究方式则一般通过借助记载了消费观念的镜像载体来研究消费观念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情况。如对传播学者而言,广告是被普遍认同记载了消费观念影像的镜像载体,蒋亦斌(2005)以广告传播表现为研究角度,对《新民晚报》1982~2004年的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将我国转型期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5,“节俭”型消费观,1985~1992,是“适度与量入为出”型消费观,1992~1998,是“享受”型消费观,1998年之后,则是“开放、多元、变动”的消费观[3]。吴翠萍(2008)则通过分析我国不同时期消费样态的数据资料,将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青年消费观念形态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0年代中期,节俭型消费观;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世俗化与从众化的消费观;1990年中期至2016年,理性型消费观[4]。郑崇选(2010)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流行语,也将改革开放后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用型消费;整个20世纪90年代,炫耀、享受型消费;21世纪以后,符号型过渡消费[5]。
  3.消费观念变迁研究的新视角——电视剧镜像研究
  社会性质决定媒体性质,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背景下,电视台始终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刘习良,2007)[6]。热播电视剧作为在主流媒体播出,通过“普天同映”的方式,被最大多数人们收看的电视节目形式,其在为观众提供消遣娱乐的同时,也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思想方式和价值取向。
  电视剧是现实生活的“副本”,它以影像的方式完整保留了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与生活细节,记录下了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文化时尚、风俗习惯还有人们心态和情感的流变(尹鸿,2001)[7],它一方面通过这种对生活的细致描绘,表现国家民族整体变迁的方式,让影视作品成为了一面记述时代历史的现实之镜(仲呈祥,2014)[8],另一方面也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引下,通过对现实生活情节的提炼,以视觉化的“历史记忆”刻在大众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情感和思想,引导整个社会人们价值观念发展的主流方向(贾磊磊,2005)[9]。作為一个时代样貌高度浓缩的社会镜像,电视剧对于社会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是不可忽视更不能被替代的。
  二、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作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剧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当代家庭生活热播剧,作为一段时期内拥有较高收视率的影视作品代表,其创作多与现实生活平行地发生、演进(王众一,2008)[10]。因此,本次研究中,笔者尝试通过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从1978-2016年热播的电视剧中,每年各筛选出一部描写当代城市生活的热播家庭剧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研究历年热播剧中的场景道具随年代变化的情况,以及剧中人物对于道具产品态度的变化,以便对国民的总体消费样态、生活方式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解读。本次编码主要围绕场景道具基本表现、道具产品情境表现、消费类型表现3个方面进行。   2.深度访谈法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为验证本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也更为立体的描摹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样貌,本研究将再结合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经历了改革开放至2016年全过程,并收看过各时期热播剧的代表性人群中筛选深访对象,深入了解人们对于电视剧中出现产品的态度,及电视剧对于影响人们消费观念变迁各方面的作用。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1.样本结构
  (1)内容分析样本构成
  本研究共搜集了1978年至2016年以来,每年收视率较高,对观众影响较大的38部热播电视剧,对其中出现的道具产品情况结合电视剧剧情背景进行编码分析,最终获得885条有效编码信息,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并统计分析。
  (2)深度访谈样本构成
  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该部分共收集了30名,年龄在50~65岁之间的有效样本,其中,北京、上海、广州、郑州、南京、成都各3名样本,沈阳、西安、长沙各4名样本。男女配比上接近1︰1。
  2.数据分析与讨论
  吃穿住用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消费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需求的改变,教育消费及休闲消费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消费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人们的消费结构分为吃、穿、用、住、行以及其他6个部分,分别研究人们在这6个部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的微观变化,以及电视剧在居民消费观念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索指引人们消费观念变化方向的参考标准,具体展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变迁的过程及特点。
  (1)吃:吃饱到吃好,主要计划消费到从属随意消费
  人们对于食品消费态度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0年初,这一阶段,“吃”对人们而言是生活的基本必需品,“粮票”、“肉票”等的人均定量分配,造成食物紧张,“吃饱”是人们的最大满足。第二阶段为80年代初-90年代初,这一阶段,人们对于吃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吃饱,人们开始要求菜色丰富,荤素搭配,对于食品的消费不再是捉襟见肘。第三阶段为90年代初至2016年,这一阶段,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不仅是饭菜味道好,还要求菜品的色、香、味俱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进入餐厅就餐,讲求“吃”的放松和享受,“吃”成了味觉的享受,视觉的盛宴,精神的愉悦。
  从上述人们对于“吃”态度的改变可以看出,人们观念改变的过程经历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
  (2)穿:穿暖到穿品味,裁裁剪剪到时尚生活
  人们对于服饰消费观念的变迁轨迹,有三个明显的变化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8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人们对于“穿”的要求,同“吃”类似,凭定量供应的“布票”购买布匹,只要穿暖就是满足。第二阶段为80年代初期~80年代末,这一阶段,人们对于穿的要求逐渐提高,对服装款式、色彩等选择的需求增大,服装消费增多。第三阶段为90年代初~90年代末,这一阶段,人们对于服饰的选择,时尚、流行等概念逐渐成为人们在购买衣服时的考量因素,享乐心理逐渐萌芽。第四阶段为90年代末2016年,人们对于“穿”的需求飞速膨胀,人们购买服装,更多是新旧交替,或内心欲望的需要,服装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个性、品味,甚至身份。
  从人们对于“穿”态度的改变样态可以看出,人们观念的改变过程经历了从“穿暖”到“穿好”生活需求的转变。
  (3)用:简单实用到丰富多样,可有可无到享乐生活
  人们对于“用”消费观念的变迁轨迹,有三个明显的变化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0年中,在这一阶段,人们的家庭用品十分简单,“用”的消费对于人们来说,是节俭的,也是缺乏的。第二阶段为80年代中~90年代末,这一阶段,人们对于“用”的需求大大增加,电视、电扇等基础家电,逐渐进入人们的家庭。第三阶段为90年代末至2016年,这一阶段,市场上关于“用”的产品应有尽有,家电用品成套进驻人们的家中。
  从剧中人们对于“用”消费态度的改变样态可以看出,人们观念的改变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忽视”到“享受”的转变过程。
  (4)住:分配房到商品房,遮风避雨到品质生活
  人们对于住房消费观念的变迁轨迹,有三个明显的变化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至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住房”对人们来说不是消费品,人们大多居住在单位分配的集体宿舍或单位分配的住房中,“住”,对于人们只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第二阶段为90年代~新世纪初,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住”的需求逐渐增加,家居用品等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大大增加,“商品房”开始出现,人们逐渐追求“住”的享受与舒适;第三阶段为新世纪初至2016年,这一阶段,人们生活品质提高,享乐心理愈发成熟,高档家具、各具特色的家居装修,奢侈享受型消费越发浓重。
  从人们对于“住”态度的改变可以看出,人们观念改变的过程经历了从“遮风避雨”到“品质生活”概念的本质性转变。
  (5)行:只求到達到享受路程,代步方式到炫耀工具
  人们对于“行”消费观念的变迁轨迹,有三个明显的变化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0年末,在这一阶段,“行”虽作为人们远距离外出的必需消费,但花费相对较少。自行车或公交汽车是人们外出的主要选择,人们对“行”要求的重点在于“省时”“省钱”“到达”;第二阶段为80年代末~90年代末,这一时期,人民对于“行”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到达”的结果,对于过程“舒适”的享受性需求也逐渐显露出来,对汽车的需求开始形成;第三阶段为90年代末至2016年,这一阶段,享受型汽车消费成为市场主流,同时,超出产品实际价值,将汽车的象征价值作为人们身份体现的奢侈炫耀消费现象日益明显。
  从人们对于“行”的态度的改变样态就可以看出,人们观念改变的过程经历了从“只求到达”到“享受路程”需求本质的转变。   (6)精神生活:单一匮乏到丰富多彩,可有可无到必不可少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人们消费形态的变化,除了表现在“衣食用住行”之外,对于休闲、旅行及教育三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观念转变特征,人们“旅行、教育、休闲”三类的消费观念变化轨迹,有四个明显的变化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1980年中后期(约1986年),人们在这一阶段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于物质生活方面,精神生活较为匮乏;第二阶段为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约1996年),这一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宽裕,休闲的方式逐渐丰富,享乐思想开始扩散,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充实;第三阶段为90年代中期~2004年,这一阶段,物质生活满足,精神生活丰富,人们在追求享乐的同时,对于教育的追求也愈发重视;第四阶段为2005~2016年,进入这一阶段,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享乐都较为充实,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对于长远发展更加重视。
  从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态度改变就可以看出,人们观念改变的过程经历了从“可有可无”到“必不可少”的巨大转变过程。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
  1.研究结论
  笔者通过以影视剧中道具为研究视角,以深度访问为佐证,深入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样态,研究发现,电视剧中场景道具变化与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主流变迁轨迹大致相同,呈现出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观念明显的阶段性变迁特点。结合以上讨论,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轨迹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生存型消费(1978~1980年初);第二阶段:生存型消费——温饱大众型消费(80年代初~80年代末);第三阶段:温饱大众型消费——个性享乐型消费(80年代末~90年代末);第四阶段:个性享乐型消费——发展型消费(2000~2005年);第五阶段:多元化发展消费(2006~2016年)。
  此外,我国居民在微观消费(吃穿住用行)各部分表现出的消费观念的变迁轨迹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呈现出了各阶段差异性叠加的变迁特点。吃、穿作为人们生存的基本必要消费品,由于人们对其需求的迫切性最强,因而其观念的改变是最快且最优的。人们微观消费需求的改变,是从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开始,逐步扩展到物质需求乃至精神需求,由最初的吃饱穿暖,逐渐过渡到吃好穿好。在人们基本消费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之上,住用行方面的物质消费需求逐渐提高,此后随着人民生活大环境的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愈发满足,精神消费需求逐渐突出。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就是在人們消费需求逐步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发生改变的,因而人们微观消费各方面的消费观念改变并不是整体变化的,而是呈现出了差异化叠加变迁的特点。
  最后,作为探索性研究,本研究证实了影视剧作品不仅是研究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变迁的可行镜像,还发现,电视剧通过影响人们吃穿用住行的微观消费行为,对人们宏观消费观念的整体变迁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人们来说,电视剧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它更是人们生活消费的指引与向导,是人们生活消费的“参照物”和社会流行时尚的“风向标”。
  2.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次研究是通过分析电视剧对现实生活的镜像表现,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变迁的一项探索性研究,电视剧作为本次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其反映内容的真实准确是影响本次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受我国电视剧制播检查制度、电视剧图画质量以及电视剧场景道具镜头展示画面的影响,电视剧中未能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及生活状态部分,可能会对本研究的结论所得造成影响,但这是每个研究载体都无法避免的共同弊端,笔者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深度访谈部分的研究佐证,所得结论已经在尽可能的避免此种误差的产生了。如果通过本次研究,只希望能抛砖引玉的让更多学者有所启发,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那将是本次研究更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当代消费经济辞典[Z].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2] 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蒋亦斌.当代中国消费观念变迁的解读—从广告传播表现看当代中国的消费观念变迁[D].武汉大学,2005.
  [4] 吴翠萍.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消费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
  [5] 郑崇选.三十年流行语中的当代消费文化变迁[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9).
  [6] 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7] 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6).
  [8] 仲呈祥主编.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9]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10] 王众一.作为媒体的影视作品与时代意识和国家形象[J].2008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国家形象传播论文集,2008.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2016年,网络危机事件频发,这种新型的社会危机给组织的生存以及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与“魏则西事件”都是十分典型的网络危机事件。经过对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行为对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新浪微博、百度指数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事件的热度、传播方式及舆情演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是如何影响
期刊
摘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强调中国必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协作,制定实施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逐步形成了国际与国内两大舆论场,借力“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水平,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动态的关注国内舆论场,国际舆论场的舆情与互动,探究其影响机制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建构。  关键词:舆论场;软实力;
期刊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然而青少年的个人隐私泄露严重,隐私的管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本研究以美国皮尤数据中心对青少年隐私管理的一项调查数据作为基础进行研究,获得一些发现:家长的关注会相应地引起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青少年在个人隐私管理过程中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较多;个人对隐私关注的多少会影响其隐私泄露的多少,而个体所感知到的隐私管理难度却反而加大。 
期刊
摘 要:新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宁波某高校为例展开调研,了解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的现实状况,分析优化师生沟通行为的有效对策。为高校师生更好地运用新媒介促进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出谋划策。  关键词:新媒介;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73-03  随着网
期刊
摘 要:新疆形象构建,尤其是软实力——文化形象的構建,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显得尤为重要。加上“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及新疆独特的区域位置,使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天山网”2016年度一整年报道的抽样分析,发现:“天山网”汉语频道新闻中心文化新闻报道对新疆文化形象的构建不完整,存在一定偏向性;艺术展览和表演等的客观报道占比稍大,在新疆文化多元报道框架上存在部分漏洞,忽略了新疆文化的现代性发展
期刊
摘 要:基于因子分析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省公众体育认知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按职业划分,行政机关人员体育认知水平最高,农民认知度最低;按地区划分,苏南地区公众体育认知水平最高,苏北次之,苏中地区公众体育认知水平最低;公众体育技能认知严重不足。据此,笔者提出提升体育认知度、促进全民健身战略高效落实的建议。  关键词:全民健身;因子分析法;体育认知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信息安全问题在当今时代日益凸显,随着移动终端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用户的隐私权安全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究其问题,不仅有人们对网络隐私权的认知不足,更有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的缺失。本文拟以微信为案例,从网络隐私权的特征、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情境下的隐私权保护的困境及路径等方面出发,反思我国在网络时代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以求总结现状,寻找对策。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中的政府形象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媒介框架分析法,对密切关注该事件的微博、微信两大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数据的抽样、整理,了解了网民对政府的态度和社交网络中政府形象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政府形象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状况,并提出了改善政府形象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社交网络;“天津爆炸”;微博;微信;政府形象
期刊
摘 要:自我国电视剧事业进入创作繁荣期以来,涌现大量优秀的电视剧,题材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新时期(2000年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迎来了发展高峰,但是从诸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因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对于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以《老农民》为例从与山东区域乡土文化密切相关的地域空间、人物形象、礼俗情节来对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进行解构分析。  
期刊
摘 要:在运动服装市场持续低迷,全球零售业处于疲软状态的大环境下,凭借着瑜伽服起家的lululemon却风景独好,成为与阿迪达斯和耐克媲美的运动品牌。本文从品牌功能定位、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内部管理三个方面来分析lululemon成功经营的品牌战略,并对国产运动品牌的重塑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lululemon;品牌;战略;营销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