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fengy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是宋代朱熹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的。这一理论发展为今天的个性教育和个性教学,是一种有创意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个性教学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的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學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
  2.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因材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其次,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最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用正确的策略引领学生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
  (1)把学生分层次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分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使他们达到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备课分层次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3)导学分层次
  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
  ①程度不同,要求各异
  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②分组学习,齐头并进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分组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后进生组”加强辅导,使他们赶上进度;对“优等生组”则提出更高要求,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学得更深一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有时间兼顾到更多的学生,帮助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除此以外由于教师所教学的该组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差不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度身定做,真正做到了备课备学生。
  ③精心搭配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4)练习设计分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因材施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感因素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情绪愉悦、亲密合作,学生只有在没有恐惧、焦虑的环境中才能乐于接受教导,积极思考,健康成长。
  3.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
  境界是存在者实现存在的状态。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抓好入门教育,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通过快乐学习,轻松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兴趣逻辑思维入门引导多媒体运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数学课本上开始涉及应用题,老师在上面干巴巴地讲,学生在下面心不在焉地听,没几个同学真正掌握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老师大怒,让我们把整本书背下来,考试的时候照猫画虎。迫于无奈,我们只得做了,但从此
创设教学情境,应立足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以激发学习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通过细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来优化课堂教学谈一点看法。  情境创设针对探究教学有效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若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则不能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的实质,只让学生在课堂高兴或说笑一阵,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要思考
从设备管理理论及实践等方面,论述了长春师范学院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在提高世行贷款设备使用效益上所做的工作.
研究探讨了一种设计计算法,其特点是:应用设计的初始形状得到的数值结果以及刚度矩阵的增量,便能有效而经济地解决机械结构轻量化的问题,其中,特别是灵敏度函数的计算方法,计算简单
计算并绘制了Ag2S-Cl-H2O系在50℃下的φ-lg[Cl]图,对Ag2S在矿浆电解时的行为作了热力学的分析。在矿浆电解的条件下Ag2S可被溶解中Fe(Ⅲ)与Cu(Ⅱ)氧化或阳极氧化而被浸出。
提出了精密复合带材异步轧制工艺中的几个变形关系,它们包括轧件组元间的变形关系、轧件的弯曲变形方程和复合界面的变形方程。
我院在进行纤维胃镜检查中,随机对120例已确诊为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对检测阳性患者进行药物试验性治疗,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与HP感染的关系,
讨论了常规PID控制器,Fuzzy控制器与单个神经元PID控制器的算法与作用。
马凡氏综合征合并弱视1例报告安溪县医院陈全生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徐国兴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合并弱视者少见。现将笔者所见的1例报告于下。患者,男,11岁。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注意营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生态条件,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吸引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快乐学习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育家孙双金曾说:“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直张。这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