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发展策略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d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观念、学校课程、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变革,与此相适应,教师的角色也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教师则是从传统的“传授者”“执行者”“主导者”“督查者”的角色转变为“媒介者”“开发者”“引导者”“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明确角色认知、履行角色行为、做好角色扮演、扭转角色失调,以更好地适应角色的转变,从而获得进步与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师角色;角色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7-0092-03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进步,还是一条创新变革的路径。“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随着微课、MOOC、翻转课堂、远程教育、精品课程等应运而生,教育领域逐渐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教育的概念、环境、师生关系等都产生了深刻变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互联网+”为未来生活带来巨大变革,其中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对现有社会分工中原有职业角色的挑战[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曾提道:“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是改革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来自变革的时代导致教师本身也已经成为改革的对象。”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如何找准角色定位、明确角色认知、履行角色行为、做好角色扮演、扭转角色失调,进而有效实现角色转变将是新时代教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知识更新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资源实现了全球共享,人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自主,教师将失去对知识文本的唯一解读权,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展,不受时空的局限,也不再拘泥于固定课堂[2]。因此,传统教育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科技手段下新兴的教育需求。对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观念需要实现从灌输式培养到创新思维培养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创新教育观念,紧随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提高专业水平与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
  其次是学校课程的变革。“互联网+教育”在课程资源、教学研究、师生评价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解决以往教育中规模和质量难以兼顾的矛盾。目前,丰富、专业和个性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定制相继出现,2017年7月国务院在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就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因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形式将变得立体化、数字化,课程内容将变得新颖化、碎片化,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使课程理论逐渐丰富,课程内容更趋艺术化、生活化。
  再次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系统正走进课堂,智能屏幕、智能课桌等接踵而至,线下实体教学与线上虚拟教学穿梭转换,学生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另外,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使各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部分工作也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因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将寓教于乐、化教于心,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而是鼓励他们自主发现、探究与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成长,从而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最后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讨论问题,学习的空间范围得到极大扩展,青少年的学习将具有多样性、娱乐性、可能性及参与性等特征[3]。因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方式将由被动变为主动,强制、固定、标准、封闭、灌输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过去式,自主、流动、个性、开放、渗透的学习模式将成为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定制化”的学习方案,帮助他们正确地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控制力,从而鼓励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扮演的是传授者、执行者和督查者的角色。但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问题,教师的权威性被弱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将发生质的转变,一方面,教师的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应该保持一致,并积极促进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变革;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处理好角色冲突所引起的角色内的矛盾,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更好地符合“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要求,从而推动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一)教学观念:从“传授者”转变为“媒介者”
  从传统教学到现代化教学,从讲授为主的课堂到今天的生本课堂,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更加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一味强调教师的“传授”则意味着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控制着学生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但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师要转变主导教学的观念,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媒介者”转变。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为师生成了可能[4]。教师应该优化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二)教学内容:从“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教材以及教学方案的要求,严格按照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对课程的理解是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之上的[5],不需要创造性发挥与研究,有些时候即使需要教学辅助工具,也基本上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的,教师只是一个普通的使用者。但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还是开发者与研究者。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中各种要素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恰当地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制作符合自己教学方式的教辅課件,以实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手段: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单向的知识技能的传递,教学的手段也只是粉笔加黑板,学生在课上忙于摘抄笔记,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思考,更不会产生怀疑和否定。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知识与技能的输出者。但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权走向平等[6]。教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及大数据中查找、选择、思考、运用知识与技能成了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如何教、教的效果怎样等问题,进而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教学评价:从“督查者”转变为“调控者”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评价的标准仅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评价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评价将从知识领域向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展[7],这也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的“督查者”转变为“调控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性化评价,并及时反馈与调控学生的行为表现,使评价的依据、内容、作用、主体的参与度等都更加多元化,使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客观、全面,富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互联网+教育”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教师只有明确角色定位,主动适应角色转变,才能在跟随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对学生的辅导能力,更好地适应角色的转变,从而获得进步与成长。
  (一)明确角色认知,重塑师生关系
  角色认知是前提,正确的角色认知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素养的“魂”。所以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应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其次,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和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主动学习各项信息技术,并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最后,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申请和接受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不断地积累内化,善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为学生创建更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二)履行角色行为,重组学习资源
  随着全球知识的共享,学习资源不再匮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教育资源,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重组学生的学习资源[8],从而实现教师角色从“简单执行者”到“开发者”转变。一方面,教师需要全面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开发新的学习资源,使之趋于新颖完善。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也带来了各种新的问题,如学习资源太多导致无从选择、碎片化学习比较盲目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学习资源,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做好角色扮演,重构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一,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与多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运用MOOC、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个性和兴趣来设计个性化教学模式[9];其二,教师个体要学习和接受数字时代所提出的新技能,提高角色扮演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不亚于真实课堂的知识体验[10],参与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赛、信息化教学案例解说评比等活动;其三,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限制,使课堂学习的时间、空间得到扩展延伸,并融入网络探究学习、创客学习、微信群讨论等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扭转角色失调,重建评价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正在被淘汰,数字化的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已经逐步发展成熟,因此,教师应扭转过度关注考试分数高低的评价标准,重建多元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与反馈,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建立完整的评价数据库,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阶段,为学生、家长、学校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姜文静,兰 英.“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学报,2019(4):22-28.
  [2]李荣华,田友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知识权威的时代转向[J].教师教育学报,2019(4):56-62.
  [3](英)Anna Craft.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学习[M].张恒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6]柳翔浩.数字时代教师的角色焦虑及其消解路向[J].教育研究,2017(12):112-118.
  [5]林 坤,李雁翎,黄真金.“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能力研究[J].江苏高教,2017(10):56-59.
  [7]王会军.互联网思维下教师教学理念与行动的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7(8):92-96.
  [8]孙宽宁.“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与应对[J].教育研究,2016(6):16-17.
  [9]朱永新,徐子望,鲁 白,等.“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15-30.
  [10]李荣华,田友谊.大数据时代大学教师知识权威的式微与重建[J].高教探索,2018(4):104-110.
  作者简介:岳 静(1996— ),女,山西陽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其他文献
供热企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但目前考核方式简单落后,没有体现出价值创造的关键领域和环节,无法帮助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从而严重影响了供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L供热公司为例,对其在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基于供热企业价值创造路径,采用关键绩效指标(KPI)对其指标体系进行了重构,为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作良好条件。此外,由于供热企业价值创造路径基本类似,本文的研究对其他供热企业的绩效考核具有借鉴意义。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日益发展,“微课”“微课程”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文章通过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微课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要求,论述了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三个阶段的应用和发展,微课从课堂内的高效教学应用,到成为课堂外主要导学资源,发展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微课导学+小组探究”的模式中重要支持,为实现基于网络、信息互联的高效教学发挥着重大作用
摘 要:会学习英语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会阅读。可见,阅读对学生学好英语有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阅读的参与,英语学习始终是苍白的、不完整的。英语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要让阅读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基于此,教师可以推进“3s”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3s”指smile, speed, smart,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带给学生欢笑,提升他们的阅读速度,又要启发他们的英语思维
摘 要:集体备课是中小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教师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对发挥教师团队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状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结构,减少教学中的失误。然而种种原因使集体备课存在各种误区,文章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集体备课;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
探究数字遗产的主要持有者对数字遗产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立法者、研究学者及用户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和学术价值。研究发现网络活跃用户对数字遗产所抱持的态度主要分为两派——保留派和删除派;网络活跃用户的年龄及其所持有的数字遗产对其的态度有显著影响。
作为近代早期在华外文报刊的代表,《中国丛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20年间该刊的新闻业务流变情况,包括办刊理念、新闻选择、言论倾向、内容编排、稿源管理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变化,发现该刊坚守“知识传播”初心的同时新闻业务不断调整,致力于记录中国、参与中外交往、建构和影响时代的媒介实践也有不同表现,在近代传媒史和早期中国社会转型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摘 要: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最基层组织,优秀的班集体是学校营造和谐风气的制度基石,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務的空间保证,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文化源泉。因此,班集体的领导者、创设者、管理者——班主任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做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主任可以从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实施步骤、教育效果四个方面出发,探索切实有效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模式。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
摘 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養理念下,全面加强高中生的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重点、教育的方向。高中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时,必须遵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德育理念,转变传统的德育模式,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德育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理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在新德育理念下分析了最佳的德育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教学;德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逐渐走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死胡同之中,其有效性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越来越淡,积极性不高,历史学习成绩得不到有效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缺失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一些解决策略,以期在短期内让自己的历史教学得到改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将孝道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中,能够丰富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能够为每位小学生涂上唯美的精神底色。那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中呢?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融孝道文化于读书活动、劳动教育及班队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