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微血流改变与病程的关系

来源 :微循环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94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循环障碍是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皮肤微循环可以反映全身微血流的变化。目前临床上检测皮肤微血流的方法较多,其中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ry,LDF)测定皮肤微血管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st-Occlusion Reactive Hyperaemia,PORH)的方法无创,且操作简便。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微血流的测定,探讨糖尿病病程与皮肤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其他文献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er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主要表现为睡眠时反复出现上气道阻塞,导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造成夜间反复缺氧和二氧化碳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加。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多种疾病,与非老年患者比较,老年患者接受植入起搏器的病因、
目的:探讨针灸在脑瘫康复中的脑功能代偿作用。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通督补肾组穴:督脉穴13针配伍涌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以及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皮肤微循环观察的临床应用的报导,这对多部位微循环观察的开拓有重要意义和贡献。有作者称,皮肤固定区域微循环状态与脏腑有相应的关系。基于此,笔者根
高血压的血管重构、弹性功能降低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肥大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证实高浓度葡萄糖(HG)对VSMC增殖及DNA合成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与蛋白激酶C(PKC)途径及丝裂原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在1%~3%左右,55~64岁人群的年发生率为2‰~3‰,85~94岁人群的年发生率增至35‰。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
微环灌注在潜水减压中具有重要作用。微循灌注良好,有利于体内惰性气体安全脱饱,而在寒冷或机体病态情况下,微血管收循环和缩,微血流速度减慢,血细胞流变性发生改变,乃至血栓形成,则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生物体内免疫系统中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机体对免疫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功能细胞之一。DC广泛存在于血液、淋巴、肝脾及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反转录酶不具备校对酶活性,因而在DNA复制过程中可出现较高的错配率和变异率,重要部位的变异则能引起病毒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改变。HBV前C/C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定于2013年6月16~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第三届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国际论坛,论坛主题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