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榨菜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丝、翻晾、淘洗、压榨……古老院落里的楼层廊道,挂满了“风脱水”后的菜头串和原始的制作工具。用力压榨时呼喊的号子,让手工榨菜的久远记忆又重新活了过来。
  ① 风干的榨菜丝要经过反复淘洗,去除灰尘和杂质。
  ② 万绍碧始终坚守着涪陵榨菜的传统制作工艺,并一手创办了“辣妹子”榨菜品牌。
  ③为了利用江风脱水而搭起的长长菜架,十分壮观。
  榨菜之于涪陵人,是印在脑海中的记忆,是长江的江风吹来的阵阵菜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淡忘或者抹去的过往。
  一江碧水 两岸青山
  在老一辈涪陵人的记忆中,每到青菜头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要做榨菜。整条街上,家家户户门前,硕大的簸箕上堆满了洗净的青菜头。张家的婆婆、李家的爷爷在冬季暖暖而薄薄的阳光下,懒洋洋地开始边拉家常边切菜。风干、淘洗、压榨、拌料、装坛等12道工序之后,便是充满期待的漫长等待。待到开坛之时,到邻居家的菜坛里抓一把榨菜来尝鲜,是老涪陵人童年记忆里最快乐的时光。
  只是,时至今日,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涪陵人,对于涪陵榨菜的传统制作方法,大多也只剩下记忆里的一些印象而已。幸好还有这么一些人在坚守着这个有故事的味道,身为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的万绍碧,便是其一。在她的记忆里,晾晒青菜头的景象则更为壮观,“长江两岸都搭起菜架,挂满了一串串新收获的青菜头,真的是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传统工艺利用的是江风脱水,自然风干,而不像现在是用盐来脱水。”
  三腌三榨 世代传承
  传统榨菜的手工制作技艺,其关键所在就是“三腌三榨”。每一次的晾晒、腌制、压榨都饱含着技艺传承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作为传承人,万绍碧制作的手工榨菜,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又糅合了自己母亲一辈子的制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这个味道,既是百年历史的沉淀,又是两个女人由心至手的传承。
  “小时候,我会跟母亲一起,背着风干的菜丝到水塘去淘洗。洗完之后,母亲还要用洗衣服的木棒继续捶打,通过这种捶打把菜丝里面的苦水给排出去,榨菜才不会有苦涩的味道。”接下来的一道工序是压榨。万绍碧说,在过去,传统手艺人制作榨菜时并没有专门用来压榨脱水的工具,人们利用的工具是制作豆腐的箱子。把淘洗干净的菜丝放入豆腐箱,伴随着整齐的劳动号子用力地进行挤压,菜丝里多余的水分便徐徐滴出。
  拌料、入坛,最后封坛。为了使腌好的榨菜有独特的风味,万绍碧还遵循了母亲交给她的秘诀:把干玉米苞叶铺在菜丝上,再进行封口。“现在很多人用塑料纸来封口。在我小时候,没有塑料,母亲就用砍下的芭蕉叶来封口。”至于什么时候开坛,“一定不能开早了,不然发酵的时间不够,香气就出不来,榨菜也不香、不鲜、不脆。”这是万绍碧的记忆中,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过的一句话。“想要体现它的鲜香嫩脆,一定要等到装坛之后的100天才能开坛。一开坛,满屋子都香。”
  至今,万绍碧的家里都还保存着很多老母亲使用过的,甚至是她的爷爷奶奶留下的榨菜制作工具。“这些都是家里的宝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的、民间的技艺都濒临失传。万绍碧却在自己的坚守与执着下,用20年的时间打造了她的“辣妹子”榨菜王国。“榨菜跟我们家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我们家,早餐、中餐、晚餐,端上桌的几乎都有榨菜。”在万绍碧的眼里,涪陵榨菜的制作技艺,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也维系着她对家庭与生活的热爱。这份真挚而质朴的情感,与这个承载岁月的涪陵味道,也会随着涪陵榨菜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2014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上,一件名为《海·魂》的嵌瓷作品引起众人围观。它抛开传统的人物花鸟图案,改以海面上翻滚的波浪为灵感,嵌贴出一块大型的“卷书”挂壁,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嵌瓷的印象。一时间,众说纷纭,赞赏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潮州嵌瓷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卢芝高却对这件作品评价颇高:“我没做过这样的嵌瓷,将来也不会做,但作为新艺术形态的嵌瓷,我完全接纳它。”  从屋顶上走下来 
40年,两代人之约  因父亲的缘故,我开始了刺绣的收藏与研究。  我的父亲曾宪阳是一名从漫画家转为职业摄影记者的艺术工作者,是“中国苗族服饰、刺绣收藏第一人”。1976年,他从苗寨买回几张来不及拍摄的绣片,从此便开始了他的苗绣收藏生涯;而我也从那一天开始,成为帮助父亲整理绣片的“童工助理”。一晃40多年过去,我的生命中再也没有离开过苗绣。  最早的时候,父亲只是把漂亮的绣片或者苗绣衣服买回家,挂在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2021年5月28日,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引述了这句古语。  这句话出自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所著的《论时政疏》,意思是“好的人才就如同参天大树,关键是要注重平时的素养,且使用时要注意发挥其特长、人尽其才”。  我们常常讲“人才难得”,科技如此,传统工艺发展亦如此。  在歷史发展中,正是因为一些关键人物的出现,
“中国原创设计正在全球的设计领域初露锋芒”,这股羽翼已成的力量在“设计上海”得到极大释放。在全球关注与深耕“循环设计”的当下,未来设计趋势与向生活转换的具体方法,甚至如何利用设计为社会公共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成为设计师们共话的议题。  2020年11月,第七届“设计上海”精彩亮相于上海世博展览馆,国内外满怀惜物精神的设计师们,将一件件匠心独运的品质美物呈现于热爱艺术的大众面前,不仅清晰地传递前沿时尚
若将华丽的亮片、闪耀的水晶、洁白的珍珠等丰富材料与刺绣技艺结合起来,将会诞生怎样的奇迹呢?法式刺绣,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周利亚是一位独立刺绣艺术工作者,从2016年起从事刺绣产品研发与相关课程培训,目前为“Liaworks”刺绣工作室主理人。工作室开设刺绣课程培訓,并提供材料包与刺绣产品的销售。最近,她将法式刺绣与珠绣结合,创作了一款以敦煌艺术为主题的口金小包。她希望将中国古老的敦煌
最美不过插花。  插花,当下已然成为不少文人雅士或传统文化追随者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有人专门对插花艺术展开研究,希望探寻到中国插花的源头。  相较广为人知的日本插花中国插花有其独自的传承体系,在有史料可查的范围内至少可追溯到唐代,且有一个“中国风”的名字——瓶花。  谈到瓶花,不得不提及中国历史上的3部瓶花理论经典之作:《瓶史》、《瓶花谱》和《瓶花三说》,这被当代插花人奉为圭臬。其中,不仅对品花
孩子们应不应该在电子设备上花大量的时间?有人认为电子设备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转换任务。孩子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提升推理能力。但是也有些研究表明电子设备在危害孩子们的健康,拥有电子设备并不一定能在学校获得高分。  Kids need to spend time using electronic devices.  Do you love to surf the Int
在国内文创产业炙手可热时,洛可可凭借为各大博物馆、旅游景区、娱乐IP设计的文化创意衍生品,成为“非同一般”的设计公司。  从敦煌的壁画,到苏州园林的制式,再到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以及无弦琴香台、大有耳福瓷盘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洛可可转换成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受到市场的认可。  对文化元素不粗暴对待、不生搬硬套,洛可可用作品詮释了“让文化成为有用之物,而不是脆弱的、需要被保护的对象”。
探索:    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是人类一个美丽梦想。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梦想照进了现实。你能想象吗?房子能打印,飞机能打印,衣服能打印,甚至食物也能打印……     时下,“3D”概念在全球可谓火得一塌糊涂。在2011年初,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介绍了3D领域又一前瞻性产品 ——3D打印机(3D Printers),称之为改变未来世界新的创造性科技。其封面那把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可演奏美
陶艺室 用双手与自然共鸣  130平方米的空间宽敞舒适,一块泥,一张桌,就可以在这里安静地做一整个下午。陶艺室配备了世界顶尖的设备,比如美国的Skutt电窑、日本的新宝拉坯机,还有特地从景德镇老店定制的工具材料。老师是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和景德镇的两位美女,借鉴国外的教学体验方法,引导参与者创作心中所想。陶艺室还会不定期推出主题体验,比如捏头像。用陶土捏一个专属头像,做成吊坠挂在胸前,意义非比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