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流传的智慧传奇

来源 :阅读(中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xh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你一定听过“阿凡提”这个名字吧?记得小时候,我经常看的一部动画片就是“阿凡提”,等到长大了,才知道阿凡提是传说里的一位智慧人物,这些传说主要流传在我国新疆一带。其实不仅在新疆,还有别的一些地方,在当地的民间传说里也有这么一位“阿凡提”。总之,不管阿凡提是哪里人,他在人们心中始终是一个机智、快乐的人。
  赵世杰,新疆人民出版社汉语编辑部副主任、编审,被誉为“阿凡提之父”。1952年,赵世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次听到阿凡提的传说,这个智慧风趣、富有正义感的传奇人物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从此他深入民间,广泛搜集有关民间故事,并翻译成汉语,让阿凡提这个人物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在你的印象里,阿凡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先来看几个小故事:
  经文学堂的老师问阿凡提:
  “阿凡提,人的哪一颗牙齿最后出来?”
  阿凡提略微思索了一下,回答道:
  “假牙最后出来呗。”(《假牙最后出来》)
  有一年,阿凡提种了几亩哈密瓜,乡里的首领三天两头来到瓜地,成口袋地摘瓜驮回家吃,但从来没有给过钱。
  一天,阿凡提坐在集市上卖哈密瓜,那位首领又走过来了,他一连切开几个尝了尝,说:
  “阿凡提,你的哈密瓜怎么没有味儿呀?”
  “我的伯克,”阿凡提说,“白吃的东西当然没有味儿啦。它的味儿在你的兜里呀!”(《味儿在兜里》)
  你看,阿凡提就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怎么想?很显然,机智就好像是阿凡提的“标签”,老师问“哪颗牙齿最后出来”,一般人肯定会绞尽脑汁去想,可是就算知道嘴巴里的每一颗牙,也说不上来是哪一颗最后出来啊。但这根本难不住阿凡提,他竟然能灵机一动,从嘴巴里的真牙想到装进去的假牙——是这样,没错,肯定是后来装进嘴里的假牙最后出来啦。
  有时候,智慧的问答,不在于对原来的问题答得多深刻,而是有一个创造性的思路,解开这样的谜题,以阿凡提这样的机智,脑筋一转,回答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这里,提问的经文学堂的老师显然就是想为难阿凡提,不然,好好的,问什么“哪一颗牙齿最后出来”啊——要是你来回答,你会有更好的答案吗?
  阿凡提除了机智,还有很多幽默。《味儿在兜里》这个故事中,首领仗着自己的权势,吃哈密瓜不给钱,太霸道了。阿凡提就是一个平头百姓,看起来,也只能心里计较,说不出口。但是,等到这一回首领又来吃瓜,阿凡提有主意了。你能读懂阿凡提的智慧与幽默吗?
  原来,阿凡提是在暗暗地提醒首领:“白吃的东西没有味儿”,因为你是白吃的,所以才没有味道;怎么样才有味儿?“味儿在兜里”,就是说,从兜里掏出钱来,付了钱,就有味儿了。你看,因为是首领,阿凡提不能硬生生跟他要瓜钱,于是用了这么一句幽默的提醒。
  故事里,阿凡提還是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人,跟地主老爷有过很多言语交锋,让老爷们不能欺负百姓、欺负自己,比如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阿凡提给村里的一位财主当长工。到了年底,财主想找个茬儿不付工钱,有一天吩咐阿凡提说:“我从房顶上倒一口袋麦草下来,你可要接住喽,不要让一根麦草掉在地上。”
  接着,财主扛了一口袋麦草爬上屋顶。阿凡提毫不在意地站在院里等着。财主倒下来的麦草统统飘落在地上,阿凡提伸手抓住最后一根麦草,望着财主说道:“财主老爷,瞧,这一根麦草没有落在地上啊。”
  财主有口难辩,只好照付给阿凡提工钱。(《一根麦草》)
  为什么阿凡提还是拿到工钱了?那些麦草不是都掉在地上了吗?你是不是可以读懂阿凡提言语里的机智呢?
  一直以来,阿凡提的故事受到大家的欢迎,不只是因为阿凡提的机智和聪明,更重要的是他的正义感、他对普通人的同情、对那些作威作福的人的嘲讽和蔑视,所以,你来读一读“阿凡提”,除了笑一笑,更要学一学他的好品质。
  (冷玉斌)
  阿凡提确是维吾尔族众口称赞的一个智囊人物和代言人。他是一名勇于反抗剥削阶级和各种歪风邪气的斗士,举止幽默,笑话连篇,甚至有些傻气,却是真理的化身和人民的代言人。他确是一个“世界性的笑话大师”。
  ——贾芝(民间文学研究家)
  这是一本让中国人笑了1000年还停不下来的经典幽默笑话集。很多笑话在宋代就广为流传,到清代形成完善刻本,是清代至民国刊刻版本最多的民间笑话书,至今依然广受人们喜爱,被誉为“宋元明清一千年来,谁看谁笑的古代笑话之集大成者”。
  一个木偶被仙女赐予了生命,因为他逃避上学读书,屡次不听人们善良的劝告,在坏孩子的引诱下到处闯祸,吃了许多苦头,险些丧了命。最后他接受了教训,改过自新,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其他文献
通过一篇文章介绍一个事物,是一种重要的写作能力。介绍一个事物,首先要广泛搜集信息,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事物。搜集信息的渠道很多,可以自己观察,可以查阅资料,还可以采访他人……搜集到的信息通常数量较多,如果一股脑儿地都写进作文,就会导致篇幅过长,杂乱无章。因此,我们要学习整合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和加工。那么,怎样整合信息呢?  只有对信息进行分类,才能让读者读得轻松,记得牢固。分类时,
期刊
1.秋风乍起,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他小声地呜咽起来……  2.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他总有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  3.有一回,桑桑喊了几个小伙伴,锯掉家中碗柜的四条腿,敲了碗柜门,把碗柜改造成了鸽子窝,高
期刊
下列汉字会变成什么字?请按描述分别写一写,再组成一句话。  “健”字变脸无“人”靠 ( )  “棠”下“呆”走“兄”来到 ( )  “天”下无“大”也无小 ( )  “陌”字耳朵被扯掉 ( )  “鲷”鱼非“鱼”味道好 ( )  地名“哖”中“口”旁消 ( )  “厌”字移点头上抱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刊
我有一个计划,就是在月球上建一座城市,名叫“日月城”,现在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月球上是没有空气的,怎么办呢?没事,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于是我发明了“空气压缩机”,到时候,我先用它在地球上抽上数不胜数的空气,并且压缩起来,然后用飞船发射到月球上,在月球表面形成大气層。空气的问题解决了,那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问题呢?我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发明“流星九号”月球车,让它扔
期刊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简称中共一大会址。会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是一幢沿街的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這里举行。  1952年后,这里成为纪念馆,室内布置维持了当年的原样,其中的藏品主要是鸦片战争以来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实物、报刊、书籍和照片等。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期刊
我校一年一度的“跳蚤书市”活动又开始了。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拎着要卖的书到达了操场。放眼望去,操场上、跑道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叫卖声此起彼伏。  我们把摊位摆好,就听见后面的同学用喇叭喊着:“上等的新书,五元一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的同学把书卷起来当话筒,高喊道:“快來买啊,亏本大甩卖!”只有我坐在那里静静地等待,心想: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过了一会儿,就有人围过来了,买了我两本书,我心里
期刊
(黄天荡)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fú)鼓,金兵终不得渡。  ——《宋史·韩世忠传》  亲自上阵击鼓退敌。桴鼓,指打仗时敲的战鼓。  梁红玉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女英雄,她和丈夫韩世忠曾率軍队在镇江阻截大肆劫掠后意图北返的金军。梁红玉以一介女子之身,亲自上阵击鼓,鼓舞士气,打退了金军的十几次突围,流传下一段“击鼓退金兵”的巾帼佳话。  南宋高宗时期,朝廷发生内乱,给了北方的金人可乘之机。金军在金兀术(z
期刊
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我和妈妈一路欣赏着美景,向着泰州有名的老街出发。  今天的老街真是人山人海啊!大人们牵着小孩,从一家家店铺进进出出。路边的小吃摊上挤满了人,玩具摊也被围得水泄不通。这里还有雕梁画栋的古戏楼、足有三层楼高的水轮车、古朴的石碾和木轱辘,人们纷纷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老街的小吃颇有名气。臭豆腐又香又辣,美味无比;黄桥烧饼酥脆可口,回味无穷;梅花糕软软的,馅儿热乎乎的,一口咬下去,唇
期刊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批少年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通过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广为传颂,经久不衰。  1941年,日寇对我国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大扫荡,在一场场对敌斗争中,英勇的平山团让敌人闻风丧胆。驻扎在平山县一带的日寇为了削弱平山团的战斗力量,打击平山团的战斗意志,将矛头对准了平山团战士们的家园——西柏坡。为了保护西柏坡的村民安全撤离,儿童团团长王二小与日本侵略者斗
期刊
一条大河从这里淌过,一条小溪是它的分支。穿过小桥一百余步就是我读书的小学,从我家步行上学大概要五分钟,可是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却往往要花上半个小时。  放学的路上我们丢沙包、弹玻璃球,一路走一路玩,不知哪个小家伙忽然发现河岸的柳枝变了,朦胧鹅黄的枝条吸引了我们,于是一大群孩子像鸟儿一样飞到了河岸,爬上岸边的老树,不久,每个人手中都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女孩子们戴着柳条帽,男孩子们吹着刚拧下做好的柳笛,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