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辩证逻辑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过程中,有力引领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展现出了破与立相统一、放与收相统一、攻与守相统一、疏与堵相统一、刚与柔相统一的辩证逻辑.归纳和总结这些辩证逻辑,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使人类过上了智能生活,智能生活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智慧,培养和增强人们的生活智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人工智能将推动智能社会的形成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形成与发展社会智能,以更好地团结社会成员与增进社会凝聚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的智能与品格发展提出了更高阶的目标与要求,对人的学习与教育模式也带来新的变革,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转识成智”“转智成德”的能力,不断提升教育与教化智慧.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增强体系内部各要素的智能水平,更要使自身成为一个智能
灌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之一,是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文本中提出了大量关于灌输的经典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本质规定、基本环节与原则遵循.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并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建设坚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完成铸魂育人的根本使命.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生活化中下沉传播的主要表现是道德逆反,这种道德逆反主要表现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视道德规范和道德底线、危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这种道德逆反现象背离道德的客观性,解构崇高价值,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原则,消解英雄模范的积极导向.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渗透、集体主义道德观感召力下降、不良传媒的推波助澜以及道德和历史教育的不足等是道德逆反现象的主要成因.纠正道德逆反现象,需要党和政府、传媒主体、公民个体三方合力破除其意识形态来源和现实土壤,强化传媒的正向价值引导,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
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石,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和理解的不同,体现了研究者在研究取向上的差异,更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不同选择.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大体可分为“阶级统治说”和“发展需要说”两类,这两类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都有一定合理性,但缺乏对实践视角的观照.因此,我们尝试重述一个更强调实践立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应当从体系化向实践化转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圈层成为青年网络人际关系的显著模式.盛行于各圈群的“庸俗史学”“流量剧场”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都影响着青年历史观形成,给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带来了现实挑战.圈层相对固定的话语体系容易导致党史学习教育缺位,社会注意力的稀缺容易使圈层过滤党史学习教育,圈层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使党史学习教育难以精准实施.青年网络交往圈层化背景下,加强青年党史学习教育要从培养育人队伍入手,使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圈层;从增强青年互动参与度入手,提升党史文化认同;从优化党史学习教育知识内容供给入手,扩大教育圈层.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文化背景、社会心态和技术环境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有着普遍的心理基础和具体的客观条件,同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制约.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传播路径更加复杂多变,从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三个不同维度切入,描述、分析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演变过程和传播路径,在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成机理和传播路径的基础上,提出营造良好社会生态环境、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等应对之策.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网络舆论中广泛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以其非理性化情绪突出、传播速度迅猛、与社会联系紧密等特点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良影响.针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潜在风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力从主客体、环体、介体等维度入手,立足大学生的思想关切和实际需要,着眼构建反应迅速、结构合理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功能,营造有利于正能量弘扬的网络育人环境,在把握舆论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水
新时代党对社会错误思潮的批判、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对党内错误倾向的批判和对中外思想遗产的批判,鲜明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批判力.在实际批判过程中,党的意识形态批判力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者能否清醒认识严峻挑战、能否正确运用科学批判武器、能否恰当运用批判方法、能否自觉担负批判之责等多因素的影响.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党的意识形态批判的自觉和自信,持续发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精神,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批判能力,方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
深入考察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在大学生中的成因和表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茧房”加剧大学生个体信息失衡现象,助推大学生群体舆情环境同质化;大学生群体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容易被网络意见领袖操控舆论导向;在“沉默螺旋”效应下,大学生群体的真实意见难以完整表达,这些都是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重要成因.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容易诱发网络暴力行为,因此,必须做好高校舆情管控工作,防范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发生.
自然力是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隐性话题,是与劳动力、生产力等概念密不可分且关涉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是否相悖的关键.自然力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三方面,即作为“纯粹自然界的自然力”;作为“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作为“自然科学的自然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自然力视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正视了自然力的适用限度和发展方向.在自然力理论的基础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两山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话语转换、理念变革、体系构建上的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与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