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转经道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x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十二月去西藏,早晨六点即起,到布达拉宫下,转了一会,天很黑。后来想写诗,四十年没有写诗了,试着动笔,觉得尚可,还不太落后。愿读者晒正。
  黎日月前,夜如潮水般,淹没了
  布达拉宫和山,高耸如岛
  广场所有灯光,熄灭
  只有我,像一条孤独的鱼
  静静地游着,寒意无边——
  黎明前,夜如哈达般,覆盖了
  无尽的转经道。转经筒冷落排列
  如盏盏酥油灯,等待点燃
  我走着。无边的风,流动不已
  推拥。只有一条黑狗梭巡
  远远近近。跟着,吼叫
  黎明前,夜如人生般,守候着
  无望的日出,煨桑炉的胸膛
  已经冷却。龙潭的冰和水
  泛着寒光。枯树残枝互相纠缠
  交织如网。岸边,一豆灯火照见
  远方的归雁,相拥取暖
  黎明前,忧伤渐渐淡去。天际开始
  飘闪——灰白,浅蓝,淡黄
  往事和梦想合掌。人影幢幢,脚步杂沓
  心路拥挤。无数转经筒
  霎时,天车般滚滚,轰响如雷
  布达拉宫映现,湖面上,一抹淡烟
  2009年12月20日晨
其他文献
200多年前,他们远离故土,迁至新疆,戍边垦田;200多年间,他们在这风沙弥漫、遍地荒芜的土地上营造起温馨家园;200多年后他们依然坚守这片土地,建设自己家园……  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这块镶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大地上的绿洲,就是我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察布查尔”就是汉语“粮仓”的意思,这粮仓的主人就是勤劳淳朴的锡伯人。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行人从伊宁乘车,朝察布查尔进发。   
期刊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  这支歌是唱西双版纳的,曾经有位老摄影师对我讲起过它的美丽和神奇,那宁静的傣家竹楼,能歌善舞的傣族姑娘,还有那大片大片的,凝着绿色之魂的、莽莽苍苍的热带原始雨林,这一切,都勾起了我对她一往情深的迷恋。我想,也许会有一天,一个带着向往和惊讶神情的汉族姑娘,是怎样地在美丽的夕照中,来到一座傣家竹楼歇脚的。    当
期刊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盆地中的丽江古城,素以“雪山、绿地、小桥流水、纳西人家”的诗情画意而名闻中外。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央,西北方15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北依状如一头站立大象的象山,西枕形似狮子滚绣球而得名的狮子山。丽江坝乃至丽江县全境都处于金沙江的弯肘形的拱抱之中。“金生丽水,玉壁金川”,城内清澈的玉泉丽水分西、中、东三股流水成网状穿城而过,水上座座形态各异的小桥将街
期刊
建“鸡罩笼”所需的一切材料来自自家的山林。材料的砍伐,章朗布朗族人有自己的讲究。当地有谚语“七竹八木”,七月是砍竹子的最好时节,八月则是砍伐木材的最好时节。这个时段里砍伐的木材、竹子不易被虫子蛀食,也不易腐烂。因此,章朗布朗族一般把建房备料时间安排在农历八月。若不是这一时段砍伐的建房料料,就要将木材、竹片在水里浸泡十天半月,以此防止虫子对建筑材料的蛀蚀。  在木材的使用上,章朗布朗族喜欢用一种他们
期刊
说到沧源佤族自治县,人们或许更多想到的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地方,那里与缅甸毗邻,那里生活着质朴的佤族人民,那里风景秀美。说到沧源的风景,或许人们知道最多的是高山、云海、天池。但事实上,除了这些,沧源还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景色,就比如:那藏匿在深山里的翁丁的“孔明帽”。    走进翁丁    认识翁丁这个名字,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
期刊
大理古城诱入迷人,那蜚声满誉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一幢一道风景,一道艺术,一种标志,一种情结,或显露或隐藏着一个民族传递下来的灵气。早就听闻喜洲是大理白族民居保存最好、最多的地方,来到喜洲城,立刻就感觉到了它那与众不同的魅力:青瓦白墙,绿树相映,田园如织,村落棋布,黑白分明的山水间,是黑白分明的村庄与田畴,远远望去分明就是一幅意蕴深邃的水墨画,而画幅中最为浑厚,最能让人击节三
期刊
在那金色沙滩上,洒遍银白的月光。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往事踪影迷茫,有如幻梦一样。你在何处躲藏,背弃我的姑娘,你在何处躲藏,背弃我的始娘。  很多人喜欢这首歌,它能把月光下的人间描写得如此清澈!这就是传说中著名的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一片无垠的沙漠、一段无法忘怀的背弃、一卷快速飞去的云、一颗追寻的痴心;一个个人间悲喜剧都在月光的照耀下上演。    塔塔尔族,一个具有白种人血统的奇特
期刊
曾经怀里揣了把布鲁斯口琴,几年里逆着黄河走遍祁连山的南北,也走过高在天上的青海高原,多少次在青海的黄南泽库草原上遥望东边渐渐低垂的山谷,在果洛高山之间听着在班玛河谷里的涛声,在巴颜喀拉山南侧的歇武寺路口寻找熟悉口音。然而能看到都是炊烟在数十万面经幡面前飘散,阳光穿透觉囊教派神秘的高塔,牦牛群在阿尼玛卿6月雪色之间的沼泽地里穿行。7000年前,在青海高原上生活过古羌人,他们会追逐没有方向河水四处迁徙
期刊
出发·寻找    北国的早春,乍暖还寒,柳绿未均。  透过车窗,举目远眺,毫无遮挡的村村落落,在远方广阔的地平线上起伏跳动。初醒的大地像一位晨妆中的塞外公主,丰娆的身体淋浴在晨曦之中。近处村头的细柳虽只呈现出一小抹微微的淡绿,但在北方大地素雅的背景上却分外惹眼了,这时我的视野里已经有牛或几只羊的影子,我们已经进入乡村原野,回归自然了。心情也如嫩草的颜色,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坐在车内,“阿里郎
期刊
古老的历史,并没有全都记载在浩瀚的史书里;悠久的文化,也没有全都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石窟雕塑艺术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她有许多秘密深藏在深山石窟中,等待人们去探寻。  我们《焦点》杂志本期西北石窟文化寻踪的专辑,特意邀请了几位专家以博客对话的形式,和我们一起探索中华文化,带领我们进入古老的石窟,一起寻根,一睹西北石窟艺术的光彩,共同探源那些无语的精灵身上的秘密,与读者分享先睹的快乐。我们和这些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