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舌晋侯墓地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1567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舌是晋南曲沃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滏河河谷南侧。河谷北侧腹地是著名的天马—曲村遗址。2005年至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羊舌村发现了又一处周代晋国的国君墓地,发掘出春秋时期的晋侯大墓。这处墓地与天马—曲村内的北赵晋侯墓地隔河谷相望,直线距离4500米。
  
   一个古老的姓氏
  
  


   羊舌村的村名来历已无从可考,或因地形地理位置得名,但更多的恐怕是与厚重的历史有关。
   羊舌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虽然在今天的《百家姓》中无法找到,但在春秋时期,羊舌氏是晋国的一个显赫姓氏,在晋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晋国晚期的著名政治家羊舌肸,字叔向,名扬列国,成为当时的名臣。羊舌氏源出晋国公室,是晋之公族。史料中的羊舌氏首见于公元前660年,是年,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赤狄,以羊舌突为军尉,羊舌之姓由突始。羊舌突生羊舌职,据史载,羊舌职性聪敏肃结,素享贤名,曾偕同晋国旧臣迎接晋文公重耳返晋,为晋国后来的霸业奠定基础,后仕晋景公为大夫。晋悼公即位(公元前572年),置百官,羊舌职佐祁奚为中军尉,卒于晋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职有四子,见之于《左传》等,即羊舌赤、羊舌肸、羊舌鲋、羊舌虎,号“羊舌四族”,为晋之强族。羊舌肸(叔向)因食封于杨国而以杨为氏,其子杨食我在晋国卿族势力的倾轧中获罪,导致羊舌氏、杨氏被族灭,羊舌氏最终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羊舌氏家族,自羊舌突起到孙羊舌肸改姓,实传只有三世。今天的羊舌村也许就是羊舌氏当年的一个食邑,并因此名传于今。
  
   盗墓风影
  
   2003年非典期间,据曲沃县公安局通报,在羊舌村南的岭上发现盗掘古墓现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村考古队和曲沃县文物局人员随即赶到现场。盗墓贼掘出的几堆呈花土状的黄土,正是通常见到的墓葬填土。在花土中夹杂有木炭,盗洞周围还散见有铜鱼——有木炭说明墓葬椁室有积炭,铜鱼则说明椁室装饰讲究。经验告诉考古队员,这里是一处东周时期的墓地,并且墓葬级别很高。
   2003年至2006年期间,盗掘愈演愈烈,当地公安部门抓获了数伙盗掘者。2006年夏,据报,盗掘者在上述盗洞以南约200米又踩好点,探明墓葬,准备动手。曲沃县文物局紧急采取措施,进驻现场。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羊舌考古队进入工地,羊舌大墓的考古工作进入程序。
   在上述盗洞东边约70米的地方,考古队又发现了一组大墓,后来编号为1号墓和2号墓。据村民讲,这组大墓的地界近二、三十年没有发现盗墓痕迹。这个消息令人兴奋。
  
   盗掘或许是发生在下葬后的不久
  
   1号墓和2号墓是两座异穴并列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型土圹竖穴大墓。1号墓总长近48.3米。墓底是积石积炭,用以加固椁室和隔离潮湿。2号墓的墓葬形制及营造方法与1号墓大体相同,只是规模略小一些,总长39.9米。这组墓葬是目前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
  


   在1号墓、2号墓的墓室南部和南墓道上,有大规模的祭祀遗迹。已经发现和清理的将近250座祭祀坑,坑深数十公分到2米不等,祭祀坑之间多打破关系且十分复杂,可以认为是多次祭祀的结果。据对牺牲所做的种属、齿龄鉴定,可以辨认的有人、牛、马、羊、狗等,其中人牲10个,其余以马牲为多。在众多的牺牲中,以人牲最为令人惊心动魄,有蹲着的,有俯身的,有侧身的,都是被处死后扔进去的,当年的惨烈似乎就在眼前。
   在墓口暴露出来后,考古队员在填土中发现大量木炭颗粒,并且形成一个较大的范围,似乎曾被盗扰过。发掘进入椁室后,考古队员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两座墓葬均被盗扰。地层的证据表明,盗扰的时间不晚于汉代。破坏者采用大开挖的形式,从墓口挖到墓底。墓口上部盗洞面积占到墓室的一半还多,但没有破坏墓壁。椁室内的情况比较复杂,1号墓椁室内的棺材毁坏,墓主人的头骨弃置在椁室的西南角,墓主人上身的玉组佩被盗扰,下半身的玉组佩保存完好,被盗扰的大玉戈、玉璜、组佩和覆面零碎构件等被毁坏后随意抛洒在棺椁间,在棺椁间还残存有石磬、陶鬲等,几乎没有见到铜礼器的残渣。2号墓椁室内的棺或椁板材被移位弃置,整体被翻腾多次,只在盗扰的土中见到一些零星玉件。根据这些迹象推测,盗掘或许是发生在下葬后的不久。1号墓的情况表明,盗掘发生时椁室还没塌陷,墓中随葬的铜礼器可能还保存完好,盗掘者将棺椁间的青铜礼器尽数搬走,但对玉器兴趣不大,毁坏后随意弃置。考古队员推测,这不是普通的盗掘。因为盗掘不需要采用大开挖的方式,况且盗掘者以盗取随葬品为目的,断无扔下金玉之器不取之理,所以这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毁墓行为。
   尽管遭到盗毁,但劫余之物丝毫不亚于以往发掘出土的晋侯遗物,出土的玉器和金器也足以让我们领略两位墓主人生前的荣华。
   大玉戈和大玉璧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样的玉器只有在高级别的贵族墓葬中才能见到,在北赵晋侯墓地的晋侯墓中多有出土。羊舌1号墓的大玉戈和玉璧出土于墓主人棺内,分置墓主人身上和身下,有七八件之多,异常精美。
   玉璜组佩是西周时期玉器殓葬的特色,这些结构组合复杂且精美的玉器彰显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古人不仅相信玉德,比德与玉,生前佩玉,同时相信玉可以使人不朽,死后以玉殓葬。
   金带饰出土于墓主人的腰部,是腰带上的装饰,出土时璨亮如新,写实的龙的艺术造型和成熟的铸造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玉神面像是1号墓出土的一件珍贵的随葬品,玉质洁白,整体造型以及“臣字”眼、大獠牙、“隐地凸起”的阳纹、勾转镂空等特征均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龙山文化的风格,与此种造型及艺术特征类似的玉器在湖北一带的石家河文化中比较常见,两者时代也应相去不远。
  
   一代晋侯和夫人的异穴合葬墓
  
   从1号墓、2号墓的墓葬形制、残留的陶鬲及玉器等出土物分析,墓地的时代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将两墓与北赵晋侯墓地进行对比,结合大型车马坑和大量的祭祀遗迹,可以确定,这里是一处两周时期的晋国国君墓地,1号墓和2号墓是,时代约在两周之际或稍晚。
  


   在发掘大墓的同时,考古队还对墓地及周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小范围钻探和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初步搞清了该墓地性质和大致的分布范围。墓地大体范围东西300米,南北400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初步探明,整个墓地由大型墓葬和中小型墓葬组成。大型墓在墓地北部,沿岭线边缘东西分布,目前已勘探出5座中字型大墓和一座车马坑,东部的2座为一组,西部的3座(已于近年被盗)是否为一组尚不清楚,两者之间相距60多米,均为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型大墓。紧靠着大型墓的南面是中小型墓区,并向南延伸,中小型墓区的中型墓葬多有车马坑,具体的布局情况还有待于更详细的工作。
   考古队发掘了部分中小型墓葬。在大墓的南部和西南侧清理了15座陪葬墓,这些陪葬墓大小不等,大部分都有陶鬲、铜礼器、玉覆面、小型的玉组佩或玉串饰,铜礼器多是明器。在南部中小型墓区的一组中型墓葬,出土有铜鼎和玉石器,还配有车马坑,时代为春秋早期。
   那么,羊舌晋侯墓地与上个世纪发现的北赵晋侯墓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北赵晋侯墓地位于天马—曲村遗址中部,在北赵村南。这个墓地的发现和发掘,在1992、1993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考古》杂志组织评选出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整个墓地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30米。自1992年至2002年,进行了7次大规模发掘,共发现晋侯及夫人墓9组19座,除64号组墓是一位晋侯和两位夫人,其余均是一位晋侯和一位夫人。在每组墓的近旁,有数目不等的陪葬墓和祭祀坑,每组晋侯和夫人墓的周围都有数座陪葬墓和一座车马坑。
   晋侯墓地出土许多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有的青铜器上刻、铸有大量铭文,出现的晋侯名字有6个。考古学家大致推定9组墓葬是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的九代晋侯及夫人墓葬:即晋侯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侯或殇叔。对前8组墓的墓主人歧异不大,惟对最后一组墓存在较大的分歧。
  


   北赵晋侯墓地位于羊舌晋侯墓地的西北方向。有意思的是,北赵晋侯墓地的墓向是北偏东,羊舌晋侯墓地的墓向改为北偏西,方向正对着前者,这说明了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认为,羊舌晋侯墓地是北赵晋侯墓地的继续。
  
   家族的复仇
  
   羊舌晋侯墓地1号墓、2号墓均是一椁两棺,椁室内已严重盗扰。1号墓棺内残存玉器玉器精美、大气,其中有数件时代可早到商或更早。2号墓全部被扰乱,仅在椁室内扰乱的土中见到数件小玉器。两座墓葬的青铜礼器一件没留下,没有能够进一步说明墓主人身份的遗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那么,墓主人该是谁呢?
   与北赵晋侯墓地对比,考古专家发现,羊舌晋侯墓地的墓葬形制与北赵64号组墓的63号墓及93号墓的墓葬形制相同,特别是墓底积石结构几乎相同,说明时代也应相去不远,羊舌晋侯墓地是北赵晋侯墓地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从墓葬规模看,北赵晋侯墓地最晚也是最大的墓葬是93号墓,但其墓室面积仅30余平方米,北墓道为9级台阶,全长不足35米。羊舌晋侯墓地的墓葬规模远远超过北赵晋侯墓地。
   从祭祀规模看,羊舌晋侯墓地1号墓和2号墓的墓室南部和南墓道上的大量祭祀坑,反映了祭祀规模的宏大和频繁。而北赵晋侯墓地的93号墓仅在南墓道上发现14座祭祀坑。
   从车马坑看,羊舌晋侯墓地1号墓和2号组墓的东侧有一座东西向的长方形车马坑,略小于北赵晋侯墓地8号和31号组墓的车马坑。
   从时代看,1号墓出土的玉器、陶鬲均具两周之际的典型特征,其年代应在两周之际。
   综合上述各项因素,考古专家认为,羊舌晋侯墓地的时代应该紧接着北赵晋侯墓地。如果北赵晋侯墓地的最后一组墓(即93号组墓)的墓主是殇叔的话,羊舌晋侯墓地1号墓的墓主人可能是晋国两周之际的一代名君晋文侯。结合晋国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的历史,这样的认识也是合理的。晋文侯是晋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35年(公元前780-746年),挟辅周平王东迁,有周室再造之功,按常礼,他也应该享受很高级别的葬制,羊舌晋侯墓地1号墓的葬制也与他的丰功伟绩相符。他死后晋国内战迭起,最终庶系代嫡,其墓被毁也许与这段历史有关。
  


   椁室内的迹象表明盗掘时间大约在下葬后不久,盗掘者抬走了青铜礼器,却将玉器毁坏后随意抛撒在棺椁间。这是一种有意识的破坏行为,即毁墓。晋文侯之后嫡系晋侯有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和晋侯缗,这一时期是晋国历史上有名的嫡庶之争时期,分封于曲沃的庶系与居于翼的嫡系正宗争夺政权,内战长达67年,最终庶系夺取政权。联系这段历史背景,或许可以推测羊舌墓地被毁与家族复仇有关——这是曲沃庶系一支在夺取政权以后,对翼嫡系一支的报复。而对于与羊舌晋侯墓地相距仅4500米的北赵晋侯墓地在历史上却无一被盗的奇怪现象,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如果1号墓是晋文侯之墓,由于晋文侯与曲沃庶系一支的始祖成师是兄弟关系,而北赵晋侯墓地的诸位晋侯(包括殇叔)是他们的共同祖先,成师后代的毁墓行为也仅限于成师的平辈,并没涉及到其上辈,也没有破坏祖先墓葬的道理。
   据《尚书》,晋姜是晋文侯的夫人。如果1号墓是晋文侯之墓,那么2号墓就可能是晋姜之墓。传世有晋姜鼎,最早见于著录的是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现在器已佚,仅有铭文传世。羊舌1号墓和2号墓的被盗毁,也许注解了晋姜鼎的传世。因为传世青铜礼器多是出自墓葬,宗庙礼器传下来的几乎没有。晋姜鼎所以能在北宋以前现世,很可能就是出自墓内。羊舌2号墓被盗的时间大约在汉以前,如果2号墓是晋姜墓的话,晋姜鼎被盗出并传世也符合常情。反之,晋姜鼎的传世也验证了考古专家对发掘迹象的判断。
其他文献
书画收藏与投资,是一个需要在书画购买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有志者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既可作为自身学识的积累,对同好和后来者又是可贵的借鉴。我在近20年的书画收藏经历中,于“遇宝、寻宝、求宝”三个关键阶段的切身感悟,故特于此抛砖引玉,以期达到与广大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爱好者交流及启迪效用。     初识“艺术无价”真谛     常言道“艺术无价”,有人以为这是指艺术品“不可言价”,或
期刊
曾几何时,热闹非凡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中又出现了一个光鲜的名词:海外回流。似乎只有“海外回流”这个耀眼的词汇,才能树得起它们不菲的身份。同样的文物艺术品,只有留过洋又海归者,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方可与珍贵匹配。海外回流文物,成了高贵与珍稀的代名词和免鉴真伪的护身符――如同当年完成学业、一身本领的“海归”们“空降”内地职场一样――“空降”在内地拍卖场上。  上个世纪90年代文物艺术品拍卖初兴后,人们还在争
期刊
近几年,国内出版了一些有关珠宝首饰的书籍,这对广大消费者如何购买珠宝首饰,起了不少有益的作用,但是仍有相当多的购买者认为看书抓不住重点,有些专业性的术语不好理解,希望专家写些更加普及的实际性文章,究竟如何在购买珠宝首饰问题上能够使自己比较放心和满意。笔者应《文物天地》相约,就如何购买珠宝首饰的现实问题,从购买者的立场上谈谈一些体会和看法,希望对消费者(包括销售者)有参考价值。      购买珠宝首
期刊
如今国内收藏热,爱好者们已不满足仅在国内寻找宝物,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国门,进入国际古董市场,大量中国古物重新流回国内。其实古董不分国界,在费尽心思搜寻中国古董的同时,也不仿注意一些有价值的外国古董,比如荷兰戴勒弗特(Delft)的法扬斯(fa?ence)就非常有特色。    法扬斯(fa?ence)是一种陶器。欧洲人对陶瓷的分类和我们略有不同,他们把陶瓷分成主要的三大类,有孔陶瓷,也称法扬斯,是以
期刊
山东淄博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山东地域诸古窑中影响甚大。在北朝时期,烧制的以“青釉莲花尊”为代表的青瓷系列,已经确立了淄博古窑的历史地位。唐代盛烧的黑釉瓷器,造型柔美,釉质滋润莹透,色黑如漆。黑釉花口出筋碗就是唐代时期淄博窑的精品。宋金时期淄博窑烧制“雨点釉”(油滴釉)、“茶叶末釉”、黑釉白线的“线条罐”,使淄博窑瓷器烧制水平达到鼎盛时期。在这陶瓷发展的辉煌时代,淄博窑又成功地烧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对“老”银首饰的收藏,一半就是出于“兴趣”,另一半则是机缘巧事。20多年前, 那时我们家住北京黄寺附近,离后海的古玩市场较近,经常去逛,也就慢慢产生了兴趣。当时还没有什么正统的“收藏”意识,仅仅是由于专业工作的兴趣,喜欢欣赏那些与“造型”呀,“线条”呀,“色彩”呀,“纹饰”呀等等有关的漂亮老东西,在那家店里碰上看“顺眼”的,价钱又特别便宜的“古董”就买上几件。    后来
期刊
2006年9月28日至2007年1月8日,由故宫博物院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克里姆林宫珍品展”在故宫午门展厅举办,此次展览也是今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展出的200件(套)珍品均来自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的珍藏,按照不同时代排序,浓缩了16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沙皇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向中国观众展现了俄罗斯沙皇宫廷生活的富贵、奢华,展品代表了俄罗斯艺术品精美、高超的
期刊
珠宝展:市场逐步迈向多元化、规范化    珠宝玉石收藏热一浪高过一浪,有媒体断言“中国玉器迎来历史巅峰”。11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06中国国际珠宝展”,更将收藏热潮推至新高。      香港佳士得的珠宝专场拍卖一直执中国珠宝玉石拍卖之牛耳,图为11月8日该公司秋拍精品到京预展现场。  摄 影/本刊记者 阮富春    每年一度的“珠宝展”被业界人士视为中国珠宝玉石市场行情和
期刊
赵望云(1906—1977)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中国画画家,20世纪中国画坛大众化艺术思潮的先驱者,也是为当代中国画推陈出新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并没有予以他恰当的定位。2006年9月30日,正值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他的子女及家属将其351件遗作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性收藏。此举不仅是对赵望云先生最好的纪念,也为重新全面认识其艺术成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期刊
五彩龙凤纹碗是清官窑从康熙朝开始直至光绪朝,每朝必烧的品种。近年来,五彩龙凤纹碗在拍卖会上频频出现,引起许多收藏者的关注。这里介绍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流传有序的清官窑五彩龙凤纹碗,它们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和光绪朝官窑的产品,主要分析其历史背景以各个时期的特点及规格。    每朝必烧 纹样大同小异      清官窑五彩龙凤纹碗在自康熙到光绪200余年的烧制历程中,造型和纹样基本保持不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