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远设备应用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电化教学媒体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从2003年开始,我国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农远工程,农远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益。在农远工程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看到农远工程设备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1.农远设备应用与农村教育文化不相融
农远工程设备低效率运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以追溯到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育文化,即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传统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和以“成绩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教师想要看到的是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而这种效果很单一地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例如,对于传统电教媒体,教师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并且能够积极地使用,这是源于实际需求的驱动。像录音机的使用是由于学生英语听力考试的驱动,而电子琴的使用则在于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没有看到农远工程设备直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因此,使用农远工程设备的热情不高。农远工程设备与农村教育文化的脱节,最终使得教师不用,教育管理者不重视,从而导致了农远工程设备的闲置。
2.农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与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要求有差距
传统的电教媒体如录音机等的使用很简单,教师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就可以使用。电子琴则是由受过专业培训的音乐教师来使用,所以很容易将电子琴带入课堂。对于农远工程设备,我们对它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电脑知识零起点的教师的培训来完成,这就表现出很大的问题。首先,有的教师没有信心去接受这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型媒体。其次,教师缺少使用农远工程设备进行教学的意识,很难把农远工程设备的使用和教学媒体联系起来。教师把培训看成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没有将其作为学习新技能的途径来看待,导致教师对培训都是被动地接受,很难达到培训的目标,也使教师很难真正领会这种新型媒体的教学效果,当然就更难将这种教学媒体带到课堂。
3.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过程缺乏制度规范
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规范的缺失表现在:首先,硬件建设缺少相应规范,一些学校没有农远工程设备专用的教室,更没有合理的教室布置。其次,使用对象混乱,包括其应适用于哪些学科、哪些人。传统电教媒体是针对特定的学科和特定的学生对象。目前,农远工程设备所针对的使用对象似乎是这个学校每个年级的每门课程。但是很明显,让农村学校全部课程都通过农远工程设备来完成是不可能的。这样形成一种对农远工程设备似乎都能用,但都没办法用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设备始终处于闲置的状态。
4.资源个性化需求与农远工程统一配给的矛盾
传统电教媒体都是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购买的,而农远工程设备则是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配发,学校是被动接受,有些设备并不适合学校的实际需求,这样也很难调动学校使用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远工程设备使用效益的几点建议
1.以“考试文化”为突破口,引导农远工程设备的应用
调整农远工程设备的使用方式,使其融入农村教育的文化体系。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村的教育文化,所以首先要使得我们的设备和资源的使用融入农村教育的文化,再引导农村的教育文化向远程教育作为技术(三种模式)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这种文化的转变[1]。目前农村教育的文化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为核心。针对农村这种教育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将农远设备提供的资源与学生的考试密切关联起来,激发教师和学生对农远工程设备的兴趣。先拉近农远工程设备和学习者的距离,使设备先进入学习者的课堂中。例如,我们在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资料的同时,提供一些与考试密切相关的资源,像中考预测题、各年级考试模拟题和专家的考试指导等。通过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使得学习者先接受这种新型媒体,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逐步改变资源的形式,使其使用的重点从“考试支持工具”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转化。
2.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与加强培训相结合,为农远工程设备应用提供师资保障
目前对于农远工程设备,我们只是通过简单的教师培训来将它带进学生的课堂,所以师资也是农远工程设备顺利运行的又一保障性因素。对于师资保障可从如下方面来建设:首先,解决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在中小学中的不平等地位,接收更多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到学校来负责设备的运行。其次,加强和高校的合作,让高校能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够培养符合当地实际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同时完成对本校教师的培训。[2]
3.加强农远工程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建设
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规范的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硬件建设方面,应该有专用机房和教室,能独立和相对独立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3]。其次,在使用对象方面,在學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教师的要求,对某一年级的某门课程平均一周安排1~2节课,在配有农远设备的教室里完成。通过这种明确的安排来促使农远工程设备先走进课堂,随着教师对设备使用的熟悉和认可,我们可以转变其使用动力,由政策驱动向任务驱动转化。再次,管理层面的规范。派专门的教师来负责农远工程设备的规范化运行。
4.通过加强资源本土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破解个性化资源短缺难题
首先,对农远工程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应针对学校的具体需求,设立二期工程,以专项资金的方式让学校自主构建农远工程设备相应配套的设施[4]。其次,采取相应的政策或激励机制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开发适合自己需求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师从被动地接受培训转向主动地参与开发资源。再次,加强学校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对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参考文献
[1]贾巍,杨晓宏.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烙上文化印记[N].中国教育报,2007(9).
[2]李建珍.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8):58-60.
[3]查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35-39.
[4]王珠珠.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8):61-65.
电化教学媒体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从2003年开始,我国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农远工程,农远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益。在农远工程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看到农远工程设备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1.农远设备应用与农村教育文化不相融
农远工程设备低效率运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以追溯到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育文化,即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传统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和以“成绩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教师想要看到的是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而这种效果很单一地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例如,对于传统电教媒体,教师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并且能够积极地使用,这是源于实际需求的驱动。像录音机的使用是由于学生英语听力考试的驱动,而电子琴的使用则在于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没有看到农远工程设备直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因此,使用农远工程设备的热情不高。农远工程设备与农村教育文化的脱节,最终使得教师不用,教育管理者不重视,从而导致了农远工程设备的闲置。
2.农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与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要求有差距
传统的电教媒体如录音机等的使用很简单,教师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就可以使用。电子琴则是由受过专业培训的音乐教师来使用,所以很容易将电子琴带入课堂。对于农远工程设备,我们对它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电脑知识零起点的教师的培训来完成,这就表现出很大的问题。首先,有的教师没有信心去接受这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型媒体。其次,教师缺少使用农远工程设备进行教学的意识,很难把农远工程设备的使用和教学媒体联系起来。教师把培训看成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没有将其作为学习新技能的途径来看待,导致教师对培训都是被动地接受,很难达到培训的目标,也使教师很难真正领会这种新型媒体的教学效果,当然就更难将这种教学媒体带到课堂。
3.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过程缺乏制度规范
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规范的缺失表现在:首先,硬件建设缺少相应规范,一些学校没有农远工程设备专用的教室,更没有合理的教室布置。其次,使用对象混乱,包括其应适用于哪些学科、哪些人。传统电教媒体是针对特定的学科和特定的学生对象。目前,农远工程设备所针对的使用对象似乎是这个学校每个年级的每门课程。但是很明显,让农村学校全部课程都通过农远工程设备来完成是不可能的。这样形成一种对农远工程设备似乎都能用,但都没办法用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设备始终处于闲置的状态。
4.资源个性化需求与农远工程统一配给的矛盾
传统电教媒体都是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购买的,而农远工程设备则是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配发,学校是被动接受,有些设备并不适合学校的实际需求,这样也很难调动学校使用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远工程设备使用效益的几点建议
1.以“考试文化”为突破口,引导农远工程设备的应用
调整农远工程设备的使用方式,使其融入农村教育的文化体系。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村的教育文化,所以首先要使得我们的设备和资源的使用融入农村教育的文化,再引导农村的教育文化向远程教育作为技术(三种模式)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这种文化的转变[1]。目前农村教育的文化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为核心。针对农村这种教育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将农远设备提供的资源与学生的考试密切关联起来,激发教师和学生对农远工程设备的兴趣。先拉近农远工程设备和学习者的距离,使设备先进入学习者的课堂中。例如,我们在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资料的同时,提供一些与考试密切相关的资源,像中考预测题、各年级考试模拟题和专家的考试指导等。通过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使得学习者先接受这种新型媒体,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逐步改变资源的形式,使其使用的重点从“考试支持工具”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转化。
2.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与加强培训相结合,为农远工程设备应用提供师资保障
目前对于农远工程设备,我们只是通过简单的教师培训来将它带进学生的课堂,所以师资也是农远工程设备顺利运行的又一保障性因素。对于师资保障可从如下方面来建设:首先,解决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在中小学中的不平等地位,接收更多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到学校来负责设备的运行。其次,加强和高校的合作,让高校能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够培养符合当地实际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同时完成对本校教师的培训。[2]
3.加强农远工程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建设
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规范的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硬件建设方面,应该有专用机房和教室,能独立和相对独立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3]。其次,在使用对象方面,在學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教师的要求,对某一年级的某门课程平均一周安排1~2节课,在配有农远设备的教室里完成。通过这种明确的安排来促使农远工程设备先走进课堂,随着教师对设备使用的熟悉和认可,我们可以转变其使用动力,由政策驱动向任务驱动转化。再次,管理层面的规范。派专门的教师来负责农远工程设备的规范化运行。
4.通过加强资源本土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破解个性化资源短缺难题
首先,对农远工程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应针对学校的具体需求,设立二期工程,以专项资金的方式让学校自主构建农远工程设备相应配套的设施[4]。其次,采取相应的政策或激励机制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开发适合自己需求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师从被动地接受培训转向主动地参与开发资源。再次,加强学校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对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参考文献
[1]贾巍,杨晓宏.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烙上文化印记[N].中国教育报,2007(9).
[2]李建珍.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8):58-60.
[3]查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35-39.
[4]王珠珠.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8):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