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课文《娜塔莎》,对高中学生来说非但没能带来美的享受,反而有味同嚼蜡之感。由于译本的原因,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来看,课文存在较多语言方面的问题,如病句、用语不规范或语句不准确简练等。
关键词:教材;语言规范;《娜塔莎》
课文《娜塔莎》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2015年版)第四单元“人物”话题的教读课文。它节选自高植于20世纪40年代译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编者编选的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鉴赏娜塔莎这个人物形象,掌握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将它作为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这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的窗口。然而,遗憾的是,这篇课文对高中学生来说非但没能带来美的享受,反而有味同嚼蜡之感。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来看,课文似乎存在较多语言方面的问题,现列举如下:
一、病句问题
(一)成分残缺或赘余
1.主语残缺
(1)人群里就发出低语声,并且都脱掉帽子。
后半句缺少主语,应为“并且每人都脱掉自己的帽子”。
(2)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的主语不是“面色”,应为“她”。
2.成分赘余
(1)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好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最后一句的“她”应省略。
(2)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
前面两个“我”,可省去一个。
(二)语序不当
假使他是高尚的,那么或者他应当说明他的意思,或者不再和你见面。
复句主语位置不当的,“那么或者他”应为“那么他或者”,因为“他”是后半部分的主语。
(三)逻辑错误
课文中有好几处矛盾及不合常理的地方。
(1)许多新到的马车、穿红号衣的听差和戴花翎帽子的听差又驶来了。
“听差”是马车载来的,他们不会驶来。
(2)“随你怎么说!”索尼亚看了看娜塔莎的衣服,失望地叫了一声,“随你怎么说,还是太长了!”
结合语境,这里“叫”的并不是“一声”。
(3)娜塔莎狂喜地微笑了一下。
“狂喜”修饰“微笑”,令人费解。
(4)由于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只听到副官的疾速的灵活的两腿发出有节奏的鞋刺声,每隔三个拍子,在旋转时,他的舞伴的天鹅绒衣服便飘起来,好像闪光一样。
“每隔三个拍子”与前后不连贯,该句后可能漏了“旋转一次”的句子。
(四)句式不一致
句式不一致,會造成了句与句之间脱节,读来磕磕绊绊,不流利。
(1)从马车里走出了穿军服的、佩星章和勋绶带的男人们;妇女身穿绸缎子与银鼠皮大衣,小心地踏上砰然拉下的脚踏板……
(2)我怎么一点也没有注意到?怎么这件事会弄到这种地步呢?
按句式一致原则,(1)的前半句改成“穿军服的、佩星章和勋绶带的男人们从马车里走了出来”,(2)的后半句改成“这件事怎么会弄到这种地步呢”,便比原句通顺得多。
二、用语不规范或语句不准确、不简练问题
课文许多词汇有的单调,有的生硬,没有美感,从而影响它们的阅读兴趣。其中许多在时代的潮流中弃置不用,已为新的词汇所代替。这里列举一些,并与现代词汇相对照。“铺着红布”的“红布”,现在为“红地毯”;“跳舞会”,现在为“舞会”或“舞厅”;“华姿舞”为“华尔兹舞”;“圈椅”为“安乐椅”;“圈子”为“圆形舞池”;甚至连“安德来公爵”也变成“安德烈公爵”。另外,课文中,有的词汇到现在意义已发生变化,按现在看来,是用词不准确。如“她这天早晨八点钟就起身”,“起身”课文里意为“起床”;“十时欠五分”,现在为“十时差五分”等。还有,课文中几个单音节词的存在也影响阅读流畅程度。如“赴这个跳舞会”的“赴”,现在为“参加”;“索尼亚为她的朋友流下了羞耻和怜悯的泪”的“泪”为“泪水”。
课文中,不准确、不简练的句子较多。如“把”字句,“娜塔莎把缎带改了样式”“她跪着,把衣服向下拉着”“娜塔莎把惊讶的眼睛望着索尼亚”,读来很别扭。去掉“把”,改成“改了缎带的样式”“向下拉着衣服”“用惊讶的眼睛望着索尼亚”便简练得多。还有“向”字句,“从伯爵夫人面前向索尼亚面前跑着”“用舌头把针从嘴的这一边向另一边移动着”“在这封信中她简短地向玛丽亚公爵小姐说”,去掉“向”,改为“从伯爵夫人面前跑到索尼亚面前”“用舌头把针从嘴的这一边移动到另一边”“在这封信中她简短地对玛丽亚公爵小姐说”,读来也能通顺些。有些句子令人费解,如“决定是十点半钟到跳舞会的”“用针别紧着最后一条在针下擦响的缎带”等。
课文病句及不规范用语和不准确、不简练语句的存在,对学生阅读理解造成的伤害很大。它使课文语言贫乏,朗读不流畅,表达支离破碎,既影响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乐趣,又压抑了学生美好的联想和想象,让人有“拒于千里之外”之感。
应该指出,高植是把《战争与和平》由俄文直译成中文的中国第一个人。他的译作在《战争与和平》翻译史上有重要地位。因时代的原因,我们不能苛责他的译作在现在看来的不完美。但在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的课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虽然我们看到编者已经做了一番努力,在《外国小说欣赏》2015年版本的《娜塔莎》中,已没有了2007年版本里的诸多标点错误,但要让学生真正喜爱该课文,达到编者的选编目的,非改动这些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言不可!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关键词:教材;语言规范;《娜塔莎》
课文《娜塔莎》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2015年版)第四单元“人物”话题的教读课文。它节选自高植于20世纪40年代译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编者编选的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鉴赏娜塔莎这个人物形象,掌握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将它作为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这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的窗口。然而,遗憾的是,这篇课文对高中学生来说非但没能带来美的享受,反而有味同嚼蜡之感。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来看,课文似乎存在较多语言方面的问题,现列举如下:
一、病句问题
(一)成分残缺或赘余
1.主语残缺
(1)人群里就发出低语声,并且都脱掉帽子。
后半句缺少主语,应为“并且每人都脱掉自己的帽子”。
(2)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的主语不是“面色”,应为“她”。
2.成分赘余
(1)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好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最后一句的“她”应省略。
(2)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
前面两个“我”,可省去一个。
(二)语序不当
假使他是高尚的,那么或者他应当说明他的意思,或者不再和你见面。
复句主语位置不当的,“那么或者他”应为“那么他或者”,因为“他”是后半部分的主语。
(三)逻辑错误
课文中有好几处矛盾及不合常理的地方。
(1)许多新到的马车、穿红号衣的听差和戴花翎帽子的听差又驶来了。
“听差”是马车载来的,他们不会驶来。
(2)“随你怎么说!”索尼亚看了看娜塔莎的衣服,失望地叫了一声,“随你怎么说,还是太长了!”
结合语境,这里“叫”的并不是“一声”。
(3)娜塔莎狂喜地微笑了一下。
“狂喜”修饰“微笑”,令人费解。
(4)由于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只听到副官的疾速的灵活的两腿发出有节奏的鞋刺声,每隔三个拍子,在旋转时,他的舞伴的天鹅绒衣服便飘起来,好像闪光一样。
“每隔三个拍子”与前后不连贯,该句后可能漏了“旋转一次”的句子。
(四)句式不一致
句式不一致,會造成了句与句之间脱节,读来磕磕绊绊,不流利。
(1)从马车里走出了穿军服的、佩星章和勋绶带的男人们;妇女身穿绸缎子与银鼠皮大衣,小心地踏上砰然拉下的脚踏板……
(2)我怎么一点也没有注意到?怎么这件事会弄到这种地步呢?
按句式一致原则,(1)的前半句改成“穿军服的、佩星章和勋绶带的男人们从马车里走了出来”,(2)的后半句改成“这件事怎么会弄到这种地步呢”,便比原句通顺得多。
二、用语不规范或语句不准确、不简练问题
课文许多词汇有的单调,有的生硬,没有美感,从而影响它们的阅读兴趣。其中许多在时代的潮流中弃置不用,已为新的词汇所代替。这里列举一些,并与现代词汇相对照。“铺着红布”的“红布”,现在为“红地毯”;“跳舞会”,现在为“舞会”或“舞厅”;“华姿舞”为“华尔兹舞”;“圈椅”为“安乐椅”;“圈子”为“圆形舞池”;甚至连“安德来公爵”也变成“安德烈公爵”。另外,课文中,有的词汇到现在意义已发生变化,按现在看来,是用词不准确。如“她这天早晨八点钟就起身”,“起身”课文里意为“起床”;“十时欠五分”,现在为“十时差五分”等。还有,课文中几个单音节词的存在也影响阅读流畅程度。如“赴这个跳舞会”的“赴”,现在为“参加”;“索尼亚为她的朋友流下了羞耻和怜悯的泪”的“泪”为“泪水”。
课文中,不准确、不简练的句子较多。如“把”字句,“娜塔莎把缎带改了样式”“她跪着,把衣服向下拉着”“娜塔莎把惊讶的眼睛望着索尼亚”,读来很别扭。去掉“把”,改成“改了缎带的样式”“向下拉着衣服”“用惊讶的眼睛望着索尼亚”便简练得多。还有“向”字句,“从伯爵夫人面前向索尼亚面前跑着”“用舌头把针从嘴的这一边向另一边移动着”“在这封信中她简短地向玛丽亚公爵小姐说”,去掉“向”,改为“从伯爵夫人面前跑到索尼亚面前”“用舌头把针从嘴的这一边移动到另一边”“在这封信中她简短地对玛丽亚公爵小姐说”,读来也能通顺些。有些句子令人费解,如“决定是十点半钟到跳舞会的”“用针别紧着最后一条在针下擦响的缎带”等。
课文病句及不规范用语和不准确、不简练语句的存在,对学生阅读理解造成的伤害很大。它使课文语言贫乏,朗读不流畅,表达支离破碎,既影响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乐趣,又压抑了学生美好的联想和想象,让人有“拒于千里之外”之感。
应该指出,高植是把《战争与和平》由俄文直译成中文的中国第一个人。他的译作在《战争与和平》翻译史上有重要地位。因时代的原因,我们不能苛责他的译作在现在看来的不完美。但在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的课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虽然我们看到编者已经做了一番努力,在《外国小说欣赏》2015年版本的《娜塔莎》中,已没有了2007年版本里的诸多标点错误,但要让学生真正喜爱该课文,达到编者的选编目的,非改动这些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言不可!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