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齐白石“同框”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w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郎郎先生有许多身份,画家、诗人、教师、张仃之子。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生活的经历更是让他有着说不完的奇闻逸事。在张郎郎先生的回忆里,那些家喻户晓的艺术大师纷纷褪去光鲜亮丽的外衣,呈现出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今天,张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一则由齐白石画作引发的小误会。
  2018年夏天,我参观了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画院联合举办的“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和“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特展,观展之余不仅令我回忆起当年白石老人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留下的点点滴滴,还勾起了一段使我后悔不已的收藏往事。
  我在外语学院附中上学那会儿,同学张新华来我们家玩儿。他知道我父亲张仃是画家,而且相熟的画家很多,所以就说:“郎郎,送我一张画吧!”我说:“那我给你画一张!”他说:“还是送一张在你们家不怎么当回事儿的名家的画吧!”于是,我们俩就开始翻箱倒柜。结果一翻,就翻出了一张齐白石画给我父亲的画(如图),画的是一头牛,不过画的不是牛头或者牛身子,而是牛屁股和牛尾巴。我说:“这张行吗?”他说:“行!这个就送给我吧!”
  那张画上有白石老人赠画给我父亲的题字,是这么写的:“仃也,吾弟也.此小幅记之其事,九十三白石。”我一想,白石老人这么客气,又是“仃也”,又是“吾弟也”的,我转赠这幅画,也不能含糊。于是就在这幅画左侧的柳条上,也题了几句转赠的话,“华也,吾弟也,转赠小幅以记其事,十九郎郎”。用现在一个较为时髦的词来说,这也算是我与齐白石“同框”了。
  我能随意处置这幅“牛屁股”是有原因的。当年,李可染先生与我父亲的关系最好,所以我们刚到中央美院时,李先生就带着他去拜望白石老人。父亲一直对齐白石敬仰有加。一是因为他在北平艺专上学时,跟白石老人学画山水,算是他的弟子。二是从绘画的直观角度,他就一直喜欢齐白石。我爸爸崇尚從民间艺术生发出来的、朴实的、直接的美,或者是像儿童画一样的直白的美,这些他推崇的绘画特点,正好齐白石的画里都有。
  不过,那次拜访,父亲心里有着些许顾忌,自己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入室弟子,也不算什么得意门生,担心白石老人早把自己忘了。所以,我父亲见到白石老人后,只说求一幅画,其他什么也没说。
  那时求画,除了应该给的润笔外,还得把求画者的名字写在一张小条儿上。白石老人一看,小条儿上写的名字是“张仃”,马上说:“张仃是我的学生啊。”父亲赶紧说道:“对,我是您的学生,我没敢贸然说,怕过去了这么些年,您已经记不得了。”
  那次求画,白石老人给我父亲画了一张葫芦,还题了字。这还不算完,师徒相逢令齐白石心情大好,于是就说:“我再送你一张。”这个“送”可是不用给润笔的,也就是白饶一张。白石老人说:“人家都说,我送给别人画,要不画虾米,要不画小鸡,这回咱换换,我给你画一幅牛。”于是,就画了这张“牛屁股”。父亲当时的理解,可能是齐白石认为,我爸爸后来画漫画了,没画国画,所以属于他学生里的牛尾。虽然心里不太是滋味儿,但反正是送的,我爸爸就都给卷回家了。拿回家后,也没太重视,既没托,也没裱,往那儿一扔就没再管。于是,数年之后,就有了我在齐白石原作上题字,并且赠画给张新华的事儿。
  时间又过了很多年,有一次我去北京画院看展,竟发现那里也挂着一幅同样的“牛屁股”,原来白石老人就爱这么画牛,他的路数永远有出其不意的地方,这种画可算是齐白石的稀缺画品种。而且,白石老人给我爸爸的那幅牛,不仅有“仃也,吾弟也”这种表示亲友关系的题字,而且那个“仃”字的一横,还特意画成了钉子帽的形状。在北京画院看完展,我一方面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傻,把这么珍贵的画给送人了,但另一方面也为张新华高兴,因为这可算他捡着的一个大漏儿!
其他文献
一件藏事儿,说大可大,说小也小。不要以藏品的价值来衡量这件事儿的意义,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珍藏”。  2018年,在《中国收藏》杂志的朋友圈里不缺少珍贵的藏品,更不缺少感动,有的人在收藏市场慧眼识珍、屡获佳作,有的人走遍各大文博特展,只為一睹流传千年的传世珍品,还有人在旧时珍藏中追忆往昔与故人。  他们的故事可能与你的不同,但他们彼时的情绪或许能引起你的共鸣,如果你从中品尝到了熟悉的味道,请
期刊
他满脸胡鬓、长鬓飘拂胸前,身着中国传统的长袍、布鞋,头戴高冠,手持修长的奇木拐杖,不论走到何处,其穿着、仪表、气质,都是众人瞩目的对象。他就是一代绘画大师张大千。  20世纪的中国画坛,张大千是一个传奇,在业界早有“五百年来一大千”之赞。在徐悲鸿眼中,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于非闇赞其“南张北溥”之声名;黄君璧心目中,“张大千是非常人”……他是中国画史上最为全方位的画家:从仿古山水、据实景所得印象
期刊
物虽无情,却能让人忆起往事,这或许是收藏的另一种意义。  有时候,被束之高阁的陈年旧物会突然被一件事情重新唤醒,那种物在咫尺、人隔天涯的滋味,好不教人感怀。  2018年10月30日,在华人圈中几乎家喻户晓的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金庸像是站在华山之巅的大侠,有的只是仰望与追逐。他,与他笔下的江湖一样,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传奇。  对于今年77岁的郭凤岐老人来说,金庸曾
期刊
进入9月,纽约亚洲艺术周又将如约而至。作为一场全亚洲艺术盛典,多品种、高品质的亚洲艺术品将吸引各界人士的目光。  而作为纽约亚洲艺术周的“重头戏”,纽约苏富比今秋将推出7场拍卖会,呈现横跨4000年歷史的1200多件工艺品及书画珍品,可谓精品云集。  其中不仅包括由著名慈善家兼收藏家佛罗伦斯及赫伯特·欧云伉俪赠予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宫廷及文人雅藏中国艺术品,还有传奇收藏家史蒂芬·琼肯三世收藏中国
期刊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里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在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尤为明显。除夕夜阖家团圆,大家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是过年的首要活动。  记得在我的小时候,年夜饭都是在家里操持。今时今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选择去饭店吃年夜饭,除了能享用到各式各样的美食,还省心省力。各大饭店也相应推出了年夜饭套餐和礼券,为老百姓提供舒适的服务。  其实,饭店的酒席礼券并不是现代的产物
期刊
十几年来,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在十多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中,出土的嘉靖、万历官窑遗物不多,且大部分出土瓷片不能修复。根据整理情况看,其出土官窑瓷器品种单一,主要以青花为主,产品质量不如前朝。近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与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瓷器对比展”。在此,笔者整理出的嘉靖官窑瓷器标本,结合相关文献与出土情况作一考察。  紋饰题材还原真实帝王  明代嘉靖皇帝
期刊
“40”是2018年最受瞩目的数字之一,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各行各业都在这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寻找着自己的身影。我作为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者,这几十年社会的变革不仅留存在记忆之中,还体现在我的收藏之中。  2018年12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收藏》杂志社主办的“商业·生活·四十年历史文化展”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这次展览中,我收藏的一组《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照片入选。通过今昔对比,参观者
期刊
书画收藏家李笠有个在圈内响当当的绰号一帽哥。提起“帽哥”,恐怕比他的真名更为人熟知。机缘巧合进入艺术收藏界的帽哥,为人爽快、直接,做事认真、谨慎。不管是面对藏友、酒友还是朋友,言出必行是他的原则。同样,在拍场上,面对自己心仪的藏品,帽哥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势在必得。  此时与大家见面,当然少不了新年的祝愿。另外,盘点过去一年,也应是岁末年初的保留节目。  以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说艺术市场已经转暖还
期刊
2018年11月初,笔者在四川绵竹与成都收藏川锭的朋友们聚会。大家在寒暄过后,第一道程序上茶,第二道上锭,第三进入交流探讨和分享环节,这是收藏爱好者们定制的程序,也是收藏爱好者们最愉悦的时光。  两百年后再相聚  在鉴赏川锭环节中,一枚与四川有缘的特殊五两贵州茶花锭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贵州茶花锭大家都见过,但锭上的印戳大伙都很熟悉,他就是喻氏家族中数量最多的喻国良。巧合的是,笔者也带了一枚去年收获的
期刊
金陵是明代的立国之都,明末清初之际,朝代的更迭使金陵成为政治上极为敏感微妙的地区,—下子涌入了许多明代遗民。这些移民中有不少文人书画家,他们在这里游历、客居、鬻画、课徒,金陵的文化氛围因此浓厚,绘事也因此活跃。这些云集于此的书画家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艺术群体。他们有共同的遗民意识,常沉浸在对故国的感怀之中;他们流连于金陵的山水草木问,并将这种感怀寄托在各自的画作与题识里。他们个性不同,艺术
期刊